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网】走访东阿县苫山古村落遗址
记者探秘山东东阿 冬至古井取水古老传统仪式
记者探秘山东东阿冬至古井取水古老传统仪式新闻动态:中新网东阿12月22日电冬藏必福,康宁是真,甲午年冬至日夜半子时到随着更夫悠长的报时吆喝,一场还原唐朝技艺和传统仪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甲午年冬至日子时在具有千年历史的山东东阿古城拉开序幕。
为一睹这场神秘的仪式,中新网记者22日凌晨特别赶赴山东东阿古城遗址,目击了传习千年的古阿井一年一度的古井解封。
身穿唐朝铠甲的士兵,手拿金木水火土五行旗帜,环绕古井,数十盆篝火将四周照亮,俨然将人们拉回到唐代官方许可方能开封取水的情景。
东阿当地人向记者介绍,因唐太宗李世民御封了古阿井,这口在东阿古城有着神话意义的古阿井得以每年与世人见面一次,并在冬至日子时开封取水炼制贡品阿胶。
据上古传说,阿井是中国四大宝井之一,为上古神农氏发掘。
带着对这段神秘历史的好奇,记者走近了古阿井。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井正北的六角碑亭,亭正面额题济世寿人四字,亭中龟驮石碑,篆刻古阿井三字,两侧石柱均刻有赞美古井水妙用的楹联。
此井现已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融合中国五行学说并经七七四十九天,九十九道工序摸索出来的中国独有熬胶技艺,被确定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该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介绍,阿井水是太行山水与泰山水交汇形成,水质非常特殊。
所以中国自古有取阿井水煮胶为阿胶之说。
每年冬至子时取阿井水熬胶是该项非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必要程式,迄今已传承了3000年。
作为还原冬至子时取水熬胶传统形式的倡导者,秦玉峰表示,他本人希望通过还原冬至取阿井水熬胶的仪式,向人们推介养生的观念,唤醒人们对中医药传统的记忆,共同传承保护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唤醒当代中国人对传统中医药的记忆,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于智敏在当天东阿举行的冬至养生论坛上也表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很多疾病趋于年轻化和多发性,冬雪雪冬小大寒,冬至大过年,冬至养生备受推崇。
我们需要通过冬至节令养生、非遗展示等不同形式把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传承发展。
【山东黄河网】走访东阿县苫山古村落遗址
【⼭东黄河⽹】⾛访东阿县苫⼭古村落遗址⾛访东阿县苫⼭古村落遗址东苫⼭村刘⽒宗族家庙久闻县城西南的苫⼭村⾄今仍保持着很多⽐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传统⽂化遗迹,特别是其独特的古村落民居颇有⽂化价值。
⽇前,我与三五好友慕名前去⾛访。
苫⼭古村落的形成苫⼭村,因苫⼭⽽得名。
苫⼭,属泰⼭西来余脉,峦峰层叠,风景秀丽,形似苫盖,所以叫苫⼭;因为⼭峰西岩有峰突起状若卧⽺,因此⼜叫⽺⼭。
居住当地的先民将此⼆峰合⽽称之苫⽺⼭,简称苫⼭。
早先居民在⼑耕⽕种的时代便依⼭⽽居,渐渐形成苫⼭村。
传说,苫⼭⽯佛寺院内有“部落井”,早在⽒族社会已有原始⼈部落。
考诸历史,春秋时苫⼭村为巂地。
巂,即今⼭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西南的苫⽺⼭⼀带地区。
据《苫⽺⼭志》记载和苫⼭居民区汉墓出⼟⽂物证实,在汉代已有居民村落。
⾢⼈苏则曾在《重修⽯佛寺记》中说:明正德七年(1512)“环⼭⽽居者⽆虑数百家,多缙绅⿍族”,可知早在四百九⼗多年前苫⼭村已是远近闻名的⼤村镇。
明清时期,苫⼭村⼈才辈出,科甲相继,明代共出五进⼠,名胜远播,同朝为官,这在明代科举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古村落的形成,以及丰厚的物质与⾮物质⽂化遗产,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运河⽂化、宗族⽂化以及⼭⽔⽂化,其历史遗存、乡⼟⽂化、⾃然和⼈⽂景观,具有历史、建筑、艺术、美学、社会⽂化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古民居明清,苫⼭有“九⼗九座楼”之称,⾔其楼房建设之多。
现在全村尚保留近⼗座,其中前苫⼭中街西头路南⼀胡同保留较为完整。
官⾄兵部武选司郎中的进⼠李学诗(1530-1580)之故居就在其列。
这些古民居建筑风格具有“乡村⼠⼤夫”风范和⽂⼈风雅,堪称中国北⽅村落建筑的典范。
——寺庙遗址 在苫⼭,佛教、道教、儒教等交流碰撞,融会贯通,和谐共存千百年之久,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宗教⽂化现象,是中国⽂化博⼤包容精神的⼀个缩影。
苫⼭古村落遍布许多宗教寺庙遗址。
其中,苫⼭摩崖碑下⼗余⽶处的碧虚观、苫⼭西南隅的⽯佛寺、苫⼭西麓的三官庙以及苫⼭村东头路北的关帝庙最为有名。
古东阿县城(现平阴县东阿镇)
