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资料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
1.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和状态,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2.世界政治:是指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需求适时外向决策的活动,以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3.雅尔塔体系: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4.美国构建帝国主义的措施:
杜鲁门主义:宣称美国要遏制苏联的扩张,同苏联展开全面对抗,它的提出的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标志着美苏同盟的破裂,是美国对外政策转变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1948年4月,美国归回通过援外法案,开始实施这一计划。
其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振兴经济,从政治和军事上控制西欧,进一步实现同西欧结盟、遏制苏联、称霸全球。
北约:是一个打着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与和平的旗号,实际上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他的成立加剧了欧洲乃至全球的冷战局面。
5.第四点计划:利用技术和资本输出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
其实质是利用援助的方式来控制不发达国家,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政策。
6.20世纪50-6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动荡、分化和改组)
对抗中出现一定的缓和,局部的危机、热战与和平解决争端相互交错;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崛起。
7.怎样理解多极化趋势:
第一,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第二,多极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而非定式;
第三,多极化趋势错综复杂,发展进程不会一帆风顺;
第四,当前世界政治格局也可以概括为“一超多强,多变竞争”。
8.新干涉主义:任意干涉别国内政,其借口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人权”到民族问题无所不包,其手段更是从经济制裁到直接出兵干涉,无所不用其极。
干涉的范围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
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突出表现。
9.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倡导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
当今世界在深刻复杂变化中变革、调整;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怎强及二十国集团对话展开。
10.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
局部动荡频繁发生;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它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关系的统一体。
2.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3.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措施:
在国际金融领域,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衷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1947年美国筹办“关贸总协定”)。
对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取扶植的政策(马歇尔计划、道奇路线)。
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
对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则实行经济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组织:
欧洲联盟:是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
1991年12月召开的欧共体首脑会议上,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提出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宗旨目标。
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启动。
1999年1月1日,欧元启动。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的统一大市场。
它是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具有广泛性;独特的官方经济性质;开放性;自愿性;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之初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最高级别政府间的经济合作机制。
5.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
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6.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地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
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7.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1,物质基础:科技革命的推动;
2,体制机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3,基本条件,和平的环节;
4,催化剂:国际金融的发展;
5,主要保障:国际协调的增强;
6,主要力量: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的迅猛发展。
8.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积极影响:有利于各国对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改进企业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新机遇;减少了国际冲突,有利于世界和平。
消极影响: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南北发展差距扩大,贫富分化严重;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还使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固有的内在矛盾和消极方面,特别是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弊端影响全球;对世界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
1.战后经济实现较快发展的背景与原因:
1.1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1.2.经济体制与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
1.3.利用有力的国际条件。
2.经济体制与经济社会政策调整的内容:
2.1普遍建立与发展宏观经济调整机制;
2.2不断调整所有制形式,大大提高资本的社会化程度;
2.3以社会福利的形式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2.4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民主化与现代化;建立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3.广场协定
涵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答幅增长。
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总价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性质:广场协议是美国队日本发动的赤裸裸的金融战和金融掠夺。
通过广场协议推动放大日本的经济泡沫,然后强力刺破泡沫,抽离美元印发日本经济崩溃,美国从中吸血日本资产。
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特点:
美国模式:也称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即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模式。
德国模式:也称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即政府保障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同时以社会因素保障市场的运行。
瑞典模式:特点是推行经济民主、自由和社会平等,特别是实行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制度。
日本模式:也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即政府不但调节市场,同时直接引导企业,并把重点放在企业的引导上。
面临的共同问题: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困扰,结构性失衡。
5.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主要原则和基本制度:
主要原则: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并兼听少数人意见的原则;主权在民;代议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制原则。
基本制度: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
6美国的全球战略
6.1尼克松主义人权外交:
内容:第一,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与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以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侦测上协商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第二,承认美苏战略核武器达到一定平衡的现实,以谈判牵制苏联,保持美苏之间的均势。
第三,改变地市中国的政策,实施对华关系正常化,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第四,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实质:在绝对霸权失灵的情况下,采取“均势”政策来维护美国的利益。
6.2奥巴马政府措施:
1.立足国内,强基股本;
2.缓和扩张步伐,注意巩固成果,复兴“巧实力”外交;
3.淡化绝对安全,寻求共同安全;
4.推崇多边主义,弱化单边色彩;
5.放弃反恐挂帅,主义多方平衡;
6.纠正先发制人,慎重使用武力;
7.重塑美国在气候、环保、核裁军以及改革伙计金融体制等全球议题上的主导地位;
8.“亚太再平衡”战略。
7.2009年战略东移:“亚太再平衡”战略
1.欧亚地区战略平衡;
2.军事战略平衡;
3.部署方式的平衡;
4.扩军与加强美呀经贸关系之间的平衡;
5.美国重返牙套战略欲主导TPP的建设,构建以美为核心的经济合作机制。
8.西欧对外关系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随着冷战的结束,西欧一体化不断深化和扩大,西欧外交主动性不断加强。
9.20世纪80年代东欧的对外政策:
其一,谋求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主导性的作用,以欧美为中心,实现“大欧洲”的融合;
其二,致力于构筑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新型关系;
