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教学设计-重点课型讲解(初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
2. 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桃树吗?桃树在你们心中是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看看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 思考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深入研读
1. 分析作者在文章中对小桃树的描写。
2.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有没有像小桃树一样的人或事物。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再次强调文章的主旨。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
2. 以“我心中的小桃树”为题,写一篇300 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一棵小桃树》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8课《一棵小桃树》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棵小桃树》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18课,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一篇记叙文。
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作者童年时期与一棵小桃树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小桃树的喜爱之情。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寓意深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珍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记叙文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珍惜。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寓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素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音频素材,用于课堂展示和引导学生的学习。
2.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小桃树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小桃树的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随音频朗读课文。
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回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8《一棵小桃树》(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8《一棵小桃树》(新课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第一部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棵小桃树》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课时,主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单元主题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阅读《一棵小桃树》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课标要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一棵小桃树》,学生需要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的写作意图,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时,我还会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此外,本单元的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通过学习《一棵小桃树》,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和生命的观念,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单元内容分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一棵小桃树》的单元内容分析,主要包括对单元整体概述和对每个课时内容的论述。
1. 单元整体概述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通过阅读《一棵小桃树》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单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课时内容论述(1)第一课时:课文阅读与理解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一棵小桃树》,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大意,理解作者通过描绘小桃树的成长过程,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第18课紫藤萝瀑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8课紫藤萝瀑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七下18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紫藤萝瀑布》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由赞美眼前的藤萝花到回想旧日的藤萝花,在比较中表现时代影响和社会变迁,抒发人生感悟。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人生的感悟。
《紫藤萝瀑布》作为托物言志的典型,引导学生感受藤萝之美和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差,健全的价值观尚未形成,通过《紫藤萝瀑布》的学习,学会写景状物、托物言的手法,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品析文中具体词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紫藤萝瀑布的。
2.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析文中具体词句,赏析紫藤萝之“美”,学习作者如何描写紫藤萝之美的。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诗意导入1.播放紫藤萝视频,吟诵自创诗歌导入。
紫藤斗春晓风拂面露华浓,芳菲竞艳斗春开。
激情紫藤满丽枝,疑是悬泉飞瀑来。
2.回顾旧知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紫藤萝的?(颜色、形状、香气、情态四个方面来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由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由远及近:花瀑、花穗、花朵)二、赏析紫藤萝之美学生活动一:为了欣赏紫藤萝花的美,我们班决定举办“紫藤花开”读书卡设计大赛,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配图,围绕图片内容拟写名称,精选配文,并选点赏析(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运用、多感官角度、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设计提示:图片名称准确反映花形,富有诗情画意。
配文语言表现花朵之美,鉴赏精妙入微。
预设:紫色花瀑(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第18课《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第18课《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分析狼和屠夫的形象,理解运用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塑造形象的方法,合理地改编故事;理解“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3.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理解故事寓意:讽刺像狼一样的贪官污吏也将没有好结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默读方法,抓住结尾作者的议论,分析狼与屠夫,感受文中狼贪婪狡诈和屠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屠户与狼形象特点的对比、屠户心理状态的前后对比,理解作者对狼贪婪狡猾的讽刺和对人的智慧与力量的赞美。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准备1.在课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通过默读、猜读、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解决字词问题,力争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课前搜集与这篇课文相关的资料,以备课中交流讨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黑板板书“狠”字)同学们都认识这个字吗?能组个词吗?(狠毒,凶狠)那如果再凶狠一点,狠毒一点呢?哦,那就是一个“狼"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总是与这样的词汇分不开。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蒲松龄老先生的小说《狼》,看看蒲松龄老先生笔下的狼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二)预习检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 字音纠正缀(zhui)窘(jiǒng)场(cháng)苫(shàn)耽(dān)少(shǎo)顷(qǐng)瞑(míng)遂(sùi)尻(kāo)黠(xiá)2. 教师范读,划分节奏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占蔽/成丘。
