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合集下载

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第七章: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论语· 子路》 )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阳货》) ★仁学的精妙之处: ★将外在的等级制度、历史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 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从整顿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推广到治理国家与社会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 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 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 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 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 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义是确定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仁的价值准绳。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 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孟子· 尽心上》 五、荀子及其思想 (一)荀子——博学踏实、致力于弘扬儒家学说的 学者
(二)性恶论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 正名》) ①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 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②人性与社会道德不相协调。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性恶篇》) ③提出‚化性起伪‛,即通过人为努力转化‚恶‛ 的人性,获得‚善‛的品质,使它符合道德规范。
(三)隆礼重法 ★荀子认为,矫正性恶的最好手段是礼 ,但也要 辅以法。 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 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 也。 ——《荀子· 礼论》 ★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法是礼的体现、礼 的确认。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 宁。‛ ——《荀子· 修身》

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

先秦是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种变革反映在思想届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这在我国是绝对空前绝后的。

而在众多的学术流派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儒、道、法、墨这四家,其中又以儒、道最为影响深远。

道家理想人格虽然不像儒家理想人格那样占据历史文化的主流,但它独特而深刻的内涵体现着该时代人们特有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今天仍不失为时代新人格构建有借鉴意义的蓝本。

于丹教授曾经在她的演讲中说过“儒家与道家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觉得儒家给我们的中国人的一片心灵的土地,道家给我们的是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

”与儒家教给我们的“接济天下”不同,道家教给我们的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的实现,是出世,是自我的超越,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至人无己”的一种虚拟的理想人格。

一、道家理想人格的基础道家的这种理想人格是在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是当时的人们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塑造出来的、最值得追求向往的最完美的人格典范。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构想者,其代表作为《老子》和《庄子》。

道家理想人格的提出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否定与超越的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老子指出,当时的社会现状、儒家的道德说教都是对人类天性的限制和损害,是造成贫困的根源。

他认为,“仁义”是人的最大桎梏,因此,他主张“绝巧弃利”,“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

鼓励人们崇尚自然无为,追求内在自我,摒弃一切外在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进入一种“真人”的境界。

二、道家理想人格的特点与其他各家相比,道家的独特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内圣外王、修身治国的价值目标。

道家也以“内圣外王”为其理想人格结构,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种精神境界,着眼于“内圣”,“无不为”则指治世之道,着眼于“外王”。

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也包含有治国平天下的重大社会责任,要求人们把个人的良好品格推及社会。

道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教育和启示

道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教育和启示

道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教育和启示发布时间:2021-06-21T08:26:21.29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1年第2期作者:牛瑜[导读]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强求可能适得其反。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摘要: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派,道家思想中许多的观念值现代人尤其是处在三观塑造重要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去学习和领悟。

本文总结了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探析了当代大学生突出的人格缺陷,揭示了道家思想中的世界观、义利观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家思想;大学生人格教育一、道家的理想人格(一)无为不争,宠辱不惊无为是道家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以及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态度。

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而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能任凭着主观意愿行事。

不争并不是一种消极逃避,反而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说,得道的人按“道”行事,便足以很好地应付外界情势的变化,反而是“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祸”,强求可能适得其反。

(二)少私寡欲,安贫乐道道家主张克制物质欲望、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倡导超越私欲、外身无己,知足利人。

人生的真正幸福不在于得到荣华富贵,而在于追求“以内乐外”和身心相和、天人相和的精神境界。

老子认为,圣人不仅要有优秀的道德修养和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有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

不仅如此,“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既以与人,己愈多”,也就是说,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会积攒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他会把自己的学问和才识奉献给世人,给与别人愈多,自己拥有的东西就变得更多。

(三)顺应自然,返璞归真道家视朴实、自然、天真等品质为最高的理想道德,这种思想对现今的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文明的进步不应扭曲人的自然本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更人性化。

如果科技的发展不以道德和人性为标准,那势必造成灾难直至带来人类的毁灭。

道家理想人格之我见

道家理想人格之我见

道家理想人格之我见——物我两忘复归自然初次接触道家,是初中学习庄子《秋水》,那时对道家思想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到了高中学习《逍遥游》,觉得庄子真是一个极有个性之人,特别欣赏他的自由逍遥,看完于丹的庄子心得后,对于庄子,对于道家有了更深的认识,道家追求的是“真人”或“道者”,自然无为,物我两忘。

