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7
实验实践
总第259期
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先进制造模式成为发展主流,伴随而来的掌握现代先进技术并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技能的机械类人才成为制造业急需加入的生力军。
近年来,开设机械类专业的许多应用型高校注意到了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对实践设施进行了大量投入。
[1,2]
但是,
目前许多高校的技能实践教学主要依附在课程的实验方面,即围绕课程知识的加深理解和验证方面,因此,处于附属地位,再加上技能标准及考核方面有所放松,从而造成学生掌握的技能支离破碎,其结果是学生掌握的技能缺乏系统性、渐进性,与社会岗位需求相
差甚远。
[3,4]如何真正实现学生技能训练的实践性、系统性、开放性
和职业性,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在校企合作细化方面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一、“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和教学方案构建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理论同步“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
工科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方案一般分四个层次构建,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毕业设计。
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内容是递进关系,后面层次的学习内容与前面层次的学习内容具有关联性。
随着层次的递进,知识和技术的融合度和综合性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学生在大学四年循序渐进地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鉴于以上专业学习客观规律,我院构建了“分层递进”、实践技能项目训练与理论课程学习同步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形成了实践与理论教学相互协调、相互渗透、自成系统的独立体系(见图1)。
2.建立“一线、两主体、四层次、四环境”的实践教学方案“一线、两主体、四层次、四环境”的实践教学方案的具体内容是实践教学过程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协调合作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四个层面,并分为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四个环境实施展开。
具体做法是:首先,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各个层次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要求,合理策划各个层次实践教学项目;然后,根据每个技能训练项目预期所能达到的效果,选择恰当时段、教学环境和优良的教育资源进行规划设计。
如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上述方法规划设计出了实践教学方案(见表1)。
表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时间层次平台实践教学主要科目
环境
资源第一年
公共基础层
基本技能
思政理论社会实践校外社会活动校、企外语能力训练
竞赛、社团活动、社会
交流
校、企计算机应用训练课外竞赛、校内、校外项目
校、企人文素养训练
校内课外讲座、社团活动
校、企沟通协作能力训练校内课外讲座、社团活动校、企
机械认知实习校内实训基地、企业生产
现场
校、企
第二年
专业基础层
专业基础技能
工程制图测绘训练
校内、企业机械产品陈列室、绘图室
校、企金工实习
学校实训基地、企业生产
现场
校、企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校内、企业机械产品陈列
室、绘图室
校、企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校内、企业机械产品陈列
室、绘图室
校、企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校内、企业电工与电子设备校、企第三年综合层
专业综合机械制造工夹具设计校内实训基地,企业提供项目
校、企机电系统设计
校内实训基地,企业提供
项目
校、企专业实习企业实习基地
校、企第四年
提高层
工程综合
机电产品创新设计
科研训练,创新竞赛、企
业新项目
校、企工程项目管理设计
校内实训基地,企业提供
项目
校、企毕业设计学校资源、企业资源
校、企导师
二、实践教学主要保障措施构建
一是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制度,从纵深方面三个层次展开:领
工学结合“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
陈卫增 胡永举 李 凝 徐 洪
摘要: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应用型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实践和创新技能的培养。
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构建了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同步“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设计了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及条件。
经过实践,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技能、增强工程意识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工学结合;分层递进;工科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作者简介:陈卫增(1961-),男,浙江兰溪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系主任,副教授;胡永举(1968-),男,黑龙江鹤岗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教学副院长,教授。
(浙江 金华 32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2-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57-02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2.36.032
公共基础层专业基础层综合层提高层公共基础课理论理论教学体系
专业基础课理论专业课理论理论毕业设计理论基本技能训练
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基础技能训练
专业综合技能训练
工程综合技能训练
图1 “分层递进”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框图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06 10:29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11.3776.G4.20121206.1029.032.html
582012年第36期
导层面,建立学校和企业在领导层面的合作指导委员会,并制订以章程、工作条例为形式的合作组织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层面,建立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协调合作的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制订制度规范,如建立实践教学内容定期审查制度、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实践教学质量定期评价制度等;现场实践层面,建立学校带队老师与企业现场师傅合作小组,并制订制度规范,如建立现场学生实习校企合作人员职责规范、实践教学方案实施细则、学生技能考核细则等。
