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提高)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提高)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提高)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

重难点突破

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

《锐角三角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知识讲解(提高)

【学习目标】

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使用sinA 、cos A、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记忆30°、

45°、60°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并会由一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这个角的度数;

2.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的度数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的度数;

3.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与角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通过解直角三角的学习,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问题对微积分的思想有所感受.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锐角三角函数

1.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如右图、在Rt△ABC中,∠C=90°,如果锐角A确定:

(1)sinA=,这个比叫做∠A的正弦.

(2)cosA=,这个比叫做∠A的余弦.

(3)tanA=,这个比叫做∠A的正切.

要点诠释:

(1)正弦、余弦、正切是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其本质是两条线段的比值,它只是一个数值,其大小只与锐角的大小有关,而与所在直角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2)sinA、cosA、tanA是一个整体符号,即表示∠A三个三角函数值,书写时习惯上省略符号“∠”,

但不能写成sin·A,对于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一个角时,其三角函数中符号“∠”不能省略,应写成sin∠BAC,而不能写出sinBAC.

(3)sin2A表示(sinA)2,而不能写成sinA2.

(4)三角函数有时还可以表示成等.

2.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叫做∠A的锐角三角函数.

要点诠释:

1. 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对于锐角A的每一个确定的值,sinA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所以sinA是∠A的函数.同样,cosA、tanA也是∠A的函数,其中∠A是自变量,sinA、cosA、tanA分别是对应的函数.其中自变量∠A的取值范围是0°<∠A<90°,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0<sinA<1,0<cosA<1,tanA>0.

2.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

余角三角函数关系:“正余互化公式”如∠A+∠B=90°,

那么:sinA=cosB; cosA=sinB;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sin2A+cos2A=1;tanA=

3.30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和解30°、60°直角三角形和解45°直角三角形为本章重中之重,是几何计算题的基本工具,三边的比借助锐角三角函数值记熟练.

要点二、解直角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是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一些相等关系,如图:

角角关系:两锐角互余,即∠A+∠B=90°;

边边关系:勾股定理,即;

边角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即

要点诠释:

解直角三角形,可能出现的情况归纳起来只有下列两种情形:

(1)已知两条边(一直角边和一斜边;两直角边);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一直角边和一锐角;斜边和一锐角).这两种情形的共同之处:有一条边.因此,直角三角形可解的条件是:至少已知一条边.

要点三、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应用很广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

1.解这类问题的一般过程

(1)弄清题中名词、术语的意义,如仰角、俯角、坡度、坡角、方向角等概念,然后根据题意画出几何图形,建立数学模型.

(2)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几何图形中的边、角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3)根据直角三角形(或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元素(边、角)之间的关系解有关的直角三角形.

(4)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2.常见应用问题

(1)坡度:;坡角:.

(2)方位角:

(3)仰角与俯角:

要点诠释:

1

求∠

2.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解直角三角形),就是要舍去实际事物的具体内容,把事物及它们的联系转化为图形(点、线、角等)以及图形之间的大小或位置关系.

借助生活常识以及课本中一些概念(如俯角、仰角、倾斜角、坡度、坡角等)的意义,也有助于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当需要求解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时,应恰当地作高,化斜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再求解.

3.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

用相似三角形边的比的计算具有一般性,适用于所有形状的三角形,而三角函数的计算是在直角三角形中解决问题,所以在直角三角形中先考虑三角函数,可以使过程简洁。

如:射影定理不能直接用,但是用等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进行代换很简单:

【典型例题】

类型一、锐角三角函数

1.在Rt△ABC中,∠C=90°,若将各边长度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则∠A的正弦值是( ).

A.扩大2倍 B.缩小2倍 C.扩大4倍 D.不变

【答案】 D;

【解析】根据

A

sin A

∠=

的对边

斜边

知sin∠A的值与∠A的大小有关,与

A

∠的对边

斜边

的比值有关.

当各边长度都扩大为原来的2倍时,其

A ∠的对边

斜边

的比值不变.故选D.

【总结升华】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和正切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

举一反三:

【课程名称:《锐角三角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 395953 :例3】

【变式1】已知,如图,ABC ?中,CE AB ⊥,BD AC ⊥,

2

5

DE BC =,求cos A 及tan A .

B

【答案】易证点B 、C 、D 、E 四点共圆,△ADE ∽△ABC ,

cos A=

2

,5

AD DE AB BC == tan

A=BD AD = 【变式2】如图所示,已知△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AB =c ,AC =b ,BC =a ,请你证明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答案】

证明:⊙O 是△ABC 的外接圆,设圆的半径为R ,连结AO 并延长交⊙O 于点D ,

连结CD ,则∠B =∠D .

