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毓菁,薪火相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首语:历经百年的老树盘根错节、班驳粗涩。然而,当第一缕七彩阳光洒向校园,当第一声稚嫩童音奏响清晨,你会发现,黄绿黄绿的芽儿绽满枝头,叽叽喳喳的鸟儿如精灵般在叶丛间跳跃,一颗心,依然脉动着青春和热情……

百年毓菁,薪火相传

——记上虞区东关街道中心小学

(1902年---2014年)

百年沧桑传薪火

东关街道中心小学,建校溯于上世纪绍兴毓菁学堂。晚清时期,外侮日逼,维新之风盛起,废科举兴学校,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东关士绅袁高林、章紫眉等有识之士,个人捐助,征得天华寺主持赞同,以藏经楼西厢房为校舍,以80亩寺田供作资产,创立毓菁学堂,袁高林为首任董事,孙承献为校长,按清《壬寅学制》,开设修身、古文、史学、算术、地理、体操等课。学堂取名“毓菁”为孕育精英之意。学堂聘得当时秀才、师爷章镜臣、章纪泽、孙肖山等名士为师,他们受绍兴光复会会长蔡元培之影响,传播民主革命思想,谋求救国救民道路,育就一代精英竺可桢、任葆泉、陈祖南等优秀学子。

1914年(民国三年),毓菁学堂更名毓菁学校。1940年(民国29年),改名东关区第一小学。因秉承毓菁校风,授为国民示范小学。

1948年历经三年内战,国民经济面临崩溃,学校难以维持而停办,学生离散。

1949年6月,绍兴解放,由金炳麟等重新恢复学校。8月学校由绍兴县人民政府接管。教义、仁端、复源三所学校并入本校。委任金炳麟为解放后首任校长。

1950年起,先后任命荻南秋、陈雪琛、阮钟尧等为校长。1951年更名为东关区中心小学,政府将天华寺全部房舍划给学校,面积达16亩。

1954年10月学校划入上虞县。1974年改称东关镇中心小学。1978年,改名为东关区中心小学。1994年学校易地新建,校园占地23亩,建成标准化校舍7828平方米。2002年东关撤镇设街道,学校改名为东关街道中心小学。2013年上虞撤市为区,学校更名为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中心小学。学校现有31个班级,1251名学生,92位教职员工。

桃李春风育英才

学校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国之英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竺可桢、沈春林、任移逊、沈晓明、孟仁泉、何仁山、韩渭敏等等。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又名绍荣、烈祖、兆熊。1890年出生于东关,民国二十八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毓菁学堂。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我国现代教育界、科学界的宗师和楷模。1910年,留学美国。先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1913年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学习气象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毅然回国。1927年,应蔡元培之聘任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为中国的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1936年4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提出“求是”校训,彼时浙大拥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学术空气浓厚,被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

沈春林和任移逊均为国内知名的航空航天科学家,其中沈春林系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先后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

任移逊任上海航天测控通信研究所总工程师、战术导弹技术指挥。领导和参加航天测控领域和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

沈晓明就读于东关镇中心小学,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上海新华医院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等,现任上海市委常委、浦东区委书记。

求是精神焕光彩

竺可桢先生的“求是”精神,是东小人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学校以“求是维新”为校训:“求是”就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维新”就是崇尚创造、与时俱进。这一核心价值观,在百年老校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岁月更替,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精神之珠,依然闪耀着夺眼的光芒。缘于“求是”精神的感召,学校形成了一以贯之的个性化办学方略。

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自毓菁初创,即确立“培育英才,以德为先”之宗旨。秉承这一传统,学校向来注重“三风建设”,着力营造“和谐卓越”的校风,“博爱博学、求实求活”的教风,“勤思勤学、明德明理”的学风。经多年实践探索,学校形成了以“行走求是之旅”为核心的特色德育教育之路。

先后荣获浙江省示范小学、浙江省百年名校、浙江省标准化学校、浙江省雏鹰红旗大队、绍兴市文明单位、绍兴市文明学校、绍兴市示范家长学校、区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等荣誉,多次被评为市级德育工作、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先进集体,特色德育工作被市级以上多家媒体报道。

学校致力于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始终依靠严谨治学、教学有方、勇于创新的教师群体治校。毓菁初期礼聘的章镜尘、章纪泽、孙肖山等可谓硕儒名士。尔后任职的陈雪琛、叶沥荪、吴亦楚、郑志刚等,也均属教育界知名人士。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完善学历进修、师徒结对、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制度。成立了集体备课组、教学智囊团、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协会、班主任工作沙龙等,每年组织教科节,重抓校本研修,加强教育科研。近3年来,教师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市级以上获奖达100多篇。教学比武市级以上获奖30多人次,其中获绍兴市一等奖3人次,省级一等奖2人次。课题研究市级以上获奖11个。其中获省一等奖1个,省三等奖3个。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春蚕奖1人,省教坛新秀2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课改之星20多人。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他们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和出色的教艺,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社会的好评。

学校素以高质量著称。学科教学,注重常规管理,强化组织调控,狠抓四十分钟效率,努力建构新型课堂,致力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教学质量位居全区前列。体育工作久负盛名。田径、篮球、乒乓球队业余训练坚持不懈。其中传统项目乒乓球有8人次在绍兴市比赛中摘取桂冠。田径队有3名运动员入选省体工大队,2人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学校连续4次被评为省体锻达标先进单位。艺术教育百花齐放。建有摄影、书法、绘画、鼓乐、合唱、舞蹈、民乐、文学、曲艺等社团组织。排练的节目在绍兴市、上虞区文艺汇演中屡次获奖,两个节目参加了2014年浙江省电视台流动大舞台演出,参演绍兴有线电视台“兰花艺苑”节目,百人合唱团应邀在绍兴大剧院演出,参加绍兴市首届学生曲艺大赛获得最高奖——小牡丹奖。学校被中央电视台定为小书画家创作基地,在全国级书画比赛中获奖达150多人次。作文教学成效显著,先后有300多名学生在全国60多家报刊发表习作650余篇,校文学社被评为全国百佳文学社团。

学校重视科普特色教育,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价值取向,成立“竺可桢少儿科普俱乐部”,聘请竺可桢儿子,中国科学院院士竺安为顾问。下设气象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