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家世及生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山家世及生平——家世
傅山祖籍山西大同,五世祖傅康从大同迁居忻州顿村,明正德十五年(1520)因傅山的曾祖父傅朝宣做了太原宁化府的仪宾,承务郎,傅家又由忻州顿村迁居到阳曲县西村。
傅家的最后一代叫傅锁子,孤身一人,于1960年病逝,从此傅家在西村绝了后代。
傅山出身于书香门弟,官宦人家,其祖父傅霖,嘉靖壬戌科进士,历任过直隶寿州知州、河南佥事、山东辽海参议、平度知州、湖广荆西道、山东布政司等职,在任期间,同其儿子傅之谟(即傅山之父)创建了宣文塔(太原双塔之一)。
明万历三十七年山西遭旱灾,傅霖施舍粮米赈银,深得民群拥戴。
傅山二叔租傅震,明嘉靖辛酉科举人,曾任耀州知州,三叔祖傅霈,万历丁丑科进士。
任过陕西咸阳、华亭知县、监察御史、四川巡按等。
傅山之父傅之谟,号离垢先生,贡生,淡漠仕途,在乡以教书为生。
傅山之母为忻州诸生陈布腼之女儿,尊称为“贞髦君”,生三子,长名庚,次子山,三子止。
傅山之侄儿傅襄任过知县、四川巡按等职。
傅山妻名张静君,忻州张泮之女,傅山2l岁时与张结婚,次年生子傅眉,五年后张氏逝世,傅山怀念其妻,尔后再未续婚。
傅山之子傅眉,文武双全,熟读兵法,能骑射,善长枪。
傅眉亦喜诗文、书法、绘画,曾著有《我子》、《我诗》、《我赋》,太原南郊药王庙,有傅眉重修药王庙碑记。
其文学水平虽逊于傅山,但绘画上却胜过其
父,傅山诗中有“版继荒岩筑,花培铁藕莲”之句,为有象“铁藕莲”似的儿子而骄傲。
傅山,初名鼎臣,后改为山,原字青竹,后改青主,一字仁仲,别名公之它,号朱衣道人,字号有数十个。
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闰六月十九日出生于西村,傅山排行老二,当地人称“傅二爷”。
傅山出身地西村的许多老人回忆,按十二生肖计算,傅山丁未年所生,属羊,出生年代为明万历三十五年无疑矣。
傅山按照自己的属相,在崛围山多福寺隐居时,在离寺不远的东南处,建有一处简易读书处.起名“青羊庵”。
傅山从小天资聪明,看书数行并下,过目即能成诵,15岁考中秀才,20岁补为廪生。
崇祯九年(1636年)春,又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于山西省“三立书院”深造。
擅长诗文、戏剧、兼攻书法、绘画,精通医学,并研究道学、佛经,是一位知识渊博,具有多方建树的优秀文化人才,被人们赞誉为“学海”、“医圣”,民间称之为“地仙”。
傅山—生做过三件轰动一时、振奋人心的大事:
北京告御状山西“三立书院”于崇祯七年七月调来一位提学佥事名叫袁继咸,秉性刚直,廉洁奉公,不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在京时由于直言谏佞,得罪了权贵魏忠贤之流,埋下祸身之根。
任“三立书院”提学佥事后,秉公办事,治学严谨,而且爱学生如子女,多方给困难学生帮助,以文章气节相期许,深得学生们的拥戴。
可是正当袁继咸对“三立书院”扩充、整顿的时候,书院突然掀起轩然大波。
崇祯九年(1636年)一天,魏忠贤死党山西巡按御史张孙振来到书院,向袁
继咸提出要保送一个叫孙有守的人入学,袁继咸回答必须经过考试。
孙有守是个不学无术,专会阿谀奉承之人,一考就露了馅,答卷胡诌乱谈,袁继咸阅其卷越看越生气,在卷子上批了多处“不通”,拒绝录取。
这一来,大大得罪了张孙振,于是张串通阳曲县知县李云鸿,挟私陷害,给袁捏造了十几条罪状告到刑部,不久刑部下令,将袁押解北京究问。
这件事立即引起太原的轰动,尤其激起了“三立书院”师生们的愤慨。
傅山与他的同学薛宗周尾随囚车从太原发,徒步千里,一同赴京,临行前,嘱咐他的哥哥傅庚继续发动学生,通知各县来的生员到京汇合。
进京后不久,傅山、薛宗周等联络到京的生员,会同“上疏”。
奏疏由傅山起草,请丁时学修改,共有103人签名,投送到通政司,谁知通政司的官员袁鲸是张孙振的好友,所以袁鲸极力包庇,以“冒名欺君”来指斥,恫吓傅山他们,拒不接受诉状。
同时,张孙振也派人到京离间,井威胁在太原的傅山弟弟傅止。
傅山鼓励大家不要泄气,并发动众生员把诉状抄成揭帖(即单),分赴街头,到处张贴,逢人便送。
这件事很快传遍京城。
其中,有份“揭帖”被朝廷派在街头刺探民情的锦衣卫士转到崇祯皇帝的手中。
崇祯看了“揭帖”十分生气,正要下令追查,时有山西巡抚吴生又送束弹劾张孙振贪污白银8万两及诬陷袁继咸的奏折,这一来,皇帝更加恼火,下令派锦衣卫士速往山西将张孙振押到京城查究,关进刑部监狱。
事情有了转机.但刑部也有张孙振的同党,拖延不加过问,傅山向大家建议,来一次包围宰相的大请愿,大家都很赞同。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五更天,生员们聚集在长安门等住刚下朝的宰相温体仁,大家一拥而七,拦住
去路,宰相生气地大声喝问:“你们是什么人.要干什么?”傅山挺身而出,答道:“我们是山西的学生,是专门进京为袁提学申冤的!”这时,其他下了早朝的大臣也经过此地。
