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泻九法
治泻有九法
治泻有九法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又字念莪,华亭(上海松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之一。
他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泄泻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可夹寒,夹热,夹滞。
本文就如何将治泻九法与临床辨证施治相结合进行论述。
暴泻燥脾寒湿内盛证以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为主要表现,或兼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等外感风寒的症状,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此为寒湿内盛,脾失健运,清浊不分。
治当用九法之中的燥脾之法并配合以解表散寒。
选用芳香化湿,燥脾散寒的药物以化湿除满,健脾宽中,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之类。
清凉湿热伤中证以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为主要表现,兼见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此为湿热壅滞,损伤脾胃,传化失常。
治用清凉之法。
选用苦寒清热、解毒燥湿的药物以清热燥湿。
如葛根芩连汤等。
疏利(消导)食滞胃肠证以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厚腻,脉滑为其特点。
此为饮食阻滞胃肠,传化失司。
治用疏利之法。
笔者认为,疏利之法应包含消导和疏肝理气,此处当用消导之法。
选用消食导滞的药物以消食和胃,推荡积滞。
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之类。
淡渗暴泻者总以湿盛为主,朱丹溪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此处利小便即是淡渗之法,取其利小便而实大便之义。
方选五苓散、四苓汤,常用药:猪苓、茯苓、泽泻、白术等。
久泻甘缓脾胃虚弱证以大便时糖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院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为其特点。
此为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治用九法之中的甘缓之法,选用味甘补益,和中缓急的药物以健脾益气,行气化湿。
如参苓白术散加减。
温肾肾阳虚衰证以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伴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为其特点。
腹泻治疗民间偏方34方
腹泻治疗民间偏方34方腹泻治疗民间偏方34方1.用大蒜治腹泻的5种妙法方法一:将蒜剥皮洗净,用刀削去蒜瓣的头尾和蒜的膜皮,大便后先温水坐浴,再将削好的蒜送入直肠里,越深效果越好。
一般情况下,五六个小时后排便即成条形。
每次放一两瓣,连放两三天,大便可正常。
采用此法应注意手的消毒。
方法二:把适量大蒜洗净煮食(用清水煮即可)可治腹泻。
方法三:用适量大蒜头切片和一汤匙茶叶熬水,煮开一两分钟后即可服用。
两三次可使腹泻好转。
方法四:用大蒜(独头蒜最好)拍碎,将蒜放在刚起锅的面条上,不放盐及其他调味品,趁热吃下,一次就可好转。
方法五:把适量大蒜去皮捣烂,包入油饼中,然后一起吃下。
每早空腹作为点心,连吃3天,即可有效治疗腹泻。
2.黑糖白酒可治肠炎腹泻黑糖30克,高度白酒50克,放碗内用火点燃白酒,边烧边搅,直到把碗中的糖溶化为止,然后稍凉服下,对治疗肠炎一次可见效。
3.胡椒有效止泻两良方方法一:在肚脐凹处放些胡椒粉,黑、白胡椒均可,然后在肚脐上贴块稍大点的胶布即可。
对于消化不良所致的肚疼拉稀有效,而肠炎、痢疾不行。
方法二:白胡椒四五粒、金桔干两个,放碗中,倒少许高度白酒,将酒点燃,待酒精燃烧完,趁热一同服下,止泻有奇效。
4.妙用醋止腹泻3法方法一:腹泻时,喝上两口山西老陈醋,可以缓解症状。
方法二:腹泻时,沏一杯绿茶或花茶,将茶水倒入另一杯中,放入一大汤匙醋,将醋茶喝下。
一杯茶可继续冲泡两次,连喝几杯醋茶,有止泻作用。
方法三:用适量食醋煮两个鸡蛋,鸡蛋煮熟后连同食醋一起服下,对治疗腹泻有一定的作用。
5.用鸡蛋治腹泻3法方法一:趁热吃一个白水煮鸡蛋,对治疗非感染性腹泻有一定的效果。
方法二:打一个鸡蛋,放少许蜡末搅匀,不放油盐,用炒菜锅干炒,一次吃完。
轻者吃一两次即好。
重者一天三次,一两天可愈。
方法三:把等量的红糖、白糖混合拌匀,放在碟子里,用白水煮3个鸡蛋,趁热剥皮蘸糖吃,尽量多蘸糖,3个鸡蛋一次吃完,效果明显。
6.泥鳅煮粥可治小儿腹泻将5条活泥鳅剖腹洗净,与30克左右的粳米熬成粥,去刺,加盐即可。
泄泻的中医治疗
泄泻的中医治疗【概述】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水样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古人将大便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者称为泻,现在临床上一般统称为泄泻。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
本证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食泄等。
《金匮要略》及唐代称为“下痢”,宋代以后统称“泄泻”。
