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内套苗族姓氏与婚姻

黔南内套苗族姓氏与婚姻
黔南内套苗族姓氏与婚姻

学科代码: 060101

学号: 2009403202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黔南内套苗族姓氏与婚姻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2009级

学号: 2009403202

学生姓名:吴龙贤

指导教师:姜明

2013年4月1日

凯里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特此声明。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

目录

一、引言 (1)

二、黔南内套苗族的姓氏 (1)

(一)内套的由来 (1)

(二)吴氏家族的来源 (2)

(三)其他家族的来源 (3)

(四)以姓氏为基础的村寨分布 (4)

(五)黔南内套苗族的辈分与称呼 (5)

三、黔南内套苗族的婚姻 (5)

(一)阳光寨与黄土寨的破姓联姻 (5)

(二)黄土寨与罗家寨的单向联姻 (7)

四、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黔南内套苗族姓氏与婚姻

吴龙贤

(人文学院历史学专业2009级)

摘要:内套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苗族属于外来民族,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成为当地实力最大的民族。居住在这里的吴氏苗族,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家族,即刘吴、杨吴和朱吴,这些家族都有各自的来源和传说,曾经因为各种世俗观念和宗规互不开亲。但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以及与其他当地民族的交往,相互之间打破了宗规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联姻现象。本文从阐述黔南内套苗族的姓氏与婚姻出发,通过以姓氏和婚姻为中心来探讨这些家族在历史发展和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传统婚姻观念的变化,并思考这种婚姻观念的变化对当地苗族未来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内套;苗族;姓氏;婚姻

The Miao's surname and marriage in Neitao of Qiannan

Wu Longxian

(Grade 2009,Major of History,School of Humanities)

Abstract: The Miao is mainly supplemented by the national minorities areas aquarium in Neitao of Qiannan. The Miao is a foreign national, and through various means to get rid of the local residents. The inner sleeve Miao through long-term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a minority local strength of the largest, but here the Wu Miao,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families, were Liu Wu, Yang Wu and Zhu Wu, these families have their sources and legends, and in order to various secular ideas and discipline are not mutually and developed. But after a long time of life and with other local national exchanges, they broke the discipline and become the marriage phenomenon is quite special. Miao surname and marriage that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sets, also is to think through the process to name and marriage as the center of the family form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mmunic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marriage, the marriage concept and thinking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miao.

Keywords: Neitao ; Miao ; surname ; marriage

一、引言

苗族本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自身的传统文化,因此,学者们对苗族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民国开始,就有学者对苗族的姓氏与婚姻做了具体的研究,后来,有关苗族宗族的研究也相续发展。①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苗族研究的视角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只是单独研究苗族的婚姻现象,同时还把苗族的婚姻制度与国家法律进行接轨。有学者们认为:由于受到伦理观念、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婚姻法和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婚姻关系的缔结都有着自己的限制,要正确处理好国家制定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特别是与婚姻习惯法的冲突关系,这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②

我们可以看到学界对苗族领域的研究比较广泛,例如,研究苗族婚姻的婚姻制度、传统缔结方式、苗族婚俗等现象,同时还对苗族宗族领域的研究,后来,有学者把宗族与婚姻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他们不仅研究苗族婚姻现象本身,同时还把苗族的婚姻与国家制定法律之间的冲突进行研究,并寻找有利于解决这种冲突的有效办法。有鉴于此,笔者基于前人研究苗族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的成长环境和所调查收集得的材料,想尝试以姓氏和婚姻为中心,探讨黔南内套苗族在历史的发展和交往中所形成的传统婚姻观念的过程,并且思考这种婚姻观念对当地苗族未来发展的影响。

二、黔南内套苗族的姓氏

(一)内套的由来

内套即今天的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都匀市基场水族乡,为何称为内套,这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套”,就是捕捉用的鸟套之意。这是根据基场乡这个地方地势险要而形象的取上这个名称的。这里重山复壁,两边都是高耸的山脉,在山脉的底边有一条河向东流,形成沟壑分割,在河的上源有一座高耸的山峰,东面有两山脉夹势,峡谷幽深。这就把基场乡包围在峡谷里,如此险要的地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优势。

这儿历史上兵戈常起,战火纷呈,外敌到此只能望而生却。一九四四年苗族吴润贵领导的抗兵抗税斗争,都匀县府民团副团长黄瑶带兵打到这里,虽有精兵数百,但见到这样的地势险要而闻风丧胆。有一民谣表达了黄瑶的恐惧心理。“九十九里长高箐,八十八里高阶坡。桃花五寨铁门坎,万崭悬崖鸡贾河。内套外套像把锁,晓得八寨是如何,内套不套外套套。”[1]1从这里可以看出,“套”,就是捕捉鸟所用的套一样,“套”住敌人,或许这就是套的来意。

