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为官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学者马甫平眼中的大清名相陈廷敬:低调做人高标做事
6月11日,纪念清代名相陈廷敬(1638年-1712年)逝世300周年的敬祭典礼活动在皇城相府隆重举行。



陈廷敬,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一生为官50余载,经28次升迁,担任过左都御史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以及宰辅之职的文渊阁大学士,主编了《康熙字典》,是康熙决策集团的主要成员,对康熙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极大作用。



今年59岁的马甫平,系山西历史学会陈廷敬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晋城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晋城市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长期致力于陈廷敬的研究,在当地史学界声望颇高。



陈廷敬一生四平八稳,身居高位,倍受康熙帝重用和依赖,“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在错综复杂的官场,陈廷敬凭什么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又靠什么屡任要职,而不失皇帝信任,成为一棵政坛常青树呢?他有着怎样的为官之道?作为同乡,马甫平研究陈廷敬近30载,与之情缘颇深,甚至将他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无限崇敬。6月9日,马甫平先生在晋城家中与记者侃侃而谈他眼中的大清名相陈廷敬。



倡廉惩贪敢直言 一语中的揭根本



马甫平说,清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后,社会逐渐趋于稳定,但政治腐败却显得相当突出,贪风日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陈廷敬对此深恶痛绝,并为铲除这些弊端做了不懈的努力。针对当时政治腐败、贪污成风的情况,陈廷敬向康熙皇帝上疏,强调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先使之俭。”意思是说,贪污还是廉洁,是治理国家的关键;奢侈还是俭朴,是决定贪廉的基础;要使官员廉洁,应当先让他们形成俭朴的作风。陈廷敬认为形成贪污风气的原因,首先是官员生活奢侈,互相攀比,因而他又批评一些官员出门随从数十人,衣服车马非常豪华,耀武扬威。他认为这些官员在生活上挥金如土,把钱财当作泥沙,毫不珍惜,最容易形成贪得无厌的作风。他请求朝廷对官员的衣冠、车马、器用、婚丧之礼都要有严格限制,不得过侈,逐渐形成节俭之风。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奏疏后,降旨严肃指出:“务期反朴还淳,恪循法制。”“当时因国家财政紧张,实行了捐官制度,就是个人给国家财政捐钱,而由朝廷根据所捐钱的数量分配官职。陈廷敬考虑这些捐来的官良莠不齐,有的甚至不识一字,于是他建议,对于知府、知州、知县等亲民之官,必须经过考试才能选用,但不考八股文,而是考有实用价值的时务策。康熙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一主张对于清朝地方

吏治之完善起了很大作用。”“陈廷敬分析官吏不廉洁的重要原因,不尽在于低级官员,而在于国家的高级官员。他深刻指出,‘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不廉,则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这里的上官,指的是总督、巡抚,即省级以上的高级官员。他认为,总督、巡抚这些高官如果清廉,那么知府以下的这些亲民之官自然就不敢贪污;如果总督、巡抚这些高官不清廉,那么知府以下的亲民之官想清廉也不行。”马甫平说,这些话一语中的,揭示出政治腐败的根本所在。



贵为宰相无车坐 耐得清贫始求官



据马甫平讲,陈廷敬出身于士大夫之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进入仕途后,父母经常告诫他不能有贪心。晚年,他检点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果不负父母期望。“他在建立清廉吏治上,特别注意以身作则,清廉作风在康熙时期有口皆碑。他做吏部尚书时,选贤任能,积弊悉除,投机钻营者不得进。”陈廷敬虽然官至宰辅,但他的生活非常清贫,常常记诵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忍饥诵书,率常半饱”的话,因此被人称为“半饱居士”。



有人会问:“天下难道有饿死的宰相吗?”但陈廷敬之语并非虚言,他在京为官50余年,整理行囊,并无长物,只有老屋数间,准备变卖之后归老。已至73岁高龄的他,致仕后方有闲情外出郊游,但贵为当朝宰相,出门竟无车坐,只好向同朝官员王方若借车,并写有一诗,其中说“只需要一辆小车,能放下我和一支拐杖就行了”,从中亦能看出他的风趣。



