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美典型建筑群体空间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建筑群体空间分析
多因素作用下的校园空间
1 典型建筑群体空间分析 ----------- 鲁迅美术学院
调研类型:学校
调研对象:鲁迅美术学院
调研时间:2014年8月26日至
2014年9月1日
小组成员:雷雯杰曹洛源
专业班级:规划1203班
摘要:
本次规划调研通过对历史、空间(包括功能、图底、交通、尺度)、景观、校前空间四个部分的研究,全方面立体的了解到鲁美和其周围的群体建筑特点。
其中包括历史沿革和变化,群体空间建筑里人流的集散和车行方式,从图底关系寻找空间的趣味性,尺度上分析标志物及景观,校前空间及其交通组织方式。
最后通过分析归纳得出,鲁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并且学校对于文化艺术的氛围的渲染做的比较到位,同时景观节点也做的饶有趣味性,但在交通方面还需得到一定的改进的结论。
关键词:鲁迅美术学院群体空间景观轴线历史变更校前空间
目录
2第一章研目空调研程备"—「鲁迅美术学院
1.1.1调研目的 (3)
1.1.2调研流程 (4)
1.2数据分析 (4)
1.3校园规划理念 (4)
1.3.1整体设计 (4)
1.3.2绿色设计 (4)
1.3.3集约设计 (4)
1.3.4动态设计 (4)
第二章现状概述
2.1概况 (5)
2.2区位分析 (5)
2.3交通环境 (5)
第三章历史沿革研究
3.1历史变迁 (5)
3.2建筑布局变化 (6)
3.3分析和对比 (6)
第四章空间特征分析
4.1功能分区 (6)
4.2建筑图底关系 (6)
4.3交通流线 (6)
4.4风格特色 (7)
4.5行为方式与尺度 (7)
第五章景观特点分析
5.1景观概述 ............................................. 8 5.2中央景观的创造 ....................................... 8 5.3景观轴线的运用 ....................................... 9 5.4景观节点分析
......................................... 9 5.4.1雕塑广场分析 .................................... 10 5.4.2校训石分析 ...................................... 10 5.4.3警言石分析 ...................................... 11 5.4.4古松分析 ........................................ 11 5.5环境小品分析 ....................................... 11 第六章校前空间分析 6.1校前空间特点 ......................................... 12 6.2标志物 ............................................... 12 6.3校前空间的交通 . (12)
6.3.1校园入口区内的道路设计 .......................... 13 6.3.2通过式公交 ..................................... 13 6.3.3人车共道 ....................................... 13 6.4商业功能的配置形式 . (14)
6.5校门设计
6.5.1校门设计构成
6筑群校门功能
析
------- 鲁迅美术学院
14 15 7.1基本空间特征 7.2存在的问题 15 15 15 7.3改进措施与建议
15
附图总平面 附录调查问卷 附录个人成果 第一章鲁美实态调研准备 1.1调研目的与流程 1.1.1调研目的: 通过对鲁迅美术学院建筑群体的空间的真实感受, 充分理解群体空间组成因 素以及建筑的空间秩序,学习校园核心功能与组织手法,服务与便捷设施的设置, 来加强我们从二维平面概念到三维空间概念的转换, 增加自己对建筑群体空间的 整体控制能力,从实践中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1.1.2调研流程
1.2数据分析
小组成员在8: 00~10: 00, 11: 00~13: 00, 16: 00~18: 00,三个时间段发放调查问卷,并在该三个时段中对不同人群进行访谈记录。
问卷发放地点:图书馆、宿舍楼下、教学楼、食堂、老干部活动中心、雕塑广场、体育场。
其中学生32名,老师4名,其他工作人员4名,问卷回收率为100%
1.3校园规划理念
1.3.1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Holistic design)是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思想,体现为规划、建筑和景观的整体化设计思路。
在创作理念中始终保持着系统的整体观。
在这典型建筑不是主间分析建筑仅作为学院术学院成要素而存在,建筑与景观在中心广场的统帅下形成统一析整体。
同时鲁迅美美筑师在“校园空间和体验”这一问题中,往往强调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和所感受到的空间气氛,确保人在各建筑之间活动的连续性和空间体验的整体性。
1.3.2绿色设计
在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中,往往以塑造绿色校园为核心理念之一,在打造绿色校园景观环境的同时,强调生态优先原则。
1.3.3集约设计
从城市发展的视角来看,寻求紧凑、多样的方式,采用集约化的发展思路,比较符合鲁美的现状。
集约发展是一种综合的校园发展策略。
在规划层面上,应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环境的保护、使开发与环境容量平衡、大学区位、选址与城市空间的协同;研究大学发展策略与定位,确定适度的校园规模,避免重复建设;适宜的校园结构与布局,优化的功能与效率,科学的管理与技术实施等。
1.3.4动态设计
从时间轴的范围来看,校园规划设计本身就具有自我完善、自我调整的过程。
校园规划动态发展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校园规划设计所形成的校园规划结构,是一种可生长性结构,便于校园空间的未来发展;其次,校园空间结构还应该是一种弹性的结构,不要处处“塞满”,违背校园弹性生长的机制;最后,校园动态发展需要形成自己的机制,自己的发展导则,为未来的自我发展提供可控
