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7b3f6e89b9d528ea81c77987.png)
先秦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种变革反映在思想届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在我国是绝对空前绝后的。
而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儒、道、法、墨这四家,其中又以儒、道最为影响深远。
道家理想人格虽然不像儒家理想人格那样占据历史文化的主流,但它独特而深刻的内涵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特有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不失为时代新人格构建有借鉴意义的蓝本。
于丹教授曾经在她的演讲中说过“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
”与儒家教给我们的“接济天下”不同,道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是出世,是自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至人无己”的一种虚拟的理想人格。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基础道家的这种理想人格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是当时的人们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构想者,其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理想人格的提出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否定与超越的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老子指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是对人类天性的限制和损害,是造成贫困的根源。
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最大桎梏,因此,他主张“绝巧弃利”,“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
鼓励人们崇尚自然无为,追求内在自我,摒弃一切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进入一种“真人”的境界。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特点与其他各家相比,道家的独特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圣外王、修身治国的价值目标。
道家也以“内圣外王”为其理想人格结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精神境界,着眼于“内圣”,“无不为”则指治世之道,着眼于“外王”。
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也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社会责任,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良好品格推及社会。
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2fc4067827d3240c8447efca.png)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论语· 子路》 )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阳货》) ★仁学的精妙之处: ★将外在的等级制度、历史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 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从整顿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推广到治理国家与社会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忠恕原则强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帮助别人。
★仁的中心是爱人,尊重人,维护人的人格与尊 严。 4、 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 “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 子路》 )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 宪 问》 )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 而无义为盗。‛ (《论语· 阳货》)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 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 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 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 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 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六、董仲舒与儒学独尊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对儒学的 最大贡献 (二)天人感应
★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
‚天者,自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
★“天人感应‛的直接表现就是君的意志代表天的 意志。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将阴阳五行伦理化:人有阴阳,天也有阴阳。 按照阳尊阴卑的理论
老子“复归于朴”与书法“复归平正”的关系思辨——道家文化精神与书法理想人格
![老子“复归于朴”与书法“复归平正”的关系思辨——道家文化精神与书法理想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de0438c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0.png)
老子“复归于朴”与书法“复归平正”的关系思辨——道家
文化精神与书法理想人格
贺思谦
【期刊名称】《书画世界》
【年(卷),期】2022()1
【摘要】道家文化精神贯穿于老子的哲学体系。
老子的"复归于朴"不仅是万物运动发展的过程,而且是一种重视回归自然和自我的境界。
书法的"平正"是"复归于朴"发展变化的过程,从初级阶段的平正到高级阶段的"复归平正",乃是书法人格的最高理想。
"朴",最终达到虚静、超脱凡俗的世界。
"平正",以字的端庄沉着蕴含书法无极、虚极的精神状态,拥有博大的胸怀以及宁静致远的思索,最终回归于"虚静"的世界和"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贺思谦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老子"复归于朴"的思想对当代科学发展方向的启示
2.老子“复归于朴”的思想对当代科学发展方向的启示
3.独辟蹊径复归平正——包俊宜书法艺术赏评
4.既雕既
琢,复归于朴——论明代紫砂设计承载的道家朴素美学思想5.法古师心复归于朴——戴明贤先生的书法篆刻和书学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载]道家人格的特点及其积极价值