其三,改革和加强对华关系;
其四,谋求与美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关系;
其五,对俄罗斯奉行“即合作又防范”的政策。
10.戴高乐主义
内容:反对美在联盟中的霸权,去谋求法国独立地位;改善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主动与中国建立外交;积极推进欧洲联合。
11.新东方政策
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采取的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已接近求转变的政策。
主要内容:放弃主张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在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基础上,打成和东方的谅解;承认战后欧洲的边界现状,改善与苏联、东欧的关系;正视存在两个德国的现实,力图实现联合德国的关系正常化,并表示希望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两个德国的统一。
12.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原因:中美开始走向正常化;石油危机和美元危机的冲击;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对亚太有所调整。
内容:第一,以日美安全保障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
第二,借助中国,抗衡苏联。
第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
13.冷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
冷战后,日本开始全力推行“积极进取”外交。
一是,强化了日美安全合作体制;
二是,采取多项立法措施,谋求成为以军事大国为核心内涵的“普通国家”;
三是,重视发展中日关系的同时,防范中国的倾向也在加剧;
四是,日俄关系打破僵局;
五是,借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时机提升影响。
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三世界崛起的里程碑:
20世纪50年代,亚非地区的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着“前有驱虎,后门进狼”的危险,迫切要求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殖。
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为此,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五国发起召开亚非会议。
也称万隆会议
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以及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主权,附属国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等七个方面的决议。
还将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申、发展为十项原则。
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只星星力量登上国际舞台、联合起来发挥独立作用的起点,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苏东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巨变、东欧解体的直接原因。
深层次原因:
第一,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缺乏内在的动力与活力,束缚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政治上民主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备,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第三,党的建设存在问题。
思想建设上,没有正确、成熟的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组织建设上,党的干部队伍取法有效地制度监督。
外部因素: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对苏联除遏制、封锁外,还着重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教训:
一是必须坚持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
二是要把经济建设当做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三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种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第六章转型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经济转型概述
本质:从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转型。
内容:以私有化改造所有制结构;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本来是医学术语,后被称谓一整套激进的稳定宏观经济、治理通货膨胀的经济改革方案和试图一步到位的经济转型方式。
基本内容:
自由化:主要包括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
私有化:把原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改造为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稳定化:针对生产下降、通货膨胀家具的混论局面,通过采取严厉的财政金融紧缩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
作用:1.迅速而彻底地摧毁了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转型国家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圆边难以逆转;2.确立了私有制的主体地位3.国有资产严重流失4.外资介入和控制5.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3.俄罗斯政治体制及其特点
总统集权制
特点:总统决定内外政策,一会无权监督;总统直接任命政府,议会多数派不一定能参加政府;总统已有强有力的否决权,议会立法权受很大限制;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议会难以监督政府;议会很难罢免总统;实行多党制的政党制度;实行邦联制;
4.普京外交
普京实行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全方位外交政策,把国家利益和实用主义作为其外交的出发点。
第一,突出强国意识和大国地位,把“捍卫大国地位”作为外交的主要方针。
第二,突出国家现实的经济利益,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第三,积极推动多边外交,强调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第四,加强与修的合作,力争融入欧洲。
第七章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1.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策略;
20世纪60年代联合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帝反修;
20世纪70年代联美反苏基本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新局面。
2.中国的国际安全环境
冷战后,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世界和平民主流浪的壮大,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国际安全环境校队稳定,保持将长时期的和平时可以实现的。
但是,惠及安全环境的稳定只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稳定。
中国的周边地区大致可以从地理上分为北、东、西三个部分。
北部总体而言形势良好,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平稳局面的可能性非常大;东部则是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患,形势复杂多变;西部的安全环境,进来也出现了恶化的趋势。
3.如何评价中国威胁论,并评价其本质
“中国威胁论”是指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中国崛起”、“强国战略”等充斥媒体,有人认为中国比欧美的体制和发展模式更有效,中国将取而代之。
“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论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经济威胁论”。
这种观点的核心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的经济将对世界经济构成威胁。
(2)“中国军事威胁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以后,军事实力必然增强,从而会走上军事扩张之路。
(3)“中国文明与意识形态威胁论”。
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将对西方构成威胁。
(4)其他威胁论,例如,认为中国在粮食方面会对世界造成威胁。
“中国威胁论”思想的实质是冷战思维的延续,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口中国威胁,为自己扩军备战,出售军火谋取巨额利润。
应该看到,真正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威胁的,不是发展着的爱好和平的中国,恰恰是那些“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对此,人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
5.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发展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一贯政策。
6.冷战后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
谋求持久和平,促进各国后共同发展;
在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中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求同村医共同繁荣;
以安全观营造稳定可靠地国际和平环境;
外交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构建“和谐世界”的新外交理念。
第八章当今时代的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⑴总体而言,二战后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第一,两极格局客观上起到了抑制大规模战争的作用;
第二,世界政治多极化有助于牵制、削弱霸权主义的冒险行动;
第三,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机制的建立减少了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混乱;
第四,主权原则的普遍化和公众对战争的态度有助于约束战争决策者;
第五,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方式参加了相互以来的加深。
⑵发展是各类国家的共同利益所在
发展首先是指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其次发达国家也面临再发展的问题;
最后,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2.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提出的意义
理论意义:⑴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理论的重大发展;⑵和平与发展时代观是对传统国际政治理论的挑战。
现实意义:⑴为端正中国外交思想,制定国家大战略提供了指导;⑵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