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代荣军
摘要: 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离开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一句空话,需要予以高度重视。

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及现状进行了基本评价,强调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的供需总量、结构、种类不平衡,今后的改革的重点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率;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组织,规范民间借贷;扩大贷款总量,加大支农力度;完善贷款担保体系,扩大农村贷款范围;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以及与上述诸多问题相关联的理论系统做了阐述。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金融需求、农村经济发展、金融结构
Abstract: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relates to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hether can smoothly. Leave the financial system of the healthy operatio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ill become a non-existent, like, become empty words, need pay serious atten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valuation, emphasis on current's main problem is rural financial market demand and supply of money supply, structure, type imbalance, future the emphasis of the reform i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rational division of pluralistic investment, perfect function, service efficiency of rural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improve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rural coverag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organizations, regulating the non-government loan, Expand loan amount, strengthen the support strength.
Keywords: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financial dem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ancial structure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现状
经过近30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

我国迄今为止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民间资金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

截至2006
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

初步统计,2009年12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村镇银行和财务公司农村贷款本外币余额同比增长33.4%,比上年末提高15.0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0.4个百分点。

农户贷款本外币余额同比增长31.7%,比上年末提高15.3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贷款本外币余额同比增长25.9%,比上年末提高15.9个百分点。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的较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供需总量不平衡,资金大量外流。

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每年农村贷款集中发放期间,即春贷期间,农村信贷需求量难以得到满足,“贷款难”现象突出,一些地方甚至导致了农村严重的地下高利贷现象的产生,而民间金融依然活跃。

2008年,平均每个农户累计借入款为1414元,比2006年增加394元;借入款中71.8﹪来自民间借贷(比2006年多24.1个百分点)户均约1015元。

而且在私人借款中有息贷款(大部分为高利贷)的比重高达53.3﹪。

(二)供需结构不平衡。

一些贫困而急需贷款的农户因为无法抵押而难以得到发展生产的贷款支持,而有些生产大户,需求资金较多较大较频,也难以得到贷款满足。

供需时间结构上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农贷往往是春贷、秋收、冬不贷,而目前农民贷款已经不能仅仅陷于农业生产方面了,正在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一年四季都有挣钱的商机,没有贷款的保障,许多农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难得的发展良机逝去,挣不上钱。

(三)供需种类不平衡。

金融机构在农村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结算、保险、咨询、外汇等其他业务很少。

近年来农业保险不断萎缩,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农业保险业务。

而农户需求的种类较多,金融机构的提供的服务很难满足农户的需求。

而农村市场上的主力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种类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

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问题。

随着各商业银行从农村金融市场的撤出,其机构网点的减少,把大量资金转向城市,投在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不断的减少。

再加上一些地方农村信用社在农
村市场的覆盖率的减少,而且农村信用社的供给能力本身的不足,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供需总量不平衡。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大量流出,使农村资金供给数量严重不足;邮政储蓄的特殊制度安排,成为农村资金流失的主渠道;农、工、建、中四大国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吸收的农村资金通过系统内上存转移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农村资金流失;农村信用社通过存放同业款,将吸收的农村存款存放商业银行或上缴人民银行,形成大量资金分流.。

(二)是各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发展不平衡,农村信用社成为了支持“三农”的主力军。

随着非农金融机构逐步从农村撤离,供给主体数量减少,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主要变为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其在农村的业务范围仅为粮棉油收购等政策性;中国农业银行一直是金融支农的主要力量,但在农业银行定位为商业化金融机构之后,逐步淡出农业领域,以盈利为目的,从规模经济和低交易成本角度考虑,将城市以及大中型企业作为其信贷服务的主要对象,而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农业银行获取资金而不是投入资金的渠道;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但长期以来功能定位不明,产权不清、机构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以及粗放式管理等都决定了其在支农信贷方面难以有较大作为。

而且农村的小额贷款的还款期短,一般是半年至一年。

有的只有两三个月,难以与林业、养殖业的生产周期相匹配,从而容易造成农户无法及时归还贷款,进一步增加了农户贷款的难度。

此外,由于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所需资金量较大,生产周期也较长,初期投入高,风险大,农村的小额贷款难以满足这类需求。

(三)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创新力度不够。

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信贷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信贷需求由单纯的农业生产向生产、生活等多方面转变,期限由短期向中长期转变,贷款金额由小额向大额转变。

但目前,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信贷资金品种主要以小额信用贷款和多户联保贷款为主,个人消费贷款至今没有开展,贷款金额在5千元-3万元之间,贷款期限以一年为主,支农贷款的主要支持项目为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及个体私营经济等,对“公司+农户”等新型农业产业链的信贷支持满足程度较低。

由于农村金融信贷品种少,创新力度不足,已经难以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周期和农村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四、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在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过程中,除依靠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充分保证参与者和受益者(主要是农民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表达,使得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真正符合三农实际,有利于三农的发展。

针对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革对策: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率。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构建一个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为主,以其他金融为辅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1.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充分发挥其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的作用;2.将农业银行定位与服务县城和新农村建设的商业银行,巩固和发展其农村金融网点,基于县城农业银行较大自主权,增加其对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
3.建立健全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运作机构,将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作物和养殖业农业保险,扶贫开发贷款,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农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卫生科教文化等方面的融资,和惠及广大农民的金融服务等列入政策性金融的范畴,适当拓宽其政策性业务领域;4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组建和试点,积极寻求邮政储蓄新的业务定位,设在农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应大力推行小额贷款业务,使之成为支持三农的一支新军。

