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与对策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对策摘要: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就业是用人单位和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就业难既有企业用人标准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面对当前就业形势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脚踏实地。

关键词:就业形势就业结构就业市场就业体制发展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同学走进大学校门,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学生已经由原来的上学难转变成了就业难。

近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改革与开放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毕业时之所以出现如骑驴找马、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等现象,我们认为是因为有如下原因造成:
(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载此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7390万人。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做客人民网时表示,在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的总人口中,其中劳动
力资源9.2亿人。

该数据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

据人口专家预测,中国未来10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都能稳定在9亿左右。

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必然产生一定影响。

(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最近几年实现了又快又好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来,高校扩招伴随着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中国正经历一场“高等教育泡沫”,其程度与全球信贷泡沫相当。

对中国远期前景来说更严重的后果是,扩招速度太快,使得许多学校简直成了文凭工厂,教出来的学生素质低下。

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64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三)用人单位就业门槛无形增加就业难度。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但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小,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对毕业生吸引力有限;基层教育、医疗、农技等部门急需人才,但由于编制限制等原因,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

(四)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多数高校过于注重理论教育、忽视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是培养眼高手低大学生的根本原因。

时下很多大学教育模式,至今仍停留在“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论层面。

然而,当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发现自己高深的数学知识,只能用来计算买酱油;精于研究的科学理论,在招聘会上根本派不上用场。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

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

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三)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

一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

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

二是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

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

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

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共产党员》2011年第12期。

【m】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
[2]《劳动保障世界》颜梅声,2010年第8期《警惕用人单位设置的就业陷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