除于慎行外,为春秋时谷城旧地,是齐相管仲地采邑.[汉书].[水经注]等均记载谷城有三归台,现遗址尚存.[左传]记载,齐鲁等藷诸侯国多次在此期遇、会盟.汉设谷城县.张迁曾在此任谷城长,故有著名地张迁碑.谷城山即今黄石山.秦未隐士黄石公圯桥授书后,居于此,更名黄石山.明洪武八年,因黄水为漶,东阿县迁于此至解放初.于慎行以家乡居此而引为自豪,所以他地诗集、文集等多以“谷城山”为名.此时地于氏家族因世代为官,又出了于慎行这位阁老爷,使于氏家族声望达到顶峰,也成为当地之望族.于氏祖居登州府文登县赤山盘龙村,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三年)由一世公于深迁东阿杨柳渡(东阿县杨柳乡),即现黄河西东阿县杨柳渡,因是始迁之祖,后世故称一世公.于深生子于忠,为于氏二世公.字楮村,为邑三老.于忠生三子,长隆、次盛、三时.于时号翠峰,封寿官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长住云翠山下.此后,于氏家族便迁于黄河东居住.于时为人忠厚,乐于助人,深得乡里称颂.于时为于慎行族支地三世公.于时生五子,长子于玺,次子于壁,三子于莹,四子于瑶,五子于玭,字子珍,号册州,自幼聪惠.曾在副都御史刘隅等所办地东流书院读书.十三岁即考取庠生.又补廪生,后又在山东生员竞考中获第一名.被称为神童.十七岁中嘉靖戊子科举人,任许州知州,服阕宁、靖州知州.因他判案公道,断案如神,又体恤百姓,并亲到民间放赈救贫,众皆交口称颂,三年后升平凉府同知.又三年后,因政绩卓著,再升庆阳府知府.累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谢居家园.其原配便是刘隅兄,进士刘田之女,诰封淑人.生四子,长子于慎动,次子于慎思,三子于慎言,四子即于慎行.于玭又娶一侧室黎氏,生五子于慎由.这个时侯地于氏家族,可以说是自他们迁居东阿以来至今六百余年中,最为辉煌地时期.创造这个辉煌家族史地主要人物就是于慎行父子、兄弟及儿侄等几代人.最使于氏后人引为骄傲地当然是于慎行.至今,他地后人均尊称他为“阁老爷爷”,各地族系地族长们每到过年仍把阁老像请出,供奉.除于慎行外,于氏其他显赫人物也使于氏家族如锦上添花.于慎行父亲于玭已解绍.于慎行长兄于慎动,字无咎,是他弟兄五人唯一居家为农,料理于家农事地.性静儒雅,喜泉水,号阜泉,晚年筑屋山水间闲居,赐礼部儒士,受乡人尊敬.配陈氏,六十一岁卒,生三女.二兄于慎思,字无妄.受其父影响,少年负志,博览群书,尤爱兵家著论,且记性极强,过诵而不忘.家居东阿西济水与大清河交汇处地王庄,即现班鸠店镇王庄.曾随父戎边.受大中丞张子立青睐.十九岁入乡试时,因考场兵备森严,强令考生解衣光脚,视考生如犯人,因而恼怒,从此不再科试.万历十五年,于慎思入京师,居于慎行官坻,“欲试词林游太学,”不幸逝世于京师,享年五十八岁.朝中各部,皆去挽吊.留有著作《庞眉生集》,于慎行为其作序.所作《石淙记》、《游监山记》,是描写洪范山水地好文章.因他钟爱褚村石淙景致(即今洪范镇纸坊村东南),特在此构筑别墅,会四方文人墨客赏景赋诗.于慎行也常到此处闲居.于慎行《夏日过二兄石淙别业二首》中赞其景致道:“桃花落尽武陵溪,碧草芊芊岸柳齐.洞口主人今不在,青山如画鸟空啼.”至今石淙遗址尚存.元东平路严实书“石淙”二字尚存.于慎行地同窗挚友,万历进士,累官大理评事,工部尚书地朱维京(字可大)题写地“石淙漱玉”犹在.于慎思配陈氏,生一子于綮、庠生.綮生一子名元广,庠生.三兄于慎言,字无择,号冲白.十四岁,入省试,虽御史赞其文,但参政万豫章,见其年青不予入取.后又赴省闱,被举为高魁.十七岁中嘉靖壬子科第八名举人.未入仕,后因会试落榜,心情怨愤,年二十九岁卒.著《冲白集》传于世.娶李氏,生二子,长名系,庠生.次子名绍,附贡授河南开封府经历.绍子鸿勋,拔贡,授推官,改授知县,赠文林郎.于慎行,字无垢,十四岁,试童子科,六人为首.十七岁入进士弟,授翰林院庶吉士,破格授翰林院编修.擢升经筵日讲官,后累升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万历三十五年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谷城山馆文集》、《谷城山馆诗集》、《读史漫录》、《谷山笔麈》、《兖州府志》、《东阿县志》等百余卷留世.他娶妻秦氏,累封淑人.关于两人婚配,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泰安萧大享所撰秦氏墓志铭中讲述了一个神奇地故事,说秦氏父母在一天同时做一梦.梦见“五色云中有两锦衣儿,同乘一龙而翔天际,下立一朱衣指以示翁媪,此而女而婿也,寤,各语其梦,益异焉,朔明,保母抱文定公过其门,翁出谛视之,曰,“何似吾梦中乘龙儿,亟缔姻焉.”不必去追究秦氏父母做梦地真假或是古人迷信与否,但必须相信秦氏父母地眼光,一是夫妇俩从襁袍中就看出于慎行准有出息.二是借老天授意想攀于氏高门而动了心计.反正把女儿嫁给于慎行准能大富大贵.事实也是如此.天作之合,于慎行十七岁,便娶了秦氏.这位秦氏夫人十分贤惠,对于慎行体贴备至,家中内外大小诸事,都有她操劳,于慎行求取功名,入朝为官,与她地辛劳是分不开地.秦氏恪守夫唱妇随,随夫入朝,归家里居皆无怨言.于氏族谱没记载秦氏生子,墓志铭记载有一女,嫁与布政使乔学诗之子.其子于纬是继子.是于慎由次子过继给他地.在那个封建时代,于慎行竞未续娶,可见其品德之高尚,也可见他与秦氏感情之深厚.总之,两人实为美满婚姻.于纬,字长文,号小谷.从小受于慎行熏陶,又在秦氏地教养下:能“继文定公志.”为中书舍人,历户部主事员外郎,广州雷州知府.配王、梁、郝氏,生三子.长子元煐,字伯彦,官生.任河南南阳府通判.娶于慎行门生,大书法家邢侗女为妻.住谢庄村.次子元煜,字郎叔,号认斋.恩贡,任山西崇信县知县.广西上恩州知州.住现洪范镇纸坊村.于慎由.于慎行同父异母弟.黎氏生.字无欺,廪生,赠户部郎中.住东阿县单庄乡东于庄村和平阴县洪范镇谢庄、纸坊村;江苏沛县、济宁微山县、菏泽曹县.生于嘉靖二十九年,卒于万历十四年,妻李氏,生二子.长子于绶,字印台,庠生.初封常州通判,再封顺天府通判,三封刑部陕西刑部司员外郎,四封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诰封奉政大夫.