①参见国内学者石启贵所著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这是国内外第一部由苗族自己的学者撰写的,关于苗族地理概貌、历史纪略、生活习俗、婚姻家庭、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的综合性著作。龙伯亚、李延贵主编的《苗族简史》,伍新福、龙伯亚所著的《苗族史》,伍新福独著的《中国苗族通史》,吴荣臻、吴曙光等编著的《苗族通史》等对研究苗族婚姻与宗族都有很重要的鉴戒意义。

②参见廖继红、周相卿的《格头村苗族习惯法中的婚姻制度》,张红、周相卿的《婚姻法对结婚的限制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冲突和法律思考——以贵州苗族为视点》,陈金全、郭亮的《黔东南苗族婚姻习惯法及其社会价值》等探讨苗族婚姻制度的研究,习惯法存在的价值合理性,并思考习惯法在与国家法的互动过程中的现代意义。

(二)吴氏家族的来源

黔南苗族支系众多,按方言划分,内套苗族属于中部方言苗族[2]1。内套苗族主要有吴,胡,韦姓,三个不同的姓氏各分部在不同的寨子,以姓支而居。而其中吴姓居多。但在吴姓内部又分为刘吴,杨吴和朱吴。有记载云:“府属花苗均吴姓,有刘吴、李吴、水吴、胡吴之别,居内套共约四十余寨”①。那刘吴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吴氏家谱序言记载:“始祖原籍江西,徙居贵州,寄籍吾處,家無課讀考失,無籍接叙。祖韓拉敢迁至風結,所生二子,镸曰代拉,次曰霸拉。父子嫌其地窄,旣令镸子迁移套里創業,門基始黄土寨。次子住守薗墓,五家二祖,從此分别各住一方。時将開劈祖韓代拉起作世,今十一世。族大枝繁,枝分派别。窃慮後来之倍,無從查校。是以繪圖一軸,流傳後世族代,有德孝子賢孫以便查校。”②。

从以上序言可以看出,刘吴始祖原籍是江西,具体是从江西杨柳街迁来的,他们在贵州风结落籍,后来,韓拉敢的大儿子代拉来到现在的基场内套开基门业,基场内套的刘吴就是从代拉这一支开始得来的,换句话说基场内套的刘吴的世祖就是代拉,后来二世祖桑代生下四子。长子矮桑,这一枝系脸尧之祖是也;次子變桑这一枝去排壳巫全山是也,就是现在的排空下寨人;三子条桑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景高,有三个儿子,长子擬景高的大儿子幹擬这一枝分去羊格雍瓦口化,擬景高的次子宊擬这一枝分去皆街。景高的二儿子所生的后代到现在的翁布去居住,三儿子埃景高这一枝出外逃亡至九世败绝。次子添条这一枝系埃党桑之扣是也,埃党是当地的本地苗话,埃党就是现在的黄土寨;四子難桑这一枝係上院臉埃生之祖也,上院就是现在的高寨。这些子孙后代延续发展就成现在的高寨,黄土寨,排空下寨,翁布,皆街和基场场坝。从这里可以看出以上的这些寨子原本都是一个世祖迁来后所繁衍的基地,后来由于各种生活的困难,有的人迁到基场内套以外的地区,比如的叼、甲章、桃花、坝固等地进行新的开山门业,每逢吴氏宗族莲宗大会他们都要来参加。③

刘吴原本是吴姓,但为什么会带有“刘”字在开头呢?据访问当地的吴光宗说到:以前吴氏家族里有一人,取了媳妇,后来吴氏人不要了,和这位妇女离了婚,这位妇女就改嫁到刘氏家里,但当时这位妇女是已经怀有生孕了的,于是吴氏家人和这位妇女规定,如果生下的是男孩,那这个男孩就归还给吴氏家族来养,如果是女孩,那就随刘姓,并由刘姓家族侍养。后来这个妇女生的是男孩,但是她不想把孩子归还给吴氏,就给这个男孩男扮女装,掩人耳目,可是有一天吴氏人去走亲戚的时候听到别人说了那个小孩是男孩,他就拿着烟斗欣开那位孩子的裤子,果真是男孩,后来没办法,刘氏这一家与吴氏这一家达成协议,让这个男孩的名字改为刘吴,因此,现在的刘吴就是从这个小男孩开始的,后来人们就习惯性的把吴氏家族的人称作刘吴,因此,刘吴就这样一直延续

