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几何总复习中的问题解决与变式教学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几何总复习中的问题解决及变式教学
省县庄一中再瑞
:zzyzfzr163.
:
容摘要:正确面对总复习中出现的问题,选择变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解决,变式教学
正文:
一、前言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能力是不可以缺少的,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初三进入总复习,学生手中的学习资料各式各样,习题花样翻新,如何正确对待复习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正确引导,为提高复习效率服务,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二、正确对待总复习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不怕出现问题。美国数学家哈莫斯(P.RHalmog)宣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自80年代始,问题解决已成为世界性数学教学的热点及核心问题。
“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学的新趋势,已为国外教育同行认可。许多数学家。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从他们的见解中不难发现,“问题解决”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是数学教学所体现的一条主线。
在问题解决的方法上也出现了许多模式,其中包括:德国心理学家卡尔。邓克尔(Kar..Dancker)的围渐趋缩小的模式;美国教育家杜威(丁,Dewey)的“五步模式”,波利亚的“四步模式”等。
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听取他们对“问题解决”的看法。
三数学复习不同于单纯知识的教学
单纯知识的数学,在推理论证之后就基本完结。培养思维的数学教学在获得论证之后,回顾整个思维过程,检查得失,加深对所学原理,公式的认识,联系以往知识中有共同本质的东西,概括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推动同化。顺应的深入。
在复习阶段,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是问题,随着诸多的问题得以解决,学生的能力定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此阶段,学生往往忽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复习,一味地钻研习题集是不对的,作为教师往往也会被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紧。
此时,教师如果能从学生反应的诸多问题中发现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在复习课中适时指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再能将学生复习的焦点向课本中转移,也会减轻教师疲于奔命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变式教学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1 运用变式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主动性才能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给人一种新鲜、生动的感觉,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 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它突出与众不同。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在课堂中运用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多探讨,多争论,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创造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变式教学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但不改变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学习时不只是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和减少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从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容。
变式教学可以让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总之,在新课标下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因材施教,继续完善好“变式”教学模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演化课本例题,激活创新思维
中招考试的特殊性(即使选拔性考试,又是水平考试)决定了命题立足于选拔新生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对初中教学的影响。事实上,数学学科的中招考试是在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不出现繁杂的计算题和证明题,所以将学生复习的注意力转移到课本上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以几何例题的“变式教学”为例,对几道中招命题进行归纳。
案例一
A
例题:(初中数学第三册上第96页—97页,切线长定理的证明)
如图1 ⊙O外一点P,引圆的两条切线PA,PB
求证:PA=PB, ∠APO=∠BPO
PA,PB是⊙O的两条切线,
证明:
OA⊥AP OB⊥BP
又 OA=OB, OP=OP
∴Rt△AOP≌Rt△BOP.
∴ PA=PB, ∠APO=∠BPO
是⊙o 1和⊙o 2的外公切线。 B 、C 为切点。 求证:AB ⊥AC (参考如下:
证明:作两圆的公切线AO 交
BC 于O
由切线长定理可知AB=AC
∴∠BAO=∠OBA
同理可证∠OAC=∠OCA
又
∠OBA+∠BAO+∠OAC+∠
∴∠BAC=90°)
变式二
如图3 ⊙o 1和⊙o 2外
切于点A,公切线AP 交外
公切线BC 于P 。 求证:△P o 1o 2为Rt △
(参考:由切线长定理可知
∠BP o 1=∠AP o 1,∠AP o 2=∠CP o 2 又因为平角等于180°, 所以∠o 2P o 2=90°)
变式三 图3题设不变,增加条件o 1,o 2的半径分别为R R 21,。
求PA 的长;
解法1:先证明△P o 1o 2为Rt △,
再由PA ⊥o 1o 2,证明△P o 1A ∽△o 2PA 。 得PA 2
=R R 21
∴PA=
R
R 2
1
解法2:如图4,连接C B O O 21,
作o 2E ⊥o 1B 求BC=o 2E=
)()(21212
2R R R R -+-
=2
R
R
B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