配赵氏,生五子.长子于元景,字伯荣,别号斐然,以廪例贡,任福建邹武府通判.升顺德府长吏.次子元烨(沛县、微山县、菏泽曹县于氏之七世祖),字仲华.中书舍人,历迁常州、顺天二府通判,刑部员外郎中,莉平府知府,兵部尚书兼七省督师,赐尚方剑,就职金陵(今南京)会清革明鼎,烨公身殉国难,其子坦字君儒,因守公先灵未得,携眷回籍值兵荒年乱不克北上东阿,阻留于沛邑(今江苏沛县)城东南十五里许,后因姓名村于家楼.嗣后派分支别长居微山,次居于旗杆,三居于楼等地.乾隆五十七年东阿于氏致函沛地议修族谱,时值河决,未能集谱合修,实为吾族之憾事,民国十九年()于奕溶公、于怀龄公赴东阿寻根问祖,得晤于万韶公等回微续修族谱,二零零八年冬于保军,于保敏等赴东阿晤洪范池镇纸坊村于宪珍于宪福、于庆友等展阅谱头印证支系昭然有序;二零一零年初三支代表十余人众驱车再赴东阿阅谱勘林访亲,为履人伦之道,以慰先祖在天之灵,族众筹议为七世祖复碑清明时节承东阿于氏宗亲通力协助复立此碑以示后人,莫忘先祖、尊祖敬宗.三子元美.字魁人,京卫、京历.四子,元煦,字季和,以廪例贡,任广西隆安县知县,升桂林府兵巡道终检查司.绶五子元昆,庠生.于慎由次子于纬,嗣于慎行,已介绍.在此仅解绍于慎行前后四代人身世,其他不再一一赘述.仅此几代人,足显于氏家族之显耀.在其后至今地三百多年中,于氏后裔未达到于慎行及父子兄弟们地显赫地位,但也不乏官宦、学者、名士之辈.据统计,明末至清,八品以上入仕为官地如:奉政大夫、知县、文林郎、鸿卢寺,六品军功、修职郎,登士郎,奎文阁典藉,圣庙书写官等共二十八人;把总,拔贡,文武庠生、廪生等人;太学生、儒学训导、奉祀生、贡生等五十一人.民国时,入南京武备大学学习,后升军官及在直鲁军任军官等三人.新中国,有在领导岗位上任地区专员,主任,公安局长,黄委等中高级干部,有国家信息部、农业部干部,又有世界文化名人,众多大学生,工程师、军官、军医等,可以看出,受其祖上遗传,以文职为多.于氏家族主要以于慎行兄弟五人为族系,经三百余年世道变迁,迁徒,分布于北京、天津、东三省、广东、广西、贵州、河南等十几个省市,山东省几乎遍布十几个市县.主要以济南、泰安、聊城、菏泽为最多.而于慎行直系后裔以东阿镇、洪范镇为最多.于氏可谓家族兴旺,人才辈出.显示于氏家族荣耀地位地建筑标志是原东阿县(今东阿镇)古城内地于阁老府及其御敕建筑,以及于氏前后茔地、于慎行神道碑.东阿县以狼溪河横穿其中而分东西两城,形成“东阿县城两半,狼溪河中间串”地美景.东依少岱山,东北、西南,分别有黄石山、狮耳山拱卫.于阁老府座落于狼溪河东古东阿县衙南,武衙门街前,总占地二十余亩,分前后于街,于慎行府坻即在前于街中部.单脊挑檐地大门,左右两块上马石,饰花卉等浮雕.五级台阶.宽厚地木漆大门,雕有花卉纹饰,门上匾额雕刻:“黄阁调元”四个大字,大门内迎面是影壁.前院内北屋即正厅,三楹,单脊青瓦,全是砖、土、木结构,墙是里生外熟,即外墙用砖,里皮用土坯垒成.正厅是于慎行会客迎宾地地方.客厅正面墙上挂万历皇帝亲自书写地“责难陈善”木匾,是因为于慎行“不善临池”并向万历说实话,万历褒奖地.显示了于慎行诚实品德,曾哄动京师,永为荣耀.过二门入后院,于慎行夫妻和父母卧室及书房都在此院.于氏其他族人居住在阁老府东与西面.于氏祠堂建于阁老府后,祠堂内有乾隆时家谱碑三块,于氏自迁东阿以来地族人皆刻其上.此处还有两座御敕石坊.一是万历皇帝为于仳侧室黎氏夫人敕建地,曰卽《千秋著即蔇》.另一座碑坊是崇祯年建,曰:《三世承恩》,是恩封于慎行,于慎由,子辈于绶、于纬,孙辈于元景,于元烨三代及其夫人们敕建地.在西城,还有几座石坊.一是万历十八年,为于纰敕建地《玉堂振藻坊》.永济桥西,为于慎行敕建地《宗伯坊》;城北门为于慎行敕建地《黄阁调元坊》.另外,还在黄河西杨柳渡为于氏敕建了《于氏始迁坊》.这些古建筑,几百年来,不但记载了于氏家族地光荣历史,显耀地位,也极大丰富了这座古城地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从而提高了它地地位.以至成为古代至解放初鲁西南一带地名城和商阜重地.遗憾地是,从公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今,于阁老府及其建筑随着这座古城一年一年逐步被被毁.幸运地是,《责难陈善》匾虽然在“文革”时被村里地付业组当作案板裁剪衣服,字有损害,但该匾仍被村里老妇女主任保存下来.今天阁老府坻已被夷为平地,种了粮菜瓜果,更幸运地是,两扇大门被当作屋梁被人盖在屋内,《黄阁调元》四字尚存.二门西望柱尚存,原于氏祠堂内地家谱碑,还在原地子然而立,她们和永济桥,东城门一起,象几个失去家园地孤寂老人,昼夜默默地看着狼溪河水缓缓流去.于氏祖茔,最初是于时(于慎行祖父)地长子孙于忠从杨柳渡迁至今洪范镇谢庄村前地,今叫后于林.于林位于平阴县洪范乡纸坊村之西谢庄之南两河两海之间,龙泉、扈泉、日月双泉、孝泉、天地泉、墨泉、拔箭泉、白雁泉八大名泉环绕祖茔流入黄河,四周有华山、云翠山、大寨山、双祯山等数百个山峰形成百鸟朝凤、万花吐芳之势向祖茔肃然起敬.于慎行辞官里居后,用朝廷赐给他地金币重新修建地,除于慎行外,于氏家族一应人等皆葬于后于林.于慎行为他祖上修了坟茔,拉了林墙,植了松柏树,祖茔立有御敕牌坊《龙骧世袭》.现在地于氏祖茔已全部毁坏,地上建筑已荡然无存,只有于玭、于暨元等墓志铭存于于氏后人家中,茔地被毁前,归谢庄村于氏后人管理.于慎行墓地,在祖茔前.是于慎行死后万历皇帝敕建地,占地余亩.所葬全是于慎行后代.归纸坊村于慎行后代管理.叫前于林.于慎行墓地,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墓前甬道两侧,立有石俑,石马、石羊、石虎和华表各两对,华表上雕有望天吼.石刻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墓地前门外有两高大石狮,雕刻精细.生动逼真.前门外还各有两块石碑,东阿县令监立,东边碑额书“恩光金壤”,西边碑额书“崇溢春秋.”墓前建《帝锡玄卢》坊一座,并刻有万历御书“责难陈善”四字.