亦有根据病因或病机而称为“暑泻”、“大肠泻”的,名称虽多,但都离不开“泄泻”二字。
《丹台玉案・泄泻门》指出:“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沛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
”历代医书对本证的脉、因、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食泄,……湿胜则濡泄”。
《素问・举痛论》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气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
”《张聿青医案・泄泻》指出:“上则嗳噫,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
”说明本证的发生,主要由于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七情不和,损伤所致。
《医宗必读》提出治泻有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在治法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病因病理】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但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
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外邪影响、脾胃本身虚弱、肝脾不和以及肾阳不足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引起泄泻。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引起的较为多见。
脾脏喜燥而恶湿,湿邪最能引起泄泻;《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
”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碍而引起泄泻,但仍多与湿邪有关。
所以《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食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虚热之不同,要末有不源于湿者也。
快速止腹泻的小妙招
快速止腹泻的小妙招1.大人腹泻怎么快速止泻有什么土方法快速止泻2.快速止腹泻的十个小妙招3.快速缓解拉肚子的方法怎么治拉肚子最快最有效大人腹泻怎么快速止泻有什么土方法快速止泻5拔罐止泻选穴:1天枢、中脘、气海、合谷、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等穴;2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等穴。
方法:急性腹泻取第1组穴位,患者取仰卧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具,然后在所选的穴位.上拔罐,留罐10~15分狆。
毎日1次,3次为1个疗程。
如慢性腹泻两组穴位交替轮流使用,治疗时取适当的体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具,将罐拔在所选的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
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功效:散寒温中,健脾止泻。
治疗急慢性腹泻。
6多喝水避免腹泻脱水腹泻的过程中会随着水便排出身体内部分水分,因此整个腹泻病期需增加日常饮水量,避免身体脱水,建议先喝盐水,然后喝糖水,把握不好的可采取喝淡糖盐水。
因为腹泻的同时会带离身体内的水分、钾、钠等营养成分,而通过补充盐水和糖水不仅能补充营养,还能缓解因上述营养成分的丢失所造成的不适现象,同时予以补充体力,恢复精神,对治疗腹泻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快速止腹泻的十个小妙招治疗腹泻的十大偏方:茶叶蒜瓣水治疗用法:1、首先取一小撮的茶叶和几颗剥去壳的蒜瓣,加入一小碗水,放在锅里一起煮等到水烧开之后继续煮四分钟左右;2、然后用碗盛起来,晾到茶水不烫的时候就可以喝。
如果是腹泻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一天喝三次以上。
注意:1、茶叶中除鞣质外,还有咖啡碱、茶碱等具有兴奋作用的成分,大量使用可能会导致失眠;2、茶叶中的鞣质或多酚类成分可能会***肠胃,导致胃部不适。
因此,素有胃病、失眠的人不宜使用此方。
治疗腹泻的十大偏方:参苓白术丸治疗配方: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功效:1、参苓白术丸组方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人参、白术、扁豆等健脾益气,恢复脾胃功能;2、另一方面白术、茯苓等又能健脾化溼,减少腹泻次数。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泄泻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
释义泄——泄漏之意,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清稀如水而势急但临床上所见泄泻,往往时急时缓,难于截然分开,故合而论之。
《内经》有“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
汉唐方书多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统称“泄泻”。
