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万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万字《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篇一《童年的消逝》,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心里就“咯噔”一下。
啥?童年怎么就消逝了呢?这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刚开始读的时候,就感觉像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
书里说现在的孩子被各种电子设备、成人化的信息包围着。
我就想,可不是嘛!就拿我身边来说吧,那些小屁孩,一个个拿着个iPad玩得比大人还溜。
我邻居家那小孩,才四五岁,就知道什么是抖音,还会跟着上面的视频跳舞,那熟练的动作,真让人惊叹。
这在我们小时候,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我记得我小时候,童年那是充满了泥土味儿和青草香的。
每天放学后,就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的泥土地上撒欢儿跑,像一群脱缰的小野马。
我们会去河边捉蝌蚪,那蝌蚪小小的,黑黑的,在水里一扭一扭的,可好玩儿了。
我们把它们装在小玻璃瓶里,看着它们游来游去,就觉得特别有趣。
到了晚上,躺在院子里的凉席上,仰望着星空,听爷爷奶奶讲那些古老的神话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啊,嫦娥奔月啊。
那时候的星星可亮了,感觉一伸手就能摘到似的。
可是现在呢?孩子们的娱乐好像都被那些电子产品给霸占了。
那些电子游戏、动画片,虽然很有趣,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也许是少了那种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吧。
我看到有些孩子,一天到晚就盯着屏幕,眼睛都快变成斗鸡眼了。
这童年啊,好像被那些电子设备给偷走了一样。
书里还提到了现在的教育也有点加速孩子童年消逝的意思。
现在的孩子啊,小小年纪就背负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我有个表弟,才上小学二年级,就有做不完的作业。
每天放学后,就得赶紧回家写作业,周末还得去上各种补习班。
他那小脸蛋上,都没什么笑容了。
这让我不禁想问,这是孩子该有的童年吗?我们小时候虽然也学习,但可没这么累啊。
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去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没有自由。
我在想,童年消逝难道就全是坏事吗?也许也不全是。
现在的孩子接触到的信息多,知识面广,小小年纪就懂得很多大道理。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1篇)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篇1童年是个充满梦幻而又色彩斑斓的名字,每每想起童年往事,我的嘴角总会情不自禁地扬起。
如果说人生如天空般广阔,那么童年的那些美好一定是夜空的星辰,绚烂了我的人生。
可是,读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后,我思绪万千:在我的童年中有哪几颗星星是真正的闪耀;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正值童年,我应该如何让他们的童年更加璀璨呢?一、让孩子多几分童真尼尔说: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可以称为“成人化的儿童”。
他认为电视是一种除了“画面和故事”之外就没有什么内容的媒介,它所展现的内容很“幼稚”,使成人和儿童的界限变得模糊。
如果尼尔能够经历现在的网络时代,我想他一定会更加严肃地批判:网络时代让儿童的成人化更加彻底啦!“闺女,别宅在家里,我到楼下运动一下。
”“妈妈你去运动吧,把手机留给我作伴。
”作文课上我问:“你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是什么呢?”学生答:“王者荣耀”、“我的世界”、“跑跑酷”......网络上内容鱼龙混杂,大部分是针对成人的,可是意外地也吸引了孩子们,而且吸引力是那么大。
渐渐地,孩子们的玩大多是在做手指运动,孩子们的思想和成人一起受到同样内容的熏陶;慢慢地,孩子们早早地架上了“望远镜”,孩子们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大人”。
人总是要长大的,可是当人的心理年龄大大超越实足年龄从而跨越了童真,这样真的好吗?让时间的年轮转回三十年,当我还是儿童时:课间十分钟教室门前有小伙伴们跳房子的身影,铃声响起也要迅速跳完最后一遍;遇到下雨下雪天,我们挤在教室后面黑板下玩石头剪子布,取其名曰“挣皇帝”。
六一儿童节时,能够代表班级参加转呼啦圈比赛那是无上的荣耀,我不但能用腰部来转,还能能用脖子转、手腕转、腿弯转和脚踝转。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感触动的书籍。
在书中,作者用深情的笔触描述了童年的美好和逝去,让人不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童年的珍贵。
在书中,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经历,勾勒出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童年的快乐游戏、纯真友谊、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美好的记忆渐渐消逝,被现实的压力和责任所取代。
童年的天真和梦想也随之消失,留下的只是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怀念。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童年的宝贵。
我们总是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成熟和成功,却很少停下来回顾童年的美好。
童年是一段纯真而美好的时光,它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世界观,也是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段童年的时光,让自己的内心永远保持着一份童心和纯真。
即使岁月已经不再回头,我们也可以通过怀念和回忆,让童年的美好永远存在于心中。
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读
这本书,感受到童年的珍贵和逝去,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万字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万字《童年的消逝》读后感(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一本让我感触颇深的书——《童年的消逝》。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犯嘀咕,“童年的消逝”?这到底是个啥意思呢?结果越看越入迷,仿佛被作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考世界。