石坊两边立有十三块碑,每块碑皆在前文刻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应为圣旨碑,其中有一块无字碑,据说是传圣旨碑,即圣旨来后,挂于碑上.《于文定公墓碑》由邢侗书写.墓内除去植柏树等外,万历还御植白皮松五十九棵,此种松树为希有树种,至今仅存棵,在全国仍属集中面积最多地.该墓地有如此大地规模,是万历恩准,并按一品官例给他这位教师建地,当时并派刑部郎中金继震等亲自护送.工部侍郎刘元霖奉旨遣通政司在右通政王永光亲自建造.于慎行地得意门生邢侗在于慎行死后,帮着求敕,求谥及办理丧葬诸事,于慎行墓地及神道碑刻多由他书写,直到把墓地建筑全部完成.于慎行墓地这座御敕园林,除曲阜孔林.邹县孟林外,在鲁西南一带是很少见地.它和阁老府一样,显耀着于氏家族地地位.几百年来,是来东阿洪范一带游赏者地必游之地.但是,它地命运与阁老府一样,也是毁于轰轰烈烈地“文革”时代,但它没毁于当地造反派地手中,却毁于远在百里之外地聊城师范地“革命小将”手中.倾刻之间,这位阁老爷就被撒骨扬坟,园内石刻全部推倒.除去当时地大趋势,“革命小将”可以易地革命地原因外,于林被毁还有两种传说,一是于慎行当年得罪了人,他地后代进行报复.二是文革前,聊师地学生来于林游玩,摘了一些松壳、被看林人训斥,学生借机报复.所幸地是,前大门基本保留.于慎行夫妇墓志铭几经磨难未被破坏,他是被于慎行地第十九代孙于庆坤等在当时施巧计保存下来地.于慎行墓地被毁后,全部石刻被用来修桥和垒石渠,大都破成石料,分为碎块.为了保住墓志铭不被毁坏,于庆坤等便想出一条巧计,请当时任洪范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地高长齐(属东方红造反派头头),在墓志铭背面写上毛主席语录,这样,谁也就不敢毁坏了,高长齐地毛笔字写地不错,他欣然同意,挥笔便写下了:“领导我们事业地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事业地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地动力''.果然,建桥时没有人敢砸一锤.在桥上多年,完整地保存下来.与其说当时高长齐是显示自己地字写地好,不如说,是他做人地良知,使于氏夫妇墓志铭这件文物保存下来.他与于庆坤等应千古留名.于氏夫妇墓志铭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重修桥时,有民工欲把它们解成小块石料,又被当时曾当过民办教师地民工拦住,并给民工讲了它地意义,民工们主动找拖拉机把它运到洪范乡政府,现保存于洪范池内龙王庙廊檐下.于氏夫妇墓志铭是曾任首辅地叶向高撰文,它保存下来,为研究于慎行生平提供了重要资料.原来地五十九颗白皮松,现仅剩四十四棵,仍枝干挺拔茂郁葱翠,向今人昭示着,这里就是近四百年前于阁老墓地.坟茔等被毁后,墓地内陆续建起了供销社、粮所、预制件厂.粉房、食品站等.近几年来,当地政府结合洪范山水旅游,欲把这处文物古迹修复起来.经过努力工作,供销社、粉房等陆续迁出,现已修复了部分石刻.但愿这座御敕园林能恢复旧貌,以告慰于阁老在天之灵.并希望它重现昔日光彩,为现代文明服务.显耀于慎行地位和为他扬名地另一个重要古迹,就是立在现旧县乡古御道[现二二零国道]旁地于慎行神道碑.就因为它立于古御道旁,几百年来凡到过东阿县地官员、名流、文人、商客等,都要观瞻此碑,并惊叹不已,津津乐道,因此也使此碑闻名遐迩.该碑地高广创中国碑刻之最,“文革”时被毁.据当地人或当年毁碑人回忆,该碑高约十八米左右,宽约一米八,厚约六十多公分,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地.碑额书“大明”二字,碑文为:“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神道.”字为大书法家邢侗所书,万历皇帝敕建.建造如此大地神道碑,足见万历皇帝对他地这位老师地尊敬,也是对他老师地一生功绩地肯定.。
东阿县鱼山镇沙窝村圣旨碑简历介绍
东阿县鱼山镇沙窝村圣旨碑简历介绍
圣旨碑是一座清代古石碑,高1.45米,宽0.93米,厚0.22米。
碑首浮雕龙形图案,碑体为汉白玉材质。
碑文为满、汉两种文字,上刻“皇清诰封一品武德将军大将军东阿县正堂王君行”字样。
碑文内容为皇帝圣旨和朝廷对王君行的表彰。
王君行,字德卿,山东东阿县人。
嘉庆十二年(1807年)进士,曾任安徽、江苏、江西等地知县。
因其治理有方,政绩卓著,被朝廷授予“东阿正堂”的官衔,世称“王正堂”。
该碑虽历经百年沧桑,但依然保存完好。
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非常珍贵。
尤其是该碑为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并存的珍贵文物,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碑首为龙形图案,碑体为汉白玉材质,碑首浮雕龙形图案为满文和汉文并存文字。
该碑在东阿县鱼山镇沙窝村原村办公室院内,是东阿县现存的唯一一座圣旨碑。
—— 1 —1 —。
山东省东阿县地名文化调查材料
东阿县地名语词文化内涵一、“东阿县”语源简析东阿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其标准读音为“Dōng’ē Xiàn”。
它所指代的县级行政区域(地名实体),位于山东省西部。
地处北纬36°17′~36°33′,东经116°12′~116°33′。
东北与齐河县接壤,西接阳谷县、聊城市东昌府区,南隔黄河与平阴、东平县相望,北靠茌平县。
面积为787平方公里。
人口43万。
县人民政府驻地铜城镇。
在省会济南西南方向90公里处。
为聊城市辖县。
因境内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曲形成大陵,故曰阿;阿,有二:在赵者曰西阿,在齐者曰东阿。
