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传教师用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文解读
《柳毅传》是唐传奇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小说史上,唐传奇有继承也有发展,既继承了魏晋六朝“志怪体”小说的重要特点,又注重传写唐代社会新奇的人生事件。唐传奇还打破传统小说“实录”的叙述形式,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艺术创作,娱情娱性。唐传奇也已经具备了小说所需要的情节结构、环境描写及人物塑造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
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而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始有意为小说。”一般认为,唐传奇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新发展。
《柳毅传》讲述的是一个人龙爱情故事,龙女从父命嫁于泾川次子,被夫婿及公婆虐待,柳毅传书使龙女脱离苦海。龙女因感激而生爱,在柳毅二度丧妻之后化身卢氏报恩,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题材上,《柳毅传》是把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灵怪、侠义、爱情三方面的内容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传奇。龙女与柳毅的最终结合,过着幸福的生活,源于他们以恩爱为基础的自主婚姻。小说既赞扬了柳毅的侠义品格,也通过龙女前后婚姻的对比,肯定了以恩爱为基础的爱情婚姻,也可以说表达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在叙事上,小说开头用“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将感知的角度转移给主角柳毅,以下故事情节的进展基本上通过柳毅的视角叙述出来。像龙女的不幸遭遇是通过龙女对柳毅的申诉表达出来;钱塘君与泾川龙王的恶战是柳毅从洞庭君与钱塘君的对话中听出来。最后作者站出来发表一番议论。
二、“欣赏·探究·练习”解说
1.第一题的参考解答:
龙女与泾川次子婚姻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下的父母“包办婚姻”和夫权制度。龙女从第一次婚姻解脱后,拒绝父母再次包办的婚姻,原因在于:首先,龙女受过包办婚姻的伤害,具有反抗精神的龙女不会再屈从于父母,将自己再次陷入苦海;其次,龙女对柳毅一见钟情,她渴望得到自主的爱情。
当钱塘君逼婚时,柳毅不肯答应娶龙女,原因在于:首先,柳毅是一个见义勇为的青年,是怀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能急人之所急的侠义君子。他救龙女是出于他的本性,并不渴望得到什么回报。其次,钱塘君蛮横无理,因酒作色逼婚激起了柳毅的豪迈之气,拒婚是柳毅作为一个侠义君子不畏强权的表现。再次,如文章中所言“夫始以义行为之志,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
耶”,钱塘君逼婚,“理有不可直”。柳毅之所以会得到龙女全家的钦敬,其原因也在于柳毅的高尚品格。
龙女在柳毅拒婚后还要嫁给柳毅,原因在于:首先,龙女为柳毅所救,所以在柳毅先后亡二妻而鳏寡后,龙女化身卢氏下嫁柳毅报恩。其次,龙女对柳毅一见钟情,渴望爱情,追求自主的婚姻,是龙女嫁给柳毅最重要的原因。龙女曾遭受父母包办婚姻的痛苦,知道自己的婚姻和命运应该由自己掌握。她爱柳毅,她就化身卢氏下嫁柳毅。因此,龙女下嫁是爱情和感激之情的驱使,是龙女追求自主爱情的体现。
《柳毅传》主要颂扬的是爱情故事。原因在于:文章一开始通过龙女之口,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父母包办婚姻的悲剧和夫权制度的罪恶。而柳毅与龙女一见钟情,柳毅出于种种原因而“自约其心”,富有反抗精神的龙女拒绝父母的再次包办婚姻,在柳毅先后亡二妻后化身卢氏下嫁,有情人终成眷属。龙女与柳毅的最终幸福结合,是源于他们是以恩爱为基础的自主婚姻。文章通过龙女前后婚姻的
对比,高度赞扬了以恩爱为基础的男女自由爱情婚姻,表达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因此,《柳毅传》主要颂扬的是爱情故事。
2.第二题的参考解答:
这一情节反映了洞庭君善良、仁爱、稳重的性格,刻画了钱塘君刚直勇猛,嫉恶如仇,坦率莽撞的形象特点。
3.第三题的参考解答:
宽泛地说,《柳毅传》属于限制叙事的叙述类型。小说开头用“仪凤中,有儒生柳毅者,应举下第,将还湘滨。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就开始把情景感知的角度转移给主角柳毅,以下故事情节的进展基本上通过柳毅的视角叙述出来。像龙女的不幸遭遇是通过龙女对柳毅的申诉表达出来;钱塘君与泾川龙王的恶战是柳毅从洞庭君与钱塘君的对话中听出来。最后作者站出来发表一番议论。
三、参考资料
1.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李朝威的《柳毅传》写入神相恋故事而“风华悲壮” (旧题汤显祖辑《虞初志》卷二载汤显祖评语),别具特色。其中男主角柳毅的形象最为丰满,性格豪侠刚烈,当他于泾阳邂逅远嫁异地、被逼牧羊的洞庭龙女,得知她的悲惨遭遇后,顿时“气血俱动”,毅然为之千里传书。当钱塘君将龙女救归洞庭、威令柳毅娶她时,柳毅昂然不屈,严词拒绝。其自尊自重的凛然正气,赢得了龙王的敬佩,并在几经曲折后,最终与龙女成婚。除柳毅外,小说中其他几个人物形象也都颇为鲜明生动,如龙女的温柔、多情和勇于追求自由爱情的坚定、执著,钱塘君的勇猛暴烈和知错即改,洞庭君的忠厚仁义、疾恶如仇,均给人以深刻印象。要之,《柳毅传》通过形神兼具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波澜起伏的情节描写,将灵怪、侠义、爱情三者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奇异浪漫的色彩和清新峻逸的风神,堪称不可多得的佳作。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2.就叙事模式而言,唐传奇无疑高于同时期的西方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倒装叙述以及精细的景物描写,都不难在唐传奇中找到成功的例子。只是由于文言表现功能的限制,文言小说在中国文学中很难真正发展。中国小说主潮实际是由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章回小说。白话利于叙事、描写乃至抒情,可章回小说脱不掉说书人外衣,作家就只能拟想自己是在对着听众讲故事,
以声音而不是文字为传播媒介——即使只是拟想的,那么作家就只好讲故事,而且只能以说书人口吻连贯讲述以情节为中心的故事。
可以这样说,在二十世纪初西方小说大量涌入中国以前,中国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并没有形成突破全知叙事的自觉意识,尽管在实际创作中出现过一些采用限制叙事的作品。但这不等于说中国古代小说全都采用全知叙事方法。从唐传奇到明清笔记小说,我们可以找到不少采用限制叙事的例子。
文言小说突破全知叙事,大略有如下三种
一、作者用第一人称叙事。……用“予”、“余”的口吻叙述,自然只能局限于“余”、“予”的视野范围内,当然无可争议地突破全知叙事的藩篱。
二、作者继承史传笔法,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纪其行状,摹其心理。外界事物除非与传主发生关系,一概不述;即使发生关系,也从传主角度引入。《柳毅传》·(李朝威)交代钱塘君惩罚泾水龙,限于柳毅在龙宫见闻;先见钱塘君“擘青天而飞去”;又见“祥风庆云”,钱塘君携龙女归来,再听钱塘君叙泾阳午战。此类以传主耳目为耳目的小说,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大量存在。
三、作家为突出渲染异人的神秘,有意不去直接描写其所作所为,而是用一个凡人的眼睛去观察、叙述,以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这样,无意中超越了全知叙事。……蒲松龄的《崂山道士》也都选择一个接近“异人”的“凡人”作为观察和叙述的角度,严格保持视角的统一,接近现代小说理论所讨论的第三人称限制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