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属性之四:语符属性

合集下载

大学期末考文学概论重点

大学期末考文学概论重点

绪论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学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一)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文学源于生活,但文学不是对生活机械的简单的照搬,而是能动的反映.经过能动创造的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

举例:鲁迅笔下的阿Q是封建社会的群氓,但他又超越了群氓。

祥林嫂来源于封建时期的妇女,但是她又超越了那个时期的妇女,知道要自己找工作,主动追求幸福。

(二)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第二节文学的社会特性一、文学的真实性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二、文学的倾向性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

三、文学的民族性(一)文学的民族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语言等,文学家们长期生活在所属民族的社会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制约、熏陶,自然会用本民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本民族的思维去体悟生活,用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去观照生活,并运用本民族语言去表现生活,从个人使其创作具有民族性。

(二)文学的民族性在作品中的表现1。

在内容上的表现叙事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风俗画、风景画的展示上。

抒情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情感和心理的抒写上。

2.在形式上的表现文学的民族性首先通过民族语言表现出来。

文学的民族性也表现在结构方面。

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很明显。

(三)文学民族性的意义文学的民族性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具有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的读者喜闻乐见。

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文学作品,容易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并产生共鸣。

文学理论(学)

文学理论(学)

⽂学理论(学)第⼀编导论第⼀章⽂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学理论的性质⽂学理论属于⽂艺学的范畴。

⽂艺学是研究⽂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的统称,也可称为⽂学学。

它包括⽂学理论、⽂学批评、⽂学史、⽂学理论史、⽂学批评史五个分⽀。

传统的⽂艺学分类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学理论、⽂学批评、⽂学史。

●⽂学理论:作为⽂艺学的分⽀之⼀,它是指研究⽂学活动的⼀般规律的学科,它以⽂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法作为研究内容。

●⽂学批评:是指分析和评价具体⽂学作品、作家和⽂学现象的学科。

⽂学批评的对象是以作家、作品为主的⼀切⽂学现象。

●(注意:⽂学批评兼及⽂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也包括对⽂学批评⾃⾝的评价和判断)●⽂学史:●是指从历时的视⾓探讨各民族⽂学和●世界⽂学发展的具体历史的学科。

●(它是⼀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学产⽣、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科。

)●⽂学理论以整体的⽂学现象作为⾃⼰的研究对象,从理论的⾼度宏观的视野阐明⽂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使对⽂学问题的解释和阐明都上升到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的⾼度,从⽽使其成为指导和规范整个⽂学活动的基础的思想和理论。

⼆、⽂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学理论是关于⽂学的理论,其研究对象就是⽂学。

具体说,⽂学理论是以⼈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的⼀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学的性质、特征、功能、价值和⽂学创作、接受、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发现并建⽴起⽂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科学的研究⽅法。

(⼆)⽂学理论的研究任务五个⽅⾯:⽂学发展论、⽂学本质论、⽂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书中提出了⽂学批评四⼤要素的理论,⑴作品⑵宇宙(或世界)⑶作家⑷读者。

从⽂学活动的整体性来看,这四要素是相互渗透、依存和作⽤的,是不可分割的统⼀整体。

三、⽂学理论的研究⽅法●不同学科间的⽅法可以在⼀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00529文学概论(一)第一章文学概念重点及试题

00529文学概论(一)第一章文学概念重点及试题

第一章文学概念一: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是(A )A.作品、作家、世界、读者B.作品、作家、生产者、读者B.作品、作家、现实、历史 D.作品、作家、消费者、受众“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句话是谁说的(A )A.马克思B.恩格斯C.贺拉斯D.波德莱尔解析:“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这句话是马克思探讨人为什么能体验、为什么能创作、为什么能鉴赏时所回答的。

二: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

“艺术模仿自然”的提出者( A )A.赫拉克里特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荆浩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在文学理论史上,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的学说是( B )A,独立说 B.再现说 C.实用说 D.客观说“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 A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B.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系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什么?(1)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2)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与审视对象时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

(3)可以描写平凡的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下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的是(B )A.世界与作品的关系B.作品与作家的关系B.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D.读者与作家的关系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

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即“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说,贺拉斯“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3.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意象”说、“滋味”说、“物感”说、“象外”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意境”说、“出入”说。