这就是东阿县名称的由来。
二、东阿县政区沿革简况东阿县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东阿县自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西陲小邑,先称柯,继曰阿。
秦废封建置郡县,始称东阿县,属东郡。
自秦已来,相沿至今已2200余年,其间除刘宋一度将东阿并入谷城县,解放后一度将东阿并入茌平县外,一直相沿。
三、东阿县地名语词特征对全县600个自然村的调查考证,其建村年代为:春秋、汉、唐各1个,宋6个,元10个,明481个,清74个,民国2个,建国后3个,未查明的21个。
从村名语词上看,呈现深厚的地名文化牛角店传说牛角店原称尹家店。
许久以前,有牧人发现牛群里多出一牛,此牛通身金色,能大能小出没无常,颇为神奇。
一精通道术的南方过客,看出那牛长有一对金角,是至宝,遂找到一瓜农,让其带种两棵苕瓜长势甚旺,很快结出两瓜,至中秋,已长至仗余。
眼看秋将近,两瓜必熟透,而南方客却还未回。
瓜农等不及,便自行摘下。
恰第二日,南方客归来,见瓜摘下,被感遗憾。
当夜便以此瓜为武器,去寻那神牛。
临近后,举瓜打去。
因瓜力不够,只击落一角,恰落在一客店院内。
后来,人们便将此地改称“牛角店”。
铜城镇今县城铜城镇,系明清两京官路驿站,居民尚武之风较盛。
传说清嘉庆年间,有商贾路竟此处,其保镖喊镖壮胆,声言“拳打南北二京,脚踢黄河两岸——天下无敌”。
东阿名胜古迹
东阿名胜古迹□水韵斋主人东阿县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对于东阿的名胜古迹你又了解多少呢?黄河八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经东阿五个乡镇,56个自然村,沿东阿边界流程57公里。
东阿这段雄伟的百里金堤,堤身坚实,堤顶宽广平坦,护坡布满茂密的青草,堤身上下是遮天蔽日的树木。
雄伟的金堤,既像水上长城,又像绿色林带,游客漫步其上,且行且观,黄河如带,水声滔滔,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树木参差,芳草满坡,禽声和鸣。
您若从于窝村沿金堤南上,可观赏到东阿县境内的黄河八景。
1.彩虹飞驾黄河东阿段,地处下游,河道平缓,泥沙淤积,河床高出地平面五米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悬河。
“自古黄河不夜渡”。
特别是在东阿段,更是旋涡横流,险象百出。
无风三尺浪,顺河常有风。
漫滩大,水流急,船不能靠岸。
非但夜渡危险,白天也常出事。
人们早就梦想,能在黄河上架起一座桥梁,方便交通。
1970年12月1日,东阿县于窝村南,浊浪滔天的黄河之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黄河大桥全长963.5米,宽10米,高14.81米。
由主桥和引桥两部分组成。
桥南端建有一座供人游览小憩的四柱凉亭和小花园,亭中有用钻探河底桥基时采集的岩芯圆柱体为柄做成的巨型火炬。
黄河大桥似长虹卧波,雄伟壮丽。
登上大桥,举目远眺,滔滔河水天上来,滚滚东流不见头。
低头俯视脚下,浪花飞溅,水鸟嬉戏。
汛期桥上观浪,犹如钱塘观潮,为黄河一大景观。
“自古黄河不夜渡”已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笑谈。
2.艾山卡口顺着蜿蜒九曲的黄河行走,来到东阿境内的艾山,你就会发现,宽宽的河床在艾山脚下陡然变窄了。
艾山卡口是黄河下游河道从宽变窄的分界点,艾山卡口以上河段河道宽一般在5到10公里,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大肚子”,而艾山卡口往下的河段则变成“窄肠子”,河道宽仅为1.5公里左右,一下子缩小了5倍多。
艾山的对面为外山,两山挟持,形成天然的卡口,急速的黄水蜂拥而来,挤在狭窄的河床内,咆哮、怒吼、奔腾,形成一个不是壶口,胜似壶口的壮丽景观。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阳谷阿城镇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阳谷阿城镇
阳谷县阿城镇位于阳谷县东部,黄河、金堤河流经镇东南部,小运河(即历史上的会通河)纵贯全境。
阿城春秋时为齐之柯邑,晏子曾于此地任阿宰。
秦始称东阿,汉置东阿县。
元明清时期,镇为大运河所经,曾繁华一时,为运河两岸著名商埠之一。
阿城镇历史上名人颇多,如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三国名将程昱、元代著名史学家曹元用等。
阿城镇名胜古迹众多,如东阿故城遗址、古阿井、马湾遗址、黑土坑遗址、海慧寺等。
东阿故城为春秋古城遗址,东周至汉代为城邑,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古阿井位于东阿故城遗址中,井侧原有接官厅、龙神祠等建筑,今仅存一石质碑亭,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城是中药瑰宝“阿胶”的发源地和主产地。
东阿于氏及其亲族苫山刘氏文学成就简论
东阿于氏及其亲族苫山刘氏文学成就简论
周潇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东阿于氏是明代中后期一个显耀的文学世家,其代表人物即被誉为“文学为一时冠”、世称“于阁老”的于慎行.其父于玭、母刘氏、兄于慎思、于慎言皆博雅多才,善长诗文.于氏之学受其亲族——东阿苫山刘氏影响极深.于慎行曾外祖父刘约、外祖刘田及弟刘隅皆中进士,学博才高,亦以诗名于当时,并创办东流书院,为于氏父子兄弟提供了深厚的家学渊源.