其实我也希望赢得一种达生的人生态度,实现人格的超越,即使不能成为真正的道者,也要努力追求精神的自由,这也许是我的道缘吧! ----道引何谓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人生理想特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世局面,各家成其言,形成了各派追求的理想人格。

有人说:“世上最为理想的人格典范是道家的灵魂,儒家的形象,法家的技巧,这三者实现有机而完美的结合。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学派。

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即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道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即人格的超越。

道家是推行避世自修的,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天下”主张,庄子的“回归自然,听任自然,顺应人情”态度,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家的理想人格?道家追求的境界是怎样的?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四种不同人格人,一般的人―民众、官吏和君主;圣人―只为社会和大众谋利而不追求个人名誉的人;我行我素的人―宋荣子一类的人;至人―实现了精神彻底自由的人。

庄子认为,大至鲲鹏,小至朝菌,都是有限地逍遥,它们都有所依赖,即使是宋荣子这样有社会声名的人,由于执着于功名,也不能达至逍遥,前三种人都有所依附,不是真正的自由。

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便是庄子提出的理想人格模式“无己,无功,无名,无所羁绊”,其中最高理想人格层次是至人,因为“无己”即自己也不要了,虽然是一种理想,但道出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实现精神彻底自由,忘名,忘利,忘我,超越世俗,求真与自然”。

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引言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思想深邃,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文化以“道”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追求内在的自由和宁静。

本文将详细介绍道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道的概念、道德观念、修炼方式以及道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等。

道的概念在道家文化中,“道”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宇宙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绝对真理,是一种无形无物却存在于万物之中的力量。

道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生成和发展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服从于道的运行规律。

道是无穷无尽的,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人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顺应道的力量。

道德观念道家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国、以德养身。

道家认为,道德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准则,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道家强调的道德观念主要包括: - 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来达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

- 忍让与宽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利与互惠,注重宽容、忍让和谦逊的品质。

- 自律与自省:强调对自己行为的自我反思、修正和自我纠正。

修炼方式道家文化提倡修炼和个人的内在成长。

道家修炼的方式主要包括: - 内丹修炼:通过内心的静心修炼和丹田的调养来增强身体和灵魂的力量。

- 心性修养:通过冥想、观察思维和感知的方式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 善行积累: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善良和仁慈。

道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显著的贡献。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哲学道家的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结合中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风格。

道家的观念使得中国哲学不再仅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关注人与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政治道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古代的帝王统治和社会治理中。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的兴盛时期,道家人的理想有什么特点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的兴盛时期,道家人的理想有什么特点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道家的兴盛时期,道家人的理想有什么特点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原作者删除大家都应该知道道家的创始者是谁?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就是春秋末年的老子,他曾经是周朝的守臧史,他的哲学思想和他自己创办的道家学派,不仅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自己编写了一本特别著名的书籍,那就是《老子》这本书,至今还流传着,为后代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

道家的兴盛时期是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道家可以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不遵守老子的理论,但以道家思想为主,容纳吸收其他学派,并且选择好的方面发展的学派,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它能在道家思想有立足之地。

另一派则是以庄子为首,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并用自己的方式来发展出另一种思想,后来被人们称为是'老庄',其实这个合称大家应该不陌生,至少上过历史课的人应该都知道吧。

上面我们说了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它兴盛的时期是战国时期,那么下面我们来讲一讲道家的人格理想吧,看一看道家的人格理想到底有哪些特点吧。

众所周知,道家的思想注重并强调自然是人的天性,自然是人的真情情感,反对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的破坏人的自然本性,并且要求教育要为人的个性作出服务,道家思想的这种事物和人不分的现象,是不符合世界的发展的,也不可能成为现实,至今为止,至少是没有实现过,所以说它也存在神秘性。

老子希望人人都能回归到自然中,回到婴儿时期,拥有婴儿那样的天真状态,那么这种天真的状态有什么特点呢?没有作为是老子的道德教育的中心,他觉得人们的为人处事方式要有柔软的态度,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他还觉得人们若想要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下生存,那么就更应该保持有柔弱的美好品德,因为柔弱会慢慢的转变成刚强,并且也会慢慢变得有力量来战胜它。

