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一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若最冷月为7月、最冷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第三步,推论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20xx)2、位置:纬度边线: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3、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一年存有显著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4、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5、该气候条件下以构成的陆地自然拎:热带季雨林拎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该气候条件下以原产的典型动物:象,孔雀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性红壤6、该气候区内原产的城市: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纺城孟买,城市和麻纺城加尔各答,新兴工业中心班加罗尔,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内、港口和工业中心胡志明市、老挝的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我国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亚,台湾港口高雄。
历史名城台南,菲律宾首都马尼拉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1、天体: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构成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太阳: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
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对地球影响:保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就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3、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②色球层:耀斑对地球影响:引发电离层扰动,并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并使磁针无法恰当命令方向,影响气候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据结构特征可以分成: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宇宙环境:小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阻碍,处在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平衡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太阳和进动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飞过看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飞过看看逆时针,南极飞过恰好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值1o/日近日点(1月初)慢远日点(7月初)慢各地成正比,每小时15o (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KM小时,两极为0。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总结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利用
人类通过修建水库、引水工程、提水工程等措施,对水资源 进行时空上的重新分配,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水资源保护
针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需要采取节约用水、防治 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以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
Part
01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02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分布在亚洲东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03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东
南部。
Part
05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及意义
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 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综合体)。
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及意义
土壤形成因素及类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
土壤形成因素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 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 自然体。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共同决定了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土壤类型划分
根据土壤的性质和成因,可以将土壤 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地带性土壤、 非地带性土壤等。不同类型的土壤具 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
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型,又形成了相应的土壤类型。
地理环境差异性表现及原因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复习知识点总结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植被1.植被的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的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3)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案例:骆驼刺特征: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很发达。
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可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收水分。
4、植被的类型和特征(1)森林的类型和特征: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植被群体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各月都有花开。
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草原类型对应气候区气候特征植被特征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
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温带草原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高一学习指导】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五章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高一学习指导】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1第五章知识点:自然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1.共同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
2.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整体表现: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的同时实现主要依赖光合作用,属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
质保持稳定的功能
需要依靠多个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单一地理要素不具备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备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
4、地理要素的变化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
高中就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必须好好把握住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课程1第五章知识点,期望大家讨厌。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三大循环简图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主要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性质指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保持环境稳定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稳定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的构成: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生物2.地理要素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4.从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的过程(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①气候:地方(局部)气候区域干旱化;②地形:平坦的高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③土壤:土壤受流水侵蚀,失去肥沃的表土层,土壤的肥力逐渐下降;④水文:黄河下游沉积,河道淤高,河流改道;⑤生物:部分自然植被与土壤表土层同步消失。
5.森林的作用: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自然带的命名规则:热量带+植被类型+带(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3.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1)热带沙漠..带;..气候→→热带荒漠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2)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3)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形成基础:热量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案例: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热量差异很大,气候类型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海陆位置形成基础:水分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案例: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地形形成基础:水热(水分、热量)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逐渐更替(类似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注意:①山麓自然带(基带)与该山地所处纬度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1 -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 6 -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 13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选填序号)①岩石②生物③大气④土壤⑤植物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1)实现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微思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哪一种循环?[提示]生物循环。
[教材思考]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提示:图中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通过大气降水,生物、土壤、河流和湖泊获得水分补给;大气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获得水汽;土壤中的无机盐及养分,通过水的运动被植物吸收。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含义: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