![[转载]道家人格的特点及其积极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e363cc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1d.png)
[转载]道家⼈格的特点及其积极价值杨⽟辉原⽂地址:道家⼈格的特点及其积极价值杨⽟辉作者:⼭幽清君道家⼈格的特点及其积极价值杨⽟辉西南⼤学宗教研究所摘要:道家⼈格具有五个基本的特点:、性、性命关系、⼈天关系、⼈⼈关系。
道家⼈格在这五个维度⽅⾯的基本特点是:摘要:命上的⾃然朴素,性上的宁静⾃由,⾝⼼关系上⾝⼼合⼀,⼈天关系上的和顺⾃然,⼈⼈关系上的⼈我和同。
道家⼈格的积极价值包括个体的健康性和社会的有益性两个⽅⾯。
关键词:道家;⼈格特点;积极作⽤道家(在这⾥是指包括道教在内的⼴义道家)是中国传统三教之⼀教,它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都有重要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格的塑造亦有重要的影响。
道家⼈格虽然是中国传统⼈格的⼀个重要⽅⾯,但它究竟是⼀种什么样的⼈格,其涉及的基本⽅⾯有哪些,基本的特点⼜是什么,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深⼊的研究。
本⽂将对道家⼈格的基本特点做⼀个梳理和概括,指出它在命、性、性命关系、⼈天关系及⼈⼈关系五个⽅⾯的基本特点,并进⼀步阐述其在个⼈健康和社会⽣活中的积极价值。
⼀、道家⼈格的基本特点根据作者的研究,道家⼈格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的特点:1、⾃然朴素⾃然朴素是道家⼈格在命或⽣理上的基本特点。
道家认为,⼈是由道化⽣⽽来的,所以⼈的⽣存最重要的是要符合道的规律。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然,所以⼈格在⽣命活动上的理想状态也应该是⾃然。
只有按照⼈本⾝⾃然的⽣理规律来⽣活,⼈也才是健康的⼈。
按照⼈本⾝⾃然的⽣理规律来⽣活就是要根据其⽣理的需要来⾏动,既不压抑⾃⼰的⽣理需求,也不放纵⾃⼰的⽣理需求,饥则⾷,渴则饮,倦则卧,眠则睡,喜则笑,悲则哭,⽇出⽽作,⽇⼊⽽息,不奢靡,不放荡,不刻意去抑制甚⾄消灭⾃⼰的⽣理欲望,也不追求超过⽣理需求的奢望的满⾜,⼀切按⾃然朴素的法则活动,⾃然⽽然,⽆为顺道。
总之,道家⼈格的⾃然朴素,追求的是⼀种未经雕饰的⾃然⽣理状态,它反对⼈为的加⼯、约束甚⾄扭曲,⼀切顺应⼈的⾃然要求和⾃然属性。
道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教育和启示
![道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教育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1425aa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be.png)
道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教育和启示发布时间:2021-06-21T08:26:21.29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1年第2期作者:牛瑜[导读]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强求可能适得其反。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摘要: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派,道家思想中许多的观念值现代人尤其是处在三观塑造重要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和领悟。
本文总结了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探析了当代大学生突出的人格缺陷,揭示了道家思想中的世界观、义利观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家思想;大学生人格教育一、道家的理想人格(一)无为不争,宠辱不惊无为是道家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
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而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能任凭着主观意愿行事。
不争并不是一种消极逃避,反而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说,得道的人按“道”行事,便足以很好地应付外界情势的变化,反而是“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强求可能适得其反。
(二)少私寡欲,安贫乐道道家主张克制物质欲望、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倡导超越私欲、外身无己,知足利人。
人生的真正幸福不在于得到荣华富贵,而在于追求“以内乐外”和身心相和、天人相和的精神境界。
老子认为,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和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有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
不仅如此,“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既以与人,己愈多”,也就是说,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会积攒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他会把自己的学问和才识奉献给世人,给与别人愈多,自己拥有的东西就变得更多。
(三)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道家视朴实、自然、天真等品质为最高的理想道德,这种思想对现今的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文明的进步不应扭曲人的自然本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更人性化。
如果科技的发展不以道德和人性为标准,那势必造成灾难直至带来人类的毁灭。
道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启示
![道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fe2725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02.png)
道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启示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内涵1. 道家的理想人格,咱得从“道”说起。
道家认为啊,“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
那基于这个“道”,理想人格就有很多特点。
比如说“自然无为”,这可不是让人啥都不干,而是不刻意去做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儿。
就好比种花,你不能大冬天的非要种夏天才开的花,得顺应季节。
这一点在老子的思想里体现得很明显。
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就是说要辅助万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发展,不要强行去干预。
2. 还有“逍遥自在”这一特点。
想象一下,一只鸟儿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没有什么束缚它。
道家理想中的人就像这鸟儿一样,不为功名利禄所累。