∵AD 是⊙O 的直径,∴∠ACD =90°.即△ADC 为直角三角形.

∴sin sin 2AC b B D AD R ==

=,∴2sin b

R B =.

同理可证:

2sin a R A =,2sin c

R C =. ∴

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

类型二、 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2.已知a =3,

且2(4t a n45

)b -+°,则以a 、b 、c 为边长的三角形面积等于( ).

A .6

B .7

C .8

D .9

【答案】A ;

【解析】根据题意知4tan 450,

1

30,2

b b

c -=??

?+-=??° 解得 4,5.b c =??=? 所以a =3,b =4,c =5,即2

2

2

a b c +=,其构成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且∠C =90°, 所以1

62

S ab =

=. 【总结升华】利用非负数之和等于0的性质,求出b 、c 的值,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三角形是直

角三角形,注意tan45°的值不要记错.

举一反三: 【课程名称:《锐角三角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 395953 :计算】 【变式】计算:

tan 60tan 45tan 60tan 45?-?

???

+2sin 60°

【答案】原式

2+

类型三、 解直角三角形

3.如图所示,在等腰Rt △ABC 中,∠C =90°,AC =6,D 是AC 上一点,若1

tan 5

DBA ∠=,则AD 的长为( ).

A .2 B

D .1

【思路点拨】

如何用好1

tan 5

DBA ∠=

是解题关解,因此要设法构造直角三角形,若所求的元素不在直角三角形中,则应将它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去,转化的途径及方法很多,如可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或找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边或角替代所要求的元素等. 【答案】 A ; 【解析】

作DE ⊥AB 于点E .

因为△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A =45°,所以AE =DE .

又设DE =x ,则AE =x ,由1

tan 5

DE DBA EB ∠=

=.

知BE=5x,所以AB=6x,由勾股定理知AC2+BC2=AB2,

=.

所以62+62=(6x)2,x=AD AE2

【总结升华】在直角三角形中,若已知两边,宜先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再求锐角三角函数值;若已知一边和角,应先求另一角,再通过锐角三角函数列出含有未知元素和已知元素的等式求解.

类型四、锐角三角函数与相关知识的综合

4.(2016?连云港)如图,在△ABC中,∠C=150°,AC=4,tanB=.

(1)求BC的长;

(2)利用此图形求tan15°的值(精确到0.1,参考数据:=1.4,=1.7,=2.2)

【思路点拨】

(1)过A作AD⊥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D,由含30°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得AD=AC=2,由三角函数求出CD=2,在Rt△ABD中,由三角函数求出BD=16,即可得出结果;

(2)在BC边上取一点M,使得CM=AC,连接AM,求出∠AMC=∠MAC=15°,tan15°=tan∠AMD=即可得出结果.

【答案与解析】

解:(1)过A作AD⊥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D,如图1所示:

在Rt△ADC中,AC=4,

∵∠C=150°,

∴∠ACD=30°,

∴AD=AC=2,

CD=AC?cos30°=4×=2,

在Rt△ABD中,tanB===,

∴BD=16,

∴BC=BD﹣CD=16﹣2;

(2)在BC边上取一点M,使得CM=AC,连接AM,如图2所示:

∵∠ACB=150°,

∴∠AMC=∠MAC=15°,

tan15°=tan ∠AMD=

=

=

≈0.27≈0.3.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含30°的直角三角形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三角函数运算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课程名称:《锐角三角函数》全章复习与巩固 395953 :例6-例8】

【变式】如图,设P 是矩形ABCD 的AD 边上一动点,PE AC ⊥于点E ,PF BD ⊥于F ,3AB =,4AD =.

求PE PF +的值.

【答案】如图,sin ∠1=

.PE PA sin ∠2=.PF PD

由矩形ABCD 知∠1=∠2,

则 PE=PAsin ∠1,PF=PDsin ∠2,sin ∠1=

CD 3

=AC 5

, 所以PE+PF= PAsin ∠1+ PDsin ∠2=(PA+PD )sin ∠1=3124=55

?

类型五、三角函数与实际问题

5.(2015?保康县模拟)如图,某广场一灯柱AB 被一钢缆CD 固定,CD 与地面成40°夹角,且CB=5米.