他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还特别注重教育家人后辈保持清廉之风,告诫子孙“清贫耐得始求官”。这便是陈廷敬一生始终奉行的为官之道。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陈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遂入禁苑谢恩,康熙说:“卿是老大人,是极齐全底人。”“老大人”,“极齐全底(的)人”,正是这位年近花甲的皇帝对陈廷敬一生人品道德和清廉作风所作的高度评价。



敬慎思想警当世 务实精神启后人



出身于教育世家的马甫平,读书时正赶上“文革”,没上成大学,成了一名民办教员。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30岁的他被抽调到县里,参加《阳城县志》的编纂工作,从此步入史学领域,开始研究地方历史。在此期间,他多次到陈廷敬故里皇城村搜集文史资料,初涉陈廷敬研究。



1988年,马甫平被调到新组建的晋城市史志办公室。工作之余,他将陈廷敬作为自己的重点研究对象。1997年,阳城县皇城村开发旅游,他尽己之力,为皇城相府旅游景区的开发提供了不少资料。



“我最大的收获是,基本上把陈廷敬的生平、为人

、政绩以及文学、史学、理学等方面的成就都理清了。”马甫平在陈廷敬研究方面的成果确实不少,除了已出版的《皇城诗人遗集》《午亭文编》(10卷点校本)之外,尚有《陈廷敬家族史》《陈廷敬年谱》《陈廷敬散文选注》《陈廷敬全集》等多种因经费无着落未能出版的书稿。说到这里,马甫平颇为无奈。



马甫平说,当下一些作家笔下的陈廷敬,大部分内容为虚构,所写之事无一件是陈廷敬所为,只不过是一些胡编乱凑的闹剧而已,把主人公的名字换成谁都可以。“真正的陈廷敬根本不是那样。”马甫平告诉记者,他正在写一本叫作《正说升平宰相陈廷敬》的书,欲还陈廷敬本来面目。“陈廷敬的一生可以总结为‘低调做人,高标做事’。他的清廉作风、敬慎思想、务实精神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来说,仍有启迪意义。”



首席记者 李尚鸿 文/图



对话马甫平:



清·慎·勤——陈廷敬一生遵循的三字箴言




三晋都市报:对于陈廷敬始终立足于不倒地位的为官之道,有人以五字诀“等、稳、忍、狠、隐”来总结,您觉得是否准确?



马甫平:不准确!听上去,这几个字体现出来的是投机心理,感觉像机会主义者的特点,完全是为了迎合投机政治的为官者而说的,思想境界极其低下,与陈廷敬的做官准则不可同日而语。首先一点,陈廷敬并不是整天想着怎样升官,他是在长期踏踏实实的努力中一步步升上去的。



三晋都市报:那您认为他所遵循的做官准则是什么呢?



马甫平:三个字——清、慎、勤,这就是他一生始终遵循的三字箴言。康熙皇帝喜欢写字,常写“清慎勤”三个字赐给大臣,要求大臣按此去做。这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而陈廷敬做到了。在陈廷敬去世后,康熙评价他说“恪慎清勤,始终一节”,清、慎、勤三个字都有了。



“清”,为官必须清廉。陈廷敬认为,要想做官就要耐得清贫,否则不能求官,他也是这样去做的。“慎”,做事谨慎认真。陈廷敬不仅这样要求自己,而且要求皇帝注意自己的言行,凡事慎之又慎,还提醒康熙注意小人问题。他告诉皇帝,自古以来,上面的政策不能下达,百姓疾苦不能上传,都是因为有小人在中间作怪,所以重要的是除去小人。“勤”,是勤政。陈廷敬的工作很忙,每天除了侍奉皇帝和一身的行政事务外,还要为国家编书,甚至在病重临终之时,他躺在病榻上还在为皇帝写《〈皇清文颖〉告成上皇帝表》呢。康熙为何说陈廷敬是全人?就是因为他对“清、慎、勤”这三个字做得完美无缺。



三晋都市报:有人说,如果一味

老实,在官场肯定混不下去。陈廷敬升得那么快,最后身居高位,背后定有文章。单说那个皇城相府,盖得多好!对此,您如何看呢?