庄子笔下的那些神仙般的人物,像姑射山上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虽然这有点夸张,但就是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羁绊,逍遥于天地之间的境界。
3. 另外,道家理想人格还有“柔弱不争”的一面。
这柔弱可不是软弱,而是像水一样。
水是很柔弱的吧,但它能滴穿石头,能包容万物。
在人际交往中,道家主张不要争强好胜,要学会退让。
这就像两个人争一个东西,争得头破血流,最后可能两败俱伤,要是有一方退让一下,可能就海阔天空了。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现代启示1. 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道家的“自然无为”启示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
现在很多人啊,为了赚钱,为了出名,拼命地工作,把自己的身体都搞垮了。
咱就应该按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能力去做事。
就像有些人明明身体已经很疲惫了,还非要熬夜加班,这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如果能像道家说的那样,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奏,该休息就休息,该工作的时候好好工作,效率可能还更高呢。
2. “逍遥自在”的启示则是让我们不要被物质所束缚。
现在的人啊,房子、车子、票子,好像这些东西成了生活的全部。
其实我们可以活得更洒脱一点。
比如说,有些人一直想买更大的房子,为了还房贷累得不行。
但如果能像道家理想中的人那样,把这些物质的东西看淡一点,也许住在小房子里也能过得很开心。
道家的人格理想
![道家的人格理想](https://img.taocdn.com/s3/m/eaa7ac51be23482fb4da4c8f.png)
道家的理想人格时间:2007-03-04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进入论坛主讲人:白平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地点:山西省科技馆报告厅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形成了自己对人格层次序列的论证,儒、墨、道、法各有千秋,如果我们试着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将其优点拼合起来的话,那么:道家的灵魂,儒家的形象,法家的技巧,这三者实现有机而完美的结合,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理想的人格范型了。
近日,在省科技馆,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白平先生对道家理想人格进行了讲解。
“修己”是一切思想流派主张的起点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种局面是空前的,也许将是绝后的。
这一时期,造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史称百家。
经过了历史的选择淘汰,到汉代时,对社会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的有六家:儒、墨、名、法、道、阴阳,另外还有一家―――农家,虽然人们对它不是很注意,但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自古以来其实还是很深重的。
各家各派的思想往往是党同伐异的,他们互相攻击批判,自我标榜,有时会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例如汉景帝时,窦太后好道家,由于博士辕固生是儒家,贬低《老子》,窦太后发怒,让他去刺野猪,这等于是要残酷地处死他。
当时的思想界虽然门派林立,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归结起来,大家所建设的都是“修己治人之学”,宣传的都是“内圣外王之道”,主张的都是“经邦济世之方”。
“修己”的目标是达到“内圣”,治人的目标是实现“外王”,总之是要把社会治理好。
“修己”是一切思想流派主张的起点,大家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圣人”、“至人”,赋予人们一种理想的人格。
我们这里所讲的人格,指的是做人的层次、格调。
儒家的理想人格定位是“圣人”,要求人们都自觉地当“君子”。
“君子”是迈向“圣人”的起点,也是任何人都无法企及的终点,“君子”的内容非常具体而丰富,完美的“君子”只是一个理想,是一种理论上的存在。
道家理想人格之我见
![道家理想人格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72fb3cc1d5bbfd0a79567345.png)
道家理想人格之我见——物我两忘复归自然初次接触道家,是初中学习庄子《秋水》,那时对道家思想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到了高中学习《逍遥游》,觉得庄子真是一个极有个性之人,特别欣赏他的自由逍遥,看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后,对于庄子,对于道家有了更深的认识,道家追求的是“真人”或“道者”,自然无为,物我两忘。
其实我也希望赢得一种达生的人生态度,实现人格的超越,即使不能成为真正的道者,也要努力追求精神的自由,这也许是我的道缘吧! ----道引何谓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人生理想特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世局面,各家成其言,形成了各派追求的理想人格。
有人说:“世上最为理想的人格典范是道家的灵魂,儒家的形象,法家的技巧,这三者实现有机而完美的结合。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学派。
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即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道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即人格的超越。
道家是推行避世自修的,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天下”主张,庄子的“回归自然,听任自然,顺应人情”态度,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家的理想人格?道家追求的境界是怎样的?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四种不同人格人,一般的人―民众、官吏和君主;圣人―只为社会和大众谋利而不追求个人名誉的人;我行我素的人―宋荣子一类的人;至人―实现了精神彻底自由的人。
庄子认为,大至鲲鹏,小至朝菌,都是有限地逍遥,它们都有所依赖,即使是宋荣子这样有社会声名的人,由于执着于功名,也不能达至逍遥,前三种人都有所依附,不是真正的自由。
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便是庄子提出的理想人格模式“无己,无功,无名,无所羁绊”,其中最高理想人格层次是至人,因为“无己”即自己也不要了,虽然是一种理想,但道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实现精神彻底自由,忘名,忘利,忘我,超越世俗,求真与自然”。
第七讲道家思想PPT课件
![第七讲道家思想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fcd345964bcf84b8d57b0b.png)
5
2020年9月28日
老子
•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 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 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 471年之间。
