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粉丝经济_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_李文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6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6,2014(总第189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189
“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李文明1,吕福玉
2(1.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2.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粉丝经济”是通过提升用户黏度来优化口碑营销实效以获取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信任代
理形态与经济运作方式。

就发展趋势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从满足粉丝需求到引导粉丝追求,从经营粉丝圈子到经营粉丝社群,从众包到众消再到众筹,从C2C 、B2C 和B2B 到FFC ,从O2O1.0到O2O2.0;顺应“粉丝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应对策略,可大致归纳为几个方面:奠定“粉丝经济”的坚实基础,打造个性鲜明的粉丝品牌,开创电商3.0“粉丝经济”新局面,引爆兴奋点、社交点和分享点,打造社区商业的“粉丝经济”优势。

关键词:“粉丝经济”
;发展趋势;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4)06-0136-13
收稿日期:2014-09-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信息消费的四川路径研究”
(WHCY2014A2)、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研究”(WLWH14-32)和
2014年浙江省宁波市政府第二批决策咨询课题“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经济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14-
B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文明(1955—
),男,四川自贡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高级编辑,研究方向为网络与新媒体。

吕福玉(1965—
),女,山东威海人,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经济。


朱平:《粉丝经济学》,新浪网,2013-12-30。

②周勃
:《大数据时代旅游行业如何玩转粉丝经济》,上海资讯网,2014-03-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适逢传统媒体遭遇网络与新媒体的全面冲击,因而出现了“眼球经济”或“注意力经济”之类的提法。

目前,随
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传统经济正向“粉丝经济”(Fans Economy )转移,整个社会的价值与
信任体系正在被逐渐重构,“粉丝经济”也成为21世纪互联网上的一门大学问。

美国著名互联网理论
家曾经说过,互联网改变世界大约需要10000天,到现在大概进行了一半,后面还有5000天。

①这一过
程,大体需要经历五到六次迭代。

或者说,互联网的发展,
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②
:图1互联网发展的大致阶段
第6期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在第一个5000天里,互联网已历经三代演化:第一代完成了信息的互联网化,雅虎、新浪、搜狐等综合性门户网站就是其典型代表;第二代实现了服务信息化,也就是网络社会化,微博、微信等成为社会化服务的急先锋;第三代基于移动互联网化,构成生活流。

当下社会,正处于第三代互联网这一发展阶段。

未来的第四代即智能互联网化,将凭借穿戴式设备的大量引入,构筑行为流;第五代则将实现物联网化,建成完整的物联网。

至于第六代互联网,预计将实现真正的大数据应用。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环境下,网络经济从改变进入“流变”状态。

除了核心价值,任何事物都可以融入到流变之中,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

若欲在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发展进程中稳操胜劵,有赖于在以精神、情感、文化为核心的“粉丝经济”的浪潮中把握先机。

互联网的本质,是把最大的优惠给予广大的民众,消解传统的权力(power),让人民群众说了算②。

粉丝当道,引领消费潮流,主导创意社会。

粉丝之所以有力量,并且“力量大”,正是因为他们的消费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媒介娱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网络新经济的生财之道③。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粉丝经济”乃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

中国互联网协会所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达到6004.1亿元,其中移动互联网经济规模达1083亿元,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2014年以来,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据商务部统计,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5.66万亿元,同比增长30.1%。

其中,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约1.1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半年度环比增长7.9%,相当于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④。

在苹果与小米的粉丝狂潮中,“粉丝经济”成为2013年底炙手可热的词语之一。

2014年,将会是“粉丝经济”元年。

预计到2017年,网络经济整体规模将达17231.5亿元。

“粉丝经济”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是因为,“粉丝经济”既是一种新媒体营销手段,更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形态。

只有清晰认识其发展趋势,才能确立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粉丝经济”的概念阐释
“粉丝”一词,最早形成于19世纪末,是英文“Fans”的音译⑤。

