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审教材修订说明(六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送审教材修订说明
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送审稿)》,结合本套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实验区教研员、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的反馈意见,以及国内外义务教育化学和科学教材的发展与改革趋势,我们按照《修订方案》的要求对本套教材进行了修订。

修订前后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与编排的调整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送审稿)》新的要求和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考虑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不增加新的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对教科书内容与编排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调整:
1.新设“到实验室去”栏目,落实科学探究的实验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完成基本的学生实验,为此,我们新设了“到实验室去”栏目,意在明确这些内容必须按学生分组实验组织教学活动,落实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

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我们将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实验技能与基本的学生实验整合为九个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是:
第一单元: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第二单元: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第三单元: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第四单元: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六单元:燃烧条件的探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含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第八单元: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第九单元:探究金属的性质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部分教科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
从单元设置上看,新增了两个单元。

一是为使学生对溶液这一大类重要的混合物,有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将原教材中第二单元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六单元第二节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与溶液相关的内容抽取出来,组成第三单元“溶液”,包括“溶液的形成”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两节。

二是为引领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系统地认识化学反应,将原教材第四单元第二节“化学反应的表示”和第五单元第四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两部分抽出,合并为第五单元“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包括“化学反应中的
质量守恒”、“化学反应的表示”和“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三节。

使本套教材由原来的九个单元增加到十一个单元,上册为六个单元,下册为五个单元。

从内容组织上看,将部分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

例如,原教材中,元素的有关内容比较分散,学生在理解元素的概念,系统地认识元素的有关内容有一定的困难,为此,将原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有关元素的内容、第二单元第三节有关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和第三单元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中元素和元素符号的部分内容组合成修订为第二单元第四节“元素”。

又如,原教材的第五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编写时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将酸和碱采用对比学习的方法组织了教学内容。

但是从教材实验看,由于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积累不够,实施教学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次修订,将酸碱的教学内容分别安排了一节,将原来的三节变为了四节,并按学科知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

将原教材的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第二节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第三节酸和碱的性质、第四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调整到第五单元),调整为: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

这样的安排使教材结构更加合理,更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

《课程标准(送审稿)》在“一、科学探究”中的“(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新增了“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本教材将其落实在第七单元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和本单元的到实验室去“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等处。

二、教材难度的控制
本次修订仍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到精选教材内容,严格控制教材难度,修订后的教材难度基本保持不变。

一是对课程标准中不作要求,而学生又难以理解的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如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化合价、酸、碱等,在修订后的教材中,我们没有给出非常严谨的概念,而是采用在列举大量的实例的基础上给出描述性的定义,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的难度。

二是将部分学生认识有困难的内容在顺序安排和呈现方式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例如,元素的概念在原教材的第一节中就出现,学生认知比较困难,修订后将其放在学习了原子构成之后,而且采取习题、引言、活动天地等形式,逐步深化学生对原子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元素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逐步深化认识,最终形成科学的概念,这样就更好的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便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是更多的注意了“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联系,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微观内容
宏观化,将化学符号与其宏观含义、微观含义更加密切的加以联系,都有利于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例如,在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运动、相对原子质量、中和反应、去除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等处,都新增或修改为更加科学的微观示意图;再如,对于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学习,既重视了对符号本身书写的规范要求,更重视了对符号含义的理解与应用,其中还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配以微观示意图,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其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其蕴含的质量关系。

四是精心组织了教科书习题。

一是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实际出发,注意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以适应各类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

二是让习题既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更起到引领方法、培养能力的作用。

三是注意习题类型的多样化,如选择、填空、分析、阅读、课后实验、查阅资料、小论文、社会实践等。

四是对教材中部分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了调整与删减。

总之,教材习题在更好的适应教学实际的前提下,适度地降低了难度。

三、教材特色的体现
在保持原教材“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和“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把问题解决与新知识的学习相结合”以及“以对话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等特色以外,本次修订重点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色变化。

1.更加注重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是通过贴近学生生活选择教学素材或通过增加家庭实验、趣味实验等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在组织“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的教材内容时,选用了学生熟悉的事例,提出了两个问题,“木炭燃烧成为灰烬,质量如何变化?”“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质量如何变化?”以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如何变化的思考;又如,在第一单元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中增加了两个探究活动“观察蜡烛燃烧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及“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

这样的教学素材贴近学生,更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再如,本次修订中,还增加了如“观察食盐溶于水的现象”“食醋与小苏打反应、食醋与鸡蛋壳反应”等家庭小实验,以增加学生化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将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通过适当增加化学科学对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巨大作用的教学素材,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本次修订中增加或更换了许多体现化学科学、化工生产在人们日常生活和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如“化学与人们衣食住行”“化学与信息科学、功能材料的研制、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命科学的关系”“水立方和天宫一号”等,再如,在空气、溶液、二氧化碳、酸、碱、盐等化学物质的学习中,都适当
地增加或补充了对相关物质的用途介绍。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的巨大作用,以此促使学生树立学好化学并投身于化学研究的志向。

