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因专题 知识总结及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专题

夯实基础

一、经典实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英国):

(1)实验材料:小白鼠、两种类型肺炎双球菌(R型细菌:菌体无多糖类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毒性;S型细菌:有多糖类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毒性,可以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2)实验思路:

① 无毒R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② 有毒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

③ 有毒S型死细菌→小鼠(不死亡)④ R型活细菌+S型死细菌→小鼠(死亡)

(3)结论: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美国):

(1)实验思路:1944年,艾弗里等人为了弄清“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将S型细菌进行分离,提取出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

T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2

科学家分别用32P和35S标记

T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然后分别侵染大肠杆菌。测试的结果表明噬菌体

2

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二、DNA结构特点、复制和表达过程

1.DNA结构特点

2.DNA分子的复制

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条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

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新DNA分子。

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意义:把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从而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3.基因的表达:中心法则。

三、★★★基因传递的基本规律(基因的分离、自由组合定律与伴性遗传)

1.基因分离定律的性状分离比——3:1

2.自由组合定律分离比——(3:1)n

3.适用范围:完全显性。

①基因分离定律异常分离比

异常情况基因型说明杂合子交配异常分离比

显性纯合致死1AA(致死)、2Aa、1aa 2:1

隐性纯合致死1AA、2Aa、1aa(致死)3:0 隐性基因致雄配子死亡只出现某种性别的个体1:1仅为某种性别

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异常分离比

异常情况基因型说明异常分离比

多因一效(两对基因决定一对相对性状)A B (性状甲):A bb、aaB 、aabb(性状

乙)

9:7 A B (性状甲):A bb和aaB (性状乙)、

aabb(性状丙)

9:6:1 含有任何一个显性基因的表现型相同,与隐性纯合子

的表现型不同

15:1

显性上位效应 A B 和aaB (性状甲):A bb(性状乙)、

aabb(性状丙)

12:3:1

隐性上位效应 A B (性状甲):aabb和aaB (性状乙)、A

bb(性状丙)

9:4:3

A基因不控制性状,对另一对基因起抑制作用A B 、A bb和aabb(性状甲):aaB (性状

乙)

13:3

4.遗传病遗传方式的确定

首先判断显隐性:无病生有病,有病为隐性;有病生无病,有病为显性。

确定基因位置:

若为隐性,则在系谱中找女患者,(没有女患者,则两种情况都可能,但伴X的概率大),观察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们,只要有一个为正常,则一定为常染色体,要是所有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们都患病则两种都可能但伴X 的概率大。

若为显性,则在系谱中找男患者,(没有男患者,则两种情况都可能,但伴X的概率大),观察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们,只要有一个为正常,则一定为常染色体,要是所有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们都患病则两种都可能但伴X 的概率大。

四、生物变异

1.基因突变

定义: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原因:

⑴ 外因:由于某些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剧变、射线、污染等)或者生物内部因素(如异常代谢产物等)的作

用。

⑵ 内因:DNA复制过程中,基因内部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或排列顺序发生局部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

息。

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特点:①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随机发生;③突变频率低;④多数有害;⑤不定向。

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基因重组

定义: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发生时期: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

原因:

⑴ 由于生物个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自由组合。

⑵ 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换。

意义: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3.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⑴ 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

⑵ 重复:染色体中增加了某一片段。

⑶ 倒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 。

⑷ 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⑴ 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

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⑵ 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⑶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其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

⑷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归纳总结

一、显、隐性的判断

①性状分离,分离出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②杂交:两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

③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④假设推导:假设某表型为显性,按题干的给出的杂交组合逐代推导,看是否符合;再设该表型为隐性,推导,

看是否符合;最后做出判断;

二、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

①测交:若只有一种表型出现,则为纯合子(体);若出现两种比例相同的表现型,则为杂合体;

②自交:若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不出现(或者稳定遗传),则为纯合子;

注意:若是动物实验材料,材料适合的时候选择测交;若是植物实验材料,适合的方法是测交和自交,但是最简单的方法为自交;

三、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

①测交:选择杂合(或者双杂合)的个体与隐性个体杂交,若子代出现1:1(或者1:1:1:1),则符合;反

之,不符合;

②自交:杂合(或者双杂合)的个体自交,若子代出现3:1(1:2:1)或者9:3:3:1(其他的变式也可),

则符合;否则,不符合;

③通过鉴定配子的种类也可以;如:花粉鉴定;再如:通过观察雄峰的表型及比例推测蜂王产生的卵细胞的种

类进而验证是否符合分离定律。

四、自交和自由(随机)交配的相关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