分类1.以发病脏腑分类和命名者——胃泄、脾泄、肾泄、大肠泄2.以泄泻的症状分类和定名——飧泄(泻下完谷不化)、溏泄(溏垢污浊)、鹜泄(澄澈清冷)、濡泄(泻下水多者)、滑泄(久泻不禁者)3.以发病的病因分类和定名者——暑泄、食泄、酒泄、疫泄、气泄等历史沿革1.《内经》认为其病因有外感与风、寒、湿、热之不同,并夏季多发。
其发病与饮食失调、气候失宜有密切关系。
病位在大、小肠因于风——“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生气通天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于寒——“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举痛论》)因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因于湿——“湿盛成濡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金贵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泄泻有实热与虚寒两大类,并提出了有效的方剂:寒利——葛根汤;热利——葛根芩连汤;实滞——大承气汤;虚利——四逆汤。
3.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也可导致泄泻:“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4.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对病因病机、病位、治法有更加明确的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泄泻之因,惟水火土之气为最”。
“凡以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中医关于“泄泻”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泄泻”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泄泻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疾病。
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统称为泄泻。
西医学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等以泄泻为主症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泄泻”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本病在《内经》载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指出泄泻发病与寒、湿、风、热等病因有关,病变脏腑涉及脾、胃、大肠、小肠。
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湿盛则濡泻。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素同·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宣明五气日:人小肠为泄。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脉安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难经·五十七难》将泻分为五种,其中胃泄、脾泄、大肠泄属泄泻,而小肠泄、大瘕泄属痢疾。
2.东汉·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如《金匮要略·呕吐哆下利病脉证治》曰:“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另有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理中丸、五苓散等治泄方药沿用至今,创用“通因通用”治法,体现了辨证论治思想。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始将泄泻与痢疾分述之,至宋代以后统称为“泄泻”。
4.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曰:“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必致溏泄。
”提出情志失调可引起泄泻。
金·李东垣提出益气升阳、祛风除湿诸法,朱丹溪创痛泻要方等,从不同角度充实了治泄方法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泄泻》云:“凡泄泻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
”提出用分利之法治疗泄泻。
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提出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对后世治疗泄泻影响很大。
治婴幼儿腹泻偏方大全很灵很灵的老偏方
治婴幼儿腹泻偏方大全很灵很灵的老偏方每到换季的时候,由于气候的变化,最容易引起宝宝拉肚子,腹泻等症状,再加上护理不当,导致了宝宝腹泻的反复和病情加重。
那么,宝宝腹泻怎么办?治婴幼儿腹泻偏方大全:1、干姜五倍子治小儿腹泻【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和胃止呕。
主治小儿腹泻。
【偏方组成】干姜2份,五倍子2份,吴茱萸2份,公丁香1份。
【用法用量】共研细末混合。