4.亚里士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康德:审美态度说弗洛伊德:“无升华意识”说荣格“原型”说5.文学社会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久远的渊源,中国古代可以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在西方,文学社会学的初坯可以追溯到18世纪意大利学者维柯。

他在其社会学著作《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并以古代希腊社会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及史诗创作,从而开创了把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研究的方法。

6.法国的艺术理论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六个基本观念:(1)艺术活动论(2)艺术交往论(3)艺术生产论(4)艺术反映论(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6)人民文学论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恩格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与物质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的性质)2.德谟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说3.中国古代的“感物说”,就强调天人合一、物我相通,但这并不影响很多文论家对世界的强调。

4.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讲“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5.《尚书·尧典》:“诗言志”6.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文学概论笔记

文学概论笔记
经济学角度: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
社会学角度: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符号学角度: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名词解释:
1、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第一,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第二,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第三,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文学是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有着共同规范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的交流工具。
言语: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话语(名词解释):是指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它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文学作为话语的“五要素”:P67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context(具体的语言环境、社会生存环境)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必考p71)
1、含蓄:P71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例:古典诗歌。篇幅短小:四言、五言、七言。但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却深刻、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唐代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虽写失宠于汉成帝的宫妃班婕妤的痛苦生活,却对此未置一词。而是巧借宫妃的一个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她在寒秋清晨仍舞动着一把合欢团扇,使人感到是在期冀君恩再度降临;她感觉自己的美丽容颜尚不及那带东方日影而来的寒鸦的颜色,表明已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如寒鸦。诗人直接写出的很少,却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宫妃的无限幽怨之情和深广痛苦。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理论练习题1

文学理论练习题1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 1、_艾勃拉姆斯__ 2、模仿说3、_功能角度__4、贺拉斯 5、讲究语言形式 6、人 文内涵 7、审美关系 8、虚构性 9、想象和联想 10、 艺术概括 11、_审美_ 12、有意 识的生活_ _合目的__ _合规律__ 13、诗意情感_ _个性体验_ 14、“_人的本质力量_15、_ 生活__16、_目的性、规律性 17、_假定性__18、_主观性_ _诗艺__19、反映测度__、 表现测度_、心理测度__20、_基础__ _提高__ _艺术__ 21、_魏晋__ _16-18__ 22、_社 会实践_23、_感性__24、__人文内涵 25、_先在__26 _文化_ _同化 27、话语 _互文 性 28、_文本间性26、_时间_ _空间__27、“_肖像_”、“_影像__”、“_映像__”视觉 28、 “意象” “__象__”29、_主观__ 客观_ 30、_语言 31、个别 _偶然_ 32、人物塑造 33、 意象 34、抒情 35、普遍_ 二、选择 1、C 2、B 3、ABCD 4、B 5、B 6、ABD 7、A 8、B 9、ACD 10、BD 11、A 12、 A 13、ABCD14、ABC 15、ABC 三、判断 1、× 2、× 3、× 4、×5、× 6、√ 7、√8、×9、×10、×11、√12、√ 13、√14、√15、√ 16、 √ 17、√18、√ 19、√ 20、×21、×22、×23、× 24、√ 25、× 四、简答 1、简述意境的三重结构。 (1)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重要范畴,指的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 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 (2)意境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 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 第二个层面是境生象外,即在意象创造的基础上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 其特点是虚实相生。 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们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其韵味会将读者带入一个形而上的层面,超越意象及象外之象而领悟人生意蕴。 2、简要介绍“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的文学观念。

文学具有三种含义文章和博学

文学具有三种含义文章和博学

文学具有三种含义:文章和博学,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一切语言性符号。

文学的现代含义在于,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品,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历史上存在过多种文学观念: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文化论。

文学的属性是所有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与零散性之间的矛盾。

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有:体验作品、阅读理论、读解文化、思索问题、亲自实践。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四个主要问题,就是第一,文学的含义;第二,文学观念,确切地说也就是文学应具有的共同的特性----即文学的属性问题;第三,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第四,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

如果每一章的学习都能够理出这样清晰的线条,学习的效果就会很好。

每一章的重点内容清理出来了,就需要将这些重点内容所包含的理论要点提炼出来。

比如关于文学的属性问题,教材主要讲了三个问题,即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这就是说,要抓住每章的“提要”,再将提要中的重点内容还原于文字教材的相关要点的表述,这样有重点、有要点的学习。