(1)求钢缆CD 的长度;(精确到0.1米)

(2)若AD=2米,灯的顶端E 距离A 处1.6米,且∠EAB=120°,则灯的顶端E 距离地面多少米? (参考数据:tan40°=0.84,sin40°=0.64,cos40°=)

【答案与解析】 解:(1)在Rt △BCD 中,

≈6.7;

(2)在Rt△BCD中,BC=5,∴BD=5tan40°=4.2.

过E作AB的垂线,垂足为F,

在Rt△AFE中,AE=1.6,∠EAF=180°﹣120°=60°,

AF==0.8.

∴FB=AF+AD+BD=0.8+2+4.20=7米.

答:钢缆CD的长度为6.7米,灯的顶端E距离地面7米.

【总结升华】构造直角三角形,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6.(2015?攀枝花)如图所示,港口B位于港口O正西方向120km处,小岛C位于港口O北偏西60°的方向.一艘游船从港口O出发,沿OA方向(北偏西30°)以vkm/h的速度驶离港口O,同时一艘快艇从港口B出发,沿北偏东30°的方向以60km/h的速度驶向小岛C,在小岛C用1h加装补给物资后,立即按原来的速度给游船送去.

(1)快艇从港口B到小岛C需要多长时间?

(2)若快艇从小岛C到与游船相遇恰好用时1h,求v的值及相遇处与港口O的距离.

【答案与解析】

解:(1)∵∠CBO=60°,∠COB=30°,

∴∠BCO=90°.

在Rt△BCO中,∵OB=120,

∴BC=OB=60,

∴快艇从港口B到小岛C的时间为:60÷60=1(小时);

(2)过C作CD⊥OA,垂足为D,设相会处为点E.

则OC=OB?cos30°=60,CD=OC=30,OD=OC?cos30°=90,

∴DE=90﹣3v.

∵CE=60,CD2+DE2=CE2,

∴(30)2+(90﹣3v)2=602,

∴v=20或40,

∴当v=20km/h时,OE=3×20=60km,

当v=40km/h时,OE=3×40=120km.

【总结升华】此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理解方向角的定义,得出∠BCO=90°是解题的关键.

【初三下学期的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三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三下学期的数学知识点归纳】初三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圆的基本性质 1.圆的定义(两种) 2.有关概念:弦、直径;弧、等弧、优弧、劣弧、半圆;弦心距;等圆、同圆、同心圆。 3.“三点定圆”定理 4.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5.“等对等”定理及其推论 5. 与圆有关的角:⑴圆心角定义(等对等定理) ⑵圆周角定义(圆周角定理,与圆心角的关系) ⑶弦切角定义(弦切角定理) 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三种位置及判定与性质: 2.切线的性质(重点) 3.切线的判定定理(重点)。圆的切线的判定有⑴…⑵… 4.切线长定理 三、圆换圆的位置关系 1.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与性质:(重点:相切) 2.相切(交)两圆连心线的性质定理 3.两圆的公切线:⑴定义⑵性质 四、与圆有关的比例线段 1.相交弦定理 2.切割线定理 五、与和正多边形 1.圆的内接、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2.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及性质 3.圆的外切四边形、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4.正多边形及计算 中心角: 内角的一半:(右图) (解Rt△OAM可求出相关元素, 、等) 六、一组计算公式 1.圆周长公式 2.圆面积公式 3.扇形面积公式 4.弧长公式 5.弓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及相关计算 七、点的轨迹 六条基本轨迹 八、有关作图

1.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 2.平分已知弧 3.作已知两线段的比例中项 4.等分圆周:4、8;6、3等分 九、基本图形 十、重要辅助线 1.作半径 2.见弦往往作弦心距 3.见直径往往作直径上的圆周角 4.切点圆心莫忘连 5.两圆相切公切线(连心线) 6.两圆相交公共弦 感谢您的阅读!