老子认为,人要懂得知足,毕竟知足常乐嘛。

他觉得一个人如果太贪图世间的名利,做的事情就会很多,然后就导致自己因为事情太多而生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劳累过度而生病,加上那个人如果过分的贪图世间的名利,自己生病了也不在意,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他慢慢死亡,也就是过分劳累过度而死亡。

道家思想理想人格

道家思想理想人格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施行教化,不是简单地发号施令,而是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以顺应民心。

听凭万物兴起而不横加干预,滋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助其成长而不自恃其能,大功告成而不邀功自傲。

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业得到永存。

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人,使民众不起纷争;不珍视难得的宝物,使民众不起偷盗之心;不显现能引起私欲的事物,使民众心绪安宁。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净化民众的心灵,满足民众的温饱,减少他们的欲念,强健他们的体魄,使民众经常保持纯净的心态。

让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

以“无为”的态度进行治理,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

高明云:“所谓‘圣人之治’,主要是使民无知无欲,甘食肚饱,健全体魄,而无愤无争,安居乐俗,永远过着‘小国寡民’、互不往来的朴实生活。

”《帛书老子校注》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o yue)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看成刍草、狗畜;圣人也无所偏爱,将百姓看成刍草、狗畜。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只大风箱吗?虽然空虚却没有穷尽,鼓动愈快风力也愈大。

议论越多离道越远,不如长守道体虚静无为。

表面上写的“天地”,其实说的依然是“道”,是对道的进一步阐述。

因为“天地”、“圣人”都是道的体现者。

天地、圣人对百姓、刍狗是一视同仁的,这里体现的是道家的“万物为一”的思想。

4、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的存在既长且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并不为自己而存在,所以它就能长生。

道家理想人格在当代消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道家理想人格在当代消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道家理想人格在当代消费社会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道家理想人格被认为是一种追求内在自由、平和和内在的完整的人。

在当代消费社会中,这种理想人格可能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方面:
1. 道家理想人格的人可能会更关注自我完善和内在发展,因此在当代消费社会中可能会更加关注个人成长和发展。

2. 道家理想人格的人通常不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在的满足,因此在当代消费社会中可能会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3. 道家理想人格的人通常会追求自然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当代消费社会中可能会更加关注环保和自然。

消极的方面:
1. 道家理想人格的人可能会对过度消费和消费主义产生反感,因此在当代消费社会中可能会对这些物质主义的态度更加持有怀疑态度。

2. 道家理想人格的人可能对人际关系和情感关系比较关注,因此在当代消费社会中可能会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健康。

3. 道家理想人格的人可能会对权威和竞争产生反感,因此在当代消费社会中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和平和协作的态度。

中国古代文学与理想人格理想与追求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理想人格形象与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与理想人格理想与追求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理想人格形象与追求

中国古代文学与理想人格理想与追求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理想人格形象与追求中国古代文学与理想人格理想与追求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同时也呈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塑造了各种令人敬仰的理想人格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于这些理想的追求。

第一部分:儒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儒家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通过塑造理想人格的形象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论语》中的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他被认为是道德完美的典范。

孔子的理想人格追求是成为一位仁者,他注重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并通过温和的言行去影响人们。

《论语》中记载了他的言行和教导,这些都成为了后世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另一位理想人格形象是《孟子》中的孟子。

孟子主张仁爱和慈悲,并强调人的良知和道德责任。

他的言行鼓舞了无数人去追求道德修养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道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与儒家文化相比,道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自己独特的理想人格形象。

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宁静,对于人的内心修养和反思提出了重要的指导。

《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重要著作,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塑造了理想人格的形象。

道家追求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之道,反对过度的功利主义和人为的约束。

在《道德经》中,强调了虚静无为的境界,这种理想人格形象引导了人们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第三部分:佛家文化中的理想人格佛家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出现带给了中国社会关于生死、苦难与解脱的思考,成为很多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