初一18课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18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科目和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等多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初一18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是每个科目的主要知识点概述:语文: 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2. 文言文阅读:理解古代文化、解读古代文章。
3. 作文技巧:标题的构思、段落的组织、修辞的运用等。
数学: 1. 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化简、比较大小等。
2. 代数方程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
3. 几何形状:直线、角度、多边形等。
4. 数据分析:图表的解读、平均数、中位数等。
英语: 1. 词汇积累:常用单词、短语、动词时态等。
2. 语法知识: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用法。
3. 阅读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推理等。
4.写作技巧:写日记、书信、短文等。
物理: 1. 力学:速度、加速度、力的作用等。
2.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3. 热学:温度、热传导、热膨胀等。
化学: 1. 常见元素和化合物:氧、氢、水、二氧化碳等。
2. 化学反应: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3. 常见实验操作:称量物质、制取气体等。
生物:1. 植物结构和功能: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等。
2. 动物结构和功能: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3. 生态学:生态圈、食物链、生物多样性等。
地理: 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的自转、公转、地理坐标等。
2. 大陆和海洋:大洲分布、海洋特点等。
3.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城市发展等。
历史: 1. 古代中国历史:夏、商、周、秦、汉等朝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
2.世界古代文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发展。
通过对以上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初一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解概念和原理,同时进行多次练习和巩固。
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18课教案模板

七年级下册历史18课教案模板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下册历史18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下册历史18课教案1秦王扫六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态度]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提问: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
对于这件事。
你怎么看?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
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参考答案: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赢政规定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七年级下册语文18课《紫藤萝瀑布》教案+课件

七年级下册语文18课《紫藤萝瀑布》教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8课《紫藤萝瀑布》,主要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教学。
教材章节为:第五单元第18课。
详细内容:课文《紫藤萝瀑布》的阅读、理解、赏析。
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特点、表达手法,以及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紫藤萝瀑布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悟。
2. 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紫藤萝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理解课文: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6. 赏析课文: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内容等方面对课文进行赏析。
7. 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紫藤萝瀑布》2. 主要内容:课文结构、修辞手法、文章主题3. 重点:紫藤萝瀑布的美丽景色、作者的感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答案:(1)课文主要内容:作者游览紫藤萝瀑布,欣赏其美丽的景色,并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2)修辞手法分析:如“紫藤萝的枝蔓就像绿色的丝带,缠绕在支架上”;“瀑布的水珠像珍珠般闪耀”。
(3)理解和感悟:紫藤萝瀑布的美丽景色让人陶醉,同时也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第18课《紫藤萝瀑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8课《紫藤萝瀑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第四学段(7-9 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路清晰,理解、分析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活动实践中积极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审美创造,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是宗璞的一篇写景抒情性散文。
本篇文章是这一单元的首篇,作者从紫藤萝花盛放引人驻足写起,细致描绘了紫藤萝盛开的壮丽景象,并通过眼前花盛开景象与10年前家门外紫藤的衰败之景进行对比,体会出生命历程曲折,生命存在永恒的道理。
该单元选文体裁多样,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都蕴涵了丰富的生活哲理,人文要素是自然景物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语文要素是学习和体会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情分析】学习了《陋室铭》和《爱莲说》之后,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了一定的认知,同时对于散文这种文体已经不陌生了,也掌握了一些赏析语言、分析景物特点的方法。
但由于初一的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不够,再加上本文缺少背景的交代,学生难以建立“物"与“志”之间的联系。
因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聚焦深入,运用情境引导法,让学生充分阅读文章,品析语言,找到景物与作者情感间的联系,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设想】《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本节课采取主体课堂模式,以自主探究贯穿课堂,在教学中始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
第18课《紫藤萝瀑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8课《紫藤萝瀑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方案学校年级七年级学科语文课题紫藤萝瀑布教时第一课时教师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品析具体词句,学习作者是如何描摹紫藤萝之美的。
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领会紫藤萝景物背后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品味作者感情。