作者波兹曼说啊,在以前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童年是有明确界限的。
大人们有自己的知识和秘密,小孩子得慢慢长大才能接触到。
可现在呢,信息到处都是,孩子们早早地就知道了大人世界的那些事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会儿可没有手机、平板这些东西。
我每天就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疯跑玩耍,对于大人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现在的孩子们,小小年纪就抱着手机,刷着各种视频,知道了好多不该他们这个年纪知道的东西。
有时候我看着那些小朋友,熟练地操作着电子设备,嘴里说着一些大人的话,心里就觉得怪怪的。
感觉他们的童年好像被提前“催熟”了一样。
书里还提到,印刷术的出现对于童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有了印刷品,知识可以被更系统地传播和保存,孩子们得通过学习才能读懂那些文字。
这就有了一个成长和学习的过程,童年也就有了它独特的样子。
可如今,图像和视频占据了主导,孩子们不再需要那么费劲地去读书、思考,这是不是也让童年变得不一样了呢?我就在想啊,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现代科技到底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是更多的便利和知识,还是让他们失去了一些原本应该拥有的纯真和懵懂?还有啊,作者说童年的概念其实是社会构建出来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对于童年的定义和理解都不一样。
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以为理所当然的童年,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哎呀,今天就先跟你们聊到这儿啦,等我再有新的感悟,再来跟你们分享!。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
通过作者生动的描述和细腻的描写,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童年时的点点滴滴,也感受到了时间的飞逝和童年的消逝。
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子。
他们在书中展示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其中包括了与朋友们一起玩耍、探索新奇事物、追逐梦想等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美好的时光逐渐消失了。
在书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童年的美好与快乐。
他们用纯真的眼神看待世界,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无限可能。
然而,随着成长的步伐,他们逐渐离开了这个纯真的世界,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和责任的成人社会。
在书中,作者还描绘了童年的消逝。
时间的流逝让他们逐渐失去了童年的纯真和无忧无虑。
他们开始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压力,渐渐远离了童年的快乐和自由。
他们不再是那个无拘无束的孩子,而是一个需要面对现实和成长的成年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时间的流逝和童年的消逝。
童年是一个美好的时光,充满了快乐和无限可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长大,童年的美好也逐渐消失。
我们开始面对更多的责任和挑战,逐渐远离了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
但是,尽管童年的消逝令人感叹,我们也不能停留在过去。
成长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和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童年的美好中汲取力量,保持一颗童心,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思考的书籍。
它提醒我们珍惜童年的时光,同时也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成长和改变。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时间的宝贵和童年的可贵。
我希望自己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一颗童心,用童年的美好来指引我的人生。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通用30篇)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通用30篇)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篇1什么是儿童?读这本书之前,我只是有个大致的概念。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儿童范围是指0到18岁,而医学上是指0到14岁。
不同的范畴对儿童范围的划定固然不同。
然而这些数字无法帮助我们表达童年的概念。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社会学和人类学出发,给儿童和成人划定了一个更容易被理解的界限。
作者用三个特点区分了童年和成人:1、生理上是否发育完全。
2、身体是否能完全服从于理性思维的支配。
3、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是否具有阅读分析能力。
第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而第二点主要是指一个人是否具备能克服人类天性的能力。
至于什么是人类天性?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的天性就是人作为动物的属性。
虽然我们很不情愿承认自己是动物,但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只不过是动物里面很普通的一种。
吸收和排泄,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持生存,这是动物的天性。
性欲,人类和其他动物皆有,这是我们赖以繁衍的手段。
不过人类在这点上比其他动物特别的地方在于:人类把这种手段升华为生活的情趣,并把性欲衍生为权利欲,占有欲之类的一系列欲望(朋友称之为原欲)。
我觉得人类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的社会属性(什么能制造并运用工具和能用语言交流之类的都可以归之为社会属性)。
然而,人的天性除去了人的社会属性,所以说和其他动物的天性是一样的。
第三点我们都是亲身体会的,这因为小时我们没有阅读分析能力,所以才需要有学校这种机构来培养我们这方面的能力,以便使我们更快成为成人。
作者在书中的重心是分析当代社会如何通过把这三个概念混淆来消除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
