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市空间意向特色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

城市设计之优秀案例分析--辽宁沈阳摘要: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一、城市意象概念1、城市意象二战以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所占的空间迅速扩大,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密切关注。
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生态学、建筑心理学、城市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对认知空间的研究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此,认知空间的概念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多学科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由于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城市规划和建设明显地对人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
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
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
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应该在城市设计中得以应用,作为城市规划获取相关社会信息的方法。
2、城市意象空间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
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沈阳城市介绍

5. 美食文化:沈阳以其丰富的美食文化而闻名。沈阳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 口味和制作工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沈阳还有许多小吃和特色美
等。
总的来说,沈阳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和发达工业的城市。沈阳的历史遗迹和文 化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而沈阳的工业发展和教育资源使其成为中国重要的城市之一。无论 是历史文化探索还是商务考察,沈阳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城市。
2. 工业中心:沈阳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拥有发达的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沈阳是 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涉及航空、机械、军工等领域。沈阳还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中心 之一。
沈阳城市介绍
3. 自然风光:沈阳周边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位于沈阳市郊的森林动物园是中国最大的森 林动物园之一,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沈阳还有许多公园和湖泊,如浑南湖、沈阳森林公 园等,供人们休闲和观光。
沈阳城市介绍
沈阳是中国辽宁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和文化中心之一。以下是沈阳的城市 介绍:
1. 历史文化:沈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沈阳曾是清朝的故都,有着许多历 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是沈阳故宫,也被称为“北方的故宫”,是中国现存规模 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之一。
沈阳城市文化特质分析