《华严经》是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它提出了菩萨的理想人格形象。

菩萨作为佛教信仰中的慈悲观音,追求智慧、慈悲和解脱。

佛教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理想人格形象注入了超脱尘世、慈悲解救众生的精神,对于社会中的矛盾和痛苦提供了一种超然的解决思路。

老子的理想人格观

老子的理想人格观

老子的理想人格观一、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本性、个人修养、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思想。

在《道德经》中,老子表达了他的理想人格观,本文将会深入探讨老子的理想人格观。

二、老子的理想人格观的核心理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基于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和道德至高无上的原则。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人应该具备以下特质:2.1 身心合一老子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身心的统一,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外在荣誉,而是要关注内心的平静和健康。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2.2 谦逊与柔弱在老子看来,谦逊和柔弱是一个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品质。

他认为人应该像水一样,谦逊而柔软,不争不抢,以和为贵。

谦逊和柔弱可以带来真正的力量和影响力。

2.3 无为而治老子提出了著名的“无为而治”,意味着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过度干涉。

他认为,过度的干预会破坏自然的平衡,而无为而治能够使个人和社会达到最佳状态。

2.4 随遇而安老子的理想人格观强调随遇而安,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

他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接受一切命运的安排,不论好坏。

只有保持平静的内心,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和满足。

三、实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的方法与策略要实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需要借鉴以下方法和策略:3.1 内观和修养通过内观和修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真实需求。

通过冥想和反思,我们能够培养内心的平静和谦逊,从而更好地实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

3.2 学会放下和无为而治学会放下是实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干涉。

3.3 培养谦逊和柔弱谦逊和柔弱是实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的关键品质。

我们应该学会谦逊,并且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柔弱,不争不抢,通过温和的方式影响他人和社会。

3.4 追求身心合一身心合一是实践老子的理想人格观的最终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
(一)、佛家的理想人格——随缘人格
作为宗教,佛教是以出世的面目出现的,它似乎 总是站在远离人类的立场,超越人类来说话,但 是实际上,佛教的教义、目的和旨归却又是紧紧 围绕人的问题而展开的,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是 佛教所关注的重点。因而在佛教教义中,蕴含了 非常丰富的人生理论,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也相当 完整。
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所谓“佛”, 即“觉悟者”之意,是指经过修持取得 “觉行圆满”的大悟者。与儒、墨、法诸 家理想人格的入世特征及道家理想人格的 游世特征相比较,“佛”是一种出世型的 理想人格。
佛家对其理想人格的基本要求有“无我”、 “无欲”、“无争”和“随缘”等。 首先, 佛是“无我”的。
声的“圣人”,也就是所谓的“至人 无已,神 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道家的人格修养方法——清静无为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出了“真人”、“至人”、
“神人”的理想人格,同时强调通过自我的内在 修养来实现其理想人格目标。其内圣方法是“涤 除玄览”和“致虚极,守静笃”等等,即通过内 在修养而排除贪欲和诈智,使内心进入“虚静” 的状态,由此即可达到“无为”的精神境界。
总的来说,道家主张取“遁世”态度, 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 退让:退回自然,返朴归真,实现与 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 情感,清净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 我内心的和谐宁静。为了强调这种 “自然而然”,庄子还在 《逍遥游》 中比较了人对“道”所能达到的四 种
状态,即“真人”、“至人”、“神 人”和“圣人”其理想的人格境界就 是成为无私的“真人”, 忘我的“至 人”,不求功绩的“神人”,不贪名
“八正道”指的是实现佛教理想所应遵循的
八种途径或方法,包括正见、正思维、正 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道家思想PPT课件精选全文

道家思想PPT课件精选全文

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人生的境界,必须从 “外”“内”两方面进行克制和修养。
A.对外的克制;就是人对外在于自身的各 种欲望的自觉克制。
B.修炼内功——内修。这是庄子人生哲学 的另一面。做到坐忘,心斋,达到死而不亡。
21
魏 战国后期严遵的《老子指归》,其深刻的逻辑形 晋 式上推理开魏晋玄学的先河。 玄 魏晋玄学是三国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开创的
大致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衍化而来:
演 变 1、道家学说
2、鬼神崇拜 3、神仙之说与方术
25
➢ 道教早期代表人物为张陵、张角、张鲁等;
➢ 魏晋时有葛洪、葛玄等;
道 ➢ 北魏的寇谦之和南朝的陆修静、陶弘景改革道 教,形成宫观式道教;
教 ➢ 唐以后道家思想没有新的建树,道教却得到了充

