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干将与莫邪的故事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将莫邪的故事始见于《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曰: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刿矣。”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莫邪者,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金不销沦流……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鼓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龟文,阴作漫理。干将匿其阳,出其阴而献之。阖闾其重。”
之后相连的还并见于《列士传》、《搜神记》、《拾遗记》等。魏晋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有关干将莫邪的原文: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出。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在《搜神记》里干将莫邪为楚人。其铸剑事各书所载不同。因而又演绎了其子献雌雄剑于楚王而报杀父之仇的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好象记得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有《铸剑》一文,在写到干将莫邪之子赤自刎后,执赤首级的客在大殿见到吴王并机智完成了代赤报仇的夙愿——“……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坠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坠汤中。……”(《搜神记》原文)鲁迅把干将莫邪之子复仇赋予了新意:汤镬中三颗头颅仇人相见斗得昏天黑地,最终同盟者将吴王咬死在镬底。当众人捞起煮得三首俱烂的脑袋一同安葬,鲁迅做了这样的结局: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其实天下百姓是最最悲哀的,他们的愚蠢原于他们的不知情。鲁老夫子也许想要揭示这一点吧?
也正是干将莫邪、欧冶子这样的百姓,铸就了2500多年前苏州冶炼工业的发达,他们促就了吴国制造冷兵器的主导地位,“吴戈”“吴王剑”使吴国俱备争王称霸的实。我曾见到过陈列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吴王夫差矛、越王勾践剑,也还曾见到考古专著中对于出土的古吴国兵器已能冶炼高质量钢的分析。屈原在《楚辞?九歌》里有描写楚国军队装备精良的句子“操吴干兮被犀甲”,至少可以说明吴国的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
而干将莫邪却是一出可歌可泣的悲剧,历史上的干将与莫邪的故事有着丰富的创作内涵,曾经影响过多种文艺作品,甚至可以在《霸王别姬》中见到它的影子。当项羽被困垓下,高唱“虞兮虞兮奈若何”时,虞姬便拔剑自刎,让楚霸王心无牵挂,奋力突围。虞姬虽说是苏州附近的常熟人,(一说是江苏沭阳人,是宿迁那边的。)但她自己就是一员女将。莫邪是越国人,那是出西施的地方,本为浣纱女,或为樵薪人,她生活在灵秀的山峰与清亮的湖水之间,她应该柔美轻灵,这是吴越女子的特征。干将就不同的,他是剑,是刚毅与烈火的化身。对于干将的定位应该是充满了阳刚之气。
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吴人“轻死易发,秉性刚烈”。专诸、要离,项羽江东起兵,那八千子弟都是苏州的。只是在唐宋以后,特别是经过明代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生活优裕,苏州地域的人或许表现得另类起来,白面书生,手执茶壶,抓扇轻摇,操一口标准的吴侬软语,把阳刚之气丢失殆尽。
我以为这就是干将莫邪之后苏州人的悲哀。“胸中有镆铘,老境要志弱”——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