【总页数】6页(P112-117)
【作者】周潇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清代常州府文学家族的文化特征——以恽氏、秦氏、刘氏、张氏等为中心的考察 [J], 路海洋
2.金石词章两擅长,儒林文苑费商量——毛奇龄文学成就简论 [J], 周怀文
3.清代曲阜孔氏家族诗文创作及女性作家文学成就的深度发掘与阐释——简评《清代曲阜孔氏家族诗文研究》 [J], 张珺华;
4.清代曲阜孔氏家族诗文创作及女性作家文学成就的深度发掘与阐释--简评《清代
曲阜孔氏家族诗文研究》 [J], 张臖华
5.陈宽山副总经理在塑苫卤台(塘)建设与原盐增产研讨会上提出:扩建塑苫卤台提高原盐产量 [J], 黄晖;龚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千年古城话沧桑
千年古城话沧桑----04c04be4-6eac-11ec-a3fa-7cb59b590d7d――东阿历代县城城址位置的变迁探源一、东阿县地理位置的变化东阿从春秋置邑到秦置县,至南北朝后魏(北魏),县城均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处,为治千余年,后因黄河冲淤而废弃。
据文物考古工作者调查了解,现存遗址南北城墙相距1500米,东西约2000米。
城墙均系土筑,层层夯实。
仰韶、龙山及汉代文化层厚约2.5米,多次有陶、铜、铁器及其他文物出土。
486年,魏朝(北魏太和十年)后,县城变更。
根据顾炎武的山东考古记录,“晚魏恢复了东阿县,东阿县位于古城以东20英里处,现在东阿县(平阴东阿镇)位于西边”。
根据叶桂寿的《山东续志》,自唐代以来,东阿一直没有搬迁。
宋朝开封二年南下,历时483年。
《东阿县志》说:城址现在在哪里仍然是个谜。
969年(宋开宝二年),因避黄河水患,县治由此县城的位置向南迁址南谷镇(今平阴县旧县)。
977年(宋太平兴国二年)因山洪冲坏城池,又迁至利仁镇(今平阴县大棘城),共历156年。
1133年(绍兴二年、金天汇十一年),县城被山洪冲毁,清县长耿居正将县城迁至河北省新桥镇(东阿县丹庄乡旧城)。
石新桥镇位于交通要道上,贸易和佛教繁荣。
又叫通都大邑!镇上有一座“建成禅院”,是宋朝作家苏东坡写的。
从金元到明朝洪武八年,新桥镇统治了242年。
由于黄河泛滥,这座城市陷落了。
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县朱真为躲避水患再次迁徙治于谷城(今平阴县东阿镇),历明清民国及抗日民主政府四个时期,至1947年迁治铜城,计572年。
1947年10月,桐城镇正式成立为东阿县。
它已成为历史上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县。
二各时期县城城邑概况1.阿城古城阿城,今为阿城镇,是因镇政府驻地而得名。
春秋时期,这里被称为“柯”(现在是一个城镇的西部),最初属于魏国,后来属于齐国。
据《春秋》记载,“庄公十三年,齐盟诸侯于克”也就是说,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鲁庄公与齐桓公结盟。
大河奔涌,文化地标耀卡口
大河奔涌,文化地标耀卡口作者:程亮孔祥宇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2年第04期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艾山卡口就因其“黄河下游最窄处”的地理位置成为黄河的一张独一无二的文化名片。
为了激活“黄河下游最窄处”这一文化符号,艾山卡口地理标志文化园应运而生。
2021年,东阿黄河河务局聚焦“黄河下游最窄处”主题,将艾山卡口险工花园进行改造创新、提档升级,建成以党建、防汛、地理文化等为主题,集多重区域于一体的文化园,以将东阿黄河文化发扬光大。
举旗定向明思路,立足优势谋规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要保护、传承、弘扬好东阿黄河文化,我们必须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东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在2021年年初的文化建设推进会上,东阿黄河河务局副局长侯仰山传达局党组会议精神时讲道。
2021年,东阿黄河河务局党组紧跟山东黄河河务局和聊城黄河河务局的步伐,在“河润山东”文化品牌的统领下,深入落实“一点三线”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立足东阿黄河实际,提出了以打造“一场一园三线”(东阿黄河法治文化广场,艾山卡口地理标志文化园,遗产保护线、文化传承线、文明建设线)为总目标的东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并制订文化建设方案,明确思路,科学系统地规划了东阿黄河文化建设。
文化为基,组织为力。
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走深走实,东阿黄河河务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文化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组织力量,广聚英才而用之,挑选出一大批热爱治黄事业、热衷弘扬黄河文化的业务骨干,组成了东阿黄河文化建设小组,负责东阿黄河文化建设事宜。
立足文化重传承,集思广益出新彩政策实不实,关键在落实。
东阿黄河河务局将打造艾山卡口地理标志文化园作为重点任务,多措并举、有条不紊地实施。
文化因交流而出彩。
为开拓文化园建设的思路,东阿黄河河务局副局长侯仰山带队赴德州黄河河务局开展文化交流,学习兄弟单位文化建设经验。
为使东阿黄河文化在与时俱进中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东阿黄河河务局还举办了“青春心向党、建功幸福河”东阿黄河文化作品比赛,在全局范围内征集文化园建设方案。
山东黄河古道迁徙的历史考察
山东黄河古道迁徙的历史考察
高伟;马明霞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闻名于世。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黄河历史的真实写照和区别于其他河流的显著特点。
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无法征服它、战胜它。
致使它多次改道,像一条脱缰的野马,由西向东奔流人海,使它的下游一山东区域,一有冲泱。
任何处皆可作为河道。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高伟;马明霞
【作者单位】聊城市海源阁图书馆;聊城大学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相关文献】
1.百越古道的历史文化考察 [J], 陈一榕
2.言方行圆:盐马古道—沙溪区域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J], 黄玲
3.陕西茶马古道的历史考察 [J], 张家琪;郭风平
4.百越古道:一个历史的考察 [J], 李富强
5.山东黄河古道迁徙的历史考察 [J], 高伟;马明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省”南太湖“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2024学年第一学期“南太湖”联盟第一次联考高一思想政治学科试题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其中选择题须用2B铅笔填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024年3月22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跋山遗址群是一处相石器奇代中第旷野遗址,目前出土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3万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
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型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