•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被 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 祖。代表作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
6
老子的思想
目 录一、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通过著述《道德经》,表达他“小国 寡民”的社会理想,其最高境界是“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20年9月28日
44
Part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
2020年9月28日
45
1.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 的影响。
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 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 化。
2020年9月28日
46
2.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
2020年9月28日
35
真人 存养本性、悟得大道的人。 道教祖师多为真人。 道教尊庄子为南华真人。
南华真人
2020年9月28日
36
真人与仙人的区别:
仙人追求不老不死。 真人追求生死一如,精神永恒,不是肉体的长 生。
2020年9月28日
37
道家与道教的联系
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并 吸收了儒家、墨家等传统文化 诸要素、战国以来的神仙信仰、 鬼魂崇拜、方士之术、黄老之 学等而形成的一门中华本土宗 教。 先有道家,后有道教。
2020年9月28日
30
• 神是指神衹,包括天神、地衹、物灵、地府神灵、 人体之神、人鬼之神等。
• “仙”是指仙真,包括仙人和真人。仙真是经过修 炼而成的具有优异功行的杰出人物。
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
![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ca87824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6.png)
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一)道家的理想人格——隐士人格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设计了一种企图超越世俗的游世型的理想人格,即“隐士人格”。
或许春秋战国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使老庄感慨:“祸兮福所倚!”所以,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明哲保身,要明哲保身就要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大智若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等。
1.道家理想人格的特征道家的理想人格特征是主张淡泊名利,平和心性,主张“轻利寡欲”、“致虚守静”、“无私不争”,强调“复归于朴”、“绝圣弃智”,崇尚清静无为,提倡无欲,“是以圣人不行而智,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章)。
反之,如果图荣华、享宝贵、争名逐利,恣情纵欲,胡作妄为,必然背“道”而驰,离“道”更远,不能得到“道”了。
2.道家理想人格的实质道家的理想人格实质是“道通为一”、“抱一为天下式”,一就是道的意思,意思是,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道就是顺其自然。
道家认为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所以老子认为一切要顺其自然,在顺其自然中保持人的精神自由和意志独立。
在道家看来,现实的个人在社会中是极其渺小的,人所要做的是保持其自然本性,不为物欲蒙蔽,不为他物牵累,“致虚极,守静笃”,“依德而行,循道而趋”,纵情于山水间,逍遥于天地外,做到不辨物我,不执是非,不论善恶,安时处顺,全真保性,从而达到本性与大道统一。
总的来说,道家主张取“遁世”态度,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退让:退回自然,返璞归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情感,清静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我内心的和谐宁静。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人生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结构和人生观的塑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道家反对人为物役,主张不为礼法所拘、追求个体身心自由,直接影响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开后代个性解放思想之先河;道家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了中国人的乐观精神,陶冶了人们的豪放性格;道家要求人们超凡脱俗、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保持纯洁的天性和心境的虚静淡泊,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
先秦道家的理想人格探析
![先秦道家的理想人格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6abfe7551810a6f5248677.png)
2011年7月第39卷第4期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July,2011Vol.39,No.4先秦道家的理想人格探析∗刘益梅(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的标准。
在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中,道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道家认定天道自然无为,把人从传统的天命论中解放出来,主张强调人性的自然性和真实性,把人的本质归于自然、素朴、无为和虚静。
因此道家主张的是自然主义的理想人格。
本文通过对先秦道家理想人格的建立依据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可以看出,先秦道家通过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为社会制定了许多道德和政治规范,强化了人的道德良心,启发人的理性,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变成人的内在心理要求,从而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先秦;道家;理想人格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20(2011)04-0132-04“人格”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制度与传统文化中所形成的、旨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包括自身)关系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实际行为中所凸现出来的精神素质[1]。