分发展。唐宋时有孙思邈、王玄览、马承祯、吴 筠等人;
202444/9
Part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
45
1.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 的影响。
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 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 化。
46
2024/9
2.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
(二)乐生、重生、贵生,并千方百 计地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 道教有一整套修炼的办法,分为内 养、外养、房中术。

28
外养指的是金丹不死之术。 道教徒相信经过对一些化合物如水银、铅、硫 磺的合成冶炼,他们就可以制成一种“含天地 之隐秘”之金丹,人一旦服用了这种金丹就可 以羽化升仙。
内养就是道教的养生学,认为人体也是一个 修炼仙丹的丹炉,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修炼, 人就可以获得长生久视。修内丹的方法有许多 ,诸如守一法、避谷法、胎息法、导引法等。

道教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

道教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

道教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宗教思想和文化传承,不仅仅关注个体的修行和心灵的追求,同时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

道教以自然万物为本,强调和谐共生和无为而治的思想,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原理和实践方法。

一、道德教育的理念道教的道德教育理念强调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即“道法自然”。

道教认为,人应当依照自然规律去生活、行动和修身养性,与自然界和睦相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

首先,道教注重道德修养。

道教认为,人应当追求道德的完善和超越。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人格。

例如,道教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追求内心的平和和谐。

其次,道教倡导“以德治国”。

作为一种宗教思想,道教以自然为师,以道德为准绳,将道德观念引入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中。

在古代社会,道德教育在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人格培养的实践方法道教的道德教育强调实践和行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格培养实践方法。

首先,道教强调修炼内功。

内功修炼是道教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修炼内心的善念、善行和道德准则来提升人的心灵境界。

例如,修炼道德经典《道德经》中的教导和道德原则,倡导人们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心灵的圆满。

其次,道教倡导慈善行为。

慈善行为是道教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重要体现。

通过关怀他人、帮助弱者和慈善捐助等行为,道教教导人们培养爱心、友善和奉献的品质。

再次,道教倡导保护自然环境。

道教强调与自然共存、和谐相处,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来体现人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道士和信徒常常参与环保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道德教育的理念。

最后,道教鼓励个体的自觉自律。

道教道德教育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自我约束,鼓励个人自觉遵守道义规范和道德准则。

通过自觉自律的行为准则,人们能够培养和塑造高尚的人格和道德观念。

三、道德教育与人格培养的意义道教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道家的理想人格试论

道家的理想人格试论

道家的理想人格试论
道家的理想人格试论
理想人格是指蕴含于内形诸于外的人生理想特质.物我两忘的境界即复归于人的自然本性,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道家最重视理想人格真、善、美的价值,更强调三者的一致性,以真为基础,构筑超越仁义礼乐及一切世俗束缚的真善美的统一.要实现这一理想人格,就要通过精神修养,其方法是坐忘.做到忘物、忘己和物我两忘.从精神上超越个体的有限存在,忘掉生死的变化,进入空虚的'自然之中并与之合为一体.道家的这种修养方法乃是无欲、去智、体道的过程.
作者:杨荫楼作者单位:刊名:山东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999 44(3) 分类号:关键词:。

道家文化的概念

道家文化的概念

道家文化的概念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流派有老庄道家和黄老道家。

道家文化以道教思想为核心,强调自然观念、修身养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价值观体现为“自然无为”,强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

首先,道家文化强调自然观念。

道家认为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是无始无终、无所不在、无所不为的。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的真理和法则,在行为和思想上尽量符合自然的规律。

他们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道家文化注重修身养性。

道家认为人应该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升华和宁静。

修身养性是一种道德修养,通过锻炼心灵,使其符合道义之道。

道家主张心无所执、无欲无求,在自然的法则下面对世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放逐。

道家通过修身养性,注重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达到身心合一,心灵的净化。

第三,道家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方式。

道家倡导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研究自然规律,学习自然界运行的道理,从而摆脱功利思想、追求个人独立自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他们主张不去侵犯自然、不去追逐名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平静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态度面对世界。