①《都匀县志稿》卷五《风俗》。

②(刘吴)吴光宗家家谱序言。

③参见(刘吴)吴光宗家家谱中的子孙世代分布表。

下来。①

(三)其他家族的来源

前面是刘吴家族的来源与传说,至于其他的杨吴,朱吴,他们自己也有说法,首先来看看杨吴的来源。

杨吴的史迁祖现在已经无人考证,居杨吴家族里面的老一辈吴银贤同志说:记不得他们从什么时候开始落籍贵州的,也不知道落籍贵州到现在有多少代人了,只是听以前的老人说,他们是从江西杨柳街吴家庄叶林静迁来的,始祖最先在贵州的哪个地方落脚已经失传了,现在没人能够知道,后来杨吴家族的一部分迁到三都普安,居住二十四代之后,五兄弟分手,老大良孝和老二哀孝迁到基场(内套),老三去普安的风挡,老四在风高老五不知所向,没有记载。后来杨吴发展迁到七十二寨。七十二寨是榕江县乐里区大部及永区一部分,即今天的仁里水族乡等。

据吴银贤(杨吴)的家谱记载,杨吴迁到基场内套有22代人了,按父子连名记,即良孝-雍略-盛良-江盛-碾江-脸碾-天脸-老天-昌老-堂昌-鸟堂-井鸟-金井-脸金-井脸-鸟井-硬鸟-永硬-永和-石永-银石-宝银-鸟宝-银鸟。后来家谱就没有人修了,杨吴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汉姓也无人了解,距今约四百多年。相当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②那原本都是吴姓,为什么吴姓内会有杨吴之说呢?据吴德启介绍,杨吴原本是吴姓,至于后来为什么会有杨吴之说法,是因为良孝,良哀迁到基场内套时,他们搬到的阳家寨原本住的是杨家人,后来他们把杨家人赶走,但还剩下一部分杨家人还留在阳家寨。后来与本地的杨家人接触多了,成为兄弟之家。每当吴家人办什么喜事后者大事,都要请杨家人一起,就这样,原本的杨家人和后来的吴家人经过几代甚至是几十代人的交往,人们就习惯性的把他们称为杨吴。③

朱吴家族的来源也有自己的说法,朱吴家族也是从江西迁过来的,据吴士弟④(朱吴)介绍,他们当时是和刘吴的始祖一起迁来的,当时他们的实力小,依附于刘吴家族的实力,一起来填朝时迁过来的,据传说,当时朱吴的祖先和刘吴的祖先一起也是从三都普安认识后一起来打猎,他们来到基场内套这个地方,看到这里的树木繁多,野生动物丰富,爱上了这个地方,于是他们想办法一起把这里的本地人赶走。每天晚上就邀几十个人一起拿着火把到基场内套的山顶上走动,一人拿着两把火把,点完后又继续,一直到三根半夜,并且每个人故意穿着比脚长几倍的草鞋,磨破后放在路边,这样一直连续了半个月,本地的人误认为他们有很多人而且人高马大要来赶他们走,自己抵挡不住,于是害怕就分分搬走了,只剩下一些原本的居民,他们就搬到了原来本地朱姓的平寨了,后来搬来的吴姓与本地的朱姓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的交往,人们就习惯性的把这一支族

①2011年12月28日访问皆街的吴光宗老人家,其拥有吴氏家谱,也是重修吴氏家谱的人员之一。

②参见(杨吴)吴银贤家家谱序言中的子孙世代分布表。

③2011年12月15日在阳光寨访问吴德启。

④2012年1月6日在其家进行访问,吴士弟,基场村村委人员,其对基场内套吴氏宗族有一定的研究,也是重修吴氏家谱人员之一。

的吴姓称为朱吴。①

内套的水族胡吴和韦吴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至于他们是怎么带有吴姓,也有自己的说法。“少数民族地区是非常注重丧事和喜事的礼仪”[4]1,历代的统治者正是利用这一点来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矛盾,造成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在当时是受到一定影响的。内套水族胡氏,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嫁给王司官家。结婚时,王司男家牵来一头牛,挑来七笼鸡,作为聘礼,马上到胡家时,牛鼻栓和扁担都断了,随身砍来胡家的泡桐树作扁担,割来的葡萄藤作牛鼻栓,胡家人见了不答应,认为这是不尊重胡家水族人的礼仪,于是赶走了那帮带来聘礼的人,王司官家见到此景,就抓住机会,邀人来打胡家人,要把他们赶走,于是胡家人就邀请当时的苗族吴氏家族来帮忙,共同抵制了这场灾难。从而使他们能够安定的居住下来,水族胡家人为了感谢当地的吴氏苗族,就和吴氏苗族结为兄弟,并且称自己是胡吴。