初三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三数学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26章二次函数 1.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 (a≠0)。 2.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三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y=ax2+bx+c,并把这三点的坐标代入,解关于a、b、c的三元一次方程组,求出a、b、c的值, 从而求出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3.二次函数的顶点式:y=a(x-h)2+k (a≠0);由顶点式可直接得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h, k),对称轴方程x=h和函数的最值y最值= k。 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h,k)和图象上的另一点的坐标,可设解析式为y=a(x -h)2+ k,再代入另一点的坐标求a,从而求出解析式。 5. 二次函数y=ax2+bx+c (a≠0)的图象及几个重要点的公式: 6. 二次函数y=ax2+bx+c (a≠0)中,a、b、c与Δ的符号与图象的关系: (1) a>0 <=> 抛物线开口向上;a<0 <=> 抛物线开口向下。 (2) c>0 <=> 抛物线从原点上方通过;c=0 <=> 抛物线从原点通过; c<0 <=> 抛物线从原点下方通过。 (3) a, b异号<=> 对称轴在y轴的右侧; a, b同号<=> 对称轴在y轴的左侧; b=0 <=> 对称轴是y轴。 (4) b2-4ac>0 <=> 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b2-4ac =0 <=> 抛物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即相切); b2-4ac<0 <=> 抛物线与x轴无交点。 7.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的点与对称轴,可利用图象的对称性求出已知点的对称点,这个对称点也一定在图象上。

新人教版2017年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备课组教学计划 时间: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科目:数学 年级:九年级 备课组长:代学艳 备课成员:杨军、李继祥、田利金

明湖中学九年级数学 2016-2017学年度第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经过与外校九年级数学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交流,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章,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主要是通过反比例函数图像探究反比例函数性质,探讨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最终实现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反比例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完整版)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20201018211140)

第一章 教学内容:证明(二) 重点:直角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证明 难点:证明逆命题的真假,角平分线的证明及其对逆命题的理解易错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判别第二章 教学内容:一元一次方程 重点: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黄金分割点的理解,用配方法解方程 易错点:利用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解方程 第三章 教学内容:证明(三) 重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证明 易错点:各定理之间的判别 第四章 教学内容:视图与投影 重点:某物体的三视图与投影 难点:理解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 易错点:三视图的理解,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的区别第五章 教学内容:反比例函数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概念与性质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猜想,证明与拓展 易错点:主要区别反比例函数与x 轴和与y 轴无限靠近第六章 教学内容:频率与概率 定义和命题:频率与概率的概念 难点:理解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易错点:频率是样本中才出现的,概率是整体中出项的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角平分线的判定: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定理2:平行四边 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 两组对边分 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从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与判定:定义:有一个角的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理1:矩形的4 个角都是直角。定理2:矩 形的对角线相等。

最新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二十二单元 二次函数 1 一、二次函数概念: 2 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2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a ≠)的 3 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 4 数0a ≠,而b c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5 2. 二次函数2 y ax bx c =++的结构特征: 6 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x 的最高次数是2. 7 ⑵ a b c ,,是常数,a 是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8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 9 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2 y a x h k =-+的性质: 10 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11 12 三、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13 1. 平移步骤: 14 方法一:⑴ 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2 y a x h k =-+,确定其顶点坐标()h k ,; 15 ⑵ 保持抛物线2y ax =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 k ,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 16 【或左(h <0)】向右(h >0)【或左(h 平移|k|个单位 17 2. 平移规律 18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 19 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20 方法二: 21

⑴c bx ax y ++=2沿y 轴平移:向上(下)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变成 22 m c bx ax y +++=2(或m c bx ax y -++=2) 23 ⑵c bx ax y ++=2沿轴平移:向左(右)平移m 个单位,c bx ax y ++=2变成24 c m x b m x a y ++++=)()(2(或c m x b m x a y +-+-=)()(2) 25 四、二次函数()2 y a x h k =-+与2y ax bx c =++的比较 26 从解析式上看,()2 y a x h k =-+与2y ax bx c =++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后者通过 27 配方可以得到前者,即2 2424b ac b y a x a a -? ?=++ ??? ,其中2424b ac b h k a a -=-= ,. 28 五、二次函数2y ax bx c =++图象的画法 29 五点绘图法: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2y ax bx c =++化为顶点式2()y a x h k =-+,30 确定其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然后在对称轴两侧,左右对称地描点画 31 图.一般我们选取的五点为:顶点、与y 轴的交点()0c , 、以及()0c ,关于对称轴32 对称的点()2h c ,、与x 轴的交点()10x , ,()20x ,(若与x 轴没有交点,则取两组33 关于对称轴对称的点). 34 画草图时应抓住以下几点: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与x 轴的交点,与y 轴的 35 交点. 36 六、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 37 1.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2b x a =-,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 ??-- ??? ,. 38 当2b x a <- 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39 2b x a =-时,y 有最小值 244ac b a -. 40 2. 当0a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2b x a =- ,顶点坐标为41 2424b ac b a a ??-- ???,.当2 b x a <- 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 x a >-时,y 随x 的增大而42 减小;当2b x a =-时,y 有最大值244ac b a -. 43 44 七、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 45 1. 一般式:2y ax bx c =++(a ,b ,c 为常数,0a ≠); 46 2. 顶点式:2()y a x h k =-+(a ,h ,k 为常数,0a ≠); 47 3. 两根式:12()()y a x x x x =--(0a ≠,1x ,2x 是抛物线与x 轴两交点的横坐标). 48 注意:任何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都可以化成一般式或顶点式,但并非所有的49 二次函数都可以写成交点式,只有抛物线与x 轴有交点,即240b ac -≥时,抛50 物线的解析式才可以用交点式表示.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这三种形式可以互化. 51 八、二次函数的图象与各项系数之间的关系 52 1. 二次项系数a 53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及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基础能力训练】一、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的应用 1.要了解我校教师的工资收入情况,可以采取________方式进行调查.2.下列调查:(1)为了了解“TCL”和“长虹”两个牌子的彩电哪个在市场上更畅销,?李叔叔来到一家大型家电商场,观察30分钟里顾客购买彩电的情况.(2)为了了解学生们对新教材的意见,学校领导向每位使用新教材的学生发出一张意见证询表.______是使用全面调查方式,_______是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填序号即可).3.下列调查,适合用全面调查方法的是( ).A.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 B.了解湘潭市每天的流动人口数C.保证“神舟”6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D.

