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
大纲:
一、正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分析
1 当今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 当代大学生的错误择业观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
3我们该怎样应对这种不利的就业形势
(1)政府的措施(2)大学生在求职时的注意点
二、附录:关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问卷调查表
三、附件:1、资料来源2、小结:这次调研活动的收获感想
关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调查分析报告
自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逐步加重,导致就业压力增大。首先,内外需的同时减少,导致就业需求萎缩。第二,国内新增失业有所增加。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内地一些中小企业也出现岗位流失。而这些失去岗位的劳动者很难再找到工作。第三,海外回流劳动力不断增加。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的普遍恶化,海外劳动力纷纷回国寻找工作;一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劳动力而限制国外劳动力就业,加重我国国内的就业压力。
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而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所有这些,使得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
而对众多的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而言,就业的压力不言而喻,但同时,在就业的观念上也存在着众多的矛盾。
追求物质价值与追求精神价值之间的矛盾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择业标准,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他们非常看重自己的
物质利益追求,但又不愿意完全放弃自己的精神需要,表现出明显的矛盾,但最终多数往往无法权衡其中利弊,倾向于物质利益。大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消费,初次选择职业时重视物质利益本无可厚非,因为人的价值不能脱离物质条件只作为纯粹的精神追求。过多地倾向于发达地区和城市,把物质价值作为衡量个人职业选择最重要的标准,这样做必然会使自身脱离精神追求而过分强调物质追求,在追求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过程中最终倾向于物质价值,使相当多的优秀毕业生只能从事与其素质、能力极不相当的工作。
追求自我价值与追求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分析。对于大学生择业而言,实现个人价值就是选择能够将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二者统一起来的职业。但是,由于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差异,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又陷入了追求自我价值与追求社会价值的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比较淡化,择业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长远利益与社会终极目标发生冲突时,会有较多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只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实际物质利益的得失。
追求长期利益与追求眼前利益之间的矛盾分析。在抉择时,学生往往更看重短期利益而忽视自己的长远发展。究其原因,大学生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认为影响自己长远发展的因素太多,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期望得以实现的概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长期利益难以激发他们重视长远发展的爱好。而短期利益则更实际、更实惠,大学生择业时更轻易看中工资的高低和工作地点的好坏而忽视其他因素。他们希望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达到自我对物质利益、权力地位、成才愿望等需求的满足,具有较强的利己性和务实化特点。在择业时,经常缺乏全局、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人生定位,重视短期效益和眼前利益。
追求个人理想与面对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分析。大学生择业过程中还经常面对追求个人理想与面对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丰富多彩,在择业中对理想的追求更加强烈、远大,他们踌躇满志,豪情满怀,准备在社会上拼搏一番。但由于对社会了解还不够深,在择业上与社会需要存在着差距,个人理想往往脱离社会实际。大学生普遍留恋条件舒适的大城市,追求社会地位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作岗位,不愿到边远地区工作。他们并未真正思考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较少考虑所定的目标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甚至不了解自身
的气质、性格、能力、爱好特点适合何种职业,因而出现追求个人理想与面对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学生的择业观对其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形成受到不同方面的影响。
大学生的择业观实则为社会价值的体现,在不同时期体现不同的特点。70年代大学生的择业观是“有自己的理想,但服从国家分配”,80年代是“既要地位高,也要挣钱多”,90年代是“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到了21世纪初,变成了“一步到位,找到与社会的雕结合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择业已经越来越务实,越来越功利。
随着高学历带来高收益现象的普遍,文凭和学历不仅是获得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大多数人获得不同职业的重要依据,更成为个人未来收入的指标。在当代社会,高学历的获得主要凭借个人的努力,受经济的影响较小。一些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家庭有意识地培养子女读书,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子女的命运,使之进入上流社会。这也导致了大批的毕业生宁可在城市漂泊等待机会也不愿回到自己的原籍去。这种单纯依靠教育来实现富裕生活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必须认清社会发展的形势,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做起。
人的天性是趋乐避苦。大学生职业选择是在客观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如果在择业中选择了到艰苦的地方实现自我价值,那么他就必须面临如经济收入低、居住条件差、发展机会少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东西都物质化了,准备为社会无私奉献往往被认为是幼稚的,少不更事的。因此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存在功利的现象不能只归结为道德问题更应该是社会问题。
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就业观还会受到社会上很多隐性因素的影响。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党和政府应该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中共十六大把到2020年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和借鉴国际做法的基础上,中国已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框架。
一、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为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以重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取向的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