而当地的水族韦姓是经常受到新场陈家的侵扰,他们为了保存自己的家族,不被外来的陈家人赶走,就邀请当时实力强大的吴家人打走了陈家人,使得以后的陈家人再也不敢来侵扰韦姓家族,让他们能够在本地安居乐业。为了感谢吴家人的帮助,为家人就纷纷主动向吴家人结亲,还把自己的韦姓改为吴姓,只是规定嫁到吴家后,要保留自己的原来韦姓。

(四)以姓氏为基础的村寨分布

基场内套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分布,他们姓支而居,每个家族都集体分部在不同的寨子,并且寨子与寨子之间都会与原本的支族相关。据说吴姓的三大家族迁来的时候分别居住在三个不同的寨子的,后来才开始分出去。刘吴最先迁来时住在今天基场的中心地带黄土寨,后来人多了就开始寻找地方居住,由原来的黄土寨开始分到现在的高寨去居住。现在的高寨和黄土寨是兄弟之家,不可以通婚,随之黄土寨的一部分人也分到现在的排空下寨居住,也是兄弟之家,同理,一部分人也到现在的皆街去发展,还有一部分人到基场场坝区去建造房子。另外一部分人迁到现在的的叼,桃花、坝固等地,这些寨子之间都会相互联系。刘吴家族内部分有不同的支族,因此每当这些寨子有什么喜事或者丧事都会叫到同支族的人去帮忙。以来保存他们原本的支族永远延续不断。

传说从黄土寨分出来后的高寨,出了一个传奇人物,名叫霸鸟,他力大无比,轻功高强,为人正直,当时闻名于基场内套各苗族,当时瓮布也出现了一个名人,民间称为拉甘,武功极高,但是作恶多端,强抢翁布寨子上的妇女,偷盗行为极为恶劣,人们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人们实在是忍不下去了,于是翁布人就来请高寨的霸鸟去杀拉甘,后来他们经过几百回合的拼战,霸鸟终于杀掉了拉甘,减除了翁布的恶棍,给翁布人带来了平静的日子,翁布人为了感谢高寨人,就和他们结为兄弟,并且翁布人无乱见到高寨人时,无乱大小,男的都成为爷,女的都成为奶。这是对高寨人的一种感恩和尊敬。直

①2012年1月16日在平寨访问吴奇珍(朱吴)老人,对朱吴家族的来源用前人流传下来的故事说表述出来。

到现在都还保留,并且他们之间互不通婚。①

杨吴的迁祖住在阳光寨,是基场内套苗族的最大寨子,杨吴和刘吴一样,他们在阳光寨人口纵多后,也开始分到别的地方去,一部分分到现在的尧西,还有一部分分到排鸟,永立等地,他们各自也不能通婚,都保留支族之间的联系。

而朱吴的迁祖最早在住在现在的平寨,后来一部分人分到现在的龙田,瓮了,等地,他们各自互不通婚,保持家族之间的联系。

(五)黔南内套苗族的辈分与称呼

黔南内套苗族的称呼很是古怪,外来人根本不能理解和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家族内部按照姓氏族谱的字辈分大小排列来称呼,比如刘吴家族内部族谱字辈是:“士孝朝珍贵,龙光庆永钦,德昭才万宝,荣启玉堂春”。②到我们这一代士、孝、朝、珍的人几乎不在了,按照字辈来排,在贵同一辈之间就按照出生的迟早来称呼,同辈人出生在前的叫大伯或者哥,这是同辈人之间的称呼,在不同辈分之间的称呼,就得按照相隔的代数来称呼了。如在贵字辈的下一代的龙字辈人都叫贵字辈的这一代人叫做爸,龙字辈的下一代光字辈就要叫贵字辈的这一代人叫爷,光字辈的下一代人就叫贵字辈的这一代人叫做太爷,以此类推。但这种称呼只局限在同一支族里面的,杨吴,韦吴,朱吴他们在自己的本族了的称呼也一样,刘吴、杨吴、韦吴、朱吴他们在不同吴姓之间的称呼只是看年龄大小来称呼。现在刘吴家族中,贵字辈应该是最大的字辈了,其次就到龙字辈,最小的字辈已经发展到兴字辈,与最大的贵字辈相隔五代人。