要了解石家庄市居民的日平均用水量 4.下列问题采用哪种调查方式比较恰当?(1)想知道一锅汤的味道;(2)了解某海域海水的含盐量;(3)为了买校服,了解每个学生的衣服尺寸;(4)商检人员在某超市检查一种饮料的合格率.5.为了了解一批种子的发芽率,可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_.6.下列问题用普查(即全面调查)较为合适的是( )A.调查北京某区中学生一周内上网的时间B.检验一批药品的治疗效果C.了解50位同学的视力情况D.检测一批地板砖的强度7.以下关于抽样调查的说法错误的是( )A.抽样调查的优点是调查的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B.抽样调查的结果一般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C.抽样调查时被调查的对象不能太少 D.大样本一定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8.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______和______.9.下列调查中,分别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1)为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2)为了解同学们对音乐、体育、美术的爱好情况,对所有学号是5和倍数的同学进行调查.二、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应用10.北京火车站为了了解5月份每天上午乘车的人数,?抽查了其中一周每天上午乘车的人数,所抽查的这一周每天上午乘车的人数是这个问题的( )A.总体 B.个体 C.样本 D.样本容量11.下面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总体B.考察对象的所有数目叫总体C.总体的一部分叫个体D.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总体的一个样本12.2006年某市有9 880名九年级毕业生参加中考,为了考察他们的数学成绩,评卷人员抽取50本试卷,对每本3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正确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中考专题复习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中考专题复习试题含答案 重点专题突破卷一 规律探索与阅读理解及归纳与类比推理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选择、填空题每小题均为3分,共120分) (一)规律探索与归纳推理 题型1 数式规律 1.按一定规律排列的单项式:x 3,-x 5,x 7,-x 9,x 11,…,第n 个单项式是( C ) A .(-1)n -1x 2n -1 B .(-1)n x 2n - 1 C .(-1)n -1x 2n +1 D .(-1)n x 2n + 1 2.观察下列等式:70=1,71=7,72=49,73=343,74=2 401,75=16 807,…,根据其中的规律可得70+71+72+…+72 019的结果的个位数字是( A ) A .0 B .1 C .7 D .8 3.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12,16,112,120,…,1a ,190,1 b (其中a ,b 为整数),则a +b 的值为( A ) A .182 B .172 C .242 D .200 4.如图,下列各三角形中的三个数之间均具有相同的规律,根据此规律,最后一个三角形中y 与n 之间的关系式是( B ) A .y =2n +1 B .y =2n +n C .y =2n + 1+n D .y =2n +n +1 5.观察等式:2+22=23-2;2+22+23=24-2;2+22+23+24=25-2;…;已知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250,251,252,…,299,2100.若250=a ,用含a 的式子表示这组数的和是( C ) A .2a 2-2a B .2a 2-2a -2 C .2a 2-a D .2a 2+a 6.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依次为:-a 22,a 55,-a 810,a 11 17 ,…(a ≠0),按此规律排列下去,这列数 中的第n 个数是__(-1)n ·a 3n -1n +1 __.(n 为正整数) 7.a 1,a 2,a 3,a 4,a 5,a 6,…是一列数,已知第1个数a 1=4,第5个数a 5=5,且任意三个相邻的数之和为15,则第2 019个数a 2 019的值是__6__. 8.有2 019个数排成一行,对于任意相邻的三个数,都有中间的数等于前后两数的和.如果第一个数是0,第二个数是1,那么前6个数的和是__0__,这2 019个数的和是__2__.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最新苏教版九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 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从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 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个角的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判定: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 行四边形是矩形.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定: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 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判定:1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1.5 中位线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的一半. 中点四边形:依次连接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称为中点四边形(中点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原四边形对角线中点四边形 相等菱形 互相垂直矩形 相等且互相垂直正方形 第二章数据的离散程度 2.1 极差: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叫做极差.计算公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变化范围.一般说,极差越小,则说明数据的波动幅度越小. 2.2 方差 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记作S2. 巧用方差公式: 1、基本公式:S2=n1[(X1-X—)2+(X2-X—)2+……+(Xn-X—)2] 2、简化公式:S2=n1[(X12+X22+……+Xn2)-nX—2] 也可写成:S2=n1(X12+X22+……+Xn2)-X—2 3、简化②:S2=n1[(X’12+X’22+……+X’n2)-nX—2] 也可写成: S2=n1(X’12+X’22+……+X’n2)-X—2 标准差: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记作S. 意义: 1、极差、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通常研究的是这组数据 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的情况. 2、方差较大的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波动较小. 3、方差大,标准差就大,方差小,标准差就小.因此标准差同样反映数据的波动大小. 注意:对两组数据来说,极差大的那一组不一定方差大,反过来,方差大的极差也不一定大. 第三章二次根式 3.1 二次根式 定义:一般地,式子(a≧0)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被开方数. 有意义条件:当a≧0时,有意义;当a≦0时,无意义. 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结点总识学册九教人版年级下数知反比例函数 26 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可以写成()的形式,注意自变量 x的指数为,在解决有关 自变量指数问题时应特别注意系数这一限制条件; 2.()也可以写成xy=k的形式,用它可以迅速地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中的k,从而得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故函数图像与x轴、y轴无交点. 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或第二、第四象限,它们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函数中自变量, 函数值,所以它的图像0?y0?x与x轴、y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 限接近坐标轴,但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反比例的画法分三个步骤: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再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列表时选取的数值宜对称选取; ②列表时选取的数值越多,画的图像越精确; ③连线时,必须根据自变量大小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④画图像时,它的两个分支应全部画出,但切忌将图像与坐标轴相交。 三、反比例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