Fans是“Fan”的复数。

从词源学考察,Fan一词来自“Fancy”或“Fanatic”,也就是“狂热分子”,最早用于形容狂热的棒球队支持者。

后来,“Film fan”可以翻译为“影迷”;“XX fan”也就很自然地翻译为“N迷”或者“XX追星族”。

台湾娱乐界首先将追星族称为粉丝,指追随、喜爱某一特定明星、偶像的族群。

当”N迷”或”XX追星族”这两个词语日渐式微后,粉丝一词,便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

作为一种身份认同,粉丝通常以复数形式出现,组成亚文化群体,展现社会的多元化特征。

(一)粉丝
粉丝,是当代西方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文化消费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渗入,基于互联网的参与和分享精神,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体验性、沟通性、差异性、创造性、关联性成了营销思维的关键词,“得粉丝者得天下”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现阶段,粉丝不只是普通的消费者,不光是一般的用户,也不全是品牌追随者,而是具有情感纽带的品牌受益者。

真正的粉丝,是跟企业或者产品、服务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故事性经历的老顾客,其间拥有隐形的情感纽带而并非单纯的商业交易关系。

有人以对偶像与品牌的认同度作为指标,由低到高排序,将消费者分为以下几类:
普通消费者———粉丝———信徒———狂热者
粉丝对产品与品牌的喜爱、迷恋和投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产品收藏,即收藏所喜爱品牌的不同系列产品或纪念品;其二,信息搜集,即定期或不定期搜集跟其所喜爱的品牌相关的新闻与信息,密切关注该品牌的新产品、新服务动态;其三,参加社群活动,即在网络论坛中讨论相关产品或跟其他粉
731
①②③④⑤陈若然:《“粉丝经济”欲撼传统商业模式》,《南方日报》2014年5月12日。

王吉伟:《大话互联网思维从人性的角度谈粉丝群体》,速途网,2014-07-01。

杨玲:《粉丝经济:何以可能?———<粉丝力量大>阅读记》,《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期。

马汉青:《上半年网购市场增33.4%交易规模逾万亿》,《羊城晚报》2014年7月31日。

赵倩:《近十年中国粉丝文化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
丝定期聚会,比如参与苹果电脑粉丝俱乐部、哈雷车友会等社群活动之类①。

粉丝以其特有的品牌忠诚与重复消费行为,成为企业与商家必争的优质消费者。

忠诚的粉丝,是企业的核心资源。

一个品牌80%的产品,是由20%的消费者所购买的。

这20%的关键群体,就是品牌的忠实粉丝,决定品牌的长期稳定收益,激励品牌成长,让企业摆脱微利竞争,向文化创意产业升级。

(二)“粉丝文化”
“粉丝文化”具有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视觉文化等多元特征,是一种复合型的文化形式②。

粉丝、“粉丝文化”与媒介之间,不再只是简单的的传受关系,而是呈现出相互依存的复杂格局。

首先,粉丝是内容的关注者及传递者。

粉丝对于媒介而言,是媒介产品的受众与消费者,他们既可反馈和参与媒介传播,也可成为媒介传播的内容来源甚至内容制造者,也就是所谓“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

其次,媒介对于粉丝、“粉丝文化”而言,是粉丝交流的平台,并催化出“粉丝文化”,进而成为“粉丝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再次,“粉丝文化”传播,是全能形态的文化传播,且具有较为典型的仪式传播特征。

“粉丝文化”传播具有传受合一、狂欢化的特性,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功能与价值,对传播本身而言也具有多重意义与价值,甚至可以说“粉丝即传播”。