第二种就是结拜兄弟寨子之间的称呼,比如前面说到的翁布为了感谢高寨人听他们杀掉了恶棍,就与高寨结为兄弟帮。翁布的男女老少只要见到高寨的人,无乱是男女老少都管叫做爷(男的叫爷)或者奶奶(女的叫奶)。这就打乱了按辈分大小的规矩了。外来人是看不懂的,也是难以接受的,直到现在都还保留。

第三种就是不同宗族之间的称呼,一般来讲,不同宗族之间的称呼是不按辈分的,只是按照年龄的大小来叫,大的就叫做爷,大伯或者哥,小的就叫做弟,但现在不一样了,有些是有亲戚关系的,你还得按照亲戚来叫,舅爷,舅妈,老表之类的就得看看这些人之间是什么样的亲戚关系了。

以上就是黔南内套苗族在同宗族与不同宗族之间的称呼,你只有懂得这些规律,才不会叫错辈分。

三、黔南内套苗族的婚姻

(一)阳光寨与黄土寨的破姓联姻

从杨吴和刘吴的家谱可看出,原来基场吴氏本是一家人,先前的杨吴与刘吴是互不

①此种说法来自于高寨吴庆元老人家中对其的访谈,高寨大部分老年人的说法与其大致相同。

②(刘吴)吴氏家谱字辈排列表。

开亲[3]2的。据(杨吴)的吴银贤和(刘吴)的吴仪贵①所叙述的大致相同。以前杨吴和刘吴要解决婚姻问题的话,都要跨基场内套到几十公里以外的普安一带去找媳妇,而杨吴和刘吴的女孩子一般就嫁给当地的水族人或者更远的普安地区。杨吴与刘吴都是兄弟之称,但后来他们之间可以开亲,至于是什么时候开始开亲的,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接受开亲的事实,这还得有一段传说。

据传说从前,要解决婚姻问题,都必须到三都的普安一带去跳月群找对象。有杨吴一男(阳光寨)去普安跳月,经常路过刘吴的寨子(黄土寨),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就出发,但他经过黄土寨的农田时,经常看到一个女孩在田里干农活。但由于世俗的观念,他们都没有搭上话,可日子久了,有一天,阳光寨的那一年轻人又经过黄土寨的农田时,黄土寨的那女孩主动上去搭话“哥哥,天天看到你这时候就从这里过,你究竟是去哪里呢?”阳光寨的年轻人就说“我是去普安玩,是去找媳妇的.”黄土寨的年轻女孩听到后就说“去那么远的地方找媳妇,这里没有吗?”于是两个人就开始聊了起来,后来日子久了,他们越聊越投入,于是他们就产生了性关系,年轻女孩怀孕了,被刘吴和杨吴家族的人知道了,他们认为这是有犯祖规,想把他们两个给溺水淹死来告诫那些要犯祖规的人。那一对年轻人在家族的责备下,知道自己也触犯了祖规,难逃此劫,但他们不愿分开,就是死了也要死在一起,于是他们想双双殉情跳崖自杀。当他们偷偷跑到上山顶,正准备跳下山崖时,正好被一个割草的老人看见了,就去阻止他们,问清事情的原委,并且答应想办法让他们能够在一起。这一对年轻人在死亡边缘听到有人能够帮自己,就决定好好的活下去。这个事情传遍了整个基场内套苗族人的耳朵里,家族的人听了也很震惊。后来这位割草的老人就把黄土寨和阳光寨的人召集起来共同来商量如何和平解决这一问题,于是这位老人提出了一个办法,说是他们是否能够有缘在一起,就要靠上天的造化,他建议把两根枫香树枝倒栽,如果这两根树能够活下来的话,就证明他们的缘分是天注定的,并且认定这门亲事,如果不能活,那时候再把他们处死也不迟。黄土寨和阳光寨的人听了这位老人的建议后纷纷表示同意,后来这两颗枫香树果然活了过来。②这对男女青年才免于一死,结为夫妇。从这以后杨吴与刘吴也可以开亲,但规定:杨吴的姑娘嫁到刘吴家,姑娘改为杨姓,死后的碑文即“吴母杨氏之墓”。同样刘吴的姑娘嫁到杨吴家,姑娘则改为刘姓,死后碑文“杨母刘氏之墓”。以此类推,朱吴的姑娘嫁给刘吴也改为朱姓。从此,杨吴、刘吴之间就可以通婚了。这应是为了解决婚姻问题而出现的黄土寨和阳光寨之间的破姓联姻,后来朱吴、刘吴、杨吴之间也开始了破姓联姻,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黄土寨与罗家寨的单向联姻