罪魁祸首还是电视。
首先,电视每天24小时不断播报内容,使得其必须不断寻找话题。
而高度的时效性和娱乐性使得电视不能在同一话题停留太久。
于是乎,很多儿童不应该知道的东西被堂而皇之地公之于众。
性话题,暴力,犯罪,政治阴谋等会使儿童接触后不知所措的"成人秘密"被大量地灌输给当代的儿童。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感触动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和失去的故事。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童年时的种种美好回忆,以及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回忆逐渐消逝的过程,让人不禁感慨生命的无常和时光的残酷。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童年时光总是那么美好,充满了快乐和无忧无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长大,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渐渐消失在记忆的深处。
这种失落和沉重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飞逝,同时也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在书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和失去的痛苦。
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美好的童年回忆,但随着成长,我们不得不面对失去的痛苦和挣扎。
然而,正是这些失去和挣扎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让我们更加坚强和成熟。
《童年的消逝》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无论时光如何飞逝,我们都应该珍惜眼
前的幸福,努力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和失落的故事。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让人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童年的消失。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万分。
童年时光总是那么美好,充满了无忧无虑和快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长大,童年的天真和纯真也渐渐消失。
我们开始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不再能像童年时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童年的消逝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怀念和珍惜童年时光来保留那份纯真和快乐。
我们可以回忆童年的点点滴滴,感受那份天真和快乐,让它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同时,这本书也提醒我们,即使童年的消逝让我们感到失落,但成长也是一种必然的过程。
我们要学会面对生活的挑战,勇敢地迎接未来的种种可能。
我们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忘初心,保持一颗童心,让自己始终保持着那份纯真和快乐。
总的来说,读完《童年的消逝》让我对成长和童年有了更深刻
的理解。
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同时也会怀念童年的美好时光,让它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记忆。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保留一颗童心,不忘初心,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3篇)
关于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13篇)关于童年的消逝篇1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尼尔·波兹曼最近看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对于家里有人在教师岗位工作的我来说,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有关"童年"的历史,包括"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个过程。
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我获得的最大的收获就是,童年居然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
这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提到过,童年作为社会结构的想法在中世纪并不存在。
它是在16世纪才产生的,而现在正在日益消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变了模样。
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思维也在慢慢变化。
他们不再在空余的时候玩扔石子、捉迷藏等游戏,更多的是拿起手机玩消消乐和斗地主;也不再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拿起手中实实在在的书本进行翻阅,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软件。
经常,我们可以在新闻里看到"小学生化妆比赛"、"小学生追星阵营"等等关于现在儿童的"日常"活动。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所谓的童年渐渐消失?尼尔·波兹曼在这本书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有力的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在各种媒体(尤指电视)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一《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我对幼儿教育和童年意义的深刻反思之钟。
书中提到,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快速且广泛的环境下,童年正在逐渐失去其应有的纯真和独特性。
作为幼儿园老师,我在日常工作中目睹了孩子们过早接触成人世界内容的现象。
电视、网络,各种信息无孔不入。
孩子们本应在这个阶段通过游戏、儿歌、简单的故事来构建他们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可现在,他们口中时常蹦出一些复杂甚至不符合他们年龄的话语。
这让我感到忧虑,因为童年的消逝意味着他们失去了一个缓冲地带,一个可以在保护下慢慢成长、逐渐理解复杂世界的时期。