最后,道家文化强调“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道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不去逆反自然、不去追求功利,而是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平静。

这种态度内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做无用之事、不争斗、不争权名,以避免劳神伤身。

自然无为强调如水的柔弱和迅疾,主张遵循事物的本性,尽力去接纳它们,并减少人为修饰和改变。

这种无为无欲的心态能够使人从繁杂的麻烦中解脱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自然观念、修身养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核心价值观体现为“自然无为”。

道家文化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它倡导自然之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平静。

2017中国文化概论考点: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2017中国文化概论考点: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2017中国文化概论考点: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一、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作:《道德经》老子宇宙观的核心和最高范畴:道老子社会观的目标:入世进而治世;根本途径:法自然,以道立天下。

二、庄子《庄子》33篇,内篇7篇庄子在道之下提出了“理”的范畴。

庄子的社会观:治国以道第二节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老子的道学同原始宗教有渊源关系有道家思想的著作:《尚书》《易经》《道德经》《庄子》《列子》《老莱子》稷下黄老学派1. 稷下先生包括:杨朱、田骈、慎到、彭蒙、宋钘、尹文、关尹、列子2. 黄老之学是汉初政治的主导思想3. 《淮南子》(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汉代道学最高成就)4. 《老子指归》:后期黄老中严遵其逻辑形上推理,是魏晋玄学的先河魏晋玄学1. 由三国曹魏何晏、王弼开创2. 经典理论支柱:三玄(《周易》《老子》《庄子》)3. 前期:以道统儒前期著作:何晏著《道论》,集解《论语》;王弼注《老子》,解说《周易》4. 中期人物:阮籍(《大人先生传》《释私论》),嵇康5. 后期:向秀、郭象注《庄子》,把玄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道教1. 中国本土最重要的宗教,形成于东汉2. 早期道教代表人物:张陵、张角、张鲁3. 魏晋代表人物:葛洪、葛玄4. 南北朝(成熟时期)人物:寇谦之(北魏)、陆修静(南朝)、陶弘景(南朝)5. 唐宋(更大发展)代表人物: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马承祯、吴筠、钟离权、陈抟、张君房、张伯端6. 金元(道教活跃):太一教(肖抱珍)、大道教(刘德仁)、全真教(王重阳、马钰、刘处玄、丘处机)-----势力最大,成为官方宗教、净明道(周真公)7. 明清(停止发展)代表人物:张正常、张三丰、王常月第三节道家的理想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总倾向:顺任自然、长生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实现方法:自足的生活态度;学会守气;注重内修庄子人生观的最高目标:“死而不亡”道家与儒家的互补一、理论发展董仲舒“天人合一”,开始了儒道互补的尝试王弼提出:“名教出于自然”,扬道抑儒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道非儒郭象提出:“名教即自然”,以儒解道,引道归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确立了理学行上思维的基本框架二、历史实践汉初,刘邦“文武并用”人物:陆贾著《新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唐,把道教提升到首位人物:魏征著《十思疏》、唐玄宗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制道德真经疏》宋代:《混元圣纪》净明派:儒道互补的代表,周真公、刘玉为代表三、人格精神的熔铸积极进取VS自然无为道德践履VS精神超越尚刚主动VS贵柔主静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
彭英彪
【期刊名称】《经济与社会发展》
【年(卷),期】2001(000)004
【摘要】@@ 一、道家的人性观rn道家认为,人的本性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贫富、贵贱甚至生命的寿夭、身体的健康或缺损都是无关紧要的.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
那种无知无欲、素朴恬淡的自然之性.这种自然之性是本能的、内在的、天然的,无
所谓善恶,一切善恶都是以后天的辨别之心看待人所获得的价值判断.
【总页数】3页(P98-100)
【作者】彭英彪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教务处,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先秦道家的理想人格 [J], 苏鹏;韩文娟
2.道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启示 [J], 贾昆贤
3.先秦道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 [J], 国风
4.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之二:道家的理想人格 [J], 邱紫华
5.先秦道家德育的理想人格 [J], 雷小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简要论述庄子的思想
1.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仍以“道”为哲学体 系的最高范畴。道是庄子抽象出来的一个无所不有、 无所不能、没有意志、无法感知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2.庄子用道来说明主观世界,便生造了一个绝对自由 自足的“逍遥游”的境界,即顺乎一己之性,不顾 外在条件而一味放任自得。 3.庄子描绘了一批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至人”“真 人”“神人”“圣人”的形象,作为其理想人格和 哲学精神的外化。
第四节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一、儒道互补是一种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源异流,各有擅长,魏晋儒道合流,程朱理学)
二、儒道互补是一个不断实践的历程
(汉、唐、宋初都用道家思想治国,当盛世时皆用儒学)
三、儒道互补还表现为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
(积极进取与自然无为的熔铸 道德履践与精神超越的熔铸 尚刚主动与贵柔主静的熔铸)
二、庄子