基场内套苗族中,村寨内杂居不同姓氏的不多,主要有阳光寨和罗家寨。除了本族

①2011年12月5日在阳光寨和黄土寨分别访问吴银贤,吴仪贵,他们都是杨吴和刘吴的家族人士。

②至于枫香树倒栽为什么能够活过来,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天注定,就是上天注定他们两个年轻人在一起,树就自己活过来了。另一种说法是当人们都回去时,那位老人偷偷的把树重新栽,好让他们存活。至于是哪种说法可信,则未能确定。

人员外,还杂居有一些别的外来民族,罗家寨主要杂居有杨吴一部分,在本寨内罗家姓和杨吴是可以通婚的,并且在本寨内举行,有些时候亲戚就在自己的隔壁,距离很近。阳光寨杂居的主要有罗家姓,杨吴与罗家可以通婚,婚礼在本寨内举行。除了这以外,还有朱吴的龙田寨杂居有水族的韦姓少数部分,他们之间可以通婚,这些是特殊例子以外,基场内套的村寨几乎都是本族的人居住。这种村寨内部同姓之间的通婚现象现在也很少见了,因为随着时间的发展,本村的人相互帮忙,相互交往,往都会当作是本寨的痛族人来看待,所以杂居在寨内的少数外族人都会同化到寨内的大姓人生活里面,久而久之就共同认为是本寨中人,因此,寨内不同姓氏之间的通婚已经不存在了,他们要解决婚姻问题,就习惯到别的寨子上去找。

四、结语

从以上刘吴、杨吴、朱吴他们的族谱中可以看出,这些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来源和传说。这些外来的苗族与本地的水族(韦家,胡家)和罗家人共同交往,共同劳动所创造成现在的基场内套苗族关系网。可以说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族在生产,生活中共同的结果,这让我们看到了地域间各民族的融合是强大的,不可阻挡的趋势。虽然外来的刘吴、杨吴、朱吴他们有自己的祖规,互不开亲,以此来保存各自的家族延续万代。但是这种祖规由于受到了地域之间的局限性和民族间的不断融合与交往,从而打破了他们对家族的保护规则,不得不与其它家族进行通婚,破姓联姻正是这方面的表现。破姓联姻打破了基场内套苗族之间的隔阂状态,增进了家族之间的血缘亲密性,同时也解决了当时由于距离而给婚姻带来的困难。基场内套苗族除了同支族不可以通婚外,其他的都可以进行,为此促进了基场内套苗族之间的民族关系网络。但是这种现象只是适合于当时的情况下进行的,但这种现象已经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上一辈的人总是认为自己的下一代也要在本地找媳妇或者娘家,因为这样可以方便联系,并且容易走亲戚,同时嫁出去的女儿还可以经常来家看看娘。这种近距离婚姻方便行走的观念让老一辈人根生蒂固,从而导致了现在在基场内套苗族内几乎人人是亲戚的茂密网络。为此本人担心在这样下去会影响当地的生育水平和质量,会葬送一个活生生的苗族前途。

参考文献

[1]杨昌文.都匀市内外套苗族考察叙要[J]. 民族志·资料汇编, 1987(5).

[2]吴正彪.略论黔南苗族支系的迁徙来源及分布[J]. 贵州文史丛刊,1995(4).

[3]杨通儒.贵州苗族婚俗几个问题的思考[J].苗学研究,1991(2).

[4]孟学华,刘世彬.从《都匀县志稿》看都匀地区各民族的年节习俗[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5).

致谢

大学四载滚滚而过,这四年的时光让我获益匪浅。首先我得感谢姜明老师对我论文的悉心教导,因为在本次论文的选题,资料搜集方面和撰写过程中,都是在姜明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从专业课程的学习,论文的写作到平时的生活都给予了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里向姜明老师表示最真挚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并祝您身体健康,家庭美满,万事顺心!

再次,我要感谢科任老师在专业课中无私的传授知识,感谢他们对我的关怀和培育。同时也感谢我同室兄弟们平时对我的关心和热心,使我在生活中倍感温暖,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的无私帮助,正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才使我顺利的走完大学的时光,是他们无私的帮助和爱让我慢慢的成长。

致谢人:吴龙贤 2013年3月2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