我们在幼儿园里努力营造一个适宜孩子成长的小世界,色彩斑斓的教室、柔软的玩具、充满童趣的课程,都是为了守护他们的童年。
但当他们走出幼儿园,外界的冲击又会扑面而来。
我们需要和家长更紧密地合作,引导家长控制孩子接触信息的渠道和内容,让童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能有一方净土。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二读完《童年的消逝》,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幼儿园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作者对于童年消逝的论述,让我意识到如今的社会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巨大影响。
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传播变得轻而易举,幼儿不再像过去那样,在相对封闭和单纯的环境中成长。
我看到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对电子设备的熟悉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这种现象一方面显示了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在侵蚀着他们本应充满幻想和童真的世界。
童年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好奇的旅程,幼儿园应该是这个旅程的起点站。
我们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和照顾生活,更重要的是成为守护童年的卫士。
我们要通过设计富有创意的活动,如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激发孩子们天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童年独有的乐趣。
同时,要教育孩子们辨别信息的好坏,为他们建立起一道心理防线,抵御不良信息对童年的侵蚀。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三《童年的消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幼儿园教育领域前行道路上的一些黑暗角落,促使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首先呢,我就想,童年怎么能消逝呢?在我们幼儿园里,到处都是充满童真的小脸蛋,那些小不点们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玩着过家家,搭着积木,好像童年正欢实地在他们身边蹦跶着呢。
可是这本书就像个小警钟,“当当当”地敲醒了我。
从书里我就琢磨出,现在的社会环境啊,真像个大染缸,各种信息一股脑儿地往孩子们那儿冲。
就说现在的电子产品吧,我在幼儿园里都能听到小朋友们奶声奶气地说什么“抖音上的小视频”“手机游戏”。
这些东西就像小怪兽一样,悄悄地吞噬着孩子们原本该慢悠悠享受的童年时光。
在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么多花花绿绿的屏幕诱惑啊,我们整天就在泥巴地里、树林子里撒欢儿,那才是原汁原味的童年。
再看看现在的教育。
有时候感觉家长们都太着急了,孩子还在幼儿园呢,就开始给他们报各种兴趣班,什么英语启蒙、数学思维。
我理解家长们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这起跑线是不是也划得太早了点?孩子们在幼儿园本来应该是尽情玩耍、探索世界的时候,可现在却被各种知识塞得满满的,就像个小口袋,被塞得都快撑破了。
这让我这个幼儿园老师很是头疼,我想给孩子们保留住那份天真无邪的童年,可有时候又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不过呢,这本书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在幼儿园里,我要像个守护小天使一样,保护好孩子们的童年。
我要让他们在幼儿园里能自由地画画,哪怕画得乱七八糟,那也是他们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我要让他们在故事时间里,沉浸在美好的童话世界里,而不是被那些复杂的成人世界的东西打扰。
我就想啊,虽然外面的世界很喧嚣,但是在幼儿园这个小天地里,我得给孩子们筑起一道童年的防护墙。
我还想到,我们幼儿园老师也得跟家长们多沟通沟通。
得让家长们知道,童年就像一朵娇嫩的小花,得让它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开放,不能心急地去拔苗助长。
我们要一起努力,把那些要抢走孩子们童年的“小恶魔”都赶跑,让孩子们能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充满欢笑和幻想的童年。
总之呢,这本书让我这个幼儿园老师有了更多的思考和使命感,我要为守护孩子们的童年战斗到底!。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读罢这本书,我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拽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那些曾经以为已经遗忘在岁月角落里的点点滴滴,此刻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清晰而生动。
作者尼尔·波兹曼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观点:童年正在消逝。
在现代社会,信息的无孔不入、电子媒介的普及,让儿童过早地接触到了成人世界的一切,童年与成年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平板电脑,也没有网络电视。
我们的娱乐方式简单而纯粹。
夏天,捉蝉是我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午后的阳光炽热得让人睁不开眼,大人们都在屋里午睡,我们一群孩子却悄悄溜出家门,奔向那片小树林。
蝉在枝头高声鸣叫,仿佛在向我们挑衅。
我们小心翼翼地靠近,屏气凝神,眼睛紧紧盯着树干。
一旦发现目标,便轻手轻脚地举起自制的捕蝉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着一个用铁丝弯成的圆圈,再在圆圈上套上一个塑料袋。
当竹竿慢慢靠近蝉的时候,心里紧张得要命,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它吓跑了。
就在蝉毫无察觉的时候,迅速一罩,那蝉便在袋子里扑腾起来。
那一刻,心中的喜悦简直无法形容,仿佛赢得了全世界。
我们会把捉到的蝉带回家,放在纱窗上,看着它们努力地想挣脱却又无能为力的样子。
有时候,我们也会大发慈悲,把它们放归自然。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虽然没有什么高科技的玩具,但却能从这些简单的活动中获得无尽的快乐。
再想想如今的孩子们,他们早早地就学会了玩手机、玩电脑,在虚拟的世界里沉迷。
他们知道的东西或许比我们当年多得多,但他们也失去了很多我们曾经拥有的东西。
比如那份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探索的热情,那种在简单游戏中培养出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时候,过年是最让人期待的时刻。