沈阳城市文化特质分析沈阳是中国东北的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的“国际工业名城”,沈阳的城市文化特质体现了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积淀。
本文将从历史、建筑、文化产业、民俗等方面对沈阳城市文化特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沈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曾是清朝的故都。
清代的沈阳,是当时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对东北乃至全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阳在那个时候被称为“盛京”,其地位至高无上。
清代的沈阳城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沈阳的历史文化传承也体现在其丰富的遗产和历史景点上,如沈阳故宫、沈阳城市规划建筑、张氏帅府等古建筑遗迹,都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
在沈阳城市的建筑中,清代的建筑风格占据了重要地位。
沈阳故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南北建筑风格的特点,整体规划别具一格,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典范之一。
沈阳城的城市规划布局也是古代文化的代表,其中的大东门和小西关等地方的城墙遗迹,都展现出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
二、文化产业的繁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沈阳的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壮大,成为城市文化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的工业名城,沈阳的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里有众多的艺术团体、艺术家和文化企业,他们在不断地创新和推广着沈阳的文化产品,使得这座城市的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
沈阳还有一些著名的文化产业园区,如文化创意园、盛京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这些园区为沈阳的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资源,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沈阳的文化产业得到了提升,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沈阳的民俗文化是这座城市文化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沈阳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念等。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沈阳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每年春节期间,沈阳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各种特色民俗表演和传统习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和参与。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其作用机制分析国川;刘春涛【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是在多种机制作用制衡下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在不同作用机制下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以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沈阳为研究对象,从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出发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程,重现在城市地位、区域职能、经济发展等“城市内涵”变化过程中城市结构的“外在表象”演变过程。
通过不同阶段空间演变特征识别,划分“单中心”外衍时期、“功能板块”拼接时期、“圈层放射”拓展时期3个历史阶段。
根据分析,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归纳为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决策者因素三大因素,并基于此预测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演变方向和最终城市结构。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is a complex process influenced by a variety of mechanisms , and cities with different attributes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ity spatial structure formations and evolutions under these multiple mechanisms .Taking Shenyang ,the northeast regional center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perspect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city spatial structure ,reappear the process via the anal‐ysis on city status ,regional fun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 the evolvement of city structure into three stages called“single center”period、“multiple blocks”period and “circleradiation”perio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the Shenyang city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mechanism is summarized as natural factors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tors and decision factors .We further forecast the city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final spatial structure of Shenyang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572-577)【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作用机制;沈阳【作者】国川;刘春涛【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2;F129.9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城市战略规划中对城市发展拓展方向判断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合理性和演变方向决定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综合竞争实力[1].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有节点、地图、通道、网络以及环与环等五大构成要素,具有人口流、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和资本流五种流态[2].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历史演变和形成机制出发,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不同学科视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3-7].今天的沈阳市是辽宁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自建制以来,沈阳从一座军事城堡演变成长为国际型大都市,其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功能的演替交互中形成、发展、演变.1.1 古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单中心”外衍时期(1840年以前)古代沈阳城市建设一直带有军事色彩.由于位于关内外的交通要道,沈阳在为争夺东北地区统治权的战争中确立了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周代以前这里隶属营州,春秋战国时期燕国为了修建长城,在今沈阳故宫附近建设军事城堡“斥侯所”,在此基础上,西汉时期沈阳发展为具有城市轮廓的军事重镇,称为“侯城”,外围建设土墙,形成普遍认为的沈阳城市结构最早的雏形——方形城郭.唐代改称“侯城”为“沈州”.金末,沈州毁于金元混战之中,元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元代重建土城,改“沈州”为“沈阳路”.从汉“侯城”到元“沈阳路”,城市内部的空间架构演变为由夯土城墙与城内十字大街两大元素构成的“田”字形结构. 明代改“沈阳路”为“沈阳中卫”,其军事、政治地位有所下降,经济地位却有很大提升.繁荣的农业生产以及马市交易和交通的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补给地和物资集散地,形成辽东经济中心城市.城市空间结构基本保持不变,但城墙由土墙改为砖墙,城市骨架仍旧沿用“田”字结构.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称“盛京”,采用《周礼·考工记》所记述的建城规制,使之具有较完整的都城格局,并形成宫城一体的空间布局模式.城市结构呈现“回”字形,内部道路呈“井”字形结构.清朝迁都北京后,政治地位下降使经济逐步处于主导地位,内方城、外圆郭的形制得以延续(表1,图1).1.2 近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功能板块”拼接时期(1840—1949年) 1840—1898年,城市基于原有的老城发展,基本保持传统的城方郭圆城市格局.至清朝末年,以沈阳故宫为中心的城区面积达14 km2,外围仅零星散布少量受国外文化影响的建筑.1898年以后,随着南满铁路与附属地的建设(1903年由沙俄转让给日本),原有城郭西侧出现另一个城市空间拓展板块,逐步成为空间上与旧城分离的新城区.城市也因此出现向西发展趋势.新城区是在外部势力作用下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形成的,具备一定的交通和物资流通作用.1905年以后,附属地与南满铁路间建设商埠地,城市空间呈现哑铃状形态,城市职能也因此增加区域商贸中心的属性.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的首府.沈阳民族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巨大发展促进了城市新板块的激增,城市发展出现新的方向.向北形成惠工工业区和东北大学及其附属工厂等板块;向东形成奉海市场和大东新市区等板块;向西形成冯墉大学等板块.但整体上看,城市空间拓展呈现东西线性.1931年后,沈阳在日本《奉天都邑计划》的指导下,以“铁西工业区”为主体,城市的工业职能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一时期,工业中心城市的定位使城市的空间形态得以变化:清时期的盛京城、沈阳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大东工业区、铁西工业区等城市功能共同组成板块拼贴式的城市空间格局,奠定了现代沈阳城市发展的基础.其发展受铁路拉动作用明显,尤其是沈阳满铁附属地及大东、铁西2个工业区得发展,因此城市增长的带型空间仍在强化.1941年以后,沈阳的城市建设基本停滞(表2).1.3 现代沈阳城市结构演变:“圈层放射”拓展时期(1949—至今)1949年建国以后,沈阳成为我国的重工业中心.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在保留已形成的铁西、大东两个工业区的基础上,在市区北部和东北部新辟陵北和沈海两个工业区,同时南湖和北陵形成两个相对集中的文教区.在苏联的援助建设下,建设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四零一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电缆厂、沈阳变压器厂,新的产业空间沿铁路线填充式发展.“文革”期间,城市发展无序蔓延,盲目扩张,主要拓展方向为西部.1978—1996年,在短缺经济的背景影响下,国家重新进入轻工业时代,作为重工业城市的沈阳衰落下去,但城市建设得到空前重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沈阳市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并于1987年重新修订.这一时期内城市持续对传统工业区进行改造,张士、南湖等开发区开始建设.一环的形成,奠定了沈阳单中心圈层结构的雏形,而城市跨河发展的布局调整则由机场、浑南高新区的建设启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相关规定转让.与此同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编制完成,城市发展开始强调对中心城区和外围副城(现多称为新城)的建设.1995年建成的三环高速迅速拉大城市建设框架,城市建设进一步呈圈层式蔓延趋势,房地产投资逐步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动力.2003年中央确定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沈阳市启动铁西工业区更新改造、北部大学城建设、东部汽车城建设,启动并建成四环路,并进一步带动城市跨越浑河发展,沈抚新城、蒲河新城、佟沟新城、胡台新城等城市空间开发迅速.目前,以主城为核心、新城为组团的城市格局正在形成,环型放射状的中心城区空间拓展也已成趋势.2.1 自然因素沈阳市空间结构变化的作用机制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因素、水文因素.地形是对城市空间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因素之一.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平原城市特点,即城市空间扩张基本不受山体地形等因素的阻隔,在水平方向上容易形成均质蔓延的空间状态,这也使得沈阳城市发展的决策者占据了更为重要的地位.水文因素则表现在对城市发展的限制作用,比如浑河由于其交通限制、洪水灾害、风水因素等影响[9],在古代、近代,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一直是城市南部的地理边界和心理边界.2.2 经济发展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的根本动力.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时,带来了实际收入水平和城市建设投资的增加,促使城市空间的加速扩展,进而使城市空间形态发生改变[10].古代的沈阳作为皇城,经济的发展对其形态的推动作用微弱.近代外国资本主义控制沈阳的经济命脉,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九一八”事变前,沈阳工业初步发展,后期日伪为强化其统治,建立了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由于大工业形成一般需要大面积的用地,无法在老城内狭小的空间得以安排,因此迫使其向外围发展,使城市形态呈现出板块状形态,进而向环形转化[11].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国家的统一布局下,沈阳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朗,以沈阳的铁西区为代表的城市工业区迅速发展[12],并成为这一时期城市空间增长的主要动力.沈阳市城市空间迅速扩展,地域的建设扩展了沈阳市城区面积,新区与原来老城区彻底联结为一个整体,奠定了沈阳市空间形态框架.近现代数据统计显示,GDP的增长情况与建成区增长速率、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空间拓展.需要说明的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本身是理性的,不是所有的城市空间拓展都能够代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如“文革”期间的城市拓展就是盲目和超速的,带来的却是城镇化水平的降低(表3).2.3 决策者因素2.3.1 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划调整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行政区划上的调整有时会促使城市空间呈现大的跨越性发展与变化,有时又会限制和阻碍城市空间的扩张.沈阳城市历史上都经历过多次影响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伪满时期,沈阳设奉天市,隶属奉天省.但这一时期沈阳行政区划的调整主要为日本所利用来打破中国东北原有行政界限,实施殖民统治.殖民者以服务于殖民统治和满足殖民城市功能的需要为目的划分管理片区,奠定了城市分区的基本格局[13].建国后,沈阳又经历两次重要行政区划调整,一是建国初期(1952—1954)沈阳被列为中央直辖市.这次行政区划调整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国家为东北工业化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沈阳在这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中受益匪浅,城市产业得到飞速发展,沈阳的机械制造、军工项目、全国性的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等都是在此时确立的[14].城市空间也呈现跨越性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迅速,新建工人村、工业区,城市朝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张;二是改革开放初期,沈阳被列为计划单列市.此次行政区划调整首先在城市辖区上有所放大,以前的市辖县基本上改为市区和县级市,为城市化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也为开发区建设留有一定的余地,西部经济技术开发区也都在这一时期成立[15].2.3.2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环境塑造的手段,作为政府的空间政策是其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以保证城市建设的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规划对城市开发的控制和引导都是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促进和对空间结构的优化.尽管不是所有的规划都能付诸实施,但大多数规划的结构意图还是得到体现的[16].从清末至伪满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城市规划,均对城市空间结构塑造产生深远影响.在1931 年前沈阳在沙俄和日伪统治下城市规划多以火车站为中心,干道与方格形道路网构建城市格局.1932 年《奉天都邑计划》后,日本对统治下的沈阳城市的规划开始侧重于区域城市功能的组合与协作上,将沈阳建成为工业中心,城市形态随之发生改变:新工业区的建立与原附属地内功能区的调整使城市形态出现了由原来的附属地与老城区分离的板块状向环形的变化.1956年城市总体规划则侧重于城市经济与建设的恢复,另外,也对伪满时期城市性质与功能上的缺陷进行了纠正,沿东南西北4个方向扩建与改造城市,此后一直到“九五”时期,沈阳呈现这种圈层扩展的模式.1978年《城市总体规划总规》确定城市发展采取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工业城镇建设,调整住宅布局,全面改造旧区的方针.1987年对该版规划进行了修编,首次提出城市跨过浑河向南发展,进一步明确城镇网络化布局结构.2000年国务院批准的《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确定了“疏散旧城、建设新区”的理念,通过建立中心城区“分散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引导核心区内的企业和人口合理、有序地向外围疏散以及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表4).2.3.2 交通建设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优越的交通条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能够刺激城市空间结构的迅速成长;而恶劣的区域交通条件也完全可以使城市发展停滞下来,甚至出现“倒退”[17].沈阳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始于中东铁路的修建贯通,中东铁路的修建为身处内陆的沈阳建立起了更为便利的对外通道,刺激了这些地区资本和社会资源的聚集,为城市空间扩张提供了外在推动力.审视沈阳市交通方式与城市拓展的发展历史,建国以后,从总体上讲沈阳市的交通方式革新速度相对较慢,交通方式的革新总是由城市规模扩大驱动所致,落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没有起到对城市形态的引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二环路的修建对城市中心区进行了整合,同时带动了二、三环之间的发展,城市的圈层式扩张日益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公共交通在市民出行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三环与对外出口路的建设奠定了沈阳环状放射结构的发展趋势,而四环路、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则有效拉动外围新城建设(表5).从历史的演变看,历次沈阳城市职能的升级,都伴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优化,在空间量变的过程中实现城市职能的质变.在此过程中,决策者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自然、经济等客观因素仍不能忽视.《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沈阳城市发展目标,要在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生态宜居之都的基础上,进而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正如其他区域城市在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辐射力与竞争力,沈阳也在不断做大城市规模.做大城市规模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如前文所述,沈阳城市空间形态历经“单中心”“板块拼接”“圈层放射”等发展阶段;按照目前城市的生长惯性,未来沈阳极有可能仍将沿用圈层结构向外蔓延.国家中心城市是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也极有可能是区域发展主要矛盾所在,如东京的交通堵塞问题、伦敦的环境污染问题、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等.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后发优势在于,可在前车之鉴的情况下提前做出预判,并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空间管制解决即将面临的城市问题.如果说“内核聚拢、组团发展”是近期沈阳城市形态的最佳选择,那么可以认为,“轴向生长、多环多楔”的大都市空间形态将是沈阳在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下的最终形态.其中,“轴向生长”是指由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串联中心城区与外部组团,在枝状有机生长的机制下,形成放射状都市形态.这种形态既能够满足组团发展进一步扩大的需求,又能满足组团与中心城区“流”的需求.“多环多楔”是指利用多层次环路区分城市圈层,促进同圈层内组团间交流;利用发展轴之间的农田林地等生态用地建立城市绿楔,严格执行空间管制措施,严控城市规模.【相关文献】[1] 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06(1):69-74.[2]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9-20.[3] 吴启焰,任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域结构演变与持续发展研究——以南京都市区为例[J].地理科学,1999,19(2):108-113.[4] 张庭伟.1990 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25(7):7-14.[5] 丁成日.城市“摊大饼”式空间扩展的经济学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5,29(4):56-60.[6] 殷洁.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J].人文地理,2005(3):59-61.[7] 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304-315.[8] 沈阳市人民政府.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报审稿)[R].2011.[9]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5:1-2.[10] 王晓琦.东北四大中心城市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34-39.[11] 于长英.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1):110-114.[12] 吕芳.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507-509.[13] 刘泉.近代东北城市规划之空间形态研究——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例[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33-37.[14] 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J].地理学报,1997,52(4):289-299.[15] 吴晓青,胡远满,贺红士,等.沈阳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282-2288.[16] 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6):56-60.[17] 刘威.沈阳市快速轨道交通与用地关系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23-27.。
从居住空间分布看沈阳的社会空间分异