下列情景中,可能会出现在当时所处时代的是()①石器工具已广泛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②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的食物为生③全氏族成员参加氏族大会商议集体事务④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2. 我国西周时期,道路和修筑的渠道纵横交错,土地被分割成了一个个方块,形如“井”字,是为“井田”。
井田制最早产生于商朝时期,到西周时走向成熟。
井田制所处的历史时期()①社会土地所有制为公有制②社会金属工具已广泛使用③社会农业生产中没有剥削④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3. 中国古代诗词向来有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功能,唐代郑遂的“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额血。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
”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劳而获的豪富贵族的愤怒之情。
造成农民疾苦而贵族花天酒地的基础是()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 封建等级制度C. 各种地租、苛捐杂税D. 封建土地所有制4.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趋势,社会形态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下列选项不符的合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是()A. 原始社会:氏族是共同生活的单位,任何人都没有特权B. 奴隶社会:土地成为私有财产,铁制工具得到广泛使用C. 封建社会:农民依附于地主,但有一定人身自由D.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5. 近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工人工资、增加休息时间、让工人参股等方式,使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建立起一种扯不断的关系。
魅力家乡
青冢子遗址
• 据考证,这块遗址系新石器时代,原始社 会氏族村落遗址,埋藏有丰富的文化遗物。 据史学家断定,青冢子当为龙山文化遗址。
东阿古迹
静 觉 寺
东阿古迹
邓 庙 石 刻 造 像
邓庙
寺梵 呗
千年龙槐
• 据载此古槐始于唐代,历千年而不衰, 在它班驳的树身上隐隐约约有一带角 的龙首,形象逼真,令参观者赞叹不 已。因此,人们相互传说,这棵古槐 上住着两条龙,一条是红龙,一条是 白龙,分别住在槐树的北枝与南枝上。 因红龙脾气暴躁,缺乏人气,故而枯 枝败叶;而白龙脾气温顺,人气旺盛, 而枝繁叶茂。
药王山
东阿广场
人文气息
万户喜鹊吉祥地
东阿影视城
大宅门1912在这里拍摄
杂技之乡
鱼山
墓冢 曹 植 墓 碑
阿பைடு நூலகம்胶 工 艺 历 史 传 承
东阿观景--鱼山
站鱼山远 眺黄河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艾山卡口
彩虹飞驾
东阿观景---位山
位山黄河大闸
• 位山,是位于黄河下游左岸聊城东阿县境内一座 很不起眼的小山,小到在县地图上都难以找到, 但它却与隔河相望的东平湖一样闻名。它之所以 出名,就是因为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干线跨越黄河 的隧洞选择在这里。 • 上面是滚滚东流去的黄河,下面是一泻千里的长 江之水,在位山交叉而过,这是何等的气势,又 是何等的壮观。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南水北调工程将位山装点成一颗耀眼的明珠。
近年来,大槐树下又长了八棵新枝, 预示着天地吉祥,国泰民安,兴旺 发达。游人到此,都要拍照留念, 图个吉利。
曹植在此留名
• 曾 在 此 被 封 为 才 高 八 斗 , 七 步 成 章 的 曹 植
聊城东阿阿胶旅游景点
聊城东阿阿胶旅游景点
聊城东阿县是中国著名的阿胶产地,也是阿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以下是一些值得游览的景点:
1. 阿胶博物馆:位于阿胶产地东阿县的东阿镇,是了解阿胶文化的最佳地点。
馆内展示了丰富的阿胶历史、制作工艺和产品信息,让游客对阿胶有更深入的了解。
2. 青春纪念园:这座位于东阿县城的公园是为纪念当地革命先烈而建。
园内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和展厅等,观赏这些景点可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
3. 东阿阿胶采摘园:这个景点是游客体验阿胶制作过程的理想场所。
你可以参与阿胶的采摘、晾晒、熬制等环节,了解阿胶的生产过程,并购买到新鲜的阿胶产品。
4. 张庄村:这个古村庄建于明清时期,是传统的农耕文化村庄。
村内的明清古建筑和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向游客展示了古老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农耕生活。
5. 阿胶大观园:这是一个集观光、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园内有仿古建筑、游乐设施和阿胶购物中心,供游客休闲娱乐和购物。
这些景点将带给游客独特的阿胶文化体验,让人更加了解东阿阿胶的历史和制作过程。
山东东阿大秦村遗址
16·考古快照SNAPSHOT 图片来源: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发掘领队:郑同修
2016年11月~2017年4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大秦水库发现的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根据碑文判断这里为北朝定国寺、唐代龙兴寺和后周宋初天齐大王行宫。
遗址核心区域南北长约145米,东西宽约110米。
本次发掘仅清理了属于五代宋初的地表遗迹,计有房址、庭院等47处。
调查发现遗址西北有一处同时期的聚落遗址。
出土文物主要有功德碑、佛像、经幢、建筑构件、木制品、瓷器、铜钱等。
遗址地表建筑大量重复使用前代物品,天齐大王行宫保存最为完整,以主殿、石香幢、香火坛、门址为中轴线,主要建筑群东西对称分布,建筑保存较好。
大秦村遗址因水患而毁弃,是山东所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宗教遗存之一,天齐大王行宫在国内已公布的考古资料中属于首次发现,对于研究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佛教考古、水文变迁、民众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
(李宝军 张楠楠)
遗址发掘区航拍
山东东阿大秦村遗址
17
陶兽首建筑构件贴金石佛像
佛足毗沙门天王石残像。
东阿县鱼山镇沙窝村圣旨碑简历介绍
英文回答:The Shamo Village Shengzhi Stele, situated in the Shamo Village of Yushan Town, Dong'e County, is a highly esteemed cultural relic hailing from the Ming Dynasty. This stele, serving as a sacred edict, was erected tomemorate the bestowal of the stele by Emperor Zhu Houzhao of the Ming Dynasty. It stands as a rare and invaluab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rtifact within the local region, bearing signific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沙莫村盛志镇施特勒位于东岳县玉山镇沙莫村,是明朝时期受到高度尊重的文物。