粉丝的力量推动了全球地方化,也就是所谓“球土化”(glocalization),丰富了全球文化尤其是媒介文化的内涵。

在“粉丝文化”的视阈里,消费的意义是为了凸显自我,即消费者以消费凸显自我主体。

粉丝主动使用媒介、主动寻找偶像、主动进行自我形象的搜寻与建构,并主动展现自我,享受建立自我形象的乐趣。

现实社会中不同地位的个人跨越疆界、跨越平台,藉由同样的品牌,找到共享的基点。

粉丝是最具辨识能力、最挑剔的消费者,“粉丝文化”也是全球大众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文化潮流。

从社会文化学的视角来分析,粉丝的消费行为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过度、非理性,而是有所节制的③。

偶像产品本身代表着一定的文化意义,粉丝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也就是对这些意义的符号性消费。

而不同的符号意义,又把不同的粉丝群体互相区别开来,更在粉丝与非粉丝之间划出了一条界限。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粉丝群体已经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是有了主动消费的意识与能力,也具备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与文化价值。

对这些行为的正确引导,不仅可以拉动“粉丝经济”的健康发展,更能繁荣文化产业,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与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传统上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

中国的“粉丝经济”从2004年湖南卫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的推出而开始崭露头角,之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④。

2005年,《超级女声》捧红了包括李宇春、张靓颖在内的一群原本默默无闻的女生,缔造了“玉米”、“凉粉”等一大批新生代粉丝,使粉丝这个词语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标志,以至于境外一些媒体认为中国正式出现了“粉丝经济”⑤。

2006年末,全球首个以“粉丝”为主题的节庆在中国正式创立,主办者明确宣称其目的在于培育健康“粉丝文化”,撬动潜力巨大的“粉丝产业”,形成新兴的“粉丝经济”⑥。

2009 2012年的互联网上升期,出现了很多带有互联网思维的创新产品或服务⑦。

信息逐渐摆脱了原来的中心化与整体化特征,变成了去中心化的零散碎片,在以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为纽带的渠道中,呈现出裂变传播状态。

此时,首次有了品牌粉丝这个概念,以至于有人把世界上的粉丝分为两种:一种粉丝因人而物,另一种粉丝因物而人。

明星订制手机、卖水果属于前者,而乔布斯则属于后者。

商业上的粉丝,应该是通过创造价值观与生活态度的认同感。

进入831
①②③④⑤⑥⑦
刘宁:《粉丝经济,对消费者价值损益的期待和关注》,《价值中国》,2014年7月9日。

孙斌:《粉丝文化及其传播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马竹音:《粉丝消费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葛甲:《从1号店发钱看“粉丝经济”》,搜狐,2014-04-24。

《中国的“粉丝经济”》,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1月23日。

《2006全球首届粉丝节展开11月6日“粉”墨登场》,新浪,2006-11-07。

曾君蔚:《粉丝经济引导潜在消费》,《佛山日报》2014年6月3日。

第6期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移动互联网时代,粉丝作为核心顾客群,其最大价值就是“裂变”,即由一个粉丝增长为两个粉丝,甚至是一群粉丝,影响到身边众多的人。

由于在网络经济中,数量越充分,价值也越高,到小米入局互联网手机行业之后,“粉丝经济”逐渐进入高潮。

随着参与系统数量呈线性增加,其价值呈指数增加。

如今,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下,粉丝不仅意味着影响力,还意味着经济价值。

聪明的商家,正在奋力开拓“钱”途远大的粉丝产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粉丝经济”。

1.“粉丝经济”的定义
2004年6月出版的《粉丝经济》一书,对“粉丝经济”给出了明确的定义①:
“粉丝经济”,是基于粉丝参与的品牌社群,在其信任关系之上的社会资本平台和商业经营行为。

该定义的关键词有:粉丝、参与、品牌社群、信任、社会资本和商业经营。

全书27万字,主要围绕这一定义与这些关键词展开。

有评论者认为,这个定义有点拗口;如果换个通俗的说法,“粉丝经济”就是拿一帮人的信任去兑现商业价值②。

这就需要明确“信任代理”的概念。

信任代理(trust agent),指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将其所享有的代理权转托他人而产生的代理,故又称复代理、转托代理。