指的是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人们在自觉而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自觉而能动地改造自身,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不断丰富人的本质。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做人的方向和人格的标准。
具体来说,理想人格是指能表现文化精神或价值,而为人们崇奉、取法的人格。
理想人格既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又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对人们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
中国古代士人对理想人格特别关注,他们不仅设计规范了理想人格的范式,而且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人格,希望依靠人格力量感化民众来实现天下有道。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的兴盛时期,道家人的理想有什么特点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的兴盛时期,道家人的理想有什么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0df12d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6.png)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的兴盛时期,道家人的理想有什么特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原作者删除大家都应该知道道家的创始者是谁?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就是春秋末年的老子,他曾经是周朝的守臧史,他的哲学思想和他自己创办的道家学派,不仅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自己编写了一本特别著名的书籍,那就是《老子》这本书,至今还流传着,为后代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
道家的兴盛时期是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道家可以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不遵守老子的理论,但以道家思想为主,容纳吸收其他学派,并且选择好的方面发展的学派,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它能在道家思想有立足之地。
另一派则是以庄子为首,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发展出另一种思想,后来被人们称为是'老庄',其实这个合称大家应该不陌生,至少上过历史课的人应该都知道吧。
上面我们说了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它兴盛的时期是战国时期,那么下面我们来讲一讲道家的人格理想吧,看一看道家的人格理想到底有哪些特点吧。
众所周知,道家的思想注重并强调自然是人的天性,自然是人的真情情感,反对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的破坏人的自然本性,并且要求教育要为人的个性作出服务,道家思想的这种事物和人不分的现象,是不符合世界的发展的,也不可能成为现实,至今为止,至少是没有实现过,所以说它也存在神秘性。
老子希望人人都能回归到自然中,回到婴儿时期,拥有婴儿那样的天真状态,那么这种天真的状态有什么特点呢?没有作为是老子的道德教育的中心,他觉得人们的为人处事方式要有柔软的态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他还觉得人们若想要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下生存,那么就更应该保持有柔弱的美好品德,因为柔弱会慢慢的转变成刚强,并且也会慢慢变得有力量来战胜它。
老子认为,人要懂得知足,毕竟知足常乐嘛。
他觉得一个人如果太贪图世间的名利,做的事情就会很多,然后就导致自己因为事情太多而生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劳累过度而生病,加上那个人如果过分的贪图世间的名利,自己生病了也不在意,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他慢慢死亡,也就是过分劳累过度而死亡。
道家思想理想人格
![道家思想理想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dd27a4dcbb4cf7ec4afed029.png)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施行教化,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而是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以顺应民心。
听凭万物兴起而不横加干预,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自恃其能,大功告成而不邀功自傲。
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业得到永存。
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人,使民众不起纷争;不珍视难得的宝物,使民众不起偷盗之心;不显现能引起私欲的事物,使民众心绪安宁。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净化民众的心灵,满足民众的温饱,减少他们的欲念,强健他们的体魄,使民众经常保持纯净的心态。
让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
以“无为”的态度进行治理,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
高明云:“所谓‘圣人之治’,主要是使民无知无欲,甘食肚饱,健全体魄,而无愤无争,安居乐俗,永远过着‘小国寡民’、互不往来的朴实生活。
”《帛书老子校注》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 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看成刍草、狗畜;圣人也无所偏爱,将百姓看成刍草、狗畜。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只大风箱吗?虽然空虚却没有穷尽,鼓动愈快风力也愈大。
议论越多离道越远,不如长守道体虚静无为。
表面上写的“天地”,其实说的依然是“道”,是对道的进一步阐述。
因为“天地”、“圣人”都是道的体现者。
天地、圣人对百姓、刍狗是一视同仁的,这里体现的是道家的“万物为一”的思想。
4、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的存在既长且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并不为自己而存在,所以它就能长生。
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fa1bf61c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0.png)
道家的理想人格
彭英彪
【期刊名称】《经济与社会发展》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 一、道家的人性观rn道家认为,人的本性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贫富、贵贱甚至生命的寿夭、身体的健康或缺损都是无关紧要的.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
那种无知无欲、素朴恬淡的自然之性.这种自然之性是本能的、内在的、天然的,无
所谓善恶,一切善恶都是以后天的辨别之心看待人所获得的价值判断.