也停了下来,阁老黄士俊在一旁低声劝温说:“此乃山西诸生之公义也”,劝温体仁听听学生们的呼声。
温体仁无可奈何,只好接下状子。
在温体仁的催促下,于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刑部在北京城隍庙公开审理袁、张之案,在大堂上,傅山当堂作证,指控了张孙振挟私报复,贪脏枉法的罪行,驳得张孙振哑口无言,在事实面前只得当众宣布袁继咸无罪释放,恢复名誉,调任武昌道台,将张孙振判处革职充军,时经七个月的斗争,请愿终于取得了胜利,傅山名振全国,誉为“山右(山西)义士”。
秘密搞反清袁案结束后,傅山返回来太原,无意官场仕途,寻城西北一所寺庙(崛围山)辟为书斋,悉心博览群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到三立书院讲学。
崇祯十七年春(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进发太原,傅山陪老母辗转于平定嘉山,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皇帝缢死于万岁山,李自成称帝不久,四月吴三桂降清,清兵入山海关,五月三日攻入北京,建立了清王朝。
清军入关后。
傅山奉母携子离开太原,到了寿阳石河村郝德新家(郝与傅山为通家),傅山安顿了老母,稍解后顾之忧,开始考虑参加秘密抗清斗争。
甲申(1644年)中秋,傅山到寿阳五峰山拜名道士还阳真人郭静中为师,当了道士,朱衣黄冠,道号“真山”,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
傅山当道人用意有三:其一是当了道士可以不奉行清朝剃发梳辫之制,寄意于不承认清的统治;其二是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
明亡的怀念,“石道”二字表示如石之坚,决不向清朝低头;其三,以道士身份作掩护.便于进行反清活动。
当了道士后,来往于盂县、平定、寿阳、祁县、汾阳和晋源一带,开始了秘密反清活动。
顺治初年,南明派总兵宋谦到北方秘密活动。
化名李谦,顺治九年、十年先后两次在汾阳会见过傅山,密谋策反计划。
顺治十一年(1654年)宋谦准备在三月十五日起义,只因事机不密在河南被捕,在被处决前审讯时供出傅山,六月十三日傅山被捕,关在太原监狱,历经太原知府边大授初审,后会同清军通知傅鸾祥,理刑推官王秉章会审,几经严刑拷问,傅山坚贞不屈,矢口否认与宋谦有政治活动,审问其弟傅止,其子傅眉,止、眉和傅山供词一致,加之,在关键时刻魏一鳌出面作证,最终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七月获释(见后附录:“甲午道人案始末详节”)。
傅山作诗曰:“病还山寺可,生出狱门羞”、“有头朝老母,无面对神州”,表达了他未死于抗清战场和狱中,苟且偷生、无颜以对神州,要在清朝统治下生活,感到十分惭愧。
傅山出狱后曾南下江淮一带游学数年,自顺治十七年起,即隐居于太原城东南的松庄,自号“松侨”,寓意为虽还在国土,却像侨居异国他乡,包涵着国破家亡的痛心。
拒考不受封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为笼络收买知识分子,施行怀柔政策,让各地推荐选拔有学之士到北京应试,录用授官。
正月二十三日下诏开博学鸿词科考试。
傅山被吏部给事中李宗孔、刘宗周推荐,让他赴京应试。
傅山托病推辞,清政府下令不准,并责成阳曲县衙督促傅山赴京,县令戴梦熊亲备驴车,力为劝驾,地方官不断
登门立逼起程,傅山被迫不过,只得在儿子傅眉的扶护下上路,但他下了决心,要以一死对抗,他在《病极待死》诗中写到:“生既须笃挚,死也要精神……”;“此生若得生还里,汾水西岩老首邱”。
上京途中,一路上悲愤交集,寝食皆废,用锥子刺破两腿,到了京城已骨瘦如柴。
至京师后拒不入城,卧病于崇文门外三十里久无人烟的圆教寺中,王公九卿、贤士大夫部去探望他,他借口病重,躺在床上,不起身迎送。
傅山虽未参加考试,因为“人望”,被破例“示恩”,康熙下旨“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
未试而授官衔,傅山更不接受。
授官就得谢恩,傅山坚辞不去,大臣冯溥乃派人强舁傅山上轿,傅山在轿内看见午门.想到景物尚在,江山易主,不禁老泪横流。
到了午门,别的人都受宠若惊,遥遥向康熙三跪九叩首,傅山却昂首挺胸,直立不跪。
官员们看到傅山的姿态都吓坏了,冯溥强把傅山按倒。
傅山气愤之下,顺势躺于地下,在皇帝身旁的尚书向皇帝解释说:“傅山身患重病,站不稳身子,跌倒了,他已向皇上谢恩了”,这才算应付过这生死关头。
次日一早,傅山匆匆上路,返回太原,大学士以下皆出城送他,赞叹傅山“权贵难移志,威武不能屈”。
回到故乡,傅山布衣毡帽,自称为“老百姓”,以官职称呼者皆不应。
时年傅山已73岁,仍继续从事著述,曾先后接待和拜访了不少文人、学者,成为与清政府不合作的在野的思想文化界的领袖和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