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仍以“道”为哲学体系的最高畴。 道是庄子抽象出来的一个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没有意 志、无法感知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用道来说明主观世界,便生造了一个绝对自由自足的“逍 遥游”的境界,即顺乎一己之性,不顾外在条件而一味放任 自得。 庄子描绘了一批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至人”“真人”“神 人”“圣人”的形象,作为其理想人格和哲学精神的外化。 庄子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又把老子 的无为论推向极端,改造为无心于一切的“逍遥游”,而不 再幻想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 庄子从对生命内在本性(自然生活)的感悟中,提出寻找精神 家园的希望,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之情。
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道家理想人格 思考题
一、谈谈你对老子“道”的理解。 二、简述庄子的思想。 三、三玄 四、道教与道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道家理想的人格是怎样的? 六、儒道互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谈谈对老子“道”的理解。
(论述)
1.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 2.能自觉而严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 别; 3.并以“道”来贯通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 的终极探寻 4.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理的唯物内核; 5.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的人格神地位。 6.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无” 与“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总规律是 “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是“无为”与“自化” 的统一。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淮南子》——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汉代道学的最 高成就; 魏晋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是道家思想的深化;
玄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前期:何晏、王弼为代表——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共倡“贵无论”; 中期:阮籍、嵇康、裴頠为代表——着重发挥庄子哲学中批判现实 的精 神。倡“崇有论”; 后期:向秀、郭象为代表——他们力主独化论,倡“无无论”。
唐宋宗教化——道家思想无大建树,道教势力得到了充分的发 展; 金元教派活跃——太一教、大道教、全真教、净明道都是影响 较大的派; 明清时道教停止发展,逐渐显示出衰微的趋势
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
道家的理想人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一直处于 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 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是: 顺任自然 长生久视 修性养生 超迈逍遥 (内倾思维、养生得道、抱朴守拙)
第七章 道家文化精神与 道家理想人格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道家的理想人格 儒家与道家的互补
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一、老子 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 能自觉而严 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别;以 “道”来贯通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 的终极探寻,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 理的唯物内核;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 的人格神地位。 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 “无”与“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 总规律是“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
1.道教是中国本土最重要的宗教。道家的学说 为道教提供了理论武器,道教又以特定的宗 教形式,演绎、实践、发展着道家的思想和 精神,应该说道教是道家学说的一种存在形 式,但它又不是道家本身。 2.道教内部的派系复杂纷纭,教义教规也有区 别,同道家的距离也有远有近。
五、道家理想的人格是怎样的?
1.道家的理想人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一直处 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 2.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是:顺任自然、长生 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
六、儒道互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理论发展上的互补。先秦儒道两家在如何认 识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这个哲学的根本 问题上,就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留 下了互补的期待; 2.作为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儒道两家在漫长 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也是一直互相纠偏,互相 支持; 3.儒道互补还体现在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上。 儒家的积极进取与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道 德履践与道家精神超越、儒家的尚刚主动与 道家的贵柔主静通过熔铸,深深地渗透在中 国人的人格底层。
4.庄子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 诡辩论,又把老子的无为论推向极端,改造 为无心于一切的“逍遥游”,而不再幻想通 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 5.庄子从对生命内在本性(自然生活)的感悟 中,提出寻找精神家园的希望,表达了对人 类的终极关怀之情。
三、三玄
是魏晋玄学的理论支柱,具体是指: 《周易》、《老子》、《庄子》三部经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