进入腊月,就开始盼着过年。
大人们忙着准备年货,打扫房屋,我们小孩子则天天数着日子。
盼望着能穿上新衣服,吃上美味的糖果和年夜饭。
到了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春晚,吃着饺子。
虽然那时候的春晚节目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样,但我们却看得津津有味。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深感触动的书籍。
在这本书中,作
者通过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的描述,描绘了一个童年的故事,让人仿
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书中描述了童年的天真无邪、充满好奇和幻想的时光,以及随
着成长而逐渐消逝的童真和纯真。
这让我不禁感慨,时间过得真快,童年的美好时光转瞬即逝,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失去了
很多东西。
在书中,作者还描述了童年的种种美好回忆,比如和朋友们一
起玩耍、家人的关爱和呵护,以及那些简单而快乐的时光。
这让我
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同时,书中也透露出了一些对成长和未来的不安和迷茫。
在成
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选择和挑战,有时候会感到无助和困惑。
但是,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总的来说,读完《童年的消逝》让我感慨万分,也让我更加珍
惜眼前的一切。
童年的美好时光虽然已经消逝,但是我们可以用心
去感受每一个当下,让生活充满美好和希望。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保留一颗童心,不忘初心,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生前在纽约大学执教,他首创了传媒生态学专业,终身致力于传媒批评与后现代工业社会批判。
这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从童年的视角来探讨传播方式的变迁及社会后果。
简单而言,尼尔认为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引进童年的概念,而后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电子媒介的横行正在反向摧毁人类的童年。
本书的书名立马就吸引住我先,一直以为“童年”这个名词如太阳东升西落般不具探讨性的.,看了上篇“童年的发明”后,才发现,对童年的关注早在古希腊就已出现;印刷术诞生后,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关于童年的探讨热烈不绝。
童年的消逝,严格来说应该是童年概念的消逝,童年本质上是个时段概念,与生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但正如“天赋自由人权”等名词,童年并非一个排他性的独立概念。
技术的发展、教育的程度、社会观念、制度与法制的建设直接影响着童年的长度与内容丰富性。
在印刷术发明前,文化与知识的传播以口口相传为主,古人了解与传播知识、文化的途径是一元的,在这样的社会化环境中,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成长方式和生活特征,他们仅被视为“未成型的成人”。
口播的传播方式还制造了一个严重的人文后果,即成人毫无区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意识,以致尼尔言“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看完本书的上篇,有两点感想。
一是“知识沟”的概念,它划分的不仅是人类的年龄阶段,更是社会等级的落差,后者与本书无关而被忽略,但其严重性是今天的传媒研究者所无法跨过的问题。
媒体市场化在给我们带来传媒生态变革、消极自由滋长的同时,却也增大了知识沟的裂痕:中西部新闻源分配严重不均,困难群体被排挤在传媒视野之外、或是以异化的方式被呈现,社会各阶层接触信息的途径、成本、几率和质量严重不平衡——这些因素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强化“大者恒大,小者恒小”的发展规律。
我虽不赞成新左派视商业化和消费文化倾向为敌,但我极力赞成在商业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必须有个合理的制横。
童年的消逝第五章读后感想
童年的消逝第五章读后感想《童年的消逝第五章读后感想》篇一读完《童年的消逝第五章》,我就像被扔进了一个五味杂陈的大染缸,各种情绪和想法在脑袋里搅和。
这一章里讲到的好多东西都让我感觉像是在照镜子,照出了我们现在社会中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现象。
作者谈到媒体对童年概念的冲击,哎呀,我就突然想到我小时候的那些事儿。
那时候啊,电视还算是个新鲜玩意儿,每天放学回家,就盼着看那么一会儿动画片。
那时候的动画多单纯啊,像《黑猫警长》,一只耳被黑猫警长追得满世界跑,我们就在电视机前笑得前仰后合。
那就是童年的快乐,简单又纯粹。
可是现在呢?媒体发展得像洪水猛兽一样。
我外甥才上小学,那手机玩得比我都溜。
他整天刷短视频,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我就想,他的童年和我那时候的童年,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现在的孩子好像过早地就被卷入了成人的世界,那些本应该属于成年人的复杂信息,就这么毫无遮拦地呈现在孩子面前。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童年在慢慢消逝呢?也许是吧。
我记得有一次,我外甥问我一个网络流行语的意思,那词儿我都没听说过,他还说得头头是道。
我当时就有点懵了,这孩子的世界怎么变得这么快呢?在这一章里,作者提到的观点让我觉得有些矛盾。
一方面,媒体的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它让知识的传播变得超级快。
就像现在,不管你在哪里,只要有网络,就能学到各种东西。
但另一方面,它又像是一把双刃剑,在孩子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把他们推向了成人化的信息海洋。
我就在想,难道就没有一个折中的办法吗?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童年像沙子一样从指缝间溜走吗?我觉得我们得做点什么。
比如说,家长可以多陪陪孩子,不要把手机当成哄孩子的工具。
学校也可以加强对孩子媒体素养的教育,让他们知道哪些信息是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看的,哪些是不适合的。
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呢?社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要想挡住这股潮流,就像蚍蜉撼大树一样困难。
不过,我还是不甘心啊。