马甫平:一般人认为,陈廷敬那样的大官一定很有钱,而且做人肯定比较圆滑,否则怎能升官那么快?其实,皇城相府并非由陈廷敬所建,而是其先辈所修筑的。陈廷敬不爱表现自己,从不攀附权贵,始终默默无闻,扎实做事,一做完公事即闭门谢客,人们对他的理解存在误区。陈廷敬的升迁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很慢的,到66岁(康熙四十二年)才当上宰相,同时入朝者比他升迁快得多的大有人在。与陈廷敬同榜考中进士的熊赐履在康熙十四年就当了宰相,两人出任宰相的时间相差28年,只不过熊赐履很快就被撤职了。接着受重用的是张英。张英虽然行事也较谨慎,但最终还是卷入了废立太子之事。而陈廷敬根本不参与权力斗争的角逐,不热衷于个人的权力和利益,在名利面前泰然处之,这是一位真正的理学家才能具有的功力。



三晋都市报:他是如何认识并尊崇理学的呢?



马甫平:理学是哲学,但更主要的是关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学问,是人的心地修养和人格完善的学问。程朱理学从宋代发展到明代,出现了很多流派,而在明代最能代表其思想的人物是薛瑄,山西河津人。陈廷敬的理学直接师法薛瑄,他认为理学思想“重在躬行”。在康熙年间重用理学大臣的背景之下,出现了真理学和假理学,区别就在于真理学把理学作为人生理想的最高追求,假理学则把理学作为换取高官厚禄的敲门砖。



三晋都市报:您认为当今官员应如何学习借鉴陈廷敬的为官之道?



马甫平:与其说如何借鉴陈廷敬的为官之道,不如说是借鉴陈廷敬的为人之道。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好好传承。当今官员应学习古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之理想与抱负,有空也可以读一读陈廷敬的著作,他身上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德!希望人们在参观皇城相府之时,能够深入了解一下他的人格与修养。


《大清相国》-陈廷敬的为官之道
前段时间看到王岐山推荐了《大清相国》这本书,想来领导人推荐无外乎两种原因:1.他喜欢这本书,认同书中的智慧、做人的方法,也许是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2.这本书和事实联系比较紧密,有指导意义。正好电子书的《藏地密码》刚刚读完,看了看《大清相国》的篇幅还算ok,就拿来拜读一番了。
陈廷敬的官场智慧,凝结成了五个大字:等、忍、稳、狠、隐。他的官场一生,也可以以这五个字来述说他跌宕起

伏。
第一要诀:等。想想看,一个年纪轻轻差点连中三元的得意书生,心中该有多大的野心,在心中也许早就把自己定义成能改变帝国命运、力挽狂澜的王侯将相,可是,幸运的是他亲身纠缠到了科场贿赂案中,碰到了命中的贵人:卫向书,一个正直的爱才的老乡。靠他在皇帝面前李坚,才避免了陈敬的志得意满,很大程度上避过了科场案这一灾。在受到科场案余波牵连,卫大人罢黜回家的送别上,送给陈廷敬这样一个字“等”,让陈廷敬好好蛰伏,肯定能守得云开见明月。
第二要诀:忍。在牵涉到科场案之后,九死一生的陈廷敬纵然胸中再多雄才大略,也只能守住卫大人的一个字“等”,等待一个被启用的机会。这次,新皇帝康熙即位,鳌拜虽未四位托孤大臣之尾,却渐渐大权在握,好不尊重小皇上,这时的陈廷敬,除了耐心教育康熙专心读书、讲解圣贤之书之外,毫无实权。有护主之心却无护主之力,这时老岳父告诉他的做官诀“忍”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只有案中引导协助,暂且容忍鳌拜不臣之心,待康熙羽翼渐满之时才能以雷霆万钧之势一举夺权,恢复帝国的正常秩序。
第三要诀:稳。山东大丰收自发捐粮案、山西自愿建讲习堂案、云南库银案、宝泉局亏空案,不管是哪一次去基层调查,都是牵涉巨大的大案要案,哪一次都是九死一生。马克思曾说: 如果有30%的利润,人们就会去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就会去犯罪;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家连杀人都敢干了。在基层尚且如此危险,更何况在权力的斗争中心北京,在一次次的历险和幸存后,陈廷敬自己悟出了第三要诀“稳”,所以可以看到,在官场,他做任何事,都是走一步看三步,看清利害关系,体会好圣意后才出牌,所以虽然我们每次看到陈廷敬都出于巨大危险当中,但是他从未触破皇帝的底线,所以虽处处危险,却能屹立不倒。
第四要诀:狠。陈廷敬的官场一生,基本上出于鳌拜、索额图、明珠的专权下度过,在权力的斗争中,从未见其主动出手,反而是明哲保身,处处躲着朋党之争,但是到了逼不得已的时候,狠字便被逼出来了。看看杭州那一出戏,高士奇、明珠、徐乾学、索额图、阿山,一出手扳倒了多少大山,这才是权力斗争的大手笔啊。兵不刃血,杀敌三千!
第五要诀:隐。官至宰辅,位极人臣,这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可是,每个完成这个梦想的人,每天都会处在最危险的境地中,随时不能善终的可能性,明智如陈廷敬着,也掉进了这样一个权力的迷宫中。眼看就要掉入漩涡的时候(即使不犯错,老皇帝在临终前也一定会为儿子铺好道路),是月