取9~15克,用75%的酒精或65度白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儿脐部,药上覆盖塑料布1块,用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连用1~3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小儿腹泻患者50例,痊愈44例,好转4例,无效12例。
2、党参葛根治婴幼儿秋季腹泻【功能主治】补脾益胃,理气祛温。
主治婴幼儿秋季腹泻。
【偏方组成】党参3克,白术2克,茯苓3克,葛根2克,藿香1.5克,木香1.5克,炙草1.4克,儿茶1.5克。
【用法用量】每日服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潘某,男,患儿5个月,病儿父母代诉:三天前开始泻蛋花样稀便,日十余次,时有呕吐,神疲纳少,经中西药及草药治疗症状毫无改善。
舌苔白滑,指纹淡红。
服上方一剂,泻止而告愈。
3、石榴皮治婴幼儿腹泻【功能主治】主治婴幼儿腹泻。
【偏方组成】石榴皮、黄芩、白芍、山楂曲、云苓、干荷叶、炒二芽各6克,葛根4克。
【用法用量】2日1剂,水煎服,少量频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婴幼儿腹泻35例,服药1~3剂全部治愈4、人参木香治婴儿非特异性腹泻【功能主治】主治婴儿慢性非特异性腹泻。
【偏方组成】人参、茯苓、白术、蕾香、木香各6克,葛根12克,甘草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4~5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腹泻23例,全部治愈,痊愈时间平均为14天。
5、党参白术治婴幼儿腹泻【功能主治】益气镇惊,理脾养血。
主治惊吓泄泻。
症见惊惕不宁,睡中时惊醒,泄泻粪便如水或粪青如苔,目珠淡蓝,指纹淡红,或青色。
【偏方组成】党参9克,白术5克,茯苓6克,甘草3克,钩藤5克,朱砂0.3克,琥珀1克。
李中梓治泻九法的学术源流及理论探讨
刖茜泄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紊乱为主的临床常见病症单从现象上看其病变部位是以胃肠为中心但由于导致这一病症发生的原因甚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均在其中各种因素所致的脏腑功能紊乱元气亏损器质破坏均可导致本症候的发生。
造成的病理影响也十分复杂或升降失调或清浊不分或运化不行或疏泄失职或温煦不力或下元不固其标象虽在胃肠病本却是五脏兼及。
正是因为病因不同涉及脏腑有别损伤程度各异因而也就决定了本症候在性质上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甚至寒热虚实错杂互见给辨证治疗都带来了较大困难。
历代医家对此症论述甚多其中最具系统性的当推明代医家李中梓他在总结泄泻理法时既提纲挈领地强调了湿为主因脾为主脏又简要阐明了其它原因、其它脏腑对泄泻的复杂影响使人知其要而通其变。
如《病机沙篆水泻》云“寒冷之物伤中满而胀传为泄宜温热以消导之湿热之物伤中下脓者以苦寒之物内疏之风邪下陷升举之湿气内盛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调之腹痛者和之渝泄肠鸣脉细数者温之收之脓血粘稠每至固而不能便脉洪大有力者下之凉之。
”既明确指出各种不同病因病机所致泄泻的临床表现特点又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其所归纳提炼出的治泻九法更是对中医治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全面总结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但由于作者行文过简各法的理论依据、运用要点均未一一阐明加之临床症候大多表里两兼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矛盾交织病情错综复杂虽每法均各有其适应症文献论述十分明确具体但临床运用却并不那么简单清晰常需如微鉴别数法兼施才能准确针对病机获得预期效果。
如望文生训则难得要领甚至因名废实反生疑误。
因而确有深入研究系统整理之必要。
本课题目前研究的正是这九法的理论依据。
中文摘要文章围绕明代医家李中梓治泻九法从源到流系统介绍了历代对九法的认识和发展重点阐明了各法的治疗学意义、理论依据及各类泄泻的病因、病理。
目的在于为治泻九法的临床运用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清晰的治疗思路。
同时指出在学习继承李氏治泻心法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理论上的纲目井然虽给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临床运用却不能生搬硬套。
中医内科学----泄泻
预防调护
一、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卫生。起居有常,注 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心志。慎防风寒湿邪侵袭。 二、饮食有节,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食物为 主,可食用一些对消化吸收有帮助的食物,如山楂、 山药、莲子、扁豆、芡实等。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忌 食难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 三、急性泄泻病人要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 热炙煿、肥甘厚味、荤腥油腻食物;某些对牛奶、面 筋等不耐受者宜禁食牛奶或面筋。若泄泻而耗伤胃气, 可给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若虚寒腹泻, 可予淡姜汤饮用,以振奋脾阳,调和胃气。