二是建立工学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主要措施:选派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的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组织教师团队,深入企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扩大外聘兼职教师在任课教师中的所占比例,积极聘请合作企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校上课或短期讲学。
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实训室和实习基地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必须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主要措施为:企业在校内建立真实产品实训室。
如我院与浙江万里扬集团合作构建了校内万里扬变速器实训室,供学生拆装和测试技能训练;在校外建立多个不同企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获得的技能具有通用性。
如我院机械类专业分别在4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在生产不同产品环境的实习,使技能训练具有多样性,在多样性中获得通用性。
三、工学结合的“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效
1.校企优势教育资源得到系统性整合,实践教学设施和管理趋于完善
构建的工学结合的“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经过两年多实践,主要成果如下:第一,通过校企双方的努力,使实践教学设施建设趋于完善。
如在原有实验室基础上新建立6个实验室,其中校企共建实训室2个,基本满足了新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需要;校外实习基地有6个,主要用于学生假期顶岗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
第二,通过校企合作制度的建立,使实践教学的内容趋于工程化。
如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必须由现场企业师傅亲自指导,学校带队老师给予配合。
实习之后,每个学生必须写出实习报告,学生经过校企人员答辩合格后才能完成专业实习任务。
2.学生实践和创新技能显著提高
新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面、知识面和工程面上循序渐进,达到了递进式实践技能训练效果,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实践和创新技能水平。
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两个环境结合的培养下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题真作,回归工程,使学生从工程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2010年以来,我院有400多名学生从中受到实践技能的训练;共有24个“浙江省大学生新苗创新项目”被批准;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而公开发表论文21篇;利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进行机械创新设计项目硕果累累,获得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学生参与老师校企合作的横向课题15项,获得专利30项,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创造意识得以提升。
四、结束语
工学结合、实践与理论同步“分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突破了传统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不紧密、不系统的局面,同时实践与理论同步“分层递进”符合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客观规律;工学结合共同参与实践教学,适应了本科专业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要求,避免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纸上谈兵较多的现象,拉近了学生理论学习与工程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工程岗位工作。
参考文献:
[1] 汪传生,韩兆林,史俊友.创新大机械学科实践教学体系与适应人才培养需求[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9-11.
[2]于雷.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械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制造业自动化,2010,32(3),90-92.
[3] 李卫清,曹建树,焦向东.应用型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88-91.
[4] 吴济民.基于工学结合的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0(3):195-197.
(责任编辑:王祝萍)
论和回答,通过互动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更多的时候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教学手段改革。
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板书、录像、多媒体 CAI 教学,使教学过程生动直观,调动学生各感官的积极反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建设“智能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网站,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传递参考资料,交流课外成果,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5.改革考核方法,引导学生的关注点,客观、多样化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传统的期末考试一卷定成绩的方法不能全面督促学生重视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内容,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长春工程学院改革考核方法,推行期末闭卷考试与小课题、综合性大作业、课堂提问、讨论、第二课堂小制作、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综合性实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的关注点,确保更加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合理地评价和检验学生的能力、水平。
三、结论
以上是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智能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完整一轮的教学实践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
通过改革,长春工程学院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建设,于昕,等.“智能控制”教学方法探索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19):93-95.
[2]余伶俐,蔡自兴,肖晓明.智能控制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9):35-39.
[3]师黎,姚利娜,万红.《智能控制基础》双语教学的实践教学研究[J].高教探索,2007,(6):88-90.
[4]蔡自兴.智能控制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等.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8-29.
[6]毛玉蓉.MATLAB在智能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2008,(2):8-12.
(责任编辑:王祝萍)
(上接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