媛这位贤妻及时点醒了他,再次救了他一命,在想通了所有关节后,陈廷敬终于借大病一场的机会装聋,告老还乡,善始善终!
中华煌煌几千年历史,无数王侯将相,功成名就而能善终的少之又少,除了需要碰到一位明君之外,还需人生的大智慧。借用一番作者王跃文对陈廷敬的评价作结: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陈廷敬的“恪慎清勤”



“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

——陈廷敬

陈廷敬,字子端,号说岩、午亭,又号半日村,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山西省泽州府阳城县黄村(今皇村)人,清代康熙年间文渊阁大学士。

陈廷敬在京任职期间,最初住在宣武门东街。康熙二十四年乙丑,陈廷敬移居珠市口西。

陈廷敬一生为官五十余年,担任过左都御史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以及宰辅之职的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决策集团的主要成员,对康熙朝的文治武功及康乾盛世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他以清勤廉慎的态度,推动着清朝政权的儒学化,为健全官僚制度、改善百姓生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反贪倡廉、肃清吏治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和措施。

康熙二十年平定三藩之后,社会逐渐趋于稳定,经济也逐渐恢复。这样,政治腐败就显得相当突出,其直接表现就是贪风日炽,惩贪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陈廷敬对于这些政治弊端深恶痛绝,并为铲除这些弊端做了不懈的努力。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陈廷敬上《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强调:“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他特别重视推行教化,以正人心风俗,即所谓“国家久安长治之基,关乎风俗;风俗盛衰之故,系乎人心;正人心、厚风俗之机存乎教化”。他提出清廉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或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他批评一些官员的奢侈作风:“外官之任者,从数十百人,衣轻策肥,车马阗咽,震惊道路,泥沙之用不惜,贪饕之行易成。”并严肃指出,这些官员“其始由于不俭,其继至于不廉,其卒至于天下饥寒”。于是他请求“敕下廷臣,博考旧章,详议定制”。他说:“制度既定,罔敢陵越,则节俭之风庶可渐致。”康熙接到陈廷敬的奏折,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

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节俭至意”。

同时,陈廷敬在《请严考试亲民之官以收吏治实效疏》中针对当时大量捐纳入官的情况,提出要严格对亲民之官(知府、知州、知县)的选用,这一主张对于清朝地方吏治之完善起了很大的作用。是年九月初六,陈廷敬又上《请严督抚之责成疏》,指出:“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不廉,则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强调高级官员一定要洁身自好,做好下级官吏的榜样。