临证备要
1、注意“风药”的临床运用。临床治疗久泻应注意两个方 面(1)健脾化湿:脾虚失健则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故当 健脾以化湿,方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之类。(2)运脾 化湿。 2、虚实夹杂着,寒热并用。久泻多虚,常理也。久泻病程 中寒热夹杂、虚实互见者常常有之,临证宜于复杂多变的 症状中把握辨证关键。 3、掌握通法在慢性泄泻中的运用时机。泄泻不利小便,非 其治也,利小便而实大便,适用于暴泻。 4、久泻使用化瘀之法,值得重视。
转归预后
一般预后好,大多可治愈,少数很快出现亡阴 亡阳之证,需急救,甚则死亡; 还有少数病人迁延不愈,由实转虚,变为久泻, 久泻病人经治疗多可获愈,但亦有少数病人形体消 瘦,病情趋向严重。 慢性久泻:病情缠绵,疗程较长,部分可治愈,少 数病人脾虚中气下陷——纳呆,消瘦,脱肛;久泻 脾虚及,脾肾阳虚——泄泻无度,病重。
一、暴泻 1、寒湿证
证 治 分 类
主证:泄下清稀,甚则如水样,有时如鹜溏,腹痛肠鸣,脘闷食少, 或兼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寒湿之邪,困脾伤肠。 治法: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厚朴、大 腹皮、紫苏、白芷、桔梗。 加 减: 表寒重者:+荆芥、防风 饮食生冷:+干姜、香附子
泄泻拉肚子中医辨证与用方
泄泻拉肚子中医辨证与用方李较利、男、中医经方医师/倪海厦徒弟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病因病机1.泄泻的常见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久病体虚。
2.泄泻与脾虚湿盛的关系本病病机关键是湿盛与脾虚。
因湿盛而后脾虚者,多为急性泄泻(暴泻);因脾虚而后湿邪郁滞者,多为慢性泄泻(久泻)。
3.泄泻的基本病机及转化病机特点是脾虚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而发生泄泻。
分而言之,外邪致泻以湿邪最为重要,其他诸多邪气需与湿邪兼夹,方易成泻;内因则以脾虚最为关键。
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主要是湿。
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一般来说,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为湿困所致,病属实证。
久泻多偏于虚证,由脾虚不运而生湿,或他脏及脾,如肝木乘脾,或肾虚火不暖脾,水谷不化所致。
诊断和类证鉴别1.泄泻的诊断要点(1)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十数次以上。
(2)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
(3)起病或急或缓。
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
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饮食或情志等因素诱发。
2.泄泻与痢疾的鉴别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
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辨证论治1.泄泻的辨证要点泄泻应首辨暴泻与久泻,其次辨泻下之物,再辨脏腑定位。
暴泻多发病急,病程短,或兼见表证,多以湿盛邪实为主,且尤在夏季多发,若暑湿热毒而暴泻无度则为重症。
久泻多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易因饮食、劳倦、情志而复发,常以脾虚为主,或肝脾两病,或脾肾同病等,临床上亦可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但总以脾虚为要。
治疗孩子拉肚子有哪些偏方
治疗孩子拉肚子有哪些偏方
孩子拉肚子怎么办:治疗偏方
1、云苓9克,焦山楂6克,车前子9克,鸡内金5克。
主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以上为2~5岁儿童用量,随年龄变化,酌情增减。
水煎取药液100毫升,少量多次服。
2、鲜无花果3枚,取鲜无花果破开后水煎服,一日2~3次。
一岁以内的小儿2~3枚,一岁以上的3~5枚,小儿腹泻。
3、五倍子10克。
五倍子研成细末,每用3克左右,用温醋调成膏状,填贴肚脐内,用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1~2日一换,泻止后停用,一般贴1~3次即可。
主治小儿久泻不止,肛门不红者。
4、取蒜瓣若干,放火上烧熟,然后蘸上白糖,让孩子吃,每次吃2一3瓣,每日早、中、晚二次,吃后三天即见效,五六天腹泻痊愈。
5、把鲜姜剁成碎末,放在一块药布上,贴在肚脐处,用橡皮膏粘牢即可。
6、核桃叶一把(250克左右)放盆中,倒人多半盆开水,盖上闷10多分钟,等能下手时,用手洗脚和小腿肚子(膝关节下部),洗到能下脚时,把双脚放入盆中,直到水不热为止,最好用铝盆放在火上烧热后再洗第二次,每日洗两次,每日换新叶,洗到病好为止。
7、用大蒜一头切片,一汤匙茶叶,加水一大碗,烧开后再煮一两分钟,温时服下,两三次即可使腹痊愈。
论李中梓辨治腹泻九法