童年是那么美好的东西,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怎么能这么轻易地就被磨灭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努力地去保护它,就像保护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那块地方一样?这一章真的让我想了很多,我现在满脑子都是关于童年的回忆和对未来孩子童年的担忧。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相关推荐《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消逝》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童年的消逝》这本书是波兹曼继《娱乐至死》之后,又一部巨作。
在书中,作者讨论了“童年”的历史,阐述了“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过程。
但与别的阐述“童年”消失的理论书籍不同的是,作者指出,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命题。
因此,波兹曼这这本书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
《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也就是说,童年起初是不存在的,而后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童年成为了必然之趋势所存在。
第二部分,作者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正像我前面说的那样,童年的消逝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命题。
回望我们那个时代,我们曾经有过弹玻璃珠,滚铁圈,我们曾经有过丢沙包、踢毽子、捉迷藏。
我们曾经与大自然是那样的亲近,打水漂、滚雪球,而现在碧水蓝天的大自然已经于我们渐行渐远了。
在来看看处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儿童的童年,有些儿童处于沉迷于电视剧,有些儿童沉迷于电子游戏,有些儿童沉迷于网络世界,还有就是几岁的儿童显得老成,急功近利。
这些悲剧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环境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纵观我们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满着暴力,色情。
儿童的世界消失了,大人的世界侵犯了儿童领地。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
《童年的消逝》是一本让人感慨万分的书籍。
作者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童年的美好和消逝,让人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在书中,作者描述了童年的快乐和天真无邪,以及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逝的童年记忆。
这些记忆或许是一次无忧无虑的游戏,或许是一段深刻的友谊,或许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
然而,随着成长,这些美好的记忆渐渐模糊,最终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时间的无情和童年的宝贵。
童年是无价的,它是我们成长的基石,是我们心灵的乐园。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童年的美好渐渐消逝,留下的只是一丝丝淡淡的怀念和遗憾。
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我们无法阻止时间的流逝,但可以用心去体会每一个当下,用心去珍惜每一段美好的记忆。
童年的消逝是无法挽回的,但我们可以在心中永远怀抱着那份纯真和快乐。
读完《童年的消逝》,我更加明白了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
要学会接受时间的变迁,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学会用心去感受生
活的美好。
童年的消逝是无法挽回的,但我们可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保留一颗童心,让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心中。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1我们是搭上信息化便车的一代,是享受新兴媒介的一代,更是童年与成年边界模糊的一代。
发达的网络技术,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儿童们接触了一些与年龄段不符的信息,逐渐成人化,也囿于网络游戏,童年生活方式变得单一,童年轨迹因此正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
(一)儿童享有的信息种类、质量与数量发生变化尼尔·波茨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指出,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3G、4G甚至是5G时代的来临,网速日新月异的同时,小孩子们也面临着他们的“信息危机”。
比起父母那一辈儿时不知网络为何物,我们这一代的儿童们,可说是运用网络运用得“得心应手”,“网络冲浪小能手”就是最贴切的比喻。
而轻松、便捷地就能接触网络蕴含着潜在危机,或许在好奇心趋势下,点开打擦边球的小广告,或许是在儿童页游上看到留言板页面的不良信息……儿童们接触的信息走向多样化的同时,也走向危险化。
理解这些网络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无论是对头脑还是行为,网络都没有复杂的要求。
儿童还没来得及树立正确的三观时,网络的负面信息,孩子们难以消化的信息,都让其思想受到侵蚀与迫害。
(二) 网络媒体环境下,儿童走向成人前不久,《小戏骨》栏目下又推出一部新作——《少年包青天》。
该栏目是以6-12岁童星演大人的方式,翻拍往日经典剧作。
虽然新作短短几集广受好评,我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
自20__年《小戏骨》播出以来,收看率不断提升,小童星们的粉丝群体日益庞大,不少观众们与之前剧作进行对比,直呼“这也太像了吧”。
直至今年的一部又一部翻拍则正是迎合市场需求,满足观众们的需要。
不难看出,人们对儿童形象接受度越来越高,儿童与成人的边界也逐渐模糊。
这种儿童反串儿童剧作,要求儿童们不断学习成人的仪态仪容,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久而久之一些特属于儿童的姿态会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化的模样,儿童过早成为大人。
大众们对“成人化儿童”的宽容与接纳,更是助长了儿童这类偏离轨道的成长。
童年的消逝幼儿园老师读后感
童年的消逰幼儿园老师读后感
嘿!昨天放学后,我翻开一本大人给我看的书,名字叫《童年的消逰》。
我刚看到这名字,心里一咯噔,“童年还能消逰吗?”觉得特别奇怪儿,就接着往下看啦。
书里面讲了一个小朋友的故事,他跟我们一样儿特别爱玩,可是慢慢地,大家都让他学习呀、懂事呀,最后他好像都不记得怎么笑了!这可把我吓了一跳,“哎呀,这么惨呢!”