1.函数解析式:() 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图像: (1)图像的形状:双曲线,越大,图像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越小,图像的弯曲度越大。(2)图像的位置和性质: 时,图像的两支分别位于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当的增大而减小; 的增大而增大。x随y时,图像的两支分别位于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当. )在双曲线的)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3)对称性: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即若(ba ,)对称,即若(另一支。图像关于直线a,b)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和( 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4.k的几何意义 上任意一点,作PA⊥x轴于A点,PB⊥y轴于)是双曲线(如图 1,设点Pa,bB点,则矩形PBOA的面积是|k|(三角形PAO和三角形PBO的面积都是1/2|k|)。如图2,由双曲线的对称性可知,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Q也在双曲线上,作QC ⊥PA的延长线于C,则有三角形PQC的面积为2|k|。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二次函数知识点 I.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II.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P(h,k)] 交点式:y=a(x-x?)(x-x?)[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0)和B (x?,0)的抛物线] 注:在3种形式的互相转化中,有如下关系: h=-b/2a k=(4ac-b^2)/4a x?,x?=(-b±√b^2-4ac)/2a III.二次函数的图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可以看出,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IV.抛物线的性质 1.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为直线x=-b/2a。

对称轴与抛物线唯一的交点为抛物线的顶点P。特别地,当b=0时,抛物线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x=0) 2.抛物线有一个顶点P,坐标为:P(-b/2a,(4ac-b^2)/4a)当- b/2a=0时,P在y轴上;当Δ=b^2-4ac=0时,P在x轴上。 3.二次项系数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 当a>0时,抛物线向上开口;当a<0时,抛物线向下开口。|a|越大,则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4.一次项系数b和二次项系数a共同决定对称轴的位置。 当a与b同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左; 当a与b异号时(即ab<0),对称轴在y轴右。 5.常数项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 抛物线与y轴交于(0,c) 6.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2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1个交点。 Δ=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 X的取值是虚数(x=-b±√b^2-4ac的值的相反数,乘上虚数i,整个式子除以2a) V.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特别地,二次函数(以下称函数)y=ax^2+bx+c, 当y=0时,二次函数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以下称方程),即 ax^2+bx+c=0 此时,函数图像与x轴有无交点即方程有无实数根。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的根。 1.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它们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如下表:

人教版九年级下学期数学总复习教案(20210129232011)

九年级下学期复习数学教案 第一章实数与中考 中考要求及命题趋势 1. 正确理解实数的有关概念; 2. 借助数轴工具,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算术平方根等概念和性质; 3. 掌握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数,熟悉按精确度处理近似值。 4. 掌握实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 5. 会用多种方法进行实数的大小比较。 2012年中考将继续考查实数的有关概念,值得一提的是,用实际生活的题材为背景, 结合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考查近似值、有效数字、科学计数法依然是中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实数的四则运算、乘方、开方运算以及混合运算,实数的大小的比较往往结合数轴进行,并会出现探究类有规律的计算问题。 应试对策 牢固掌握本节所有基本概念,特别是绝对值的意义,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间的对应关系,还要注意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结合,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第一讲实数的有关概念 【回顾与思考】 知识点: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大纲要求: 1 ?使学生复习巩固有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 2?了解有理数、无理数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了解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3 ?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会比较实数的大小 4. ------------------------------------------------- 画数轴,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对应,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会利用数轴比较大 小。 考查重点: 1.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非负数概念; 2. 相反数、倒数、数的绝对值概念; 3. 在已知中,以非负数a2、|a|、一a (a >0)之和为零作为条件,解决有关问题。 实数的有关概念 (1) 实数的组成 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

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⑵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⑶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⑷若等号 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 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②确定公式中a,b,c 的值,注意符号; ③求出b2-4ac的值;④若b2-4ac≥0,则把a,b,c和b-4ac的值代入公式即可求解,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六章 二次函数 一、二次函数概念: 1、二次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形如2y ax bx c =++(a b c ,,是常数,0a ≠)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这里需要强调:和一元二次方程类似,二次项系数0a ≠,而b c ,可以为零。二次函数的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2、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结构特征: ⑴ 等号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 的二次式,x 的最高次数是2。 ⑵ a b c ,,是常数,a 是二次项系数,b 是一次项系数,c 是常数项。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 1. 二次函数基本形式:2y ax =的性质:a 的绝对值越大,抛物线的开口越小。 2. 2y ax c =+的性质:

3. ()2 y a x h =-的性质: 4. ()2 y a x h k =-+的性质: 三、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 1. 平移步骤: 方法一:⑴ 将抛物线解析式转化成顶点式()2 y a x h k =-+,确定其顶点坐标()h k ,; ⑵ 保持抛物线2y ax =的形状不变,将其顶点平移到()h k , 处,具体平移方法如下: 【或左(h <0)】向右(h >0)【或左(h 平移|k|个单位 2. 平移规律 在原有函数的基础上“h 值正右移,负左移;k 值正上移,负下移”。 概括成八个字“左加右减,上加下减”。 方法二: ⑴c bx ax y ++=2 沿y 轴平移:向上(下)平移m 个单位, c bx ax y ++=2变成m c bx ax y +++=2(或m c bx ax y -++=2)

九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附习题)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知识点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形如x k y = (k 为常数,0k ≠)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⑴x 是自变量,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 ⑵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0x ≠的一切实数,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0y ≠; ⑶比例系数0k ≠是反比例函数定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⑷反比例函数有三种表达式: ①x k y = (0k ≠), ②1kx y -=(0k ≠), ③k y x =?(定值)(0k ≠); ⑸函数x k y = (0k ≠)与y k x =(0k ≠)是等价的,所以当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时,x 也是y 的反比例函数。 (k 为常数,0k ≠)是反比例函数的一部分,当k=0时,x k y =,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26.2知识点2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由于反比例函数x k y = (0k ≠)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要一组对应值,就可以求出k 的值,从而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6.3知识点3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画法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它有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或第二、第四象限,它们与原点对称,由于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函数中自变量0x ≠,函数值 0y ≠,所以它的图像与x 轴、y 轴都没有交点,即双曲线的两个分支无限接近坐标轴,但 永远达不到坐标轴。 反比例的画法分三个步骤:⑴列表;⑵描点;⑶连线。 再作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列表时选取的数值宜对称选取; ②列表时选取的数值越多,画的图像越精确; ③连线时,必须根据自变量大小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④画图像时,它的两个分支应全部画出,但切忌将图像与坐标轴相交。 26.4知识点4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关于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主要研究它的图像的位置及函数值的增减情况,如下表:

