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市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思考

城市是一本历史的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积淀,沿袭着城市的文化传统脉络,记录了城市兴衰荣辱、市俗民风,抒发城市的胸襟情怀,展示城市的品位、个性、素质。它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而且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等等。一个富有活力的城市是城市独特文化突显的城市,而这种独特文化必定产生于独特的城市建筑与城市空间,用独特的方式反映出来。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城市的大规模改造建设,尤其是当前我市为提高城市区位的首位度,城市规模急剧扩阶段,居住条件提高了,但城市文化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

1、城市建筑文化蕴含神圣的容

建筑是神圣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它蕴含着建设期年代人们的思想、信仰、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反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经济状况,承载着民族、地域的风情习性。从建筑体本身来说,它不会像一篇文章、一件作品或一场戏剧、电影那样直白、迅捷地影响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但它可能以更广泛、更含蓄、更深层持久的方式潜移默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这一思想也被导入祖先对城市与建筑的认识方法,即将建筑和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形成了建筑与人的

共生关系,由此而形成了具有多种文化的建筑风格。其基本风格可以归纳为4种即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和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按地方民族风格可分为北方、西北、江南、岭南、西南、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等8种风格;如按不同时代又可分为汉、隋唐和明清3种风格。作为正面地、综合地反映当时社会的建筑所包含的容,显然超出了单纯的建筑围,也远远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

2、城市建筑文化呈全球化发展势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推进和现代手段的飞速发展的影响,人们的地理距离感、生活方式的差异感正逐步缩小和淡化,导致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在理性认识和行为模式的趋同性增强。文化全球化也亦步亦趋,作为文化大家族中城市建筑文化,不可避免地出现全球化的趋势。

3、建筑文化面临着挑战

文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人与地域空间疏离,地域文化特色渐趋衰微。经济富裕的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文化资讯手段向经济欠发达国家推销建筑理念,强盗式推荐自身民族文化品牌,在思想行为上压制否定其它民族文化,形成建筑文化的支配和垄断。同时又善于伪装,通常以合理化的面目出现而不易辨别,表现在现代建筑材料的普及运用,标准化建筑材料的普遍使用上。至使大量平庸的、千城一面的建筑充斥我们的城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建筑体失去多样性的特色而趋于雷同,建筑失去灵魂。城

市中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环境和精神的荒漠。

二、我市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面临严峻挑战

王文超市长曾经这样说过:“一座城市的成熟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对自身传统、历史文化的追寻认同和继承。”

城市建筑传承城市文化,沿袭城市文明脉络。我市地处中原腹地,古老深沉而又生机盎然,如浩渺绵绵的黄河,传承着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积淀,散落在我市各处的古迹,是我市弥足珍贵,得天独厚,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财富。就其建筑风格来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连续反映各个时代的生活面貌,富有独特的地方特点、民族风格。丰厚的文化底蕴、特有的风貌遗存、宽广的人文视阈,使我市的历史文化具有了一种非凡气质和魅力。它是中原文化的缩影,它展现的正是人们脑海中曾经有的华夏古都最醇厚、最地道和最具魅力的部分。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才使得古老、威严、神圣和令人敬仰。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市区的古老街巷逐渐消失。现在,林立的高楼早已将文庙、商城遗址等遗迹掩去。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衬托下,这些残垣断壁、古街老巷更加不起眼了,甚至显得龌龊和寒碜。

1、我市城市改造的误区

建筑并不仅仅是艺术和技术层面的建设问题,而是要综合考虑历史、环境、经济等诸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了加

快老城区的发展,加大了改造力度,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活动空间、改善安全和舒适状况、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等。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可能出现了偏差。

一是用现代文明包围古代文明。城市建设规划的文化涵欠丰富,忽视精神价值、割断历史文脉。采取最原始、不科学或粗野的方式,对老城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倒重建,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街道等灰飞烟灭,永远的消失了。建设性破坏,比比皆是。以大尺度的地块和高大的建筑,改造旧街区的小街坊、小场地、小庭院。注意保护的仅仅是片区中的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建筑单体,忽视了街区的历史由来、空间尺度和建筑比例,未能保持和延续原有的城市肌理。于是,文物遗存仅仅成为穿插在现代建筑里的小品,割断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二是用现代建筑理念否定历史建筑文明。许多建筑造型流于表面化,甚至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建筑艺术象“流行感冒”,不是基于社会、经济的需求现实,也不是根植于中原文化,只是进行肤浅的复制、拼盘和嫁接,建筑文化的艺术性弱化;盲目追随外国建筑师的“新潮”,建筑“时尚”意识日益浓厚,艺术的留存寿命大大缩短,致使建筑不再具有永恒的文化艺术品质而变得脆弱;同时,在建筑材料中运用高科技,用破坏生态环境的方法进行生态式设计,夸大其设计理念和期望效益,并以此作为噱头。这些因素加速了我市城市建筑所蕴藏的文化意义及其价值的销蚀,许多独特的、饱含中原地域性的建筑文化,在不自觉中淡忘以至于消失殆尽。

三是对生活品位的理解偏激。摧枯拉朽,旧的建筑短时间被体量巨大的银行、商厦或高层住宅所代替,城市在居住意义上急速地由“熟人社会”转向“生人社会”。富于人情味和充满不同时代记忆的痕迹一夜间被抹掉,尽管保留了部分文物建筑,但是大量的高层建筑耸立,丧失了原有生活结构的烙印,没有了整体环境,改造后的街区丧失了传统街区的场所感和距离感。同时,商业味道浓郁,给人以“布景”的感觉。

事实上,我们应当谨慎地尊重原有的城市肌理,用宽容、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历史建筑,保留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的建筑,丰富城市的涵。以人为本,重视使用者的价值,重视城市环境给人的感受。如果城市的发展只是简单地用市场的导向置换和替代原有文化的话,那么我们的城市就很难积淀出传统文化和城市个性。

三、国外对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与保护的做法

在当今世界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越是注重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他们以历史文化的久远作为衡量历史珍贵性的标志。在西方,特别是欧洲各国在历史环境的保护方面经过相对长期的探索,已积累了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经验,并成立了相应的国际组织——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现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所属机构。

(一)巴黎有的城市历史学家认为,巴黎是一个最有人的尺度的城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建筑和街道本身尺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