所谓粉丝,就是让渡部分思考主权给自己所信任或崇拜的对象,例如偶像的人③。

一批人信任某个人,自觉自愿地让渡思考力、决策权给后者。

通俗地讲,有些事,不用问不用说,交给他们觉得值得托付的人,然后等结果就行了。

就如同在餐桌上将点菜的思考主权交给更会点菜的人,而不必事事都独立思考一样。

在社会发展迅猛的今天,粉丝的积极意义被更多地发掘,粉丝的作用与号召力被更多的人士和行业所重视,粉丝的概念也超出传统的娱乐范畴,向更广阔的领域蔓延。

如今,不光只有明星艺人才拥有粉丝,一个在品牌化程度上发展较好的产品或服务,也同样可以实现聚拢粉丝的效应。

对于机构品牌的粉丝来说,信任的是靠谱;对于个人品牌的粉丝来说,信任的是比靠谱更为高级的立场与态度④。

衡量这种社交信任关系的公式可以表述为:
关系回报=(相关性+时效性+空间性)ˑ信任系数
其中,相关性为内容与属性的相关程度,时效性为与好友的关系时间与互动频率,空间性为与好友的空间距离,而信任系数则为关系强度的权重系数转化。

在网络经济中,成功是自我增强的,它遵循的是回报递增原理———随着网络用户增多,网络价值迅速膨胀,而这种价值的急速膨胀又吸引更多的用户,产生复合效应,从而为“粉丝经济”的发展营造越来越广阔的空间。

2.“粉丝经济”的用户黏度
从用户管理的角度说,“粉丝经济”旨在提升用户黏度,也就是增加企业与用户双方彼此之间的使用数量或频率,就像我们平时注重搞好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样。

黏度是衡量用户忠诚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品牌形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促进销售的方法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客户管理方面的技巧,精心培养用户的黏度。

黏度包括用户对品牌的依赖度、忠诚度和使用程度等方面。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粉丝经济”被视为一种新媒体营销手段。

通常而言,黏度越高的品牌价值越大。

因此,如何提升用户黏度,是品牌运营的首要任务,具体涉及提升用户的技术黏度、社交黏度和数据库黏度等。

在“粉丝经济”中,提高用户粘度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如何让顾客变成回头客,让回头客变成老顾客。

有数据显示,电子商务企业维系一位老顾客的成本,是拉拢一名新顾客成本的1/10。

在这方面,微软利用快速迭代而形成的“锁定效应”,便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至于其是否形成垄断或应当如何破解相关的弊端,则需要全方位的认定与艰苦的攻关了。

3.“粉丝经济”的口碑营销
931
①②③④叶开:《粉丝经济·前言》,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年,第5页。

杰夫:《左手信任,右手赢利,两手都要硬———评叶开<粉丝经济>》,《上海证券报》2014年6月17日。

成长:《粉丝经济催生小米高端粉丝自身转型有才华正能量》,《北京晚报》2014年7月21日。

魏武挥:《逻辑思维的粉丝经济》,中国广告网,2014-06-0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
从网络营销的角度说,“粉丝经济”实际上就是口碑营销。

美国口碑市场营销协会(Word of Mouth Marketing Association,WOMMA)把口碑(Word of Mouth)定义为消费者向其他消费者提供信息的行为。

作为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信息交流渠道,口碑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本不受企业干预。

然而,企业往往并不甘心情愿地在这一过程中无所作为。

口碑营销(Word of Mouth Marketing),就是指在品牌建立与维护的过程中,企业或商家努力使消费者通过客户之间尤其是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交流,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信息或者品牌传播开来。

