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院培训第一周学习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师范学院培训第一周学习总结
察雅县中学蔺红霞本次培训的第一周,对我接下来的工作最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可能要算李德树老师的试论了。
卿平海老师和李德树老师从高效的阅读和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解读语文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困顿。
刘勇老师和李攀崎老师从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及备课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来谈如何实现核心素养,他们的讲座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反面教材专题讲了核心素养的实现途径。
有两个老师的讲座专门谈到了核心素养:一个是张军老师的立足核心素养,这是从广谱的角度出发来谈初中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另一个是何元检老师所讲的核心素养及案例分析,专门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提到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实现途径。
这里面的讲座都是满满的干货,可惜记住并能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的实在不多。
李德树老师的课程安排在第一周周六的上午。
如若这一堂课安排在开班第一节课,有可能收获会完全不一样。
每次考完后,我们总有这样一个体验:这个题目我已经讲过好多遍,怎么还是这么多的人出错。
殊不知,老师讲过好多遍,学生可能记过零遍。
十多年没当过学生,重回课堂的最大的体验就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易,装进脑子牢牢记住难。
推己及人,学生何偿不是这样,老师在上面强调N多遍的重点,还是不能普遍记住。
我们在课堂上都忽视了记忆
的规律和遗忘的规律了。
李德树老师真是把这一点研究得透透的,一上课就给我们规定了这次讲座的任务和目标,要求很低:这节课你只需要记住十句话就行!!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老师开始用理论,用各种案例详细地讲解这十句话的内涵,并且每讲完一句,他就让我们复述这一条还连带回忆前面所学所记的内容,记忆的过程就在课堂上完成了。
这是最值得借鉴的一堂课,倘若前面的课程都能在这堂课的方法指导下学习,收获是会完全两样的。
星期五上午我们听的是卿海平老师的课,初中语文教材编者,他是唯一的入选人,对教材的解读和编写意图,他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可在听他的讲座的时候,我没能学会听课的方法,热闹的课堂氛围散去后,留下的仍就是一地鸡毛,实在是有点后悔。
李攀崎老师和刘勇老师的讲座最侧重的就是备课。
李攀崎老师的讲座重点提点的就是精准备课,从教学设计的目标开始就要精准备课,不能泛泛化,不能出现一些正确的废话;刘勇老师除了引导我们对初中六本语文书的正确解读外,也提到了一点:一课一得。
他们两人的这一出发点都有共通之处,不同的是提法的不同。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他们都提到了一个共同问题:读课文,必须读懂作者写了什么,还要挖掘读者为什么要这样的的深层原因。
这一点上,刘勇老师以《济南的冬天》为例,分析作者温柔少女般笔法背后的原因,关键这个原因还被学生给猜中了;李攀崎老师以《木兰
诗》中木兰回归家人的不同迎接方法上来挖掘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最后,老师们都提到了实现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方法:离不开一个“读”字,初读,扫清障碍;再读,理解作者意图;精读,学会审美赏析;还读,挖掘作者这样写的深层背景。
这对于西藏的老师来说,按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是绝对完不成任务的,我们的学生对长篇的文字本身就有本能的抵触,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加班,主动占走早读课真的很有必要。
好几位老师在这次培训中提到了课标的升级,李德树老师的课堂讲得更为详尽,他说:建国初到78年,我国的语文课标是“两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78年到两千年时变为四基;2000年到16年一直提的就是三维目标;从16年后就开始建构核心素养;他还根据最新的文件理出了最新的课标即:“个下功夫”。
可是16年建构的核心素养都还没有正式地形成。
课标的4G说明书还没问世,课标的5G已经跃跃欲试了,这还真是“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在三维目标这一板块,刘勇老师和李攀崎老师都指出了我们在备课活动中所犯的错误:我们都去备课程目标去了,而甩掉了课时(堂)目标。
三维目标中提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是学完1至9年级的所有语文后应该实现的一个目标,一节课的目标是很小的,怎么可以一下子去实现一个课程的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开始就跑偏了方向的。
因此,从刘勇老师和李攀崎
老师的讲座中,我深刻领会了“一课一得和精准备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可是如何去实现呢?脚踏实地地备课、学习说出来容易,怎么去践行却是一个非常考智商的问题。
这里,老师们就提到了作为教师对课文文本及课文文体的准确解读:语文课堂的教绝不是老师读完《苏州园林》后带领学生去欣赏美景的,而要带领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美景写清楚的;也不是带着学生读《中国石拱桥》后去研究建筑学的,而是要学习作者是怎么把石拱桥的各个特征写清楚的。
对于文本和文体的准确解读,何元检老师在讲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讲得非常详细,他用大量的教学反案例告诉我们教学设计中对文本和文体准确解读的重要性。
他以《河中石兽》《愚公移山》《诫子书》为例,详细地解剖了课本的教参是如何跑偏方向的:《河中石兽》教参给的解读是实践出真知,可课文文本本身没有任何一点提及到实践,提及到真知,把这篇课文当作寓言来读,就要找准寓言这种文体最根本的目的,那是讲一个故事,传一个道理,文本确实没有传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在《愚公移山》里,详细地分析每一句话出现的深层目的,第一句写了这两座山的体量,导致的结果是愚公绕不开,翻不过,但同时,也应该把这篇课文当作寓言来读,课文传递的是不畏困难险阻,艰苦奋斗的精神,绝不是现在的解读“搬家”能解决了;讲《诫子书》时,得把这篇课文当作议论文来读,还要准确理解古汉语中关键字的含
义,好几个老师都建议我们语文老师要备一本《古代汉语辞典》,这个工作我到现在都没有完成。
最后是张军老师的讲座《立足核心素养》。
这是我听得最明白的一堂理论课,老师把核心素养通俗化了,把它化解为“关键能力”,这一解读让人豁然开朗,各学科都要形成自己的关键能力,而语文学科就是要形成语文的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在刘勇老师、李攀崎老师和何元检老师的讲座中讲得很详细。
)
本次学习,有收获、有遗憾,最大的遗憾是自己连课都还不会听。
只希望这一篇总结没有曲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