比如刚才提到的文学的属性问题。

主要三方面:语言蕴藉、生存体验和社会境遇。

(1)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

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因而语言可以说是文学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属性。

不过,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大一样。

在文学领域,“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状况。

(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

文学的语言蕴藉决不是简单地为自身的,而是要表现个体的生存体验。

语言蕴藉只有当其服务于个体生存体验的表现性需要时,才具有意义。

这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即:第一,文学总有所表现。

第二,文学以个体为视角。

第三,文学指向生存体验。

(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

文学在以语言蕴藉去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时,总是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个体生存体验所得以生成的社会境遇。

社会境遇是由地理环境、种族生活、社会事件、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等构成的具体生活情境与际遇。

【密训资料】文学概论(一)00529

【密训资料】文学概论(一)00529

知识点名称 文学活动四
要素 ★★
再现说 ★
表现说 ★
实用说 ★★
独立说 ★★
体验说 ★
文学观念演 变与文学自
身的演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学定义所 包含的命题

符号论的文 化概念 ★★
揭示人的生 存境遇和状
况 ★ “价值阅读” ★
第一章 文学观念 内容
1.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2.马克思 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句话说的是审美主体审美能 力的重要性。3.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了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柳宗元提出“美不 自美,因人而彰”。4.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生产、传播、消费、接受。 1.再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 仿或再现。2.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就是再现说。3.与西方的再现说相似相通的是 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其真”说(荆浩提出)。4.赫拉克利特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 的论点。5.苏格拉底认为:“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 1.表现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2. 西方的真正的表现说产生于 19 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3.华兹华斯第一 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4.柯勒律治认为:“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真正的诗人 所共有的,就是他们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5.雪莱 在《为诗辩护》中指出:“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6.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 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②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③诗人可以描写平凡的 事物,但要使事物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 1.实用说指在文学四要素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 手段。2.比较典型的实用说是中国古代的“教化说”(“文以载道”说)和西方的“寓教于 乐说”。3.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言志说”和“教化说”双管齐下,成为中国古代文 学观念的重要特色。4.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人喜爱, 才能符合众望”的观点。5.中国古代文论家把诗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的有效手段,他们强调的是文学创作的道德原则。 1.“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 式、纯审美等。“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客观说,认为文本高于一切,, 它一旦产生,便完全获得了客观的性质。 1.读者“体验说”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 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2.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认为,作品中有许多“不定点”, 这些“不定点”使作品成为“待机存在状态”,必须经过“具体化”的阅读体验行为,才 能使作品真正实现为作品。

5、文学的属性(参考模板)

5、文学的属性(参考模板)

第四讲文学的属性学习目标:1.理解文学的属性;2.理解文学修辞的不同层面。

知识谱系:讲义:一.历史上的文学观念历史上的七种文学观念:摹仿论、表现论、实用论、体验论、语言论、修辞论和文化论。

这里对语言论、体验论、修辞论和文化论多说一些。

1.狄尔泰为代表的体验论。

2.语言论。

语言论转向。

3.修辞论。

与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注重“说服方式”的古典修辞学传统不同,20世纪美国修辞学家博克(Kenneth Burke,1897-)从“象征行为”(symbolic action)角度考察修辞,提出了“人是运用象征的动物”(Man is the symbol-using (symbol-making,symbol-misusing)animal)的新命题。

人的“象征行为”包括语言、表情、手势等许多种类,但语言是最基本的象征行为。

正是由于修辞学与诗学共同地把人的语言象征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博克相信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区别:修辞学研究演讲和日常话语,诗学则研究作为语言的诗和其他文学样式。

这样,两者的共同点在于运用语言在听众中造成感染效果,其区别只在于修辞话语诱发的象征行为超出了自身,指向更大的行为,而文学话语诱发的行为则只在自身,行为最终在自身中消失。

博克把修辞(rhetoric)定义为“人类主体为着对其他人类主体形成态度或诱发行为而使用语言”。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修辞都“植根在语言本身的一个基本功能中,……即语言被用作一种象征性手段,在那些天生就能应答符号的存在中诱发合作”。