我国金融机构不断向基层乡镇延伸。

截至2009年年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已由2009年6月末的2945个减少到2792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由708个减少到342个。

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43家,农村合作银行195家,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2054家。

资金实力显著增强,支农服务力度明显加大。

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万亿元和4.7万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比例为12%,农业贷款余额2.1万亿元。

(二)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组织,规范民间借贷。

积极探索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机构等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鼓励私有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

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满足农户间的资金调剂需要。

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对农村金融的补充作用,消除其负面影响。

要引导、鼓励有息民间借贷采取比较规范的契约形式,防止借贷纠纷的发生。

要坚决打击高利贷行为,化解民间借贷的不利影响。

2009年,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
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县域和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强。

各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迅速,广东省73家小额贷款公司陆续正式开业,重庆
市新增小额贷款公司64家,陕西省全年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56家,宁夏自治区“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由2008年末的108个增加至428个。

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平稳推进,在引导资金回流农村、改善农村信
贷服务、促进农业生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扩大贷款总量,加大支农力度。

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供需总量严重不平衡,需要各金融机构提高营业网点的覆盖率,增加投向农村市场的资金总量,满
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表示,截止2009年9月末,中国
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8.8万亿,比去年年初增加了2万亿,贷款增长29.5%,高
于整个银行业贷款平均增幅0.3个百分点。

去年涉农贷款增速高于整个银行业贷
款增速2.9个百分点。

他还指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占到
整个金融机构贷款的66%,90%以上的农户,90%以上的农业贷款都是农信社提供的。

(四)完善贷款担保体系。

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的建设,大
力发展农村信用担保中介组织,建立政府扶植的、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

可以尝试建立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组建农业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为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提供担保。

针对农村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应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开展农村抵押担保制度创新。

建立对" 三农"信用担保机构的成本与风险转移、分担和补偿机制,帮助其健全风险准备
制度,并适当减免相应税费,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有效增加涉农信贷投放。

扩大农村贷款范围,凡属农民贷款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项目,都可以允许贷款,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在
贷款期限上,根据种养业及其产业化周期规律,根据生产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具体应该分为半年期或者分月的短期贷款,1至2年的中期贷款,以及一些
特定行业的长期贷款,对于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项目,应
该予以优惠扶植。

在一些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上应考虑适当的扩大贷款的金额,满足规模经营者的需求。

(五)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各类金融机构应该深入研究农村
金融的发展规律、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农户和农村企业对资金需求特性,进行
体制机制创新,开发贴近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农户和企
业提供安全、便利、质优价廉、多样性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为农村经济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创新业务管理流程,不断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优化业务流程、简化信贷手续、降低信贷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推出一系列包括贷款、承兑、贴现、信用证、理财、咨询、网上银行等综合性服务产品;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行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发展农业生产保险业务,种植及养殖大户可以以其未来的收入投保,然后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支出。

目前,各地已经推出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一是担保物创新。

金融机构积极拓展担保物范围,使农户和农村企业拥有的林权、仓单、土地经营权、水域使用权、农机具、订单、应收账款等资产和权利能够有效发挥融资功能。

二是通过开展“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信贷创新业务,将支农金融服务的对象范围不断向农业生产的上下游延伸。

三是采取信用评价、信用增级等方式,推进信用放款。

在继续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的基础上,推出“农户信用评价+信贷”、“道德信贷工程”、“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产品,根据借款人自身信用或信用联合体的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在为借款人提供便利的同时,有力推动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

2009年金融机构开办的各项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达150余种。

五、总结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要予以高度重视,但是在现行的金融体系中还存在很问题和缺陷,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很难发挥其优势和作用,农民贷款难、贷不到款的现象仍然存在,大量农民只能眼睁睁的看到大好机会丢失,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出台了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是国家在融合了大量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建议后,结合农村实际提出的。

本文在此已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蕙. 韩俊,罗丹,程郁.农村金融现状调查”,农村金融研究,2007,(9)
[2]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钟真真.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体制改革[J].中国发展观察, 2007, (1): 34.
[4] 王芳.论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缺陷及创新[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5).
[5] 陈耀芳,邹王生.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 李变花.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
报,2009,(3).
[7] 葛敏.建设新农村需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8] 沈扬.浅谈国前农村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困境、改革和发展的思路[J] .北京:2007,(3).
[9] 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D].北京:北京大学,2004,(6).
[10] 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构建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服务体系》、《农民日报》2006.5.27
[11] 施文艺、李卫斌.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体系探讨[J].特区经济.2009,(7):162-164.
[12] 冀贺强等.金融抑制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4):61-63.
[13] 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14] 徐忠.金融多元化.农村金融改革绕不开的主题[J].西安金融.2007,(1):12-17.
[15] 成思危.论金融改革。

农村金融改革[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致谢辞
本文从选题、理论框架到最终定稿,得到了常乐教授的幸苦指导,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同时还得到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图书资料参考,以及班级论文小组成员的交流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学生:代荣军
2010年11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