今天,我跟幼儿园老师说起这事儿,结果她笑眯眯地摸摸我的头,说:“小明呀,童年就是用来玩耍、开心的,只要你珍惜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间,就不会让它溜走的!”听了这话,我心里顿时暖呼呼的。
回家的路上,我还想着,这些道理真奇怪,可是又觉得挺有意思。
我心想,以后不管咋样,我都要记住今天老师的话,不让我的童年像书里的小朋友一样,“唰”一下儿就消逰了!唉,等我长大了,一定还会记得幼儿园的那些老师和玩伴们吧。
嘿嘿!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童年体验与教育责任——读《童年的消逝》有感摘要:童年本应是人生成长阶段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本应是尽情玩耍、尽情诚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时光,然而这美妙图景却逐渐离我们远去,儿童“成人化”倾向愈演愈烈,这给予教育以警示。
它促使我们全面思考教育与儿童生活的复杂关系,将儿童尽快地社会化,把儿童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教育的责任;让儿童像儿童那样地生活,享受他们这段生命历程所特有的快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同样也是教育的责任。
关键词:童年体验童年消逝教育责任童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萧伯纳所说:“童年时代是生命在不断再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再生过程中永远生存下去。
”[1]夸美纽斯认为儿童是“上帝的种子”,生而具有和谐发展的根基和无限的潜能,故教育应按照学生的年龄坚持采用正当的方法来实施,使智性不被强迫去做天性所不倾向的事情。
[2]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进一步强调“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3]从上述的种种话语不难得出童年的价值,但现代社会往往却忽视了这种价值。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写了一本叫《童年的消逝》的书,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论点: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外表上,越来越难分辨了”。
[4]尼尔·波兹曼关于童年正在消逝的观点,促使我们反思中国儿童的生活境遇。
“童年”的身影悄悄的走向远方,只能从追忆中去体味。
一、追忆童年童年应当无忧无虑,时间过得缓慢,是一个游戏的时光:在这条路上,时间慢慢地、悄悄地流逝,甚至没有人注意到它的逝去。
他沉着地走着,带着好奇的目光,左顾又盼。
在人生的路上,确实没有必要着急,身后没有人催促,也没有人等待,你的同伴也一样无忧无虑地走着,经常停下来游戏。
[5]童年,最值得怀念的就是无忧无虑地玩耍,在这一时期,玩并不是非要别人来教或者被别人认可,而是一种自发行为,一种非常严肃认真的活动。
正如荷兰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一书中所总结出“玩”的以下特点和规律:自愿,超出了普通生活范畴,局限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不很严肃而是消遣,有规则束缚,是提升文化价值观念和促进儿童学习领悟这些观念的重要途径。
(一)追忆童年文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景象:几个素不相识的孩子可以自然地玩耍起来,也可以安静地端详对方几分钟之久;几个小女孩将玩具藏在小椅子下面,再拿出来,又藏下去,乐此不疲;小男孩和小女孩不断地往返于衣帽间和洗漱室,我们不禁会问他们在展开一个什么故事?是在捉迷藏吗?儿童之间的交往,令成人不可思议,儿童世界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生的、独有的“秘密话语”,他们之间有共同的感受、共同的需要、共同的话语、共同的行为方式……儿童的天性促使他们拥有与生俱来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是儿童自己在与同伴的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由儿童自己决定其标准和价值。
儿童文化是儿童群体自己建构的文化,是儿童这个群体特定的生活方式,普遍存在于儿童的交往、生活与游戏之中。
当我们逐渐长大时,会不自觉的回忆起小时候玩耍的时光,或是看到现在小孩子玩耍的相似图景时也会不禁发出感慨……童年话语、童年游戏就这样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
(二)追忆童年的“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天生有着想说时说想哭时哭想笑时笑的真性情,有着最简单、最直接的思维表露。
儿童生来犹如一张白纸,具有纯洁而天真的心灵,但在快餐式的生活节奏与便捷教育的共同努力下,三岁的孩子“出口成章”,五岁的孩子即是“小大人”,满口的成人语调。
童年的“十万个为什么”已离我们远去。
在儿童的眼中,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发生与改变都有其目的,儿童常常喜欢询问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者某些事物的起源,并期望能得到成人的解释。
但是,儿童的许多发问常常令知识丰富的成人甚至学者都哑口无言,然而,正当成人不知所措的时候,儿童自己却给了自己一个完美而合理的解释。
二、童年体验消逝的表征(一)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游戏是儿童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为自己建构出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儿童可以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自我得到满足。
但现在过去在城镇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传统儿童游戏正在消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游戏文化曾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从幼童时期的过家家、丢手绢、拔萝卜、老鹰捉小鸡、捉迷藏,到少年时期的跳房子、跳绳、踢毽子、弹球、抽陀螺、放风筝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滋润着各个年龄阶段孩子们的闲暇时光。
可现在谁还看见九岁以上的孩子在玩丢沙包、玩抛接石子、跳房子等这些曾经给我们童年带来欢乐的传统游戏,大部分孩子把闲暇时间“贡献”给了培训班或直接面对网络游戏。
在童年时光无法玩着那些接近自然的原生态游戏(即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一书中所说:大自然给我们的是游戏,是有激情、有欢笑、有愉悦的游戏)是孩子的悲哀,孩子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因为传统游戏的消失而消逝。