陈廷敬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廉政的观点和主张,并且对贪官污吏的打击惩治也是不遗余力的。在建立清廉吏治上,也特别注意以身作则,他的清廉作风,在康熙时期是有口皆碑的。虽然官至宰辅,但他的生活非常清贫,常常记诵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忍饥诵书,率常半饱”的话,因此被人称为“半饱居士”。他自己也写了《半饱居士诗》,说“我自长贫甘半饱”。陈廷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特别注重教育家人后辈保持清廉之风。他的弟弟陈廷弼出任临湘知县,他写诗嘱咐曰:“宦途怜小弟,慎莫爱轻肥。”要其保持俭朴的作风。他还常教导儿子壮履说:“更得一言牢记取,养心寡欲是良规。”也是要儿子清心寡欲,克己自守。他曾写诗告诫子孙:

岂因宝玉厌饥寒,愁病如予那自宽?憔悴不堪清镜照,龙钟留与万人看。囊如脱叶风前尽,枕伴栖乌夜未安。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

可见其高风亮节。“清贫耐得始求官”,便是他一生始终奉行的为官之道。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当年四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康熙不仅在陈廷敬病重期间派太医前往诊视,而且在他去世后,赐之以“文贞”的谥号,并亲率大臣侍卫奠酒,为他举行了十分隆重的祭葬典礼。康熙还发布上谕,称其“学问淹洽,文采优长,恪慎清勤,始终一节”。由此不难看出,对陈廷敬在政治上的杰出表现和文化上的非凡贡献,康熙是十分敬重的。


解读皇城相府之 大清相国陈廷敬的为官之道
皇城相府(国家AAAA级景区),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10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由于该景区与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隔山相望,距河南省省会郑州仅百余公里,且一路高速相连,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自然成了众多中

原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在晋豫交界的茫茫太行山中,有一处深受河南游客喜爱的旅游胜地——皇城相府。这组建筑风格独特的明清古堡群,因其主人在世时的显赫地位和其仙逝后恩泽后世的千秋功业而成为三晋大地上不可替代的文化图腾!解读皇城相府,首先需要深悟的就是这座傲世官宅的主人——大清相国陈廷敬。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他长康熙16岁。康熙8岁登基始,陈廷敬即侍候康熙读书,一直到最后72岁,装聋作哑,善终而退,隐居原籍,颐养天年。陈廷敬官场成功的五字诀:等、稳、忍、狠、隐!这五个字不仅全面地反映了陈廷敬的性格和为官之道,而且对现代的官场和职场竞争也颇具现实指导意义。康熙时期是我国清朝历史上步入繁荣的转折和关键时期,究其复兴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圣君康熙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由此也得益于康熙周围聚集了一批名臣。然而,纵观各位大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退回杭州原籍……但是,陈廷敬却例外。康熙送给陈廷敬八个字的评价:宽大老成,几近完人!陈去世后,康熙又将“午亭山村”匾额赐与他的老家皇城村。自此,陈廷敬和他的家宅皇城相府便成了历史上一个传奇的文化符号!那么就让我们寻着文化的脉络,去皇城相府品味一代名相陈廷敬光照千秋的卓越人生!

在等待中积聚崛起的力量

——学习陈廷敬的“等”功

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的陈廷敬,是靠考取功名而被康熙帝发现的。他原名陈敬,自幼聪慧过人,理想远大。尽管家庭非常富裕,但他仍然刻苦攻读,凭着满腔为国效力的热情,一举考中进士。然而当时官场黑暗,他一开始并没有金榜题名,反倒被冤枉入狱,险些丧命。后来得到朋友李振邺(后来成为陈廷敬的岳父)的帮助,才得以活命。这期间,李振邺教会陈廷敬一个“等”字,让他摈弃浮躁,束缚心性,韬光养晦,静待雄起。陈廷敬将“等”字牢记在心,并最终抓住表现时机得到了皇上的赏识,并赐名一个“廷”字,光宗耀祖。陈敬从此改名陈廷敬,也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官场人生。

逆境,是上帝帮你淘汰竞争者的地方;等待,是老天让你集聚勃发的力场。在逆境中学会充满希望的等待,这是陈廷敬告诉我们的道理,同时也是古今中外千千万万成功者的绝密心经。去皇城相府,不要只是走马观花的赏景,而要学会品读那些亭台楼阁中尘封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大清相国陈廷敬那禅定般“等待”的平静,他会告诉你

