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西藏天珠鉴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藏天珠鉴别

天珠为何物,它的价值如何,怎么鉴别它,目前拉萨市大店

小铺里天珠是何物做成,产地源于哪里?对于这些,不仅内地游客是一头雾水,常花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买到一个进价仅

几十元或几百元的新品,就是西藏群众也是人云亦云,莫衷

一是。为此,笔者曾与西藏“天珠大王”嘎玛桑珠及其他天珠收藏者进行过多次探讨,参阅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天珠

的许多论著,下面愿就这个问题从收藏角度谈几点意见,以

供有志于此的同仁们探讨商榷,也便于购买天珠者参考。

一、天珠名称的由来及天珠为何物

天珠的名称何人所取已不可求证,港澳台叫天珠,藏

族叫“丝”,汉族则称“九眼珠”。奥地利藏学家勒内·德、内

贝斯基·沃科维茨于1952年出版的《来自西藏的史前珠》及

1953年出版的《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两本书中,均称为“猫

眼石”。杜宾·路易斯先生于1986年出版的((珠的历史》中称

来自喜马拉雅的珠子为“蚀刻玛瑙”。罗布·刘先生于1995年

出版的《收藏珠子》书中提到这类珠子为“蚀刻或漂白的红玉髓”。《新唐书》记载:“吐蕃妇人辫发,戴瑟瑟珠,云珠之

好者,一珠易一良马。”著名的现代藏学家格勒博士在《藏族苯教的神》论文称这种珠子为九眼勒子。台湾著名的学者

刘良佑教授在《天珠探秘》文中提到西藏学者通常称天珠为

“白玛瑙勒子”,是藏族服饰勒子项圈材料的一种。台湾天珠商人林东广在1997年出版的《西藏天珠》一文中从头至尾

称天珠。

西藏先民认为,天珠是神创造的超自然之物,是自然生

成的或天降下来的,如果有谁说天珠是“天人合一”的工艺品,会遭到他们强烈的反对。

那么天珠到底为何物,从国内外专家考证及对其进行

物理化学鉴定得出结论:天珠就是强碱、硝酸蚀刻的工艺

玛瑙珠。

德国著名的大卫·艾宾豪斯、麦克尔·温斯腾博士经

过几十年对他们收藏的儿百件天珠样.钻进行研究,于20世

纪80年代初写过一本专著,叫《藏族的瑟珠》(瑟,取之藏

语天珠“热”的译音)。在这本书里,两位天珠研究专家明确地说:“就加工技术而言,藏族瑟珠是蚀刻玛瑙珠的一种。”蚀刻玛瑙珠的加工方法是这样的:先是在珠子表面按

图案(在粗加工的玛瑙石上套土有各种图案的模具,或贴

L一种有图案的特殊纸型,以使别的地方不被腐蚀)喷土

碱水(有的使用钾碱、铅白碱、碳酸钠)进行蚀刻,然后用火烧烤,这样就使珠子表面附着强碱处变成了永不褪色的白色,因使用强碱所含成分不同,烤出来的白色也不尽相同。这种增白不仅仅是在表面七,表层下面也变自,一直深到石头里面。有些天珠,变白的地方则明显突出。在折断的天珠里你会看到这种白色纹路渗透深浅基本一致,尽夕、相对整齐,没有石头中天然石筋的不规则自然渗透。用

强碱绘出的图案可以刻出最简单、最常见的蚀刻玛瑙珠,用

火适当烧烤时,就会在天然的石头底子上出现一个个白色的图案。

另一种加工技巧是,首先用卜述方法把整个珠子变

白,然后用另一种化学制剂画出一种图案(硝酸铜的效果最佳)。珠子再次用火烧烤,在白色的底子L勾勒出黑色图案。有时,要除去前面变白的地方而将黑色图案直接涂在光玉髓的天然玛瑙上。西藏“天珠大王”嘎玛桑珠曾将不

同类型的“天珠”送上海硅酸研究所化验,其结论是:天珠图案上的蚀刻花纹除酸碱外,都含有硅酸盐(瓷器上的釉其主要成分就是硅酸盐)的成分,这再次证明,天珠是人为的,或者说石头是天然的,花纹是人为的,叫“天人合一珠”比较确切些。

根据使川的工艺类型将蚀刻加工黑自图案大致归类:

第一类:天然石头底子上的白色图案;

第二类:变自底子上的黑色图案;

第三类:天然石头底子上的黑色图案。

变种(第一类与第二类的结合)首

先给珠子的一部分加白,其余部分不变自,

黑色图案蚀刻在珠子变白的部分,叫做“生眼”。

变种二(第一类与第三类的结合)黑自

相问的图案出现在同粒珠子上,但不像上

而的那种相互屯叠,叫做“生形”。第一类

蚀刻玛瑙珠有一个有趣的特征,即:变自的

部分和没有经过处理的部分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此时,这两个部分所含的化学成分也不同,结果使一些珠r土经过处理的地方发生

部分脱落,使自色图案留「粗糙、经过渐刻

过的表皮。由于第一类珠子要有这一特征,

因此,那些对它们早期研究的人给我们留下

了“蚀刻”的玛瑙这一名称。最早考古发现的

这类图案是山人「蚀刻的,并添加一些其他

物质。

二、蚀刻玛瑙的历史溯源及现代天珠的加工仿制世界上蚀刻玛瑙的生产年代十分久远,

主要分三个时期:早期(公元前2000年前);

中期(公元前300一公元200年);后期(公元600年至公元l000年)。最早的蚀刻玛瑙主要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在伊拉克境内,底格里

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印度古代文明的

遗址发现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印度白塔

拉尔和钱呼达拉是制作蚀刻玛瑙的中心。中

期的蚀刻珠主要是在印度次大陆的遗址发现

的。现据强有力的证明,后期蚀刻珠的制作

中心在伊朗,将其年代追溯到萨珊王朝(公

元224一624年)。在二十世纪初期,那里仍

然采用手加工蚀刻经文饰物。到十九世纪

末,在西北亚、南亚次大陆这种工艺已经逐

渐失传。

早在唐代天珠就已为人所知了,欧洲人劳弗于1913年撰写了《东方绿松石考证》一书,他在书中对《唐书》及几部唐

代经文中的“瑟瑟”一i司进行比较考证。他引川《唐书》卜的

一段陈述,说明最高品位的藏族‘}言员肩卜披拄着之份1、‘瑟

瑟”,“瑟瑟”摆放在金银之上。另一份摘自《新唐书》的文献表明,“瑟瑟”佩戴在藏族妇女的发辫上。上等珠子的价格相当一匹骏马的价格。劳弗由此得出结沦,“瑟毖”一词在

唐朝有其特殊的含义,但后来仅有“珍贵的石头”这一比较普

通的含义了。他进一步推测,“瑟瑟”一i司的原意可能是编玛

瑙(带条纹的玛瑙),而这一词可能与藏文i司“瑟”、波斯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