这一定义看来与传统修辞学的“说服”功能并无多少不同,但博克的独特处在于,他引进“认同”概念去解释修辞,从而形成并提出一种“新修辞学”:修辞的目的在于“认同”(identification,或译认同性、同一性)。

在他看来,人在语言这种象征性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认同情境中。

与古希腊时代的修辞观注重“说服”(persuasion)不同,博克的“新修辞学”标举“认同”:“说服”指向一个直接而具体的目的,而“认同”则可以包容那些间接的、深层的或无意识的东西。

文艺理论名词解释

文艺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必须面对20 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随着科学的发展,20 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第三章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VIP专享】《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VIP专享】《文学理论教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文学文本的五种文学属性

文学文本的五种文学属性

文学文本的五种文学属性在当今的文学研究领域,人们已开始频频地看到“对话”(dialogue)一词,这种对话的意识已使得人们可以从一种独断论的艺术观中解脱出来。

所谓对话,就是不同观点的人可以在共同的话语空间中交流各自的意见,并不一定要求对方折服,而是求得一种沟通和相互理解。

从对话的立场出发,我们除了可以看到不同艺术观之问的交流以外,另外就是将此方式扩及到文学文本的方面,从而使得文学文本的特性也得以多方面的展开,以下则试作论述。

一、文学文本的对话性是它的一种属性文学文本(the text of literature)在这里是指作家、诗人写出的文字产品。

关于文学文本的属性问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作出厘定,如可以从它是作家虚构的生活即虚构性上来作出判定,也可以从它是由语言来组构的即语言性来作出说明,另外还可以从它的阅读效果上的审美性、情感性来加以阐述。

文学文本的属性是多方面的。

问题在于,在己有的多方面属性的前提下再提出一种对话性又有何意义呢?它的意义就在于,己有的诸种属性的说明其实都暗含了一种对比前提,所谓虚构性,是将文学创作与历史撰述那种推崇记实的写作区别开来,如亚理斯多德当年所说的,史著与诗作间的差异,“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

”[1]当我们说文学创作虚构了什么的时候,也就有一个如果不是文学则它应如何来写实,其写实的面貌如何等方面的问题。

至干文学的语言性,则体现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与音乐、美术等诸种艺术间的所用材料的区别,同时也指涉到了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共同的文学文本同个别性的个体存在的读者间的关系等,也就较为直接地体现出一种对话的性质。

因此,说对话性是文学文本的一种属性,这不仅是在对文学文本的属性上又提出了一种见解,而且这一见解同其它一些见解是相关联的,也有助于深化那些见解的认识。

文学文本的对话性,就在于每一个和每一类的文学文本都是在对话中才确定自己的存在位置和具体内蕴的。

由于具体的方面要在后文的五种对话中剖析,所以这里只是概略地指出对话的缘由。

4-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1

4-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1

(一)文学与话语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指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语言结构——社会集团的语言规则系统;言语——个人的具体语言行为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

(语言系统)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

(言语)听众觉得你的朗诵话里有话。

(字面以下的深层意义)话语形态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1)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 文学与话语蕴藉中国古典诗学一向标举话语蕴藉,认为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是意义含蓄的和含混在西方,但丁主张文学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从两点去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和阐释的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特质。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就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0秘书学《文学概论》题库12

20秘书学《文学概论》题库12

《文学概论》题库第一章文学的性质一、名词解释1.文学的认识性: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2.文学的倾向性: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他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宗教等倾向。

3.文学的实践性: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通过影响读者心灵而能动地作用于其社会实践行为的特性4.文学的情感性: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5.文学的形象性:指文学创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二、选择题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和(AB)A.倾向性B.实践性C.艺术性D.理论性2.“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A)A.恩格斯B.马克思C. 列宁D. 别林斯基3.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和(AB)A.精神性B.蕴藉性C. 审美性D. 艺术性4.“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这句话的言说者是(B)A.鲁迅B.萨特C. 马克思D. 斯大林三、判断题1.、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而如《山海经》等作品则不是对现实的反映。

(X)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文学的倾向性只与作家的所具有的特定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有关。

(×)4.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

(√)5.文学的真实性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的照抄。

(×)6、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所以它只与社会生活有关。

(×)四.简答题1. 简述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的区别①科学直觉主要把握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艺术直觉则把握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