从居住空间分布看沈阳的社会空间分异摘要: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要以居住空间的形式体现,本文对沈阳的居住空间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沈阳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
关键词:居住空间分布社会空间结构沈阳市中图分类号: p42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主要以居住空间的形式体现。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作为居住物质环境对社会经济分化的响应,一方面它是城市阶层分化导致的空间分隔的结果,另一方面,这种社会空间隔离又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分割。
因此,良好的居住组织将有利于缓解社会空间分异,有助于实现社会平等及社会公平;减少居住隔离,增加阶层融合,促进社会稳定。
沈阳市居住空间分布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居住功能”始终是城市最基本的职能。
居住空间也是城市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是城市地域空间内某种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还是人们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
城市住房与居民的社会地位及家庭经济收入紧密相关,即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化可以客观的反映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下面根据2011年11月沈阳市房地产展示交易会的相关数据,对沈阳的当年在售楼盘分布状况进行分析。
1)按楼盘价格分布分析首先,笔者以住宅每平米销售价格为标准,对沈阳市区内不同地段分布的在售楼盘加以划分。
将这些所有在售楼盘中,已定价格的楼盘划分为五个不同的价格梯度,分别为5000元/㎡以下的低价楼盘、5000——7000元/㎡的中低价楼盘、7000——8000元/㎡的中等价格楼盘、8000——10000元/㎡的中高价楼盘和10000元/㎡以上的高价楼盘。
然后,将这些不同售价的楼盘位置标志于沈阳市平面图上。
根据分析图显示,不同价格梯度的楼盘在城市的空间分布中出现一定程度的离散,同时各价格梯度楼盘分布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以市府广场为坐标原点划分象限,同时以沈阳的环路为参照,将不同价格梯度的楼盘分布进行拆解分析,可知:5000元/㎡以下的低价楼盘多数分布于三环以外,分布方向以市区东北和西南方向为主,集中于第二象限和第五象限,在第一、第三和第四象限偶有零星散布,在第六、第七、第八象限则无分布;5000——7000元/㎡的中低价楼盘主要分布于二环与三环之间,在方向上集中于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七象限,但在其他方向上也都有所分布;7000——8000元/㎡的中等价格楼盘在城区西部集中于一、二环之间,在各象限呈现较为均质的分布,在城区东部则是集中在第一象限和第七象限,在第七象限不同于其他方向,而是集中在二、三环之间,位于浑河以南;对于8000——10000元/㎡的中高价楼盘,相较于其他价位的楼盘分布表现出更为集中的布局态势,分布大致都在二环以内,在第四、五、六、七象限的分布明显多于其他四个象限,但在第六、第七象限的分布集中在二、三环之间;10000元/㎡以上的高价楼盘分布出现分化,一部分楼盘集中于二环以内靠近城市中心,一部分则集中于风景环境优雅的棋盘山风景区和浑河沿岸。
沈阳城市文化特质分析