【 】本篇所论心脏病证及心病预后甚为突 出。 按 论 中述及心脏病证 有 :真心痛 、心痹 、心 中风 、心 气积 、心胀 等。“ 心病则胸 中痛 ” ,但痛在心且手足寒者 为真心痛 ,兼见 身肿、阴肿、不得卧者为心痹 ;兼见 发 热 、心 中饥而不 能食 ,食则呕吐者为心 中风 ;兼见苦忧 烦或喜笑不 息,或梦见畏恐、 山丘烟火者 ,为心积气 ; 兼见心烦 、短气 、夜 卧不宁者,为心胀 。凡此 ,本论 皆 列举精当 。但亦有与其他经不尽相 同者,如述 “ 心之积 ” 则与 《 难经 ・ 五十六难 》所 言 “ 心之积 ,名 日伏梁 ,起 脐上 ,大如臂 ,上至心 下,久 不愈,令人病烦心 ”所述 有异,庶 可视为 同名异 病耳。 本论所言心病之预后 ,皆依五行 生克规 律定顺逆 。 凡 色脉与证相生者为顺 ,色脉与证相 克者为逆 。故临证 之用 ,不 可拘泥 。 本篇文字 ,诸本出入较多 ,而层次结构均 同。所有 衍 、脱 、误、缺 虽一一校勘 ,但犹未尽意者 ,疑本 篇前 后错简 ,即 “ ,心王 ”至 “ 夏 无所害 ”疑在 “ 手少 阴是 其经也 ”之下 ,继之 以 “ 凡夏脉 钩 ” ,因诸本 同且无 伤大 旨,则姑录之于此 以备忘耳 。
又有患心虐会先发烦躁尔后口渴微微发热病便不利腹满身体发热而又感身体沉重心中泛泛欲吐吐又吐不出喘息急促有能安卧病人脉象左寸口与人迎脉都实大的就是这种心气实的病了
第 1卷第 O O 9期 ・ 总第 17期 3 2 年 5月 ・上 半 月 刊 01 2
◎健 琚DO D远教 IUF SCC TA熏 AT 代程 NI CO EN
( 文校对 :韩世辉 本 收稿 日期 :2 1 .32 ) 0 20 —2 Βιβλιοθήκη 论李 中梓 辨治腹泻九法
王拥 军
明代医家的治泻9法
明代医家的治泻9法中医治疗腹泻根据腹泻的不同特点来辨证施治。
明代李士材曾总结出治泻九法,先生把这九法加以扩充,并附以简方和有启发性的医案,以供临床参考1.渗利法:本法适用于:大便稀薄如水泻,小便短少,腹部胀满,没有里急后重感,也没有脓血混杂。
这样的腹泻,病灶一般在小肠。
因为小肠不能泌别水分下出膀胱,使水液直趋大肠,才致成腹泻。
治疗这样的腹泻,应当用利小便的药物,使水走前阴,大便才能不泻。
这种方法叫做'渗利法'。
《苏沈良方》有这样一段记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得了急性腹泻,请太医院里的国医治疗,丝毫没有效果。
他的夫人对他说,市集上有人卖治腹泻的药,三文铜钱一帖,服过此药的人,都说效果很好,咱何不买一帖吃吃看。
欧阳修说,咱们这些人的体质,和劳动人不一样,他们敢吃的药,我们却不可轻试。
可是夫人瞒着他买了一帖,搅在国医处方的药剂中,给欧阳修服下。
只服了这一剂药,欧阳修的腹泻就完全好了。
治好之后,他的夫人才把详情对欧阳修讲了,欧阳修也着实佩服,便把卖药人叫来,答应用很高的代价请他传方。
卖药人最初不肯传,经欧阳修百般动员,才说:这方是车前子一味,碾成细末,每服6克,搅在稀米粥里服下。
车前子有利小便以达到止泻的作用,所以明朝赵学敏编写的《串雅》中,有一张方名叫分水神丹,即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水煎服。
治疗水泻,非常有效。
明末罗国纲的《罗氏会约医镜》提到治疗水泻的秘诀,是在药方中加入一味革薜。
萆薜也能渗利小便,和车前子的作用差不多。
2.升提法:本法适用于:稀便中夹有气体,泻下泡沫,排便时连续有排气声响,脉搏可能见浮脉。
这种现象,中医叫做飧泄。
因为有气体,便把病因归属于风,治疗时必须用治风的药物,如防风、荆芥、麻黄、桂枝、葛根等。
凡是风药,都能鼓舞胃气上升,胃气一升,大便就不会泄泻,气体也就消失了。
《邵氏闻见录》记载:夏英公得了腹泻证,太医院里的医生,认为是虚证,用补脾药治疗,始终不效。
有一个姓霍的老医生,问明了大便的性状,说这是肠中受风,开了一个有藁本的药方,服下后,腹泻就好了。
治泻九法临床应用
治泻九法临床应用在临床上,治疗腹泻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
腹泻是常见的症状,如果不及时控制,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掌握治泻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医护人员至关重要。
以下将介绍九种常用的治泻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第一种方法是饮食调理。
在治疗腹泻的过程中,患者应忌生冷、生凉、辛辣等食物,可多食用粥类、面食、水果等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缓解腹泻症状。
此外,注意避免过量饮水或短时间内饮用过量碱性饮料,以免加重腹泻症状。
第二种方法是中药治疗。
中药在治疗腹泻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中药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比如黄连、厚朴、苍术等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腹泻。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择合适的中药组方,达到止泻的目的。
第三种方法是口腔补液。
腹泻会导致身体大量失水和电解质,患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体液平衡。
口腔补液可以通过口服盐水、葡萄糖盐水等方式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腹泻所致的脱水症状。
第四种方法是止泻药物。
一些止泻药物如鸦片类药物、苯海索等可用于治疗顽固性腹泻,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避免副作用和依赖情况发生。
第五种方法是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腹泻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通过调理腧穴,平衡脏腑功能,可以有效地缓解腹泻症状。
第六种方法是推拿按摩。