文学的属性

文学的属性

文学的属性文学是人类精神现象之一,它不但反映人类自身生存状态,更深刻地反映人类精神世界。

之所以说文学是人学,因为甲骨文和篆书的“文”字头,都是“人”字,各门学科都是和人类极为密切,文学尤甚,因为“文”字头上标着“人”字。

各门学科都表现人,反映人,但各自有其特点规律,文学最重要的是要刻划人物的形象,抒发人们的感情,揭示人们的思想灵魂。

文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成功刻划人物形象。

正如一说到鲁迅笔下的闰土形象,就会出现少年闰土形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揑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而后的闰土则不同:“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己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闰土的形象就靠这两段文字树立了起来。

文学很重要的是抒发感情,人是感情的动物。

文学就是要把人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情,即使是对鸟语花香的春天,杜甫在战乱中感到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伤乱的感情。

又同是对“菊花”,不同人的感情表达也不同。

杜甫是“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见菊花绽开伤心落泪。

而毛泽东则认为战场上的菊花比春天其它花还要美,还要香,“战地黄花分外香”“胜似春光”。

而朱元璋<<咏菊>>诗则说:“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骇煞。

要与西风战一场,徧身穿就黄金甲”,霸气十足地表达出来。

反观唐朝黄巢<<不第后赋菊 >>似乎充斥着一股杀气:“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文学概论》 第一章 文学观念

《文学概论》 第一章 文学观念

《文学概论》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

文学四要素是由艾布拉姆斯提出的。

分别是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文学四要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于他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

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其他三要素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

其中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世界的重现和模仿。

.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独立说:是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当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象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聚。

.文学是作者与读者沟通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渠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

广义的文化概念指整个社会生活,即人所需要的一切,所制造的一切,所发明的一切。

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个人的文化素养及其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及涵养高低等。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文学的文化意义:.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憧憬人类的未来。

.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

品质阅读: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

第一章 文学是什么

第一章  文学是什么

第一章文学是什么?•这是本章主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本章的阐释目的。

本章从文学活动、文学媒介、文学的审美特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节文学活动•文学仅仅是摆在书架上的文学文本吗?•文学当然包含着文本,但只有文本绝不能构成文学的全部,文本的创造离不开作者,作者的感悟离不开世界,文本的接受离不开读者。

•文学的生命,是在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通过文本的精神交流中实现的。

没有作者的创造,就不会有文本的产生;没有读者的再创造,文本的审美价值也无从实现。

因而,文学不是孤立静止的单一存在,而是由文学四要素构成的复杂精神活动。

文学四要素包括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它们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

•美国现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的广为流传的文学“四要素”理论,表明了他对文学四要素及其关系的看法。

如图所示,他把作品居于分析中心,并认为,在文学理论史上,重视作品与世界关系的是再现论,重视作品与艺术家关系的是表现论,重视作品与欣赏者关系的是实用论,把作品看成是自足存在的是客观论。

•对艾布拉姆斯的理论,刘若愚认为,他以作品为中心的图示框架不能包括中国传统文论。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宇宙(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构成了一个动态世界,不能对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进行孤立说明,也不能两个要素构成一个过程。

•文学是由相互依存的世界、作者、文本、读者构成的一种多环节的精神活动。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

•作者面对着客观的世界,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有了切身体验,心中才会有许多感受要抒发。

这是一个曲折复杂的体验过程。

有了体验之后作者才会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本身又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其结果是文本的产生。

文本可能是一个蕴含情感、意义和诗意的存在,它还要经过读者的阅读,经过读者的再创造,完成文学的接受过程。

•可以说文学是由文学四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在完整的文学活动中包含着体验、创作、接受这三个过程。

世界与再现说•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人们生存于其中的自然天地和社会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属性之四:语符属性(2009-12-26 12:53:58) 作为艺术,文学与其它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情感性与虚拟性等审美特性,同时,文学又是艺术中的一种特殊门类,它是用语言符号塑造艺术形象、反映对象世界、表现主体审美意识的,因此,它又有别于其它艺术,具有其独有的特性。

(一)文学是语言艺术艺术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艺术分为不同的门类。

比较常见的艺术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以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为标准,把艺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想象艺术三大类。

听觉艺术主要指音乐,视觉艺术主要有绘画和雕塑,想象艺术主要指文学。

二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标准,把艺术分为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艺术三大类。