沈阳城市文化特质分析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辽宁省的省会,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东北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沈阳有着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质,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通过对沈阳城市文化特质的分析,带您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所在。
一、历史文化底蕴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唐代,沈阳就是辽东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而在辽、金、元、清等不同历史时期,沈阳都曾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沈阳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如清朝的盛京皇宫、北陵和沈阳故宫等,这些古建筑物见证了沈阳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沈阳还是中国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满族文化在沈阳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传承。
满族的服饰、建筑、文化和习俗等,都在沈阳得到了典型的表现,成为了沈阳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
沈阳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这也是沈阳城市文化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多元文化碰撞沈阳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城市,这里有汉族、满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居住,他们的文化也在这里形成了多元共融的局面。
沈阳的多元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民俗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等。
在民俗文化方面,沈阳有许多民间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形式。
沈阳还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如锣鼓队、舞狮子、大秧歌等,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展现了沈阳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饮食文化方面,沈阳的美食种类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
比如著名的盛京烤鸭、鲜炸锅包肉、沈阳老面饼等,都是沈阳特有的美食,他们充分展现了沈阳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在艺术文化方面,沈阳有许多艺术团体和文化活动,如沈阳话剧院、辽宁省博物馆、沈阳美术馆等,他们不仅丰富了沈阳的文化生活,也为沈阳的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舞台和平台。
沈阳的多元文化碰撞,使得这座城市充满了活力和魅力,也为沈阳的城市文化特质增添了独特的内涵。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研究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沈阳的城市建设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取得飞跃发展。
在原有单中心的模式下,如今面临城市转型的挑战。
本文通过纵向的历史演化分析以及横向的经验总结,分析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并分析其特点,结合沈阳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要求,提出来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单中心1 沈阳城市空间发展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具有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最初的居民点演化为现代大都市。
从历时性分析来看,以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为依据,沈阳城市空间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奠基时期,创立时期,探索修正时期和提升转型时期。
1.2 奠基时期(1937年以前)早在7200年多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肃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从西汉设立侯城起,沈阳的建城史已2600余年。
经过唐,金,元,明,清初的发展,沈阳始终是以军事为主要职能的边陲小镇。
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沈阳的发展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都不及辽阳,在相当的时间里,沈阳的人口、经济没有太多发展[1]。
1.2 创立时期(1938——1953年)帝国主义的入侵,致使沈阳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先后有俄国,日本,英美等帝国主义在沈阳建立自己的据点,其中俄国和日本对沈阳的发展影响最大。
俄国在沈阳建立了南满附属地,日本在接过管理南满的权利后继续加以扩建,英美等帝国主义便在南满附属地和方城之间建立商埠附属地,并通过大道与个据点相接,军阀为维护自身利益,也极力进行城市扩建和修建铁路。
但是,沈阳发展的整体格局还是以古代皇宫为中心,四面展开,呈各据点分裂发展的趋势,都沿交通线路发展。
到30年代末沈阳城市各板块基本形成,城市初具规模,各据点呈融合拼贴趋势。
这为沈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发展奠定了基本骨架。
1.3探索——修正时期(1954——1995年)为适应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市政府于1952年开始编制《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当时主要是向苏联学习,到1956年完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

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探析摘要:沈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时间洗礼所保留下来的居住建筑及传统街巷,往往以其独特的风貌展现着历史价值,也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
通过对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空间加以解析,指出当前街巷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保护更新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街区;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1沈阳方城街巷空间认知1.1方城区位及发展方城是沈阳的旧城中心和城市发源地,位于沈阳市沈河区,由东顺城街,西顺城街,南顺城路,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近似方形的内部空间。
其建设历史可追溯至公元928年的辽代,经历了城垣初建、清、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历史浸润,浓缩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建筑,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
1.2街巷界面建筑现状分析沈阳方城由于其曾经作为宫城的特殊历史原因,其用地范围内的建筑类型多样化,包括宫城、商业、居住、公共建筑等。
从现状看来,街巷界面的主要建筑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等在内的18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建筑42处,文庙、萃升书院等文物古迹遗址57处,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49项。
其中商业建筑主要集中在中街路上,住宅建筑分布在方城的南侧居多,同时还包括少量的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和其他性质的建筑。
1.3街巷布局分析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街巷平面形态丰富,充满趣味性和文化性,包含了67条历史街巷,街巷的整体布局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点之一。
街巷的平面形态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期积累下,基于地形和环境的客观因素,以及社会与人类活动的需求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
现今的沈阳方城历史街区整体格局组织合理、道路结构完善、街巷等级分明,虽然街巷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布局延续着历史的空间结构格局,依然保留着方形框架。
街巷横纵交错形成井字格局,虽然方城内的几条主要街道虽然为了满足交通发展的要求,被不同程度的拓宽,但空间特征和布局模式尚存,仍然可以发现盛京皇城时期的缩影。
沈阳城市认知

沈阳城市认知摘要: 认知地图法是探求人们如何把握空间和空间要素的方法。
从凯文·林奇使用它研究城市意象以来,该方法在规划设计研究领域占有独特的地位。
本文在林奇理论的基础上,对沈阳城市空间从路径、标志、节点、边界、区域等五大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优点发现缺点,以科学的角度更深一步认识沈阳。
关键词:沈阳,认知地图,凯文·林奇,城市认知五要素Abstract: the cognition map method is to search people how to grasp the space and space elements of the method. From Kevin lynch research using it since the urban image, the method i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the unique posi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ynch, city of shenyang space is from the path, marks, node, boundary, area on the five aspects of survey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found disadvantages to the scientific point of deeper understanding shenyang.Keywords: shenyang, cognitive map, Kevin lynch, city cognitive five elements中图分类号:G25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路径在《城市意象》中凯文.林奇认为:“道路是一种渠道,观察者习惯的、潜在的、偶然的随着它移动,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个渠道他们他们观察了城市,其他环境构成要素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大多数人对某些地方的认识都是从道路开始的。
沈阳城市介绍PPT