2.内容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特点(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第五章是高中地理必修一课程中的重要章节,它主要讲述了地球上的生物资源和自然灾害。
本文将对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生物资源1. 生物资源的类型:(1)食品和饮料类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牧、渔业和采集的食物等。
(2)生态系统支持类资源:包括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它们通过维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氧气产生和空气净化等服务。
(3)工业原料和草药类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以及植物提取物和化学物质等。
(4)医学和美容用品类资源:包括药材、化妆品等。
2. 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建立生态保护区、重视生态旅游、科学利用荒漠、草原和海洋资源等。
3.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源泉,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文化和保健价值。
二、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的类型:(1)气象灾害:如暴雨、洪水、旱灾、冰雪灾害、台风、龙卷风等。
(2)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火山喷发等。
(3)生物灾害:如病毒传染、昆虫寄生、作物病害等。
2. 自然灾害的成因:(1)人类活动的影响:开垦农田、城市扩张、工业污染等。
(2)自然原因:地球内部构造和气象环境的变化等。
3. 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
它们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房屋损毁、农作物减产、经济损失、社会秩序紊乱、环境污染等。
4. 自然灾害的防治:(1)气象灾害的预防:如建立气象监测系统、加强防汛工作等。
(2)地震灾害的预防:如合理规划建设、加强地震预警、提高抗震能力等。
(3)生物灾害的预防:如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4)应急准备工作的开展:如组织抢险救援、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等。
地理必修一第5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5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 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植物又向大气中释放氧气,枯枝落叶等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土壤中的有机质,影响土壤的肥力。
- 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 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无机盐等,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一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 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加强,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相对增强,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例如,在山区,由于地壳运动使山体抬升,随着山体的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加剧,河谷加深,地面坡度增大,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由于植被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气候变得干旱,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2.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 成土母质与土壤。
-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例如,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
高一地理第五章所有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五章所有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
在高一地理第五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本章的所有知识点的总结。
1.地球的结构与构造-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
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幔是介于核心和地壳之间的层状结构,而地壳是地球表面最薄的一层。
-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板块构成,板块是地壳和地壳下伴随的上部地幔组成的一个连续体。
2.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做旋转运动,造成地球的白天和黑夜交替。
-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进行运动,使得四季交替。
3.地理坐标系统- 地理经度:用来表示地球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单位为度。
- 地理纬度:用来表示地球上某一点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单位为度。
4.地球的气候-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空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
其中,赤道附近形成的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以及两极附近的极地高压带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气候类型:地球表面有丰富的气候类型,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5.地球的水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分不断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蒸发再循环等过程。
- 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6.地球的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多样性程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以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现象。
-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和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
以上是高一地理第五章的所有知识点的概述。
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认识到地球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结果: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知识点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产出有机物。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知识点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表现: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地域分异(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知识点2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2.形成基础:________。
3.表现(1)低纬、高纬地区:自然带横穿整个大陆。
(2)中纬度地区:自然带在一定范围内________延伸、________更替。
知识点3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分异原因:从沿海向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
2.分异基础:________。
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汇总第五章主要包含四个主要部分: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学科主要方法,地图制图规律以及其地理意义,地理研究的具体应用。
1. 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从古代祖先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影响力来看,可以分析出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其中,中国古代地理学是一门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受到泰勒、弗洛伊德和萨特等外国地理学家的影响,发展出新的理论和实践。
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种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和人类变迁的深入学科。
2. 学科主要方法:地理学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制图法、空间统计分析法、要素着力点分析法和模式演绎法等。
其中,调查法是地理学最基本的方法,主要用于寻找某种地理现象的根源;制图法可以帮助学者通过观察和具体表述的方式,更好的理解特定的地理现象;空间统计分析法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某一地理现象占有的空间大小;要素着力点分析法可以让学者知道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特定地理现象;模式演绎法可以对特定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并从不同的角度形成合理的模式,以便对其进行预判和研究。
3. 地图制图规律以及其地理意义:地图制图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几何空间、图像表现和主题类型。
几何空间是指地图所表示的物理空间,比如地形高度、行政等级、山脉、湖泊、国界线等;图像表示是指地图上绘制的视觉或文字,描述了某个特定地点或者整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主题类型主要指地图覆盖的主题,一般有气候地形、行政区划、经济发展和人口构成等。
4. 地理研究的具体应用:地理研究的具体应用旨在为社会实践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通常有以下四个方面: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
例如: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例如:市场统计机构的分析和研究,综合情报的统计分析;环境和污染研究:例如:臭氧层破坏研究,天气变化对社会的影响研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例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展特征,预测和防护措施研究。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作为高一必修一的一部分,地理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地理中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球的独特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的独特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内部构造和外部构造组成的巨大系统。
内部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坚硬岩石壳,具有较低的密度和良好的导热性能。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最厚的层,由固态岩石和部分熔融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两部分组成,外核是一层熔融金属,内核则为固态金属。
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特征和地貌类型。
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分为内力和外力两种。
内力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作用,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等。
地壳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岩石构造运动的结果,可分为构造隆起和构造坳陷两种。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熔融岩浆冲出地表形成的。