二、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方式,赏析《紫藤萝瀑布》的语言风格。
知识与能力:掌握三个基本技巧:注意审题,明白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紫藤萝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三、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品味文章1—6段的语言,感受作者对紫藤萝的生命力的极力描摹,为后面引导学生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做铺垫。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导入二零二二,本以为应该春暖花开,山河无恙的时节,疫情悄无声息地在我们这个花城又一次卷起,4,8,12一次又一次数字的更新,无论医护人员、患者,还是普通民众,在所难免的都承受着一些担心,又一个春节被蒙上了疫情的阴影,甚至有焦虑、恐慌等情绪。
而又一次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也许恰恰好,值得让我们老师和学生一起,遇见今天这篇作家宗璞笔下甚为动人的散文。
联系生活实际启发思维新课讲授作者介绍重点字形强调做笔记落实基础讲授不忙看课文,只看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景物呢?尽量去想象,试着用语言把自己脑子里的画面用三五句话呈现出来。
口头表述,引发思考。
通过训练,明白紫藤萝瀑布的写法是有技巧和感情侧重点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听读一遍紫藤萝瀑布。
思考:(1)画出标志作者的情感路径变化的句子?(2)围绕紫藤萝花,作者写了几个部分的内容?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⑥……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
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数学初一上册第十八章教学方案

数学初一上册第十八章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整数加减法运算。
2. 理解并能运用整数的乘除法运算。
3. 掌握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整数运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1. 整数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2. 整数乘除法运算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整数乘除法运算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2. 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整数运算的能力提升。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初一上册》第十八章相关课文和习题。
2. 教学参考书籍和教具,如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等。
3. 提前准备好相关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示意图,复习前几章的知识点。
2. 引入整数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正负现象进行联系。
二、整数加法与减法的复习与拓展(15分钟)1. 复习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规则。
2. 利用实例进行练习,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问题:“两个相反数相加的结果是什么?”三、整数乘法的引入与学习(20分钟)1. 引入整数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通过具体例子,解释负数相乘的规则。
3. 进行多组例题,让学生熟悉整数乘法运算的步骤。
4. 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两个负数相乘的结果是正数还是负数?为什么?”四、整数除法的引入与学习(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整数除法的规则和特点。
2. 利用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之间的除法关系。
3. 引导学生运用整除法的步骤,解决相关习题。
五、运用整数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1. 呈现具体实际问题,如温度变化、海拔高度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思路,并利用整数运算方法解答问题。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要点。
2. 强调掌握整数各类运算的规则和方法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书面作业和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可以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拓展思考。
数学第十八章整体讲解教案

数学第十八章整体讲解教案教案标题:数学第十八章整体讲解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数学第十八章的整体内容和学习目标。
2. 掌握第十八章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应用整体讲解中的数学概念。
2. 掌握整体讲解中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和应用整体讲解中的复杂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数学教材第十八章相关内容。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投影仪等。
3. 学具:学生练习册、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黑板或投影仪展示第十八章的标题和学习目标。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章的内容,为本章的学习做铺垫。
二、整体讲解(30分钟)1. 通过示例和图解,引导学生理解第十八章的数学概念和相关知识点。
2. 结合实际问题,解释和演示整体讲解中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 提醒学生注意常见错误和易混淆的概念,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2.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五、小结与反馈(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及时解答和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
2. 建议学生多做相关的习题和练习,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
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册或作业本,评估他们对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3. 针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上18及三度教学设计-(1)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上18及三度教学设计-(1)七年级语文(上)自主学习“导学案”18 编写:朝天区之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杨从军班级:姓名:教师寄语:1、语文阅读中的“三看一查一提问”(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研讨与练习”,查字词典,提出一个疑问)。
2、“阅读要多靠自己的努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
不可专等老师来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字典词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
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人。
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3、不经历风雨的人,就看不到胜利的彩虹!4、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
18、《短文两篇》阅读指导:1、能勾画出文章中的“文眼”句(中心句);2、进一步学习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3、学习“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短文一《蝉》小思一、自主积累:5、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6、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知道吗?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短文二《贝壳》席慕容作者介绍: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
1981年,台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出版七次,造成:“席慕容旋风”。
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因此,她的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
