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工业理论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产业理论对我国

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

20世纪下半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民众物质生活需要基本得到了满足,于是精神性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很高,产品制造能力极为强大,产品普遍过剩,许多国家为了减轻失业压力,大大压缩劳动时间。比如工作时最长的英国其工作时占全年时间22.2%,德国的工作时只占19.2% ,各国平均大约在1/5。我国目前每年休息日为114天,占全年的三分之一。年劳动时间2008小时,休息时间已经相当充裕。于是,过去只有贵族才能享有的闲暇普及到了社会大众身上。过去被贵族垄断的文化欣赏普及到社会大众,转变为规模巨大的大众文化消费。由此出现了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一是文化的“经济化”,文化产业开始诞生与壮大,二是文化渗透到工业生产过程与产品中,物质生产开始“文化化”。现代经济不仅向“知识经济”迈进,也向“文化经济”发展。如同知识经济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事件一样,“文化经济”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具有深刻影响的历史进程,理所当然地成为哲学家们思考与争论的对象。

从20世纪中叶起,敏感的思想家们已经预感到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1944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而逃亡到美国的德国哲学家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发表了《文工产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被推举为“大众文化”(Mass Culture)的开山之作。他们认为现代文化“完全掉进了商品世界中,是为市场生产的,目标也在市场上”。“文化工业”一词刻画的便是这一事实。它首先表现为“文化工业资本”的出现。在传统社会,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活动的目的,是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诉求。而当资本渗透到文化领域之后,文化活动的目的发生根本转移:从满足精神诉求转向追求最大利润。为此资本家大量采用先进的科技设备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使文化成为以最大利润为目的、以巨额资本为手段、用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方法进行文化生产活动的行业。它是现代资本运作模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向文化业渗透的结果,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向文化领域扩张的必然产物。文化工业资本的诞生和发展,电影、电视、广告、卡拉OK等等的出现,对个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世界,对当代人的心理结构与社会结构,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分析,是从对启蒙理性的批判开始的。启蒙的目的是“使世界清醒”,让人们从虚幻的思维和对神秘的恐惧中解放出来,成为主人。因此,启蒙试图“取消神话,以知识来代替想象”,但正是在对“知识就是力量”的过分虔信,作为启蒙的理性,特别是在它抽象为综合化、实质化和工具化的理性时,它就又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使人类被它所控制和束缚。而技术正是启蒙理性抽象化的表征,是作为支配和统治的最为强有力的工具,“技术就是这种知识的实质”。技术力量的强大是作为工具化意义上的理性得以膨胀的原因。阿多诺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技术对艺术的介入和侵越,使艺术失去了它一贯的个人的技巧化的痕迹,从而遭遇到了灭顶之灾的命运。

与阿多诺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本雅明则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一种自然力量,它是历史地形成的,它的出现具有不可遏止的强大威力。这样就应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为既定社会的“客观存在”加以对待。在本雅明看来这种客观存在是必须加以承认的,它是任何方式的威吓和批判也无法取消的。对于这一事实的承认是对这一时代的艺术作出本体论分

析的前提和绪论。

本雅明认为一切的艺术作品在原则上总是可以复制的,因为艺术品具有被更多人所欣赏的内在要求,于是复制便成为它必然的发展趋势,机械复制如同雕版印刷和石印术的出现一样必然而且合理;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它带来的是人类对艺术的感知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受制于自然的物质的条件,也受制于社会的历史的条件,本雅明举例说,民族大迁徙的时代背景,带来了晚期罗马的美术工业和维也纳风格的出现,这种新艺术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但是它所带来的不同的感知方式是不应该被漠视的,这与它身后的社会历史变迁密切相关。本雅明以艺术生产的社会性和物质性为出发点,揭示了任何艺术类型都不是永恒的,都具有被历史地决定的特点。机械复制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自然条件之下,现有艺术中出现了一种已不再能象以前那样去观赏和对待的物质成分,这种物质成分进入到人类感性认识的组织方式之中,它将必然改变着我们对现存艺术的感知方式。因此,这种物质成分是我们必须加以正视和严肃对待的。

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重点分析了由于技术力量的全面渗透,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艺术形式。技术作为媒介,它在艺术内部发挥了它特有的功能和效力,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后果,便是对于古典时代的艺术“韵味”的摧毁—这是在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中,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揭示。本雅明将“韵味”解释为“在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一的显现。”这种独一无二性与艺术发展的传统相联系。艺术最早起源于巫术,其后服务于宗教和神学,这就奠定了有韵味的艺术与它的礼仪功能的密切联系。“原真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根植于神学,艺术作品在礼仪中获得了其原始的,最初的使用价值。有韵味的艺术在完全的“原真性”“独一无二性”“即时即地性”中建立起自己的权威,而使之产生礼仪化的膜拜功能。但在机械复制时代,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可以加以复制,例如用一张照片的底片,便可复制大量的相片,要鉴别哪一张是真作,就根本没有了意义。艺术的“原真性”的标准失灵了,那么它也就不再服务于膜拜性的礼仪功能。韵味消失了,而代之以同样的无区别的复制品,这样它的神圣的可崇拜的权威便在众多的复制品中瓦解掉—在这个意义上,本雅明的观点颇具后现代主义的精神。

尽管二者观点都各有不足,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技术对艺术的侵越已成为不可更改的现实。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认可本雅明理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也必须重视阿多诺的批判理论中所具有的警示性的因素,二者之间须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二者的理论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理论先导价值和重大的启示意义。

文化产业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因为它提高了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产业生产的大众文化,成为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文化。正像市场经济在短短几百年时间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远远超过此前全部历史上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一样,大众文化在其兴起的短短时间内,创造的文化产品比人类文化史上文化产品的总和还要多:它创造了繁多的新文化门类,如电影、广告、激光视盘、MTV和迪斯科;无数广播电视台,每天24小时向千家万户播放五花八门的节目;街头大报小报成为人们必读的精神早餐;电脑和游戏片上的节目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如此等等。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人民,享有如此多的文化产品;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文化产品的创造与消费占有如此之高的比重。

当然,文化产业是只是先进的文化生产方式,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它也有可能被不良文化所利用。作为最贴近人的原始本性的文化,大众文化喜欢感官性的刺激和欢愉,厌恶灰色的抽象思辨;喜欢有立竿见影效用价值的文化产品,不喜欢暂时看不见效用价值的文化与思想。这是种即时消费、即时行乐的文化。每一件大众文化商品,像物质商品一样,大都是昙花一现—一句话,大众文化是感性的、注重眼前利益的、商业气息浓厚的文化,是短命的时髦文化。如不加控制,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效应。例如,片面追求眼前经济效益,会导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