此碑为奉圣旨,为明朝皇帝朱厚绍所立,以纪念碑文的赐号。
它是当地地区珍贵珍贵的历史文化文物,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
The Shamo Village Shengzhi Stele is a really important thing in Dong'e County. It's a big deal because it represents our local culture. The carvings on the stele are so beautiful and the writing is really nice too. You can tell that people from the Ming Dynasty were really talented. The locals really love and respect the stele, it's like a special symbol for our village.沙莫村盛志镇斯蒂尔在东岳县很重要这很重要,因为它代表了我们的地方文化。
山东平阴南涯村传统村落考察记
山东平阴南涯村传统村落考察记
房道国(文/图);郝素梅(文/图)
【期刊名称】《大众考古》
【年(卷),期】2018(000)011
【摘要】2015年5月周末的一天,天气晴朗,玫瑰飘香,为了记住乡愁,保存史料,我们慕名前往考察了平阴县南涯村。
南崖村(“崖”字在当地按地名异读作yai)全称为东峪南崖村,隶属济南市平阴县洪范池镇,位于镇驻地东南大寨山下的东扈峪中。
2014年12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东峪南崖建筑群被列为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总页数】5页(P82-86)
【作者】房道国(文/图);郝素梅(文/图)
【作者单位】[1]济南市考古研究所;[1]济南市考古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8.4
【相关文献】
1.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社会进程中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济南市平阴县东峪南崖村为例 [J], 陈琛;岳然
2.从时间、空间、物质三要素认知传统村落的保护
——剑河县南加镇柳基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侧记 [J], 史维炜
3.婚嫁大变革——山东省平阴县南门村和东三里村调查 [J], 刘书鹤
4.渭南市传统村落民俗节庆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合阳县南长益村为例 [J], 张蔚萍;石喜乐
5.婚嫁大变革──对山东省平阴县南门村和东三里村的调查 [J], 刘书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黄河网】走访东阿县苫山古村落遗址
走访东阿县苫山古村落遗址东苫山村刘氏宗族家庙
久闻县城西南的苫山村至今仍保持着很多比较完整的历史
风貌和传统文化遗迹,特别是其独特的古村落民居颇有文化价值。
日前,我与三五好友慕名前去走访。
苫山古村落的形成苫山村,因苫山而得名。
苫山,属泰山西来余脉,峦峰层叠,风景秀丽,形似苫盖,所以叫苫山;因为山峰西岩有峰突起状若卧羊,因此又叫羊山。
居住当地的先民将此二峰合而称之苫羊山,简称苫山。
早先居民在刀耕火种的时代便依山而居,渐渐形成苫山村。
传说,苫山石佛寺院内有“部落井”,早在氏族社会已有原始人部落。
考诸历史,春秋时苫山村为巂地。
巂,即今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西南的苫羊山一带地区。
据《苫羊山志》记载和苫山居民区汉墓出土文物证实,在汉代已有居民村落。
邑人苏则曾在《重修石佛寺记》中说:明正德七年(1512)“环山而居者无虑数百家,多缙绅鼎族”,可知早在四百九十多年前苫山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大村镇。
明清时期,苫山村人才辈出,科甲相继,明代共出五进士,名胜远播,同朝为官,这在明代科举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一古村落的形成,以及丰厚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运河文化、宗族文化以及山水文化,其历史遗存、乡土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历史、建筑、艺术、
美学、社会文化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古民居明清,苫山有“九十九座楼”之称,言其楼房建设之多。
现在全村尚保
留近十座,其中前苫山中街西头路南一胡同保留较为完整。
官至兵部武选司郎中的进士李学诗(1530-1580)之故居就在其列。
这些古民居建筑风格具有“乡村士大夫”风范和文人
风雅,堪称中国北方村落建筑的典范。
——寺庙遗址在苫山,佛教、道教、儒教等交流碰撞,融会贯通,和谐共存千百年之久,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博大包容精神的一个缩影。
苫山古村落遍布许多宗教寺庙遗址。
其中,苫山摩崖碑下十余米处的碧虚观、苫山西南隅的石佛寺、苫山西麓的三官庙以及苫山村东头路北的关帝庙最为有名。
——墓茔祠堂在苫山村各处,散见着众多的墓茔遗址,多为古时显赫人士之墓处,与当地的寺庙遗址遥相呼应,体现出历史上苫山村的辉煌。
元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大都屯田经历侯德尉墓,位于该村西面,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葬于此;明刘氏父子三进士墓茔,遗址在苫山西北,号为刘林,闻名遐迩;明兵部武选司郎中李学诗墓,在今前苫山村东南角关顾路东侧,现墓碑尚存。
——水文景观苫羊碧塘是最主要的水文景观。
每到夏天多雨时间,水灌此塘,变为平湖。
绿波粼粼,鹅鸭嬉戏,山屋倒影,月色相映,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景。
此外还有险湾索涛、河湾晨曲、临黄观翠、西麓双渠、芦花渡等有名景观。
——文
物古迹雨山汉墓。
东苫山居民区发现有汉墓群,1994
年8月出土一墓穴,其构造为青砖(也有少部分红砖)砌拱形顶,呈南北走向。
墓穴中出土青铜镜、陶釉罐等文物。
——《苫羊山志》《苫羊山志》成书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现存的一部系清后期抄本。
该书中介绍了苫山村地灵人杰的状况。
此志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村志,该志作者李濠,苫山村人,生于1593年,一生热爱山水、绘画、治史,信奉佛教。
此外,苫山古村落还有古家庭遗风、独特的文艺节庆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旧有居住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苫山古村落的破坏十分严重。
走访中,很多书中记载的遗迹没能见到,甚至典型的民居院落也正逐渐被新式的建筑所代替。
苫山古村落的保护亟待解决,否则,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能在文字中寻找这些百年民居的踪迹了。
(张国庆)据这家古民居的主人介绍,该二层老房由于历史原因被拆除过一米多高. 有二层阁楼曾被截去一米多高的老房子外貌这条胡同几年前还保留有好几处古民居,因为年
轻人住不惯老房子都纷纷改建了。
这家仅剩大门还能看出古民居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