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有感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是根据大量历史文献,展现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课上武老师介绍陈先生时说他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

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

被记住的还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八个字。

直到看完这本书,体会才更多一些,心头的沉重感迟迟不愿散去。

惊讶于时代背景下,还有这样的一群人:学问高深,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他们的性情,纯真得不问世事,一身傲骨,倔强得像个不识时务的疯子。

古今中外,从来不缺乏作学术的人和有思想的人,只不过滥竽充数的不在少数,扼杀了多少热爱文艺作品读者的鉴别能力,也冷了多少思想者的心。

爱思考,或者被外人成为学者的人,也许会了解,其实真正作学术的人,动机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对真理的信念和对思考的狂爱。

因此即使被人看成怪人,即使身无寒衣、衣不果腹、心已冰冷,但,学术仍是不可不做的。

对于思想者而言,学术意味着生命的全部意义。

陈先生生命的最后二十年的中国处于一个变革时期,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变幻莫测的政治运动之中,谁也不知道政治家在一场运动过后接下来又要做什么。

如作者所言:“政治家总在摧枯拉朽的风暴中享受到改造世界的快感,总在狂飙式
的政治伟力面前获得深深的满足。

他们也总是在每一次风暴过后感到某种未能达到全部目的的遗憾,从而孕育下一场更大的风暴。

”在一次次的政治风暴中,人的政治热情被煽动起来,而只有极少数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做冷眼旁观,陈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陈先生一生为学术而生为学术而死。

从拒绝国民党的专机到拒绝与共产党的合作,包括在文革期间要求毛泽东作书面保证,都遵从了他不问政治的信念。

他所强调和一生践行的“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然而,阅读的过程中,我依然好奇陈先生是怎样做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

终其一生,陈先生从未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的想法以求获得支援,却还是避免不了总成为风暴的中心。

陈先生选择用超政治、纯学术的思想和理念,在那疯狂的年代置身在政治之外。

在那样的年代,活着就离不开政治的年代,更别说文人骚客的作品了,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出身于晚清末年,年轻时曾游学国外,受到了中外两种教育,回国后耕耘于教育事业。

为何不把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只放于教育这一范围中,却偏偏要让他与政治纠缠不清。

毕生追求“自由之思潮,独立之精神”而不得,念想于纯粹的学术世界而不能。

在一些圆滑处事的人面前,他或许是显得有些“保守”了。

植根于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中,陈先生身上弥漫的更是一种文化意绪,他就如同风筝的线头,任那些好比风筝主身的知识分子们往哪儿飞,他始终扎根于原地,守着,护着。

看完陈先生的最后二十年,对陈先生传奇的一生充满好奇,总想多找寻一点陈先生的只言片语,他的其他作品,或是关于他的其他任何信息。

现代生活的速
度太快,人心也太浮躁,在灯红酒绿的世界里充盈着太多的诱惑,利欲熏心,谈追求纯粹的本我何其不现实。

然而,看完陈先生的最后二十年,我希望我能尽我所能,学习陈先生的那种执着和单纯,在今后的路上偶有松懈时的鞭笞,我还是会把最本质的东西深深地压在心底。

用他的执着信念坚定我自己的追求,延续内心对纯粹的追求。

用不理会、不在意去通杀一切的流言蜚语。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他们抛弃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也最终被时代所抛弃,仅仅为了坚守某种信念或者理想。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人格的光辉。

这种人格的魅力是如此的炫目,以至于它可以超越任何时代超越任何国家种族,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它。

它可以穿越历史的重重迷雾,让所有渴望自由的灵魂感到心灵的相通,感到亲切而温暖。

原周末三班刘华惠
2017年8月1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