外力是指地球表层的风、水、冰、重力等力量的作用。
风力可以侵蚀和堆积地表材料,形成沙丘和风化壁等地貌。
水力是指水体的侵蚀和运动,包括河流侵蚀和冲积、海岸侵蚀和沉积等。
冰力是指冰雪的侵蚀和运动,形成冰川和冰川地貌。
重力是指地球引力的作用,可以引发滑坡、崩塌和地震等地貌。
三、地理中的其他重要概念除了地球的独特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地理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
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中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环境。
地理条件是指一定地理环境中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包括气候、植被、土壤、水资源等。
四、地球的层次划分为了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征,地球可以按不同的要素进行层次划分。
常见的划分方式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气体层,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同温层等。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分布层,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岩石圈是指地球表层的岩石层,包括地壳和部分地幔。
湘教版高中地理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梳理总结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姓名:一、基本知识点(整理内容全部都很重要,带“▲”的为必背内容):1.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可分为自然植被(例如: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和人工植被(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
2.▲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草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
3.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在分布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下面以北半球为例,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进行对照:4.▲植被与环境(1)大尺度:①影响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②植被的变化:a.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的影响,气候呈带状分布,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带状分布(纬度地带性);b.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经度地带性)(2)中尺度:①影响因素:地形;②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垂直地带性)(3)某地植被的破坏会引起当地大气、水、生物、岩石、地形、土壤等地理要素一起发生变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土壤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6.土壤的组成:矿物质(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水分和空气(两者随外界气候条件此消彼长,并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7.▲成土因素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
8.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9.▲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①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石灰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②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花岗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少。
10.▲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①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②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精品文档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_ 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3)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受人类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岩石,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是水和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二、自然带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三种地域分异规律(课本P91〜94)2、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3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2.16,P91图5.6 )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禾U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表1.气候分布规律图表2•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一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 ° —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 —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 —40 °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 —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生物要素。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第五章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2、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的发展是统一的,每个要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果某一个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地理要素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成因:不同地域由于所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
自然带往往以植被来命名。
2.对照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简图
北半球陆地自然带。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注意:
自然带≠气候带≠植被带;自然带=热量带+植被类型+带。
例如:①热带雨林是指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
②热带荒漠气候是荒漠带的典型气候。
③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
66°34’N 23°26’N 0° 35°N 25°N 10°N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篇一: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2)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的发展是统一的,每个要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果某一个地理要素发生了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的自然带。
自然带往往以植被来命名。
2.对照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简图【务必识记】:
北半球陆地自然带。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66°34’N
35°N 23°26’N 25°N 10°N 0°
注意:
自然带≠气候带≠植被带;自然带=热量带+植被类型+带。
例如:①热带雨林是指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
②热带荒漠气候是荒漠带的典型气候。
③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带
1.由于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洋,所以缺失了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
2.由于安第斯山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西风,所以南美洲南段西岸是多雨的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形)
3.受沿岸暖流影响,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而在大陆东岸则受沿岸寒流影响,其分布的纬度较低(洋流)
4.因为有高山冰雪融水灌溉,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山麓地带出现绿洲景观(水分)
5.因为位于来自印度洋的暖湿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以及受沿岸暖流的影响,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地形、洋流)
篇二: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
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地球的运动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
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
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 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特性叫做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叫做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个要素演化会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案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以亚欧大陆为例,世界气候类型模式图:
大陆西部大陆中部大陆东部
90807060冰原气候苔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90°80°70°
50°
气候温带大陆温带季风40气候性气候35°
3023°26100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10°
热带雨林气候
0°
23°26′
世界陆地自然带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大陆西部大陆中部大陆东部
9080706090°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80°70°
温带落叶
50°
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40亚热带常绿温带荒漠带阔叶林带
35°
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30热带荒漠带阔叶林带23°26′23°26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带10°10热带雨林带
00°
区分问法:气候类型&自然带&植被类型
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自然带(山麓基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坡自然带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
④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山脉表现最明显
④
③②①
②③
④
同一种自然带,在阳坡分布的起始高度要高一些。
(北
半球: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南半球相反)
雪线(常年积雪的下界)
雪线的高度:阳坡高于阴坡,背风坡高于迎风坡。
在“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北半球暖温带山地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