:成功属于那些善于等待而有耐心的人。

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上稳步前行

——学习陈廷敬的“稳”功

进入朝廷,虽然陈廷敬深得康熙帝的宠幸,但毕竟初来乍到,官职也不大,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汉臣。在朝廷中,满臣和汉臣是面和心离,对于刚刚进入官场的陈廷敬来说,他深知这期间的厉害。而随着索额图和明珠权力的加大,更是出现了结党营私的现象,即闻名天下的“索”党和“明”党,索额图和明珠这两个满大臣都有自己的野心,也都曾权倾一时,虽然表面上还是不错,但内心却巴不得对方立刻失宠。面对着皇上一手提拔的陈廷敬,他们两党当然想将他拉入,而陈廷敬是相当理智和聪明的,他知道,自己唯有清清白白,两不相帮,一心为皇上才是正道。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李振邺老先生的指点,他知道这两党相争,必然是两败俱伤。据此,他采取了中立的态度,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判断是正确的:稳固才是最重要的。

现代的人总是相互猜疑,心眼一个比一个多,这不能说是人类进化上的紊乱,而是社会发展固有的劣根性使然。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职场上的明争暗夺,人与人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相信这也不是我们的错,更不是社会发展的错。所以,现代的员工,无论你是不稳定因素的当事人,还是为其站脚助威的,都要像陈廷敬一样远离这个是非之地。这个聪明的一代明相用吸收了中国几千年的中庸文化告诉我们:在官场和职场上行走,择主流大道而行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稳固才是最重要的。

在忍让中避开突如其来的锋芒

——学习陈廷敬的“忍”功

陈廷敬的两不相帮,让“明”“索”两党十分恼火,而他又屡屡在皇上面前提出很好的建议,让皇上对他更是宠幸。人总是有嫉妒心理的,而就在这时,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和徐乾学等人为了各自的目的,对陈廷敬实施打击,先是从他的弟弟陈廷统开始,利用计谋陷害他,间接地打击陈廷敬,使他在皇上面前的印象分下降。又打击他的好朋友、亲家,让陈廷敬很是为难。后来则直接在一些陈廷敬所处理的公务上挑毛病来排挤他。使得皇上都有心对他下手。而陈廷敬则深知伴君如伴虎这个道理,他明白现在的他完全处于被动,再多的申辩也只能招来更多的是非,于是,他忍了,他向皇上谢罪,接受处罚,也正赶巧父亲去世,遂请辞回家守孝,一晃三年。这一忍,可以说是陈廷敬一生的转折点,正是躲其锋芒,积蓄能量,为日后的反击提供了机会。

都说“忍”字是心字头上一把刀,我们都有心,但并不是我们都会忍。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年轻

气盛”,正是对年轻人最好的诠释。在工作中,我们都难免会遇到令自己讨厌的人和事。陈廷敬告诉我们,只有学会隐忍才能有一鸣惊人的举动,只有忍于凡事才有成大事之胸,只有敢于平静地隐于山林才会有威震朝野的再度出山。忍耐并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以退为进。伟人的隐忍是为了伟业,凡人的隐忍是为了事业。忍耐是成功人士所不可或缺的品质,在凡事中的那一些低调忍耐是日后成功最牢固的基石。俗话说得好,小不忍则乱大谋!在这个需要细细探究曲直的世界里学会暂时的卑微,学会谦逊的处世,谦和的做人才能成于大事。在皇城相府的亭院间游走,你可以想象在那弯弯曲曲的回廊下,穿越时空的陈廷敬“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笑观天外云卷云舒”的恬淡画面。一代明相宠辱不惊的人生经历向我们预示着:伏久者飞必高,先开者谢独早!