空间艺术主要有绘画和雕塑,时间艺术主要有文学和音乐等,时空艺术有戏剧、舞蹈、电影电视艺术等。

三是以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为标准,把艺术分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两大类。

静态艺术主要有绘画、雕塑等,动态艺术主要有文学、音乐、舞蹈和戏剧等。

四是以创作主体与生活的关系为标准,把艺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两大类。

表现艺术主要有音乐、舞蹈和抒情文学等,再现艺术主要有绘画、雕塑、戏剧和叙事文学等。

五是以艺术的社会功能为标准,把艺术分为实用艺术和美的艺术两大类。

实用艺术主要有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美的艺术主要有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和舞蹈等。

而最具有普遍性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其使用材料和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的不同,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

造型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平面或立体的空间中塑造可视形象的艺术,主要指绘画和雕塑,此外还有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书法艺术等。

绘画用颜料、绢、布、纸等物质材料,以一定的色彩、线条和块面为手段,通过透视、光影、色彩与比例关系等,在平面即二维空间中造成视觉上的空间立体感。

雕塑主要使用木、石、泥、金属等物质材料,使用占有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的体积语言,塑造可供观看和触摸的艺术形象。

不同于绘画的平面造型,雕塑是立体造型,它具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性,有较强的空间效果和生动逼真的感染力量。

表演艺术是通过表演者的活动来展现一定时间中的动态形象的艺术,主要指音乐和舞蹈。

音乐以声音的流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声音形象来表达人的感情,它的表现手段是按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人的声带和器物的音响所构成的旋律、节奏、和声与配器等。

音乐形象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宽泛而模糊的,不确定的。

它要作用于人的听觉,然后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形成充满情感的审美意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姿态运动,包括动律、手势、舞姿、造型、表情和身段等来表现情感的艺术。

和音乐一样,舞蹈也是运动形象,它需要表演者有意识地把握自己的动作,使之在时间与空间中按一定的节奏延伸,创造出概括化的、动作优美的、具有较强的虚拟性与写意性的艺术形象。

综合艺术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材料来塑造形象的艺术,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综合艺术通常是指由几种艺术成份综合而成的艺术,如综合了音乐和诗歌成份的歌曲,综合了绘画与雕塑的建筑,综合了造型与表演的时装艺术等等。

狭义的综合艺术通常指兼用造型、表演与语言艺术的各种艺术手段的戏剧、电影、电视艺术等。

这些艺术门类综合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绘画、建筑、工艺等多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是剧作家、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和作曲等许多艺术家共同合作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特点。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电脑创作的作品和网络多媒体艺术不断出现,这些艺术同样也可以视作综合艺术。

如网络多媒体链接小说、超文本诗歌、电脑绘画、电脑作曲、网络电影、网络戏剧等等,它们常常要综合运用语言、声音、图片、动画、摄影摄像的图像,以及电脑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同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

最后谈谈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指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它专指文学。

文学以语言的形式存在,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读者的欣赏,都离不开语言。

作家如果未能熟练地掌握语言,就无法创作文学作品;读者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也无法进行文学欣赏。

所以文学是用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那些著名的文学家往往被称为‚语言大师‛。

(二)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如果单纯从上面讲的艺术分类的角度来看,语言对文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传达作用上,语言是文学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意识所使用的媒介或材料,可以说,‚工具‛是语言的基本属性。

事实上,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的认识也主要停留在‚工具论‛上。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本上是持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的观点的。

柏拉图把艺术看作模仿的模仿,对诗人的技艺极力贬低;亚里斯多德把悲剧看作是人的行动的摹仿,语言就是这种摹仿所使用的媒介之一;但丁提倡写诗要用俗语,也是从俗语能更有力地表达内容方面考虑的;高尔基明确提出‚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但他也同样强调‚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尽管人们对语言的本体性地位已有所体悟,如《周易〃系辞上》指出:‚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就是说,文辞具有鼓动天地万物运动和变化的神奇力量。

西汉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指出:‚言,心声也。

‛初步认识到了语言是人的内在心灵的具体存在方式。

但从主流上看,中国古典文论由于深受‚诗言志‛、‚兴观群怨‛和‚文以载道‛等儒家诗教传统的影响,其文学语言观也是以工具论为主的。

古代诗人们在语言表达方面所下的功夫,以及文论家们对诗歌修辞、文体、声律等所作的深入研究,其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宗经‛、‚征圣‛、‚言志‛和‚载道‛,语言只是手段、形式与载体。