此外,修订时还注意了适当增加或优化了部分学生学习活动,如交流共享、活动天地、实验探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同时注意对化学学习方法的引领,如怎样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何开展科学探究、如何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等等,都将会较好地促进学生科学学习方式的养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更加凸显化学基本观念的引领
一是充分体现了化学的社会价值观。

例如,教材将第一单元标题由“化学改变了世界”改为“步入化学殿堂”,其中两个节题分别为“化学真奇妙”“体验化学探究”,该单元运用比较多的图片体现出化学科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再如,在第十一单元“化学与社会发展”中,增加了化学在材料研制中的新成果“航天器上的耐热材料”“天宫一号上的电池板”等。

这些在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变化奥秘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的同时,初步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化学价值观。

二是物质观的培养贯穿于教科书的始终。

通过逐步建立从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以及氧化物、酸、碱、盐等不同层次的物质分类体系,在教材中开章明义地指出“它(化学)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具有多样性,并运用转化的观点看物质之间的关系
三是微粒观的培养,按照由简到繁、逐步深化的思路。

在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节,就安排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使学生从一接触化学就能够形成“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面上认识物质、改造物质的科学”的初步认识;第二单元又以水为素材引导学生认识了分子及其运动和变化、原子的结构以及离子;第三单元又引领学生从微观层面认识了溶液的形成及组成;以后几个单元又对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进行了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微粒观。

四是元素观的形成,首先是侧重在认识其基本性——“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然后通过“活动天地”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粒子,之后再得出元素的概念。

在编写“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定量研究化学变化”等部分内容时,再进一步运用元素的观点看物质及其变化,丰富和深化对元素的认识。

此外,教材将“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单设为第五单元,保留“化学与能源开发”为单独一节,意在更加外显用定量的观点和能量的观点初步认识化学变化。

第二单元第一节将原来的活动天地“净化黄泥水”强化为实验探究“净化天然水”,并将沉降、过滤、吸附、蒸馏
等科学方法的操作及原理外显出来。

3.更加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的养成
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学科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本次修订中,我们坚持本套教材编写理念,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一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物质化学变化实质认识的引领,例如酸、碱的有关化学性质、酸碱中和反应、金属与酸溶液和盐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以及复分解反应,注意通过设置问题或呈现微观示意图,从微观层面引领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又如“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过程比较复杂,修订中增加微观示意图,从而将微观问题宏观化,更加便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二是进一步强化了“宏观--微观---符号”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组织有关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教材内容时,通过呈现宏观物质及其他化、微观示意图与符号表示之间联系,如“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部分内容中,增加了宏观物质与微观构成的示意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宏观质量与微观构成之间的关系,从而强化了学生对三重表征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4.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是统筹规划、精心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并以“到实验室去”栏目呈现。

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重新审视原有“实验探究”,并分不同情况进行修订。

如,第一单元将“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变为“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第三单元增加了“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第四单元创新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装置,将“通风不畅环境中的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修订为“探究不同气体样本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差异”;第八单元将“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精简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等等。

这样就避免和改进了原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反映操作困难、所需时间较长、现象不明显的探究活动,将会保证教学实施的效果。

三是结合教学体系,适度调整联系社会发展实际的内容,体现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

如,增加了多识一点“计量中的科学”;.活动天地“认识空气质量报告”中增加了对PM10和PM2.5的介绍;增加了多识一点“低碳生活”;用pH传感器代替pH计,测定
中和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并呈现测定结果。

等等。

5.更加重视有机渗透科学发展理念
结合水的天然循环、空气的成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化石燃料的利用、海洋化学资源等内容,有机渗透资源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增加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部分石油化工产品应用”的图示、用框图示出“煤的综合利用”(气化、焦化、液化)基本原理及主要产品。

通过调整“关注空气质量”,在“二氧化碳的循环”中采用最新的(1958-2010年)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代替原来的1958-1994年的测量结果,保留第十一单元第四节“化学与环境污染”等,进一步强化环境意识教育。

此外,还通过规范实验操作、安全用火等方面,进行了安全意识教育。

运用“用途广泛的非金属材料”“来自石油的有机合成材料”“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等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

总之,本次修订我们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落实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精选或更新教材内容,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社会新变化和科学技术新进展。

总体看,修订后的教材结构和体系更合理,特色更鲜明,更加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