在时机成熟时狠下心来做事

——学习陈廷敬的“狠”功

康熙帝重新录用陈廷敬,使陈廷敬内心感慨万分。他知道,这次复出,必将受到明珠等人更大的打击。现在的明珠权倾朝野,百姓更是怨声载道。而陈廷敬在这个时候恰恰正确地揣摩到了皇帝的心理,感觉到皇帝对明珠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宠幸,更是要找个机会要惩治一下明珠。那么陈廷敬是怎么察觉到皇上心思的呢?一次皇上找陈廷敬问话,说话间陈廷敬随口说出“明相国”几个字,不料康熙大怒,说“大清从未设过什么相国,何来的明相国?”从这一句话中,陈廷敬察觉到了康熙帝的心思。他认为,反攻的时机成熟了。随后,他搜集证据,利用康熙检阅海军的一次机会,设计了一个连环参,直接间接地连参了明珠、索额图、徐乾学和高士奇四位大臣,结果则是,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籍。这计连环参,不仅保全了自己,更是帮助康熙消除了朝廷中多年的“明”“索”两党之争。关键时刻,一向稳重的陈廷敬痛下狠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之前是别人教会他“等”“稳”二字,自己琢磨出一“忍”字,现在则是逼出了一个“狠”字。

心狠之人,不一定都是坏人。很多事面前,我们确实是要忍的,但对于关系到我们前途和命运的事是断断不能忍的。而此时如果时机成熟,我们就得像陈廷敬那样向对手痛下狠手了。不管是在官场上、职场上还是在战场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你兢兢业业地卖力工作,而有些人偏偏就给你制造各种麻烦来刁难你,或者直接破坏你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特别是在

竞争同一个岗位时,你优势突出,对方势力较弱,这时,他就会使尽坏招败坏你的名誉,甚至不惜攻击你的下属和家人,以求得到打压你的目的。对于这类人,我们一旦抓住机会,要坚决进行强有力的回击。你要想到,这样的伪君子如果占据了重要岗位,可能会给你所在的单位或企业带来灭顶之灾,这样的害群之马只要机会成熟必须进行根除。如果你是一个单位的领导,面对这样的人物更要狠下来进行惩治,要记住:有些人和事如果该断不断,则必留后患。

在辉煌中达到急流勇退的境界

——学习陈廷敬的“隐”功

在成功去除明珠等人后,陈廷敬更是成了大清首屈一指的功勋老臣,连康熙帝都对他敬重万分。一日,在与康熙的谈话中,康熙帝对陈廷敬说“老相国啊”,当时陈廷敬惊恐万分,回说“皇上您亲口说过,大清是没有相国的”。但康熙却对陈廷敬说你就是大清的相国。此时,陈廷敬已经七十有余,每日上朝,但他毕竟是有点老了,很多的事已经跟不上其他年轻大臣的思想,更不符合康熙的旨意,但他又十分的固执,这也使康熙对他产生了点意见。家人劝他功成身退,否则会和明珠他们一样的下场。而陈廷敬表面听不进去,实则心里很清楚,他知道老了,再这样下去必然要走明珠他们的老路,他也很清楚皇上的用人之道,不管你怎么功勋卓著,都不是永远的,总有一天你一样会失宠,伴君如伴虎啊。几日后,在朝上,陈廷敬突然装聋,康熙感叹不已,准许他回家养老了。而回到家后,当家人为他突然耳聋而发愁时,陈廷敬却好了,家人顿时明白,原来这是老爷为官的最后一招,“隐”。

在潮落之际乘时而退,不仅保全自身,还使人生得到升华。能够如此,对于那些置身官场之人尤其重要。学会急流勇退,不是不近人情、自负清高,而是为人有道,胸怀达观。

在清朝,满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终,陈廷敬却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这不仅仅是运气和明君的因素,陈廷敬享用一生的官场“五字诀”更是他驰骋官场这么多年的看家法宝。而这“五字诀”不仅适用于封建社会,对现在的官场、职场、现代的人也是受用的。有机会到皇城相府旅游观光的朋友们,应该从这丰富的历史遗留中品读陈廷敬厚重的人文积淀,更多地学习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自己做人的境界,才能在官场上、职场上、人生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本系列文章参考王跃文所著小说《大清相国》网络书评,特向相关网友

致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