第三章 当地特产
三 当地特产
辽中鲫鱼
辽中鲫鱼原产于辽中县境内的辽河、蒲河等 自然水域。经辽中县水产科技人员人工繁殖 后,辽中鲫鱼的产业化养殖获得了巨大成功。 辽中鲫鱼体型长,体厚而高,头短小,背部 呈深灰黑色,腹部灰色。因其肉质细嫩,片 片呈蒜瓣状,肉味鲜美,高蛋白、低脂肪, 营养价值高,益于产妇哺乳和伤愈,且具有 健胃益中之滋补作用,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 喜爱。
二 特色景点
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博物院位于沈阳市中心的文化路,是清朝早期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建筑群之一。曾 经是清帝国的第一宫殿,现在已成为著名的博物馆和世界遗产。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现 代中国艺术和历史遗迹珍品,包括漆器、金属器、玉石器、陶瓷、书画、锦绣等美术作品。
二 特色景点
南塔寺
南塔寺是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位于沈阳 市东南部的南湖区。寺院建于宋朝,其中许多文 化珍品都保存在寺内。游客可以在此了解到佛教 文明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感受到宁静和虔诚。
一 历史故事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
公元1625年 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更名盛京。 次年,皇太极在此建立满清国。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传奇故事便由此 开启。 如今,再看沈阳故宫, 红墙绿瓦、飞檐翘角间演绎着雄浑壮丽之美, 也展现出皇家生活的奢华之感。
一 历史故事
安东都护府
。到了唐朝时期,沈阳地区得到了有效的管辖, 并在此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在辽朝时期,沈阳 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被设置为沈州,成为辽东 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
四 民俗文化
传统地仗彩画
东北古建筑地仗(油饰)、彩画技艺是对建筑承重的主要木构件进行加固、防腐处理,稳定 坚固整体建筑的一种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修缮技艺的装饰流派之一。地仗是一种中国传统 土木工程技法,即在木质结构上覆盖一种衬底,以防腐防潮。为美观其上通常做油饰彩绘。 这种做法大约成型于明代,据说由唐、宋建筑油饰彩绘工程的衬地逐渐发展演变而来。所用 涂料以及干燥后的涂层也称地仗,以发酵的动物血液、桐油、面粉、砖灰等混合而成。
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浅析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作者:姜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8期摘要:文章提出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4个阶段,亦即由“方城—板块拼接—圈层结构—多中心结构”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沈阳;空间结构;演变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沈阳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2300年建城史,是东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特点,从最初的传统内城外郭的方城--双中心结构的形成--板块拼接—圈层结构—多中心的探索与形成。
这种城市空间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必将提高沈阳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土地资源最大优化配置,为沈阳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十字大街”到“内城外廓”加“井”字形的方城早在7200年之前,沈阳地区就出现了人类活动。
秦汉时期,开始在浑河以北建设城邑,经历辽、金、元、明等时期的不断完善和拓展,逐渐形成了以“十字大街”方城为雏形的沈阳城市空间结构。
盛京时期,沈阳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内城外郭”加“井”字形路网的传统城市空间形态。
1898 年的沈阳,作为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的中心,继续延续老城的发展,形成象征皇权,以步行五里为范围的城市。
2 双中心结构到板块拼接为了加强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和统治,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并于1903年将长春至大连段转让给日本,后日本将其该段铁路更名为满洲铁路。
1927年随着沈哈、沈大、沈吉、京沈铁路的建设和沈阳站满铁附属地和部分商埠开发,给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组团跳跃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用地在铁路导向下跳出旧城,形成了以传统旧城中心与沈阳站中心并存的双中心城空间格局。
这时期的主要规划是1931年编制的《奉天都邑计划》(1938-1953 年),是由伪满洲国政府、日本方面和关东军三方共同编制,旨在解决城市无限扩展建设,这是沈阳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总体规划。
确定规划区面积400平方公里,规划期末人口150万,采用网状放射路网,明确功能分区,提出用环状绿带隔离建成区。
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图案例

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图案例城市意象五要素分析是一种通过对城市进行综合的视觉分析,从而了解城市的文化和特色的方法。
这种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地貌特征,建筑风格,城市布局,人文景观和环境特色。
下面将以一些城市为例,详细分析这五个要素。
首先是地貌特征。
地貌特征是指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山水地貌、气候和地质特征等。
以一些城市为例,该城市地处山区,周围环绕着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的山脉景观。
这些山脉起伏不平,草木繁茂,给城市增添了一份自然的美感。
此外,该城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天空蓝得让人流连忘返。
这些地貌特征给城市增添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其次是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是指城市建筑的外观和风格特征。
以该城市为例,这里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古代建筑的痕迹,也有现代建筑的新意。
在中心城区,古老的建筑和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互相交错,形成了一种协调统一的风格。
在山区,一些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依山傍水,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这些建筑风格呈现了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的气息。
第三是城市布局。
城市布局是指城市内部的道路、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分布和组织方式。
以该城市为例,城市布局呈现出一种有序而又灵活的特点。
中心城区繁华热闹,街道宽阔,商业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而郊区则更加宁静,居民住宅区安静雅致,绿化面积较多。
此外,该城市的公共空间规划也十分合理,有许多城市广场和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
这种城市布局体现了城市的功能部门的分工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特点。
第四是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指城市中体现人文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
以该城市为例,这里有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景点。
例如,城市中心的古老街道保存了许多传统建筑,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氛围。
而城市的博物馆、艺术馆和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则为市民提供了广泛的文化娱乐活动。
这些人文景观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城市吸引游客和市民的重要因素。
最后是环境特色。
环境特色是指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环保意识的表现。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以沈阳为例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沈阳城的建设始于1625年,自此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
本文将以沈阳为例,详细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
一、沈阳城的建设与发展沈阳城的建设始于1625年,当时的皇帝是明朝后期的明思宗朱权。
由于明朝当时经济、政治继承困难和对辽东地区的特殊战略需求,沈阳成为了国家防御的前哨。
1623年朝廷在这里开始了筑城工程,耗费巨资建成了长城、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禁城等城池,同时修建了一系列的官署、寺庙、府第等设施。
沈阳城的建设历时15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工程之一。
沈阳城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经历了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多次改变和补充。
从沈阳城最初的城池布局可以看出,沈阳城遵循“八卦”城池布局。
城池以长城为整体,由东南、西南、南、西北、东北、北、东、西等八个方向的城门和城墙组成。
这种城市空间布局直接反映了古代中国重视“天人合一”,将宇宙的方位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
沈阳城的建设也受到当时的军事策略的影响。
其城池系统紧密结合驻防的军事需求,城墙高大厚实,城门笃固有力。
明清两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沈阳城也迎来了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建筑样式更趋多样化,如明代的遗址、清代的古建筑、近现代的军事设施等。
二、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布局模式是指一座城市在长时间底层历史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及其发展演变方式。
沈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空间布局模式体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文化、时代特点。
1. 大马路住宅区沈阳城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中,大马路住宅区是一个非常独立和具有特色的空间。
它由一条长约1600米、宽约20米、铺着青石板的宽广街道组成,建设时期在清朝康熙年间。
在这条大马路上,许多富家大户、名人雅士的府第围绕而建,形成了成排的砖木结构、青灰瓦面的高大大院落,这里成为了清代沈阳城最具特色的住宅区之一。
沈阳城市介绍PPT