一般意义上,口碑指的是消费者对企业的看法,口碑传播指的是将这种看法传递给其他消费者的过程,口碑营销则指的是以口碑传播为途径的营销方式。

“粉丝经济”,就是一种典型的网络口碑①。

作为互联网兴起以后才有的一种网上商务活动,网络口碑营销(Internet Word of Mouth Marketing,IWOM)实际上是口碑营销与网络营销的有机结合,旨在应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技术与平台,通过消费者以文字、图片、视音频等表达方式为载体的口碑信息为企业营销开辟新的通道,获取新的效益。

在“粉丝经济”中,进行网络口碑营销,就是要利用粉丝通过网络,如论坛、贴吧、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相册和视音频等渠道所分享的对品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讨论以及多媒体信息内容,其中包括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信息,增强企业的知名度,赢取产品或服务的良好口碑,塑造与优化品牌效应,以获得优异的经济效益。

4.“粉丝经济”的本质属性
综上所述,“粉丝经济”这一概念,可以阐释为通过提升用户黏度来优化口碑营销实效以获取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信任代理形态与经济运作方式。

我们可以用朴实的方式理解为忠诚的消费者与直接的需求者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价值。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把你的粉丝群体培育好,再通过粉丝挣到钱②。

换句话说,“粉丝经济”就是把粉丝以一种关注与被关注的规则积聚起来,采用各种方式盈利的经济模式。

“粉丝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消费。

粉丝可泛指狂热与忠实的追随者、坚定的支持者与拥护者。

“粉丝经济”就是通过影响用户情绪,达到用户主动参与并主导营销的效果,以最终实现增值的目的③。

所谓粉丝效应,就是利用粉丝对品牌的信任、信赖、信仰获得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

诚如陶东风先生所指出:“总体而言,‘粉丝经济’是一种由精神需要引发的经济类型,其产业属性应为文化产业,其经济类型则属于注意力经济,它满足的不是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而是因为心理需要、精神需要引起的消费需要。

”④由于“满意悖论”(The Satisfaction Paradox)的存在与作用,终极满意的世界最终可能令人不满足。

因此,粉丝本质上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与情感方面的诉求,而非纯粹的利益驱动。

促进“粉丝经济”的发展,就是利用粉丝的情感作为商业基础,通过开发粉丝所喜欢的内容,产生商业价值与经济收益。

正因为如此,颠覆传统,“为爱付费”的“粉丝经济”成了新商业王道。

“粉丝经济”,赢的未必是产品,而是人心。

人心向背,赢的不是数字,是大势所趋⑤。

二、“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
“粉丝经济”不是传统的大规模制造业,而是建立在粉丝对偶像、对品牌认同基础之上的一条新兴产业链⑥。

可以预料的是,“粉丝经济”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快速蝶变,依靠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期打造一个品牌的时代得以颠覆,粉丝当道乃大势所趋。

甚至有人断言,未来,“粉丝经济”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041
①②③④
⑤⑥李文明、吕福玉:《网络口碑传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31日。

冯宁宁:《品牌在粉丝经济中崛起》,《企业家日报》2014年5月26日。

赵晖:《互联网思维下的“粉丝经济”》,《上海信息化》2014年第6期。

陶东风:《经济的奇迹,精神的废墟———就粉丝、粉丝经济、粉丝文化答<羊城晚报>记者》,《羊城晚报》2011年11月27
日。

李春晓:《“为你点赞、为爱付费”的粉丝经济》,《企业观察家》2013年12期。

廉锋:《张嫱:粉丝经济是趋势》,《创意世界》2011年第10期。

第6期李文明,吕福玉:“粉丝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粉丝经济”大势所趋的原因,在于它能完美实现低成本高效营销①。

不过,弱关系也是它的软肋所在。

因此,从长远来看,“粉丝经济”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

就发展趋势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一)从满足粉丝需求到引导粉丝追求
“粉丝经济”,是相对于“用户经济”而言的②。

