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建筑学之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建筑学之现状

= 时间:2002-10-30 03:25 点击:109次=

作者:伍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建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整个中国几乎成了一个巨大的建设工地。全世界建筑业的目光都集中到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国大城市。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公司、建筑设计机构都纷纷抢滩中国。在当代中国,仅就建造规模和建造速度而言,当代中国建筑业所面临的机会恐怕是世界建筑史上史无前例、绝无仅有的。建筑学在中国也因此而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注。

建筑学不仅仅是一种工程技术,更是一种文化创造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文化意义相比,建筑由于它的大规模和高耗费、日常性和持久性而使它在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方面有着极大的容量。因此建筑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文化的最大的物化。在西方国家,从古到今建筑学都被看作是最重要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宫殿花苑,还是寺庙宗祠,又何尝不是中华文化艺术的最充分体现?历史上醉倒了多少文人雅士,今天又让全世界多少人流连忘返的中国园林,它里面的社会文化内涵和艺术美学境界又岂止仅仅是一种物质建造活动?一座建筑,有时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例如天安门对于新中国的意义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作为一个城楼的意义。建筑给人类创造出使用价值的同时更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价值。而且,建筑的使用价值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而它的精神价值却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大。换句话说,建筑的精神价值比起其实用价值更深刻、更久远。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建筑的创造者--建筑师,就更应该被看作为一个精神的创造者。他必须具有一个艺术家的素质。

建筑师在中国是一个年轻的职业。中国第一代现代意义的建筑师产生于20世纪初,至今不到一百年。有学者认为,中国建筑师到现在才进入第四代。因此,在中国很多人不熟悉建筑师这个职业。直到现在在国营设计院里还没有正式的"建筑师"称呼。评职称时建筑师也只能被统称为"工程师"。1995年,中国开始实行注册建筑师制度,试图与国际常规接轨。为跨过这一门槛而设的注册考试,其难度可以说不比任何国家逊色。而事实上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刚刚建立起的注册制度根本无法保证建筑师尽到他的职责,更不用说他的艺术家使命。他的角色不停地被领导、开发商和一切有权者所取代。有权者大多自以为比建筑师高明,似乎建筑学是一种只要有权便能无师自通的职业。建筑师往往成了为有权者表达意图的画图匠。在中国,差不多每一位建筑师都有与外行权势抗争的经验和体会。可以说,中国建筑师在面临着令国外同行眼红的少有的时代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外同行所无法想象的困境。他们在承担了让古往今来的建筑师都无法望其项背的巨大工程量的同时,却无法承当为当代中华民族创造足以让后人骄傲的精神财富的重任。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时代建筑师的悲剧。中国当代建筑设计水平低下,缺少时代建筑精品,不能说与此无关。我们在对中国建筑业现状欢欣鼓舞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对中国的建筑学感到忧心忡忡?

然而,无论如何,巨大的历史机遇还是将中国建筑师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成为时代浪尖的弄潮者。中国建筑的不尽如人意,除了上述客观条件的限制,建筑师自身也不能说难咎其责。建筑师,这个在中国于20世纪才刚刚产生的年轻的社会职业,也有着巨大的先天历史缺陷。

在西方,尤其是在欧洲,20世纪对于建筑学来说,是一个历史巨变的时代。建筑师经过几代人的思考与准备,终于意识到,建筑学必须是一门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的艺术。当人类告别了中世纪的农耕和手工劳动为主的时代后,迎来的是一个以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的时代。这个时代被人们称之为"现代"。在这个"现代"时代到来之际,人类的政治、社会、经济、

文化都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建筑学,不论是作为一门专业工程技术还是作为一门文化艺术,都应该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新的社会需求、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美学观念和新的价值取向都要求建筑的"现代化"。于是,"现代建筑"在西方应运而生了。现代建筑,作为西方传统的以各种复古思潮为标志的学院派建筑的对立面,在经过与之激烈斗争之后而终于成为时代的主角。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中心在欧洲。而同时代的美国在这场运动中却显得略微滞后。在多数美国的建筑院校中,直到20世纪30年代还坚守着传统的学院派教育体系,与同时代欧洲如火如荼的现代建筑运动相去甚远。

中国最早的建筑师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后来的历史中被证明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主流--被送往美国接受建筑教育(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先驱建筑师们大多受到的是欧洲的影响)。这就造成了中国的现代建筑从一开始就与"现代"发生了错位。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在30年代也曾发出过追求"现代主义"建筑的呼吁,他们中的佼佼者也不乏杰出的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40年代的上海还曾有一小批现代建筑运动的追随者创立了试图在中国移植"包豪斯"现代建筑思想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但在当时民族独立的时代主旋律和建筑师所受教育的双重背景下,现代建筑思想在中国难以成为主流。

中国解放以后,最初一边倒地学习苏联。当时的苏联提倡"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建筑方针,学院派式的复古或半复古思潮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建筑,用来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亦即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苏联式的复古思潮在中国不仅没有遭到任何抵制反而得到广泛接受。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则由于他们的学术背景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当时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也正需要通过民族意识的振兴来与西方反华势力抗争。于是在这几股力量的推动下,中国民族风格的复兴成为统治中国建筑学近半个世纪的主旋律。原先就十分微弱的现代主义之声在这大的政治背景下,更是被看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而遭到彻底抵制,几近完全湮没。尽管当时中国也提倡"实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实用主义建筑方针,但这是由于经济落后的国情而不得不提出的方针,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思想相去甚远。可以说,直到20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在中国始终没有成为建筑的主流。

当中国终于走出阴霾,向世界打开国门,宣布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中国建筑再一次融入世界建筑文化大潮之中的时候,历史又一次给中国建筑师开了一个玩笑。中国建筑界与之相见恨晚的现代主义思想,竟然与现代主义新的对立面,强调再现历史传统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同时涌入中国!原先处于现代主义建筑对立面的保守派,却又摇身一变成了更为激进前卫的后现代派!中国的建筑界同所有其他领域一样,急于"与世界接轨"。然而却越接轨越困惑。当中国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建筑还一知半解的时候却要他们以后现代的思想去批判它,这实在有点勉为其难。于是中国的建筑理论与思想,必然地陷入一片混乱。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让全世界都感到嫉妒的大好局面。中国的城乡建设,也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中国在短短20年的时间内的建设量,超过了以往几个世纪的总和。巨大的建设量与有限的建筑师数量完全不成比例。建筑师不得不日夜加班赶图,如同绘图机器。当然建筑师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中最先跨入富有阶层行列的一个群体。超饱和的工作量加上高收入带来的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追求,同时也为了避免陷入与权势抗争的痛苦,大部分建筑师心甘情愿地放弃了理论的思考和学术的追求,建筑产品的高品位自然也就成了所有人都为之叹息却又无可奈何的梦想。

一面是令全世界瞠目的巨大建筑量,一面却是极少有高品位的建筑精品,于是一部分社会公共媒体将期望的目光投向了建筑师--这个理论上的建筑艺术创造者,实际在中国基本上无权决定建筑命运的职业群体。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小批赚足了钱或对钱不太感兴趣的、对建筑的艺术品位有所追求的中青年建筑师,开始以"实验性"建筑师的面目频频在一些专业媒体上亮相,公共视线之内开始出现建筑师的身影。个别建筑师甚至成了建筑圈内的"准明星"。应该说,建筑师的"明星化"有助于提高建筑师的社会地位,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