PART 1
自 然 资 源
地理环境
生物资源
沈阳野生动物已达到50余种,其中两栖类8种、爬行类11种、哺乳类31种。而野生 鸟类达到350多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鹤、白头鹤、虎头 海雕等。
矿产资源
沈阳市已发现各类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29种。优势矿产有煤、煤层气、陶瓷土、硅 灰石、沸石、珍珠岩及地热7种,其它矿产有油页岩、铁、钼[mù]、铜、铝土矿等 22种。现有煤、铁、方解石、油页岩、铜、地热等6种矿产探矿权,占已发现矿产种 类的21% ;有煤、铁、钼、铜等20种矿产采矿权,占已发现矿产种类的69% 。
城市介绍PPT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 称。2004年,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被列 为世界文化遗产。
沈阳城市介绍
城市介绍PPT
目
地 理
著 名
特 色
城 市
录
环 境
景 点
美 食
文 化
CHENGSHIJIESHAO城市介绍PPTPA源自T 101地理
环 境
地理环境
PART 3
特色美食
老边饺子
老边饺子是沈阳著名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被 誉为百年老店。其独特的魅力在于其“馅儿”和 “皮儿”。 肉馅经过油煸炒后放入骨汤中煮,再与精面粉制 成的皮儿包裹,蒸熟后味道香浓。特别是其半透 明色的外皮,吸满了馅料的精华,热腾腾的香气 令人难以抗拒。 搭配蒜酱油,鲜香不腻,令人回味无穷。特别是 三鲜和香菇牛肉馅儿,是许多食客的最爱。
城市介绍PPT
沈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 称。2004年,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被列 为世界文化遗产。
沈阳的特色

沈阳的特色
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和特色。
以下是一些沈阳的特色:
1.沈阳菜:沈阳菜是东北菜的重要代表,以炖、烧、烤、煮等烹饪方式为主,口味浓郁,是沈阳的特色之一。
2.沈阳故宫: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皇家宫殿之一,建于1625年,是清朝早期的皇宫。
这座宫殿融合了汉族和满族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3.中街步行街:中街步行街是沈阳最长、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拥有众多的商场、店铺和餐馆,是沈阳购物的热门场所。
4.北陵公园:北陵公园是沈阳最大的公园之一,拥有美丽的风景和丰富的文化历史,是沈阳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5.沈阳棋盘山:沈阳棋盘山是沈阳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以其秀美的山水、古老的寺庙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6.沈阳大帅府:沈阳大帅府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官邸,也是沈阳历史上的重要建筑之一。
这座建筑充满了历史的气息,是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场所。
7.沈阳冰雪节:沈阳冰雪节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冰雪盛会之一,每年冬季都会在沈阳各大公园、广场等地举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体验冰雪运动的乐趣。
8.沈阳国际马拉松:沈阳国际马拉松是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金牌赛事之一,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马拉松爱好者前来参赛。
9.沈阳演出:沈阳的演出市场非常活跃,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会、话剧、舞剧等演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享受。
10.沈阳小吃:沈阳的小吃也非常有特色,如鸡架、烤串、冷面等,是沈阳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以上只是简要列举了沈阳的一些特色,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值得探索的地方和体验的文化活动等待您去发现。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作者 XXX单位 xxxx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介绍了沈阳市概况,论述了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分析了现状与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今后发展的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字:沈阳;城市空间结构;动力机制;演变引言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地理学者研究城市的热点,它不但反映了城市的现实生活,而且影响着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在区域中的作用,同时城市所留下的有形物体反映了城市的历史,反映了人的意识和行为。
城市形态是研究各种城市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和外部形态(城市的外部轮廓)及其相互关系。
城市内部的水平结构主要指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功能布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主要指城市的三维空间,城市的外部轮廓主要指建设区边界所构成的城市形状[1]。
1 沈阳市概况沈阳位于祖国东北,辽宁省中部,全市东西宽l05公里,南北长85公里,总面积为8.515平方公里;其中,城建区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15公里,面积为164平方公里。
沈阳市,东临抚顺市和抚顺县,南与本溪、辽阳两市相连,西与台安县、黑山县接壤,北与彰武、法库两县及铁岭市毗邻,周围地区有丰富的钢铁和能源资源,对发展重工业十分有利。
沈阳东部为辽东丘陵,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最高处是新城子区马刚乡老石沟的石人山,海拔441公尺;最低处为辽中县于家房的上顶子村,海拔仅5.3公尺。
沈阳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平均海拔50公尺左右,占总面积的76.2%。
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占总面积的9.1%;风景秀丽的辉山、天柱山都在这一地区。
沈阳空间调研报告

沈阳空间调研报告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本次调研的背景是了解沈阳市的空间利用情况,包括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和人口分布等方面的信息,并分析现有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以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土地利用情况
沈阳市总体土地利用呈现出城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工矿
用地和自然保护用地等多元化的特点。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和城市周边,而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郊区和农村地区。
3. 城市建设
沈阳市城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城市功能区建设不断完善。
市中心地区以商业、办公、居住和文化设施为主,而城市周边地区则注重发展产业园区和新兴经济区。
4. 人口分布
沈阳市人口集中分布在市区及其周边地区,人口数量较多的
区域包括市中心、郊区和重要交通节点周边。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一些区域人口密集,而另一些区域相对较少。
5. 现有问题分析
在空间利用方面,沈阳市的城市建设和人口分布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率较低,一些旧工业区和废弃地块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其次,人口密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足。
6.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沈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未来,沈
阳市应重视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和建设,并继续改善和完善人口密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7.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沈阳市的空间利用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为了
实现可持续发展,沈阳市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城乡结合部的协同发展,并注重改善人口密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沈阳民居,民俗特色介绍