诗情画意、情景交融是她诗的最显著的特征。
她的诗空灵、奇幻、辽远,令人回味无穷,同时又深沉、豪放、旷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和风格,精炼隽永而富于哲理是她诗的另一个特点,因此耐读。
初中生物18章讲解教案

初中生物18章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的生存和繁殖方式。
2. 掌握植物的不同繁殖方式及其特点。
3. 能够解释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并实现生存与繁殖。
教学重点:1. 植物的生存方式。
2. 植物的繁殖方式。
3. 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教学难点:1. 不同植物的繁殖方式的对比。
2. 植物如何适应环境的机制。
教学准备:1. 教科书、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料。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指导。
3. 复习作业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存和繁殖方式。
二、植物的生存方式(10分钟)1. 介绍植物的生存方式,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 通过实验展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让学生理解植物如何获得能量和养分。
三、植物的繁殖方式(15分钟)1. 介绍植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孢子繁殖、分株繁殖等。
2. 对比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的繁殖适应性和多样性。
四、植物适应环境的特点(10分钟)1. 分析植物如何适应各种环境,包括光、水、温度等因素。
2. 展示一些植物特化结构和生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机制。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2. 布置相关复习作业和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植物的生存与繁殖展开,通过实验和案例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繁殖方式的特点,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并实现生存与繁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和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科学初中一年级第十八章教学方案

科学初中一年级第十八章教学方案本文旨在设计一份科学初中一年级第十八章的教学方案,以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掌握有关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2. 理解和应用“焊接”和“杠杆原理”等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实际应用;3. 培养对物质与能量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2) 焊接的原理和实际应用;(3) 杠杆原理的认识和实际运用。
2. 教学难点:(1) 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 实验装置与器材:焊接设备、杠杆模型、实验台等;(2)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等。
2. 教学资源准备:(1) 课本和教辅资料;(2) 相关的实验手册和实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引入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场景或故事,激发学生对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理论教学(1) 展示相关图片、实物模型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结合具体实例,讲解焊接和杠杆原理的定义和应用。
3. 实践探究(1) 进行焊接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观察焊接现象。
通过实践,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焊接的原理和过程。
(2) 进行杠杆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杠杆的作用和原理。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验证。
4. 深化拓展(1) 针对高水平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和实践活动,拓宽其对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认识。
(2) 针对低水平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和教学辅助,帮助其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应用技能。
五、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中的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应用技能的掌握情况。
2. 总结性评价通过考试或综合性评估,对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数学说课稿初中-18

数学说课稿初中【精品】数学说课稿初中3篇数学说课稿初中篇1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该节课是在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证明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该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们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该节课的重难点为: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和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
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多媒体。
增大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们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使学生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三、学法指导让学生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学会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
从中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养成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说课例题展示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40分)根据提供的信息和语言素材设计教学方案,用英文作答。
33.设计任务:请阅读下面学生信息和语言素材,设计20分钟的英语听说教学方案。
该方案没有固定格式,但须包含下列要点:t e a c h i n g o b j e c t i v e s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 sk e y a n d d i f f i c u l t p o i n t sma j o r s t e p s a n d t i me a l l o c a t i o n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 j u s t i f i c a t i o n s教学时间:20分钟学生概况:某城镇普通中学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学生,班级人数40人。
多数学生已经达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二级水平。
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一般。