针对工具论,西方现代理论家们提出了语言本体论。

他们认为,语言之于作家,不是作为载体的传达,而是作为本体的体验。

这一观点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在维特根斯坦、卡尔普纳、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等现代哲学大师那里,语言是一种活动,一种用抽象概念系统掌握世界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语言是一种本体。

他们的语言本体观主要包含了这样三层意思:第一,语言是主体进入世界的方式,人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就表明他对世界作怎样的体验。

语言不是描绘世界的一幅图画,而且是人理解世界的一种意识,当人说出世界是什么的时候,他同时表达了他把世界视为什么。

第二,语言是世界向人展示其本质的方式。

一种未被语言表述的现象也就是未被意识掌握的现象,而现象一旦被‚说出‛,它就升华成了一种可普遍传达的意识。

第三,语言使主体对世界的理解和世界向主体的呈现成为一个过程。

在说出某物时,‚我‛是按‚我‛的方式说出,同时又说出了这‚某物‛,‚某物‛是‚我‛理解的‚某物‛,‚我‛是理解着‚某物‛的‚我‛,‚我‛与‚某物‛同一了,因此,语言是主体价值观与客体特性的统一。

这种哲学模式对文学中语言的本体地位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认为,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对于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理解:首先,语言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以语言为物质材料显现在人们眼前,一部文学作品,一个文学形象,都只能以语言的形式印在纸张等物质媒体上,然后供人们阅读,离开了语言,文学就无法存在。

我国古代文论将文学作品分为‚言‛(语言)、‚象‛(形象)、‚意‛(意蕴)、‚道‛(本质)四个层面,在这四个层面中,‚言‛是最基本的,语言产生形象,形象决定意义,意义包含本质。

没有语言,作品的其它层面无法存在,它们都必须负载在语言之上。

任何文学文本,无论是诗、小说还是散文,总是以具体的语言符号系统而存在的,例如,直接构成《哈姆莱特》的就不是它的意义,而是它的语言符号系统。

其次,语言是文学文本创造意义的场所。

从文学文本中语言与意义的关系来看,过去的文学理论也讲二者的统一,但那只是以意义为基础而以语言为外壳的统一,表现出先有意义后有语言,重意义而轻语言的偏颇。

而现代文艺理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语言与意义是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语言是意义的生长地,语言使意义得以生成,没有语言便没有意义;而另一方面,意义的生长始终通过语言,如果离开了语言,意义便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正像英国学者伊格尔顿所描述的那样:从索绪尔和维特根斯坦直到当代文学理论,20世纪的‚语言学革命‛的特征在于承认,意义不仅是某种以语言‚表达‛或‚反映‛的东西:意义其实是被语言创造出来的。

我们并不是先有意义或经验,然后再着手为之穿上语词;我们能够拥有意义和经验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一种语言以容纳经验。

而且,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作为个人的经验归根结底是社会的;因为根本不可能有私人语言这种东西,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完整的社会生活。

也就是说,在文学创作中,并不是作家头脑里先有了意义,然后用语言去使之物态化就可以了,而是文学的意义本身就由语言构成,就是在语言中构成的。

如果离开了语言,就根本不可能有意义,也更不可能有文学。

中国作家汪曾祺先生也曾经指出: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

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

语言不能像桔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

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

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了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了一点。

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了一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小说使读者受到感染,小说的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说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

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

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汪曾祺先生在这里就强调了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语言与内容(思想)同时存在,相互共生而不可分离,并且更进一步提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口号,主张语言是小说(文学)的本体。

确实,在文学文本中,语言通过再现现实而创造和生成意义,使意义在自己的怀抱中生长,语言不仅是意义的表达工具,更是创造意义的场所。

第三,语言是构成文学文本美的首要因素。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文学的审美特性,我们知道,文学与其它所有的艺术一样,都具有审美性,都是美的精神产品。

也正像旋律与节奏构成音乐美的首要因素,色彩与线条构成绘画美的首要因素一样,语言也是构成文学美的首要因素。

萨丕尔指出:每一个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

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形态——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艺术家必须利用自己本土语言的美的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