在用户经济阶段,产品营销全靠企业自身完成,用户则是理性消费。

整个过程中,企业与用户各取所需。

进入“粉丝经济”阶段,用户参与企业品牌传播,变成优质的目标消费者。

因粉丝对品牌注入了情感成分,忠诚度非常高。

整体而言,未来商业已经不再是用户经济模式,而是“粉丝经济”模式。

如果说物质经济是以需求为动力的、精神经济是以追求为动力的,那么,介于其间的“粉丝经济”,则既具有消费产品或服务的有形的物质特征,也具有消费偶像或品牌的无形的精神特征,离不开从“需求”到“追求”的兼顾与转变。

只有实现从满足需求到引导追求的提升,才能为“粉丝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而这正是“粉丝经济”的一大重要发展趋势。

目前,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全球经济,都面临由于产品过剩等因素所造成发展减速甚至衰退的困局,我们必须为未来的经济增长寻找新的红利模式③。

近年来,各国纷纷发展文化产业,力图开启新的经济模式,将薄利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产品附加值高的新经济,寻求满足温饱之余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种种迹象表明,整个中国已经进入后物质时代。

全球经济的风向现在有一个巨大的转变:文化密集型的产品与精神密集型的产业空前崛起,尤其是以互联网技术元素(technium)为核心的新型业态正突飞猛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炙手可热的微信。

正是腾讯产品用户的高度粉丝化、高度族群化促成了微信的成功。

实际上,腾讯生产的不是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腾讯、QQ、微信虽然不是有形产品,但这种生活方式对13亿多中国人乃至全世界60多亿人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

“粉丝经济”,是以精神情感与态度追求为核心的新消费经济。

今天,真正能够让消费者买单的,更多的是以这种精神消费为动力的族群意识。

不仅是年轻人,包括价值观成熟、收入稳定的中老年人,只要内心拥有不懈的追求,都是“粉丝经济”的客户土壤。

激活发达制造业供应链体系的催化剂,正是“粉丝经济”所带来的精神红利与文化红利。

(二)从经营粉丝圈子到经营粉丝社群
网络经济注定是常规生产力的源泉。

互联网的发展,让营销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基于情感关联的粉丝营销,成为备受追捧的新型方式。

粉丝热潮催生“粉丝经济”,粉丝们有可能将其所具有的创造力、生产力和消费力演绎得淋漓尽致,企业与商家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趋势,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拥抱扑面而来的“粉丝经济”浪潮。

“粉丝经济”与其说是一种个体经济,不如说是一种圈子经济④。

企业或商家可以通过事件、新闻、人物等,把某一地区范围、某些分类人群,或者一个个小的圈子整合到一起,形成围绕中心的新圈子,以网络或手机为信息媒介,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圈子内的信息交流、产品交易、服务贸易等精神与物质活动。

这种经营手段,往往伴随大众对流行事物的认可与追捧,形成可以直观接触客户或者潜在客户的信息渠道。

因此,作为圈子经济的“粉丝经济”,应该算是渠道营销的一种,不妨叫做圈子经营或经营圈子。

例如,百度贴吧,便已成为“粉丝经济”的一大根据地。

创立于2003年的百度贴吧,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社区。

截至2014年7月,该贴吧拥有近10亿注册用户,超过810万个兴趣吧,日均浏览量超过27亿次,月活跃用户数近3亿⑤。

作为网络草根文化与“粉丝文化”的孕育地,百度贴吧相较于其他社交平台的独特属性便在于其圈子群体,或基于兴趣,或依据地区、
141
①②③④⑤《粉丝经济的“硬枪”和“软肋”》,天下网商,2014-06-13。

孔琳:《家电念“粉丝经济”忠诚度难增》,《法制晚报》2014年4月18日。

陈若然:《“粉丝经济”欲撼传统商业模式》,《南方日报》2014年5月12日。

景明刚:《你理解的粉丝经济是什么?》,猎聘网,2014-05-26。

周文林:《百度启动贴吧企业平台战略意在“粉丝经济”》,新华网,2014-07-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