沈阳民居,民俗特色介绍
沈阳的民居和民俗特色独具魅力,以下是对这两个方面的详细介绍:
1. 民居特色:
沈阳的民居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满族的建筑风格在这里有着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硬山两面坡的砖木结构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方式注重墙体垒砌技术,青砖砌墙,黑瓦盖顶,显得古朴典雅。
此外,沈阳的民居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细节,比如房门多为两层,内为两扇门板,有木制插销,外为单扇花格门,外糊以纸。
火炕是满族民居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称为“万字炕”、“拐弯炕”、“转圈炕”,由南、西、北相连的三面组成,长度与住室的宽相等。
烟囱建在屋侧,高过屋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灶相通。
2. 民俗特色:
沈阳的民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
沈阳秧歌是流传于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每年都举办秧歌节。
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
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
此外,满族的舞蹈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风格。
莽式舞是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分男莽式和女莽式。
这种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
另外,满族八角鼓也是满族最富有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的说唱艺术。
八角鼓的鼓身为八角形,框用檀木、乌木等硬木制作,宽约17厘米,单面蒙以蟒皮。
鼓框镶银边,边上开有梅花孔,孔内穿有小铜钹。
演奏时,用手指击打鼓面发出鼓声。
八角鼓既是舞具,又是击节领弦的指挥。
总的来说,沈阳的民居和民俗特色是中国多元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体现,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
沈阳城市文化特质分析

沈阳城市文化特质分析
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沈阳拥有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质。
本文将对沈阳城市文
化进行分析。
一、历史文化融合特质
沈阳历史上曾是清朝的都城,因此具有浓厚的满族文化气息。
同时,作为东北工业城
市的代表,沈阳也有着浓厚的工业文化氛围。
这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沈阳城
市文化风格。
二、典型建筑物特质
沈阳有许多典型的建筑物。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区内的
皇城建筑群中,是明清时期的皇宫遗址,也是中国现存建筑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具
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此外,沈阳还有许多历史建筑值得一看,如孙中山故居、沈阳站、中
山广场、文化宫等。
三、地方戏曲文化特质
沈阳是中国北方的戏曲之乡,拥有较为丰富的地方戏曲文化。
其中以沈阳梆子最为著名,其源远流长,被称为“百戏之祖”。
梆子以深沉的声音、悠扬的旋律和大气恢宏的唱
腔著称,是一种带有浓郁东北风格的地方戏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民俗文化特质
沈阳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如年货市场、吃汤圆、放烟火、挂
灯笼等传统习俗在沈阳仍然盛行。
此外,沈阳还有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如传统曲艺、民间
音乐、剪纸等,为外来游客提供了吸引人的文化体验。
总之,沈阳的城市文化特质是多面而立体的,体现了东北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通过对这些文化特质的积极传承和发扬,沈阳的城市文化将更加具有魅力和活力。
沈阳城市特色简介