在腹泻的治疗过程中,推拿按摩可以帮助调理肠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康复进程。
适当的推拿按摩可以舒缓患者的腹痛、腹胀等不适感。
第七种方法是艾灸疗法。
通过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和药效,作用于特定的穴位,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减轻腹泻症状。
艾灸疗法在腹泻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第八种方法是腹部包扎。
适当的腹部包扎可以促进肠道的收缩和吸收,有助于减缓腹泻症状。
同时,包扎还能起到保暖和舒缓腹部不适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第九种方法是运动疗法。
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废物排出,有助于改善腹泻症状。
医护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李克绍治泄9法
配合化疗、放疗。
根据放化疗的不同,中药治疗也有所侧重,化疗病人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常常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功能紊乱的表现,宜治以健肝助运,佐以解毒。
而放疗病人由于热邪、毒邪伤阴,多见肝肾阴亏,中药调理以滋补肝肾为主。
3 典型病例吴某某,女性,56岁,农民。
有慢性肝炎病史10余年,近一月来腹胀明显,查AFP> 34568ng/ml,肝脏B超、CT扫描均示右肝占位病变,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曾行介入治疗。
就诊时患者上腹胀满,纳呆乏力,恶心欲呕,消瘦明显,舌淡胖苔薄白腻,脉细弦。
属肝郁脾虚,治当益气健脾、疏肝解郁。
处方:太子参、北沙参、淮山药、枸杞子、川石斛、猪茯苓、赤白芍、八月札、谷麦芽、六一散各15g,鸡内金12g。
半月后,乏力腹胀、恶心明显好转,双下肢微肿。
上方用龙葵、泽泻各15g,川连10g,车前子、蛇舌草各30g,广木香12g,门诊治疗半年,病情稳定,CT复查肝脏占位未见明显增大。
李某某,男性,50岁,干部。
肝癌术后8个月,TACE3次,右胁胀痛,腰膝酸软,咽干口燥,舌红苔腻。
属肝肾阴亏,拟养阴清热解毒。
处方:枸杞子、北沙参、大生地、淮山药、萸肉、猪茯苓、猫爪草、山慈姑、八月札、金钱草、六一散各15g,鸡内金12g。
服药后,诸症好转,患者目前仍坚持门诊治疗。
(收稿日期 2001-12-16)李克绍教授辨治泄泻探要吕冬霞余姚市中医院内科(浙江余姚315400)提要:本文整理了李克绍教授提出的泄泻的临床特点及辨证要点,纲举目张,整理归纳出渗利、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固涩、健脾、温肾、平肝等治泄十法,临床应用收效颇佳。
关键词:泄泻 中医药疗法 老中医经验 李克绍 李克绍教授是全国著名伤寒研究专家,且擅长治疗内科疾病,尤其是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治疗颇有心得,著有《胃肠病的中医治疗》等专著。
李老对泄泻一病辨证细微,用药精当,在临床实践中遵而用之,收效颇佳,今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治法探要111 渗利法 适用于水泻。
泄泻
2、证机概要:肝气乘脾,气机不利,脾 失健运。 3、治法:抑肝扶脾。抑肝:即伐肝,抑 制肝气偏盛的方法。①用于肝郁脾虚证; ②用于肝气盛而见胸闷胁痛,常用药如 柴胡、青皮、金铃子、佛手等。 4、主方:痛泻要方加减。本方有泻肝补 脾的作用,用于治疗肝木乘脾泄泻、因 情绪变化而发、腹痛攻窜之证。
5、常用药: 白芍——养血柔肝。 白术——健脾补虚。 陈皮——理气醒脾。 防风——升清止泻,与术、芍配伍,辛能 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 之功。
机要 寒湿内盛,脾失健运, 清浊不分。 治法 散寒化湿 主方 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热互结,损伤脾胃, 宿食内停,阻滞肠 传化失常。 胃,传化失司。 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加减 消食导滞 保和丸加减
(四)肝气乘脾证 1、症状: 主症: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 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 兼症: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 舌脉:舌淡红,脉弦。
不能受纳运化某些食物
泄泻
二、病机
(一)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发病的关键为脾病湿盛。 病机关键是湿盛与脾病,因湿盛而致脾病者,多为急 性腹泄(暴泻);因脾虚而后湿滞者多为慢性腹泻 (久泻)。 (二)病理机制为脾胃运化失调,小肠受盛和大肠传 导失常,清浊不分,相夹而下。 因饮食、外感、情志等因素致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 清泌浊,大肠无以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 而下,则发生泄泻。
2、证机概要:脾虚失运,清浊不分。 3、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4、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本方有补气 健脾、渗湿和胃的作用,对脾虚神疲、倦 怠纳少、大便溏者适宜。