【总页数】3页(P98-100)
【作者】彭英彪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先秦道家的理想人格 [J], 苏鹏;韩文娟
2.道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启示 [J], 贾昆贤
3.先秦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 [J], 国风
4.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之二:道家的理想人格 [J], 邱紫华
5.先秦道家德育的理想人格 [J], 雷小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e39f292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9.png)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中国文化概论考点: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一、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道德经》老子宇宙观的核心和最高范畴:道老子社会观的目标:入世进而治世;根本途径:法自然,以道立天下。
二、庄子《庄子》33篇,内篇7篇庄子在道之下提出了“理”的范畴。
庄子的社会观:治国以道第二节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老子的道学同原始宗教有渊源关系有道家思想的著作:《尚书》《易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老莱子》稷下黄老学派1. 稷下先生包括:杨朱、田骈、慎到、彭蒙、宋钘、尹文、关尹、列子2. 黄老之学是汉初政治的主导思想3. 《淮南子》(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汉代道学最高成就)4. 《老子指归》:后期黄老中严遵其逻辑形上推理,是魏晋玄学的先河魏晋玄学1. 由三国曹魏何晏、王弼开创2. 经典理论支柱:三玄(《周易》《老子》《庄子》)3. 前期:以道统儒前期著作:何晏著《道论》,集解《论语》;王弼注《老子》,解说《周易》4. 中期人物:阮籍(《大人先生传》《释私论》),嵇康5. 后期:向秀、郭象注《庄子》,把玄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道教1. 中国本土最重要的宗教,形成于东汉2. 早期道教代表人物:张陵、张角、张鲁3. 魏晋代表人物:葛洪、葛玄4. 南北朝(成熟时期)人物:寇谦之(北魏)、陆修静(南朝)、陶弘景(南朝)5. 唐宋(更大发展)代表人物: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马承祯、吴筠、钟离权、陈抟、张君房、张伯端6. 金元(道教活跃):太一教(肖抱珍)、大道教(刘德仁)、全真教(王重阳、马钰、刘处玄、丘处机)-----势力最大,成为官方宗教、净明道(周真公)7. 明清(停止发展)代表人物:张正常、张三丰、王常月第三节道家的理想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总倾向:顺任自然、长生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实现方法:自足的生活态度;学会守气;注重内修庄子人生观的最高目标:“死而不亡”道家与儒家的互补一、理论发展董仲舒“天人合一”,开始了儒道互补的尝试王弼提出:“名教出于自然”,扬道抑儒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道非儒郭象提出:“名教即自然”,以儒解道,引道归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确立了理学行上思维的基本框架二、历史实践汉初,刘邦“文武并用”人物:陆贾著《新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把道教提升到首位人物:魏征著《十思疏》、唐玄宗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制道德真经疏》宋代:《混元圣纪》净明派:儒道互补的代表,周真公、刘玉为代表三、人格精神的熔铸积极进取VS自然无为道德践履VS精神超越尚刚主动VS贵柔主静。
第八章: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压缩版)
![第八章: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压缩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bbcb4033687e21af45a9fe.png)
2、知足常乐 老子说:“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者能衡量自身的能力,不贪求,以宽容坦 荡的心去对待生活,顺命随缘地和平度过。
3、学会养神养气、达到忘我和忘他的境界。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元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 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 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元 德。”(《道德经》)
★坐忘就是物我两忘——对内不感到自己 的存在,对外不感到有天地万物的存在。
“虚者,心斋也。” ★心斋是指心与道的合一,是一种主静的心性修 养的方法。 五、道家与儒家的互补 ★儒家文化是一种求善求治的政治伦理型文化, 而道家文化是求自然、无为而治的文化。 ★儒道互补。 1、从两家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来看。
★在对待被统治的人民来说,要实行清其 心寡其欲绝其仁智的政策。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 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 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寡欲,绝学无忧。”
(三) “无为”的实质
1、无为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自然,尊重规律。 2、要求人们做到清心寡欲,知足知止。 3、统治者应无为治国,要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社 会发展的趋势,尔后制定措施,身体力行。
(四)小国寡民——老子的社会理想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庄子及其学说 (一)庄子其人 生活贫穷但精神富有的学者
(二)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道——虚无主义哲学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 “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 《庄子》 ★道是宇宙万物的总规律。 ★道的最高境界是空无。
“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 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 (《庄子》) 庄子认为,顺应道就是顺应自然。 主张治国以道,清静无为。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 子》) 一切人为的法律伦理就其本质是与道相违背的
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b4fe1c2c2af90242a895e5f7.png)
一、谈谈你对老子“道”的理解。
1.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 老子把“ 老子把 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 2.能自觉而严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 能自觉而严格地区分“ 恒道” 能自觉而严格地区分 可道” 别; 3.并以“道”来贯通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 并以“ 来贯通天、 人三个层面, 并以 的终极探寻 4.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理的唯物内核; 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 5.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的人格神地位。 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 的人格神地位。 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 推倒了“ 6.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无” 具体说来, 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 具体说来 老子的“ 与“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总规律是 的统一;第二, 的统一;第三, 无为” 自化” “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是“无为”与“自化” 的统一。 的统一。