游戏可以唤起孩子的好奇之心、探索之心,在游戏中你会听见孩子爽朗的笑声,争执的吵闹声与哭声,在游戏中孩子会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这一切现在的孩子已经逐渐无法体验到了。
(二)儿童话语逐渐萎缩儿童有着区别于成人的话语体系,但现在我们儿童的说话语气、方式、内容已然成为了一个“小大人”,失却了儿童所应有的童真、童趣的话语。
为什么童年的话语逐渐萎缩呢?这与父母的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家庭教育对于童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总是告诫孩子:不要随便说话,防止闹出笑话;不要发表与长辈相左的意见,只管听着就行;不要说太多的话,沉默是金……这些告诫的话语已然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正试图将天真无邪的孩子引向一个个封闭的“胡同”。
正如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的一段话所说: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童年和成人的分界线正迅速模糊,这个观察对于关注它的人平淡无奇;对于不关注它的人,也不置可否。
在现实生活中,成人往往忽视了儿童的话语,他们常常以经验丰富自居,在儿童面前高谈阔论,却很少去倾听儿童内心的话。
儿童的话也许有些幼稚,有些可笑,有些无厘头,但这并不代表可以无视他们的话,教育应该还予儿童话语权,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哪怕语句不通,漏洞百出,也要鼓励他们继续说,因为这就是儿童,充满着童趣与童真,他的话语必然有着区别于成人的异处。
三、童年体验消逝的原因(一)儿童的自主时间被剥夺看看我们的儿童,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折腾下,他们是多么的繁忙,多么的劳累。
不知道有多少知识点等待着他们去记忆,有多少培优班等待他们去学习,他们不停地奔向远方,疲惫不堪,几乎连喝口水、喘会儿气的时间也没有,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奔向何处,知道的只是向前,向前。
儿童被强行裹入变成一名匆匆向前的“过客”,正如那首校园民谣:“上学做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困最累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玩本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也本应该有大把的时间来经历这样的过程,可现在这一切都是奢侈。
我们可以回忆起原始人简朴和平静的生活,在那里儿童可以找到一个自然的避护所。
在这样的原始社会里,儿童跟以平静安宁的方式从事简单工作的成人相接触。
儿童的周围就是家畜和他可以随意触摸的其他东西。
他可以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必害怕遭到反对,当他感到疲倦时,他就躺在树荫下睡着了……这样随性舒服的画面令人向往。
[6](二)应试学习占据了儿童全部的生活卢梭曾批评以文字为主导的教育压抑了儿童的生长,使之变成畸形的成人,这一批评多么切合今天中国教育的现状,其极端表现就是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
今天绝大多数儿童不得不成为考试的工具,为了取得一个好的分数,上一所好的学校,找到一个好工作,课余时间全部被家长安排各种培训班、辅导班、才艺班。
过度的学习全面占据了儿童的身心,使他们没有时间玩耍、嬉戏,失去了儿童特有的天真活泼。
正如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开篇所述: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儿童时光应当是一个以游戏为主,功利性的劳动为辅的时期,但在中国,强制性的学习挤占了儿童几乎所有的时间。
至此,儿童生活原有的五彩缤纷变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黑白两色,使得他们的快乐一点点消逝殆尽。
“快乐童年”变成了“黑色童年”,所以,我们依稀还听见他们在唱着那首不变的歌:“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盼望着游戏的童年……”(三)儿童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儿童文化处在被边缘化的状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儿童的居住环境、电视媒体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学校教育等都是密切相关的。
这边主要讲两点,一是儿童的居住环境,现在基本都是公寓式的住宅,孩子们像被囚禁在笼中的小鸟,与自然隔绝着,也彼此隔绝着,再加上现代家庭普遍为独生子女,儿童彼此间的交往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没有了儿童的集合交往,儿童就没有机会在不受成人的干扰下,自主地开展交往与活动。
儿童独有的文化断裂了,传统的儿童游戏失传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与顽皮消失了。
二是电视作为视听大众文化,一方面给儿童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另一方面却剥夺了儿童游戏和交往的时间,剥夺了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体验的机会。
儿童是与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喜怒哀乐的同伴打交道,同时也自然地与生长着的自然万物交流。
可在电视面前,他们再也无法在草地上打滚,也无法到林中和小鸟在一起歌唱。
他们可以在电视上了解到小麦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却闻不到小麦成熟时的清香,更体验不到小麦抽穗时给人的喜悦。
儿童文化中整体和直观的观照方式慢慢地被忽略,虽然他们获得了知识,却远离了真实的体验,最终导致“童年体验的消逝”。
[7]四、教育应如何才能还予儿童本真(一)家庭教育——成人需重新审视自己,尊重儿童的思考如何阻止童年体验的消逝,或者说,如何让儿童保留童年的本真,还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教育的责任。
教育与教育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
对此,张文质和林少敏有过一段精彩的表述:我们觉得现在的教育机构、现在的教育者已经没有资格、没有权利还处在那样一片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认为真理统一于我、万物皆备于我的一种坦然的、先天性的、权威的状态。
这个状态必须全面地加以反思,反过来对儿童世界,对儿童的心理、对儿童的存在状态必须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来加以重新理解,重新了解,重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