5、常用药: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 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
6、加减: 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用附子理中丸 以温中散寒。 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 可用补中益气汤以健脾止泻、升阳举陷。
医治小常识-治疗腹泻(20)
医治小常识-治疗腹泻【秘方】1.主治虚寒型久泻。
(1)处方:赤石脂十八克,炒白术九克,干姜三克,麦芽十五克。
服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服。
疗效:屡验当效。
(2)处方:陈艾一握,生姜一块。
服法:每日二剂,水煎热服。
(3)处方:头烧酒。
服法:饭前饮五十克。
有特效。
(4)处方:母丁香、桔红等分。
服法:研为细末,制蜜丸豆大,米汤下一丸,日三次。
2.主治湿热型泄泻。
(1)处方:田螺二粒,羊矢十四粒,槟榔九克,鲜车前草五株。
制作与用法:将上药共捣烂如泥,以纱布包裹后熏热,外敷脐部约半小时以上,待小便通利后揭去。
疗效,验几十例,有效。
(2)绿豆汤温服,甚妙。
(3)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
(4)黄芩、白芍各二钱,甘草一钱,腹痛者加桂皮二分,当脓血者加黄连。
3.主治:暴泄注下。
(1)处方:车前子(微炒)三十克。
服法:研为细末,清米饮调服。
(2)处方:艾叶一把,车前叶一把(阴干)。
将二叶细切,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入萎汁,再煎一沸,稍热服立愈。
(3)秦艽二两,炙甘草半两,每眼三钱,水煎服。
4.主治:久泻不止。
(1)处方:罂粟壳一个,乌梅十个,枣儿十个。
服法:水煎服。
(2)处方及服法:生姜四两,黄连一两,剉豆大,慢火炒,待姜干脆深赤色,去姜取黄莲为末,每一钱,空心腊茶清下。
(3)处方及服法:肉豆蔻煨一两,木香二钱半,为末,枣肉和丸,米饮下四五十丸。
(4)陈火腿煅研,锅心饭焦,各三钱炒,松花一钱,米和丸,参汤下。
(5)黄火炒为粉,每用数匙,砂糖拌食。
(6)白术炒,茯苓各一两,糯米炒二两为末,枣肉拌食。
(7)白石脂、干姜,等分研,白沸汤和面为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三十丸。
5.主治:习惯性食肉后腹泻。
处方:鲜枳壳一个,鲜猪肉少许。
制作与服法:去枳壳少瓤,将鲜肉切细装入枳壳内,封口,用黄泥包籽,入火灰里烧之,焦时取出,去泥研成细末,分三次用,黄酒冲服。
疗效:病轻者一个,重者二至三个可愈。
6.主治:脾虚泄泻。
(1)针砂七钱半,官桂一钱,枯矾一钱为末,以冷水调,摊脐上下,缚之,当觉大热,以水润之,可用三四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泄泻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其主要病机为脾虚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功能失司。
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
故其治疗当以运脾化湿为主要原则。
但不可一味运脾,当“健脾”与“运脾”灵活应用。
1 健脾化湿:脾虚失健则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故当健脾以化湿,方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之类。
2 运脾化湿:脾为湿困,则气化遏阻,清浊不分,此时应以运脾胜湿为务。
运脾者,燥湿之谓,即芳香化湿,燥能胜湿之意,药如苍术、厚朴、藿香、白蔻仁之类。
所以临床上应该脾虚致泻者健脾,湿邪困脾致泻者运脾。
脾为湿困中气下陷,则需振兴脾气,宜加入升阳药,使气机流畅,恢复转枢。
如升麻、柴胡、羌活、防风、葛根之类。
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中医认识和治疗泄泻的一次里程碑,到现在仍然指导着临床。
一曰淡渗。
即使湿从小便而去,正如《内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
”但这是指暴泻而言,临床不能一概而论。
泄泻来势急暴,水湿聚于肠道,洞泻而下,唯有分流水湿,从前阴分利,利小便而实大便。
但久泻多位脾虚失运,虽有水湿,乃久积而成,非顷刻之病变,轻者宜芳香化之,重者宜苦温燥之,若利小便则伤正气。
二曰升提。
气属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则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
又如地上浞泽,风之即干。
但升阳药要少少与之,若用量大,疏泄太过反而泄泻更甚。
三曰清凉。
此为湿热为病,暴迫下注,苦寒之剂,清热燥湿,即所谓热者清之。
四曰疏利。
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
即“通因通用”之法。
五曰甘缓。
泻利不已,急而下趋,甘能缓中,善禁急速,所谓“急着缓之”。
六曰酸收。
久泻,气散不收,气失统摄之权,则泄泻难已。
酸之一味,能助收肃之权,正是“散者收之”
七曰燥脾。
此为治泻最常用之法,即所谓运脾、健脾、燥脾是也。
八曰温肾。
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况又属水,真阳寓焉,所谓“寒者温之”九曰固涩。
注泻日久,幽门道滑,虽用温补之剂,不能立刻奏效,这时适量应用固涩之剂,所谓“滑着涩之”。
但暴泻不可骤涩,以免闭门留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