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 道家理想人格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道家的理想人格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一、老子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 能自觉而严 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别;以 “道”来贯通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 的终极探寻,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 理的唯物内核;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 的人格神地位。 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 “无”与“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 总规律是“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是“无 为”与“自化”的统一。
(汉、唐、宋初都用道家思想治国,当盛世时皆用儒学)
老子的理想人格观
![老子的理想人格观](https://img.taocdn.com/s3/m/caaab4b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b.png)
老子的理想人格观一、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本性、个人修养、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思想。
在《道德经》中,老子表达了他的理想人格观,本文将会深入探讨老子的理想人格观。
二、老子的理想人格观的核心理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基于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和道德至高无上的原则。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人应该具备以下特质:2.1 身心合一老子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身心的统一,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外在荣誉,而是要关注内心的平静和健康。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2.2 谦逊与柔弱在老子看来,谦逊和柔弱是一个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品质。
他认为人应该像水一样,谦逊而柔软,不争不抢,以和为贵。
谦逊和柔弱可以带来真正的力量和影响力。
2.3 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著名的“无为而治”,意味着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度干涉。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会破坏自然的平衡,而无为而治能够使个人和社会达到最佳状态。
2.4 随遇而安老子的理想人格观强调随遇而安,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
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接受一切命运的安排,不论好坏。
只有保持平静的内心,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和满足。
三、实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的方法与策略要实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需要借鉴以下方法和策略:3.1 内观和修养通过内观和修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实需求。
通过冥想和反思,我们能够培养内心的平静和谦逊,从而更好地实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
3.2 学会放下和无为而治学会放下是实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
3.3 培养谦逊和柔弱谦逊和柔弱是实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的关键品质。
我们应该学会谦逊,并且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柔弱,不争不抢,通过温和的方式影响他人和社会。
3.4 追求身心合一身心合一是实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的最终目标。
道家的理想人格试论
![道家的理想人格试论](https://img.taocdn.com/s3/m/84537c7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e.png)
道家的理想人格试论
道家的理想人格试论
理想人格是指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人生理想特质.物我两忘的境界即复归于人的自然本性,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道家最重视理想人格真、善、美的价值,更强调三者的一致性,以真为基础,构筑超越仁义礼乐及一切世俗束缚的真善美的统一.要实现这一理想人格,就要通过精神修养,其方法是坐忘.做到忘物、忘己和物我两忘.从精神上超越个体的有限存在,忘掉生死的变化,进入空虚的'自然之中并与之合为一体.道家的这种修养方法乃是无欲、去智、体道的过程.
作者:杨荫楼作者单位:刊名:山东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999 44(3) 分类号: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1d029d26fc4ffe473368aba7.png)
作为宗教,佛教是以出世的面目出现的,它似乎 总是站在远离人类的立场,超越人类来说话,但 是实际上,佛教的教义、目的和旨归却又是紧紧 围绕人的问题而展开的,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是 佛教所关注的重点。因而在佛教教义中,蕴含了 非常丰富的人生理论,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也相当 完整。
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所谓“佛”, 即“觉悟者”之意,是指经过修持取得 “觉行圆满”的大悟者。与儒、墨、法诸 家理想人格的入世特征及道家理想人格的 游世特征相比较,“佛”是一种出世型的 理想人格。
佛家对其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有“无我”、 “无欲”、“无争”和“随缘”等。 首先, 佛是“无我”的。
声的“圣人”,也就是所谓的“至人 无已,神 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道家的人格修养方法——清静无为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真人”、“至人”、
“神人”的理想人格,同时强调通过自我的内在 修养来实现其理想人格目标。其内圣方法是“涤 除玄览”和“致虚极,守静笃”等等,即通过内 在修养而排除贪欲和诈智,使内心进入“虚静” 的状态,由此即可达到“无为”的精神境界。
总的来说,道家主张取“遁世”态度, 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 退让:退回自然,返朴归真,实现与 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 情感,清净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 我内心的和谐宁静。为了强调这种 “自然而然”,庄子还在 《逍遥游》 中比较了人对“道”所能达到的四 种
状态,即“真人”、“至人”、“神 人”和“圣人”其理想的人格境界就 是成为无私的“真人”, 忘我的“至 人”,不求功绩的“神人”,不贪名
“八正道”指的是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
八种途径或方法,包括正见、正思维、正 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较大的派; 明清时道教停止发展,逐渐显示出衰微的趋势