沈阳城市特色简介
沈阳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特色。
其中包括:
1. 沈阳故宫:是清代东北王府的代表性建筑,也是中国现存的两座皇家宫殿之一。
其建筑风格和文化背景,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2. 沈阳棋盘山: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岳公园,以其旖旎的景色、壮观的瀑布和奇特的风景而闻名于世。
登高远眺,全景式欣赏城市美景。
在这里,氧气从没有如此清新过。
3. 沈阳草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建筑,曾是清代文人字画家张九龄的雅居。
草堂内遗留着不少张九龄的字画,而且规模不大,却别有韵味。
4. 沈阳文化广场:是沈阳市中心的公园和广场,是市民们放松、休闲和娱乐的好去处。
此处有高品质表演,文化交流和各种活动,被誉为沈阳的文化中心。
5. 辽宁大剧院: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剧院之一,被誉为“东北第一大剧院”。
每年,该剧院举办的音乐会、歌舞剧、戏剧等演出,为当地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上是沈阳的一些城市特色,与此同时,沈阳还有许多美食、景点和文化活动等,无数的游客和本地居民在这里体验城市的魅力和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城市空间意向特色分析——以凯文·林奇所著《城市意象理论》为基础2010年11月29日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最早将知觉图式应用到城市空间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
他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堪称城市意象理论的里程碑。
书中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综观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城市功能的不断演化带来的城市空间不断集聚和分散的规律体现。
对于沈阳乃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悠久的历史带来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在进行元素分析时我们应带着这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来解读沈阳这个城市。
关键词环境意象形态演化城市意象沈阳沈阳城市演化过程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承载着长期和复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成就了今天丰富而独特的物质文化景观。
改革开放后的沈阳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是目前中国城市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从而也成为展示我国新时期城市建设历程的重要图景。
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结构、规模都发生着变化,无论在街道、社区、城市和区域,这种变化无处不在。
此外,城市发展也必然带来居民出行范围、认知模式、人际关系等的剧变,最终将导致城市意象的改变,如何在城市的改造更新中保持意象的连续性将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该深思的问题。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概要1.1《城市意象》简介凯文·林奇(Kevin Lynch)是最早将知觉图式应用到城市空间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
他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堪称城市意象理论的里程碑。
书中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
“理想城市应被构造成可意象的景观,清晰、连贯且有条理,使它引人注目,成为城市生活的标志。
”标志物,道路,边界,区域,结点是林奇对城市空间意象构成的五个要素。
但是,我们通过凯文·林奇的要素分析方法得到的是一个静态的物质空间意象。
从这样的意象中,我们无法认知空间发展演进的过程与引发这些演变的原因,而对于沈阳乃至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悠久的历史带来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在进行元素分析时我们应带着这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来解读城市。
1.2《城市意象》五要素(1)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者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
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他的环境原色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
(2)边界边界是线性要素,但观察者并没有把它与道路同等使用或对待,它是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
(3)区域区域是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
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
(4)节点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来往形成的集中焦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交换处,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集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
(5)标志物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未进入其中。
标志物通常是一个简单的有形物体,比如建筑、标志、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一个突出的元素。
2.沈阳城市特色2.1沈阳城市形态演化纵观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城市功能的不断演化带来的城市空间不断集聚和分散的规律体现。
从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城市形成就是空间上的集聚过程,如最初的城堡,市场和宗祠等集中形式主要是源于人们防卫,商品交换,信仰的功能需求。
随着空间上的集聚,人口、经济、资源等大量涌入城市,空间上的集聚逐渐显露出经济上的本质。
城市空间的演化不会停滞于某个阶段,总是不断的更迭发展。
一部分因素促使城市产生分散化趋势,而同时又有一部分因素促使城市在符合自己条件下向优势区位点上集中,形成新的城市空间。
历经无序集中、有序集中、无序分散、有序分散,集中与分散同时并行进行。
城市空间也在这种震荡中寻找自己的合理模型。
城市空间演化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无论是集中还是分散,抑或两者同时进行,只是不同的功能因子不断出现,旧的因子的地位不断改变,因此城市空间的结构不断受到新的冲击和影响。
这既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城市空间在人类自身逐渐认识城市的本质,并使之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的一种选择性配置。
沈阳的城市形态演化也遵循着这种特征。
沈阳是是东北最大的城市,辽宁省省会。
西汉时称侯城,辽金时置沈州,并用土夯筑城墙,为沈阳建城之始。
元代时,因其地理位置在沈水之阳(即浑河北岸),而改称沈阳。
1625年清太祖将都城从辽阳迁至沈阳,1634年清太宗将沈阳改名为盛京。
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成为陪都。
清朝统一中国后,叫沈阳奉天府。
1945年恢复沈阳名称。
2.2沈阳城市空间特色(1)城市立体空间的构成沈阳城内地势平坦,少起伏。
因此立体的城市空间,渴望从城市广场和沿街立面上进行景观规划,创造丰富的空间效果。
(2)城市空间平面构成在沈阳市中心为传统风貌区,范围是围绕故宫的东顺成路,南顺成路,西顺成路,北顺成路。
商贸活动中心有太原街商业区,中街商业区,北市商业区,北行商业区,是沈阳最富有生机的地方。
文娱休闲景观区,包括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等。
在市区内有大面积的居住区。
(3)城市空间的视觉走廊在市中心内有些视线焦点,如电视塔,房地产大厦等可作为道路的对景,又具有一定的指认性和方位识别功能,成为城市空间的视觉控制点。
3.沈阳城市的五个意象要素分析凯文·林奇在对美国三个城市认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文化,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分析,归纳了人们感知城市意象的五个元素,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标志物。
依据这个分类,我们对沈阳城市意象的形成的五个元素做了以下的分析:(1)道路道路是城市意象的骨架。
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
沈阳市中心区道路系统为方格网状,有明确的指向性,空间开合有度,借景,对景等造景手法多样,具有良好的视觉序列。
代表道路:青年大街、和平大街、市府大路、旅游路等。
(2)边界边界是线性要素,它能够把一些普通的区域连接起来,形成优美的轮廓线。
沈阳的边沿处理目前情况一般,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现已形成的浑河沿岸的建筑很有层次,色彩丰富,风格略显凌乱。
铁路沿线,浑河,运河,环城公路。
(3)区域区域是城市意象的二维平面。
沈阳就是以区域的手段来组织自己的城市形象。
主要区域包括北站商贸金融区、浑南新区、沈阳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沈阳农业高薪技术开发区、太原街商业区、中街商业区、西塔商业区、舍利塔佛教旅游开发区、铁西新区。
(4)节点节点是在城市中人们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形成的集中焦点。
沈阳的节点有很多,例如市政府广场、北站广场、中山广场、地铁站等。
(5)标志物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
沈阳的标志为太阳鸟、房地产大厦、21世纪大厦、方圆大厦、彩电塔、百合塔是沈阳的标志物。
4.城市意象五要素理论在未来沈阳城市发展中的应用整体环境具有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综合的意象,而是相互重叠、相互关联的一组意象。
在城市意象的发展中,观察方式的教育与重塑环境都非常重要。
二者在一起将构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沿着道路前进时,人的感知力是限定在由恒定元素道路、天空、街灯柱间距和黄带线组成的结构秩序中的,城市意象混淆不清自然就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本质的麻烦。
那就是迷路的凯文林奇曾对波士顿,洛杉矶等城市的部分居民做的地图认知测试并进行了总结,通过被测试者勾画地图的先后顺序研究意象的发生与发展,他认为这是与个体最初熟悉环境时的使用方法有关,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展现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营造城市意象时的侧重点或者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此外,还通过让被测试者勾画草图的方法测试城市意象是否明确是否会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从被访问者勾画的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区域是大多数居民都可以较为准确的画出来的,这说明该部分区域在人们辨识城市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种意向较为明确的区域居民迷失的可能性较小,部分接受测试者表明站在熟悉的街道就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有些区域是时常为人们所忽略的,这些区域辨识度低,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便,此类区域则是需要改进的城市设计。
城市道路也就是人们生活轨迹的承载体,所以城市设计也就涉及到市民的生活方式。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很漫长的,设计者们的作品会是一个漫长的存在过程,城市设计的结构所发出的能量需要人们的感知力作为接收器,在这一过程中设计者能够以他的作品来激发个人对新领域的觉醒。
但这种效果是缓慢的,对于不同的能量接收者他们觉醒的方向也是未知的,所以就需要通过房屋的建筑形式,结合适当的停留的节点,通过精心安排的运动路线,把人们的运动纳入一定的渠道,从而影响人们的反应,得到设计者们所追求的大多数的公众意象。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沈阳的城市发展中,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对未来沈阳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沈阳的环城水系景观带的规划设计,规划者充分考虑到运用其得天独厚的沿河一条线的自然风光,通过绿化和道路把风景点连成一条线,驱车或是行走在这条路上看到的不仅是沈阳的河流和沿岸挺拔的松柏,还有在河边游玩的人群。
在这一审美过程中人群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结论城市特色作为城市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作为城市文化差异的表现因子, 应充分地反映在人们的城市意象中, 它是城市意象稳定性的缘由。
我们可以从城市发展中人们所反映的稳定性的城市意象内容对城市特色进行研究, 进而在城市设计实践中把握城市意象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维护和塑造城市环境特色。
因此,从城市意象研究切入,挖掘与城市特色相关的内容,为城市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 是时下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1.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
华夏出版社。
20012.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3.卢原义信著,尹培同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主办,城市规划5.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6.沈阳市政府网站,WWW.SHENYANG,7.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