语言素材:M y b e s t f r i e n d i s c a l l e d L o u i s e.S h e’s s h o r t a n d c h u b b y.S h e h a s b i g e y e s, a s t r a i g h t n o s e a n d b l o n d h a i r.S h e h a s b r o w n e y e s.L o u i s e i s v e r y f u n n y.S h e l i k e s t o t e l l j o k e s.S o me t i me s s h e ma k e s j o k e s i n c l a s s a n d g e t s i n t o t r o u b l e!L o u i s e a n d I l i k e t o g o t o t h e m o v i e s t o g e t h e r a n d w e l i k e t o t a l k a b o u t o u r f a v o r i t e a c t o r s,s i n g e r s,e t c.A l a n i s my b e s t f r i e n d.H e’s v e r y s t r o n g a n d a t h l e t i c.H e l o v e s a l l k i n d s o f s p o r t s-e s p e c i a l l y s o c c e r.H e’s m e d i u m h e i g h t a n d t h i n.H e h a s s h o r t,s t r a i g h t, b l a c kh a i r a n dg r e e ne y e s.Wel i k et og ot ow a t c hs o c c e r g a me sw i t ho u r f r i e n d s.A n dw e o f t e nt a l k a b o u t g a m e s w e s e e o nT V.A l a nk n o w s a b o u t a l l t h e p l a y e r s o f a l l t h e t e a m s.H e’s l i k e a n e n c y c l o p e d i a o f s o c c e r!M y b e s t f r i e n d’s n a me i s P e n n y.S h e i s r e a l l y s ma r t.S h e a l w a y s g e t s g o o d g r a d e s a t s c h o o l.B u t s h e’s a l s oal o t o f f u nt ob e w i t h.S h e’s t a l l a n dr a t h e r l a r g e.S h e h a s l o n g,s t r a i g h t,b r o w n h a i r a n d b r o w n e y e s.We b o t h l i k e mu s i c a l o t.We l i k e t o l i s t e n t o m u s i c a n d s o me t i me s w e g o t o c o n c e r t s t o g e t h e r.Wel i k e t o t a l k a b o u t t h e w o r d s o f o u r f a v o r i t e s o n g s.教案设计1.T e a c h i n g o b j e c t i v e s(1)K n o w l e d g e o b j e c t i v e:S t u d e n t s w i l l k n o wt h e f r i e n d s’a p p e a r a n c e s a n dh o b b i e s.(2)A b i l i t y o b j e c t i v e s:a.S t u d e n t sw i l l b ea b l et of i n do u t t h em a i ni d e aa n dt h ed e t a i l so f t h e p a s s a g e.b.S t u d e n t s w i l l u s e w h a t t h e y l e a r n e d t o d e s c r i b e t h e i r f r i e n d s.2.T e a c h i n gc o n t e n t s:T h i si sal i s t e n i n ga n ds p e a k i n gl e s s o n,w h i c h m a i n l y i n t r o d u c e s f r i e n d s’a p p e a r a n c e s a n d t h i n g s t h e y d o.(3)E mo t i o n a l o b j e c t i v e:S t u d e n t sw i l l l e a r nt og e t a l o n gw e l l w i t ht h e i r o w n f r i e n d s a f t e r l e a r n i n g.3.T e a c h i n g k e y&d i f f i c u l t p o i n t s:(1)K e y p o i n t:G u i d e s t u d e n t s t o g r a s p d e t a i l s o f t h e p a s s a g e.(2)D i f f i c u l t p o i n t:E n c o u r a g e s t u d e n t s t o e x p r e s s t h e i r f e e l i n g s a n d i d e a sf l u e n t l y.4.M a j o r t e a c h i n g p r o c e d u r e sS t e p1:P r e-l i s t e n i n g(3mi n)T e a c h e rs h o w ss o mep h o t o so fp e o p l eo nt h eP o w e r P o i n t.S t u d e n t s r e c o g n i z e t h e m a n d t e a c h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i r r e l a t i o n s h i p.(J u s t i f i c a t i o n:T h i s s t e p c a n m a k e s t u d e n t s f o c u s o n t h e t o p i c o f t h i s l e s s o n.)S t e p2:Wh i l e-l i s t e n i n g(10m i n)(1)E x t e n s i v e l i s t e n i n gA s k s t u d e n t s t o l i s t e n t o t h e p a s s a g e f o r t h e f i r s t t i me.T h e ns t u d e n t s f i n do u t t h e ma i ni d e ao f t h e p a s s a g e,a n dt e l l h o wma n y f r i e n d s a r e me n t i o n e d i n t h e p a s s a g e.T e a c h e r w i l l h e l p t o s u m ma r i z e a n d g i v e s o me s u p p l e m e n t s.(J u s t i f i c a t i o n:S t u d e n t s w i l l g e t t h e g e n e r a l i d e a o f t h i s p a s s a g e,a n d t h e i r l i s t e n i n g a b i l i t y c a n b e p r a c t i c e d.)(2)I n t e n s i v e l i s t e n i n gA s ks t u d e n t st ol i s t e nt ot h et h r e ep a r a g r a p h sc a r e f u l l ya n df i n dt h e s p e c i f i c c h a r a c t e r s o f e a c hf r i e n d.L a t e r s t u d e n t s s h o u l dg i v et h e i r a n s w e r s; t e a c h e r s h o w s s o me d e t a i l s o n t h e P o w e r P o i n t.S t u d e n t s f i l l i n t h e c h a r t o n t h e b l a c k b o a r d.(J u s t i f i c a t i o n:S t u d e n t sw i l l u n d e r s t a n d m o r ea b o u tt h ep a s s a g ea n d i mp r o v e t h e i r l i s t e n i n g a b i l i t y.)S t e p3:P o s t-l i s t e n i n g(5mi n)S t u d e n t s r e a d t h e a r t i c l e t o t h e i r e l b o wp a r t n e r s.T h e y n e e d t o c o r r e c t t h e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a n d t e a c h e r g u i d e s t h e m t o r e a d f l u e n t l y.S t u d e n t s a r e a s k e d t o d i s c u s s a q u e s t i o n i n g r o u p o f f o u r,a n d t h e n s h a r e t h e i r o p i n i o n s.Q:C a n y o u i n t r o d u c e y o u r b e s t f r i e n d t o t h e w h o l e c l a s s?(J u s t i f i c a t i o n:H e l ps t u d e n t sh a v em o r ec o n f i d e n c ei ns p e a k i n gE n g l i s h a n d t h e y w i l l g e t t h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o f c o o p e r a t i o n.)S t e p4:S u m m a r y a n d h o me w o r k(2mi n)A t t h e e n d o f t h e c l a s s,s t u d e n t s c o n c l u d e w h a t t h e y h a v e l e a r n t f r o m t h e l e s s o n.T e a c h e r w i l l g i v e s u p p l e m e n t s i n t i me.A t l a s t,S t u d e n t sw i l l h a v et w ok i n d so f h o me w o r k:(1)l i s t e nt ot h et a p e a n df i n i s he x e r c i s e3ba n d3c.(2)s e a r c hmo r ei n t e r e s t i n gs t o r i e so f f r i e n d s a f t e r c l a s s.(J u s t i f i c a t i o n:H e l p s t u d e n t s t o c o n s o l i d a t e t h e l e a r n e d k n o w l e d g e.)5.B l a c k b o a r d d e s i g n阅读例题展示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40分)根据提供的信息和语言素材设计教学方案,用英文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