第10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毛泽东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红军反“围剿”斗争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红军会师和长征胜利结束2、能力培养
(1)概括归纳:1927——1936年间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中的若干标志性事件。

(2)看图表达:介绍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主要事例和英雄事迹。

(3)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的正确性。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3)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经历了转危为安的磨练。

长征的历程显示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革命队伍无比顽强的生命力。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为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根据地是中共走向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第一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新起点和正确方向。

(2)遵义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党内分歧和矛盾的会议,在生死攸关之际挽救了党的革命前途,成为党从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难点
(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对此,如何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是一个难点。

(2)本课内容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较为集中,如何进行相略得当的介绍也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设计
图示法、问题法、讨论法
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解释军旗上“八一”字样的的含义。

1、南昌起义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65——66页,找出南昌起义的背景、经过、意义。

学生回答后,师解释:
(1)背景:“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后,白色恐怖猖獗,革命处于低潮,需要以武装起义来反击国民党政府的镇压。

(2)经过:可以课本65页插图为据,简略介绍起义的领导人和大致经过。

(3)意义:
其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其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步。

其三,起义中创建了人民军队中的第一支队伍。

其四,起义拉开了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新阶段的第一幕。

2、井冈山会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6页及大屏幕“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示意图。

思考并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八一起义(即南昌起义)把地点定在南昌,秋收起义把地点选在长沙,说明了什么问题?(两城都是省会城市,说明两次起义都受了城市中心论的影响)在军事上两次起义都失败,有何教训?(大城市附近敌强我弱,对革命斗争不利)
(2)如何认识文家市决策的正确性?(毛泽东是伟人,但不是未卜先知的圣人。

他的领导作用体现在攻打长沙受挫后,及时调整方向,改向农村进军,上井冈山,建立农村根据地,在实践上完成从城市移向农村的伟大转折。


(3)选择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原因。

3、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讨论
(1)武装斗争和开辟根据地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手段,后者为前者提供活动舞台和兵源、物质基础。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然后设问:从名称和地理位置来看,根据地的分布有何特点?(根据地往往位于几个省交界处,大多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形成农村包围城市之势)
(3)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讲清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农村人口占90%以上,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是革命的必需。

第二,帝国主义何国内反动派的统治中心在城市,农村的广大天地是发展革命力量大有作为的活动空间。

第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创,符合中国国情。

4、红军长征
“长征”这一部分是全课的重点,内容比较多,而课时有限,请同学们看课本69——72页,结合大屏幕“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突出以下三个问题:
(1)长征的原因?可以把毛泽东等指挥的前四次反“围剿”斗争和“左”倾冒险主义指挥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做一比较。

前者打得积极主动,壮大了红军,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后者显得被动挨打,损失了队伍,丢失并被迫撤离根据地。

这样,既交代了长征的背景,也为后来遵义会议重新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红军的正确路线作了铺垫。

(2)遵义会议?按三个部分介绍。

会议的背景:长征初期,红军仍未摆脱被动局面,伤亡惨重,陷入重围,由此可见,如不改弦易辙,前途不堪设想。

会议的内容:思想上纠正“左”倾错误,组织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里要强调说明,一度受“左”倾领导人排挤的毛泽东重回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反映了党内呼声,军心所求,真是历史无情而人心有向。

会议的意义:遵义会议的安排使革命队伍有了正确的领航员,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革命前途,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此后,从近期看,毛泽东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长征;从远期看,中国革命经受种种考验,从胜利走向胜利,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3)长征的胜利:
第一,充分利用示意图,以学生为主,用小故事形式介绍一个个战斗事例。

第二,说明红军三大主力先后到达陕甘宁边区,实现大会师。

这宣告红军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标志着长征以红军的伟大胜利而结束。

第三,明确长征胜利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意图,保存和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促使了中国革命局面发生新变化。

总而言之,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的胜利,是革命前辈流血牺牲的成果。

长征的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永垂史册。

课堂小结,强调下列标志性的历史大事:
创建第一支人民军队:南昌起义;开辟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成立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遵义会议;红军第一次战略大转移:二万五千里长
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