新课标下九年级数学总复习策略

新课标下九年级数学总复习策略 摘要: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质量,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新课 程改革的推进,初中升学考试又给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阐述了数学总复习策略。 关键词:数学;总复习;策略 作者简介:谢文兵,任教于安徽省怀宁县小市初级中学。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是每位 九年级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初中升学考试,题型越来越新,测试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考察数学能力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题越来越多,这又给 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挑战。下面就笔者近几年九年级数学总复习教学谈 谈笔者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考试纲要确定复习内容 在九年级数学总复习之前,应先确定总复习的内容。笔者认为确定复习内容时应注意以 下几方面: 1.要注意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层次的基本要求:了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这是确定复习内容的唯一依据和标准。对知识点要求“了解”的,让学生知其然即可;要求“理解”的,要领会其实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印象,即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求“掌握”的,要巩固加深,对该知识点所涉及的各种类型的试题,能准确的解答;要求“灵活运用”的,要灵活掌握解题的技能技巧。复习时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标准和要求。 2.熟识每一个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3.熟悉近年来(特别是本省的)试题类型,以及考试改革的情况。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考数学试卷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试卷的覆盖面广,更加注重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2)更加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化归的思想、分类 讨论的思想等)的考查;(3)更加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相联系,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4)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情推理的能力;(5)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 的联系。 二、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状况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一位教师,同样的 知识点,但我们每年面对的却是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组织复习 之前,就应当对我们的学习主体进行正确地分析,而不能仅凭经验或者感觉组织复习。我们 可以对平时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也可以通过摸底测试来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状况。 三、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在九年级数学总复习之前,应制订好总复习计划,不可走一步算一步。只有切实可行的 复习计划才能让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具体的复习步骤与方法 考虑到数学复习的时间和任务,笔者认为,中考的数学复习最好分三轮进行。太少,复 习就没有层次性;太多,时间上不允许。 第一轮,摸清初中数学的知识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 第一轮复习是总复习的基础,侧重点是双基训练。近几年的中考题安排了较大比例(约70%)的试题来考查“双基”。全卷的基础知识覆盖面较广,起点低,许多试题源于课本,有的 是对课本原型进行加工、组合、延伸和拓展。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夯实 基础。具体的做法是: 1.使学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把握各个知识点,特别要记牢记准一些重要的公式、定理、公理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定理中的隐含条件。例如二次函数y=ax2+bx+c中的a≠0;垂径定理的推论:“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中的隐含条件“被平分 的弦不是直径”等。 2.教师要组织、引导、协助学生将一些相关的、相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比较,掌握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元二次方程 易错点: a≠0 和a=0 方程两个根的取舍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法 /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 (2)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3))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5)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方程的两个根为 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 0)的过程。

九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参考范文

九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参考范文 一、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 原题或改造,后面的大题虽是“高于教材”,但原型一般还是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是教 材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所以建议第一阶段复习应以课本为主。必须深钻教材,绝 不能脱离课本,应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按知 识块组织复习,可将代数部分分为四个单元:实数和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及其图像;统计与概率;将几何部分分为五个单元:线段、角、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复习中由教师提出每个单元的复习提要,指导学 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知识重温一遍,边复 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 路和方法。 2、夯实基础,学会思考。目前,我市中考数学命题时,有足够的分值用于检测学生 的学业水平,从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看,部分中档题及较难题中的基础分,则占分比例更大。因此,九年级数学复习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通过系统的复习,使每个 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熟练、正确和迅速。每个中档以上难度的数学试题通常要涉及多个知识点、多种数学思想、方法,或者在知识交汇点上巧妙设计试题。因此,让学生学会思考是从根本上提高成绩。 3、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 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 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 学方法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 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4、重视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如用函数解析式去求交点等问题,都要用到函数 的思想,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多做一些相关内容的题目;再如方程 思想,它是利用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联系和制约的关系,通过建立方程把未知量转化为已 知量;再如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近几年中考情况看,最后的“压轴题”往往与此有关,不 少同学解这类问题时,要么只注意到代数知识,要么只注意到几何知识,不会熟练地进行 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的相互转换,复习时要着重分析几个题目,让学生悉心体会数形结合 问题在题目中是如何呈现的和如何转换的。 二、第二阶段: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