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一直处于 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 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是:
顺任自然 长生久视 修性养生 超迈逍遥 (内倾思维、养生得道、抱朴守拙)来自第四节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一、谈谈你对老子“道”的理解。 二、简述庄子的思想。 三、三玄 四、道教与道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道家理想的人格是怎样的? 六、儒道互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谈谈对老子“道”的理解。
(论述)
1.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 2.能自觉而严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
别;
3.并以“道”来贯通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 的终极探寻
2.作为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儒道两家在漫长 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也是一直互相纠偏,互相 支持;
3.儒道互补还体现在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上。 儒家的积极进取与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道 德履践与道家精神超越、儒家的尚刚主动与 道家的贵柔主静通过熔铸,深深地渗透在中 国人的人格底层。
二、庄子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仍以“道”为哲学体系的最高畴。 道是庄子抽象出来的一个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没有意 志、无法感知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用道来说明主观世界,便生造了一个绝对自由自足的“逍 遥游”的境界,即顺乎一己之性,不顾外在条件而一味放任 自得。
庄子描绘了一批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至人”“真人”“神 人”“圣人”的形象,作为其理想人格和哲学精神的外化。
4.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理的唯物内核; 5.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的人格神地位。 6.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无”
与“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总规律是 “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是“无为”与“自化” 的统一。
二、简要论述庄子的思想
庄子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又把老子 的无为论推向极端,改造为无心于一切的“逍遥游”,而不 再幻想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
庄子从对生命内在本性(自然生活)的感悟中,提出寻找精神 家园的希望,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之情。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淮南子》——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汉代道学的最 高成就;
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 道家理想人格
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 第四节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一、老子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 能自觉而严 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别;以 “道”来贯通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 的终极探寻,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 理的唯物内核;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 的人格神地位。 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 “无”与“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 总规律是“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是“无 为”与“自化”的统一。
四、道教与道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1.道教是中国本土最重要的宗教。道家的学说 为道教提供了理论武器,道教又以特定的宗 教形式,演绎、实践、发展着道家的思想和 精神,应该说道教是道家学说的一种存在形 式,但它又不是道家本身。
2.道教内部的派系复杂纷纭,教义教规也有区 别,同道家的距离也有远有近。
五、道家理想的人格是怎样的?
4.庄子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 诡辩论,又把老子的无为论推向极端,改造 为无心于一切的“逍遥游”,而不再幻想通 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
5.庄子从对生命内在本性(自然生活)的感悟 中,提出寻找精神家园的希望,表达了对人 类的终极关怀之情。
三、三玄
是魏晋玄学的理论支柱,具体是指: 《周易》、《老子》、《庄子》三部经典。
魏晋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是道家思想的深化;
玄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前期:何晏、王弼为代表——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共倡“贵无论”; 中期:阮籍、嵇康、裴頠为代表——着重发挥庄子哲学中批判现实
的精 神。倡“崇有论”;
后期:向秀、郭象为代表——他们力主独化论,倡“无无论”。 唐宋宗教化——道家思想无大建树,道教势力得到了充分的发
1.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仍以“道”为哲学体 系的最高范畴。道是庄子抽象出来的一个无所不有、 无所不能、没有意志、无法感知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2.庄子用道来说明主观世界,便生造了一个绝对自由 自足的“逍遥游”的境界,即顺乎一己之性,不顾 外在条件而一味放任自得。
3.庄子描绘了一批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至人”“真 人”“神人”“圣人”的形象,作为其理想人格和 哲学精神的外化。
1.道家的理想人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一直处 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
2.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是:顺任自然、长生 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
六、儒道互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理论发展上的互补。先秦儒道两家在如何认 识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这个哲学的根本 问题上,就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留 下了互补的期待;
一、儒道互补是一种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源异流,各有擅长,魏晋儒道合流,程朱理学)
二、儒道互补是一个不断实践的历程
(汉、唐、宋初都用道家思想治国,当盛世时皆用儒学)
三、儒道互补还表现为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
(积极进取与自然无为的熔铸 道德履践与精神超越的熔铸 尚刚主动与贵柔主静的熔铸)
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道家理想人格 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