性。
鲁美校园预留地较少,校园布局紧凑,弹性生长的可能性弱。
第二章鲁美现状概述
2.1概况
鲁迅美术学院占地面积 82181平方 米,教学行政用房70044平方米,图书馆 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现藏有36.5万册 图书,并藏有国内历代书画真迹、碑帖拓 片和文物计3000余件,美术馆建筑面积 4340平方米,在校师生3500余人。
2.2
区位条件 5 — 1区位图1:2000 鲁迅美术学院地处东北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沈阳市的南部,地处中心区和平区,坐落在著名的高新产业街 一- 好街。
附近有辽宁美术馆、辽宁工业展览馆、辽宁美协鲁园艺术馆等,以及各 种画廊、画室、装饰公司,艺术气息浓厚,相关产业发展较为完善。
附近建有沈 阳音乐学院、东北大学等学府,青年公园、鲁迅公园相距不远,也因此该区公共 服务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较为完善,商业发展较好。
2.3交通环境
5典型建好街及文化路路口一一一条主迅美路的院 交汇处,该路口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流 量大,车辆、行人南来北往交织与此。
加上 好街是辽沈地区的电脑与IT 产品的经销集 散地,加之医大二院有1700余张病床,每 天6000余次门诊量,五金机电市场周边停 车需求大,停车环境较差,造成三好街交通 压力非常大。
而鲁迅美术学院距离三好街及 文化路路口较近,有5条公交线路在鲁迅美 3.1历史变迁
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 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由毛泽东、周恩来等 老一代领导人亲自倡导创建。
毛泽东同志
为学院书写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 虚心”的校训。
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
东北。
1958年合并沈阳师范艺术部分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
1998年,江泽民同
术学院附近停靠,进一步造成了交通压 力。
第三章历史沿革研究 5 — 3 鲁迅雕像
志为学院题词:“弘扬鲁艺传统,培育艺术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学院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领先的办学实力。
3.2建筑布局变化
我们第二次去调研时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处向数位老人访谈,据他们回忆,我 们大致整理了各个时期的鲁美建筑布局,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鲁美经 历了两次大的变动:1958年在此选址修建后使用了几十年;1990年左右鲁美小 区,东边的留学生宿舍和北边大部分宿舍楼拆后在原址重建; 前几年校园向东面 扩建修成美术馆、综合楼、雕塑系楼和图书馆,在西北面拆后重建一栋宿舍楼、 餐厅、浴池和体育馆,新增加了足球场和足球场下的实验室, 改造建成南面的男 生宿舍,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6 典型建筑群体空间分析 ------------ 鲁迅美术学舘
2
3.3分析和对比
我们可以把现存的建筑总结成四
种类型:
1. 建校到现在没有改动的建筑
2. 改造后继续使用的建筑(补丁建筑)
3. 拆后在原址重建的新建筑
4. 扩建的新建筑
这四种建筑各自明显带有它们修建 时的主流的艺术风格,但又在颜色或构 图上相互联系,最终形成了将各个建筑 排列在中轴线的两侧,围合出校园主要 公共活动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形式,同时 具
有强烈艺术气息和历史的延续感。
4.1功能分区
校园内部以正门通往雕像广场的道 路为轴线,北侧为生活服务区,南侧为 教学运动区。
足球场位于教学楼所围合
悠久 第四章空间特征分析
6 — 4功能分区
的区域,足球场地下为鲁美实验室,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鲁美用地紧张的问题。
功能分区界限模糊,部分学生宿舍分布在南侧,并不方便去食堂和浴池。
由于校园自身特点,用地紧张以及空间弹性弱,活动场地较少,景观区域、户外活动区分布较集中,其功能分区布置如图。
4.2建筑图底关系
①校园内部的用地总体上看较为规整,该建筑群体中包括十四个楼,以及一栋高
层学生公寓,建筑大都采用线性布局,较为规整,节约用地。
图底关系如图所示,建筑较为密集,建筑朝向都与边界所平行,尽可能的节约用地,为休闲娱乐提供场地。
②有趣的是,从图面上看,中间由运动场和鲁迅雕像所组成的错落的两个正方体互
相咬合,又借由一些景观或者立面网限定了空间,让人流的路线更为直接、明确。
③可以注意到地方是北侧一个小的空间与鲁迅广场相互平行通过建筑物的限定更7
7—1
好的让他们功能上不交叉,行人可以自由的
穿梭在其间。
④正门口的“ E”字馆创造了一个半
围合的空间,增加了鲁美这个群体空间的多
样性。
4.3交通流线
①校园内部以步行为主,采用人车混
行的道路交通系统。
流线分布如图所示。
人
流主要集中在11号女生宿舍前的景观区域以
及雕塑广场,是必要性活动主要集中的区
域,中央的雕塑广场取得
7—2交通流线
良好的景观效果并且方便通行。
②由于建筑密集,北侧很多道路处于建筑阴影之下,冬天较为寒冷,不便于通
行。
③除主入口外,南侧的男生宿舍有直接对外的出入口,部分日常生活可通过校外
服务设施解决。
④东侧出入口满足锅炉房供暖要求,亦方便雕塑系学生运送美术用品。
⑤校园内约有50个停车位,不能满足停车需求,但园区内机动车多为静态交通,
人车干扰较小。
4.4风格特色
①现存的老建筑一栋为层高四米左右的两层欧式建筑(大学生素质扩展中心),灰
砖青瓦,另一栋是三层建筑(环境艺术学院教学楼),层高相同,材料是混凝土,外立面上灰色的墙柱和高宽比接近1.5的玻璃窗间隔,也是欧式风格。
它们都米用对称的三段式构图方式,因特意露出柱子,横竖的方向感明确,典雅
8
8 — 1 “ E”字馆8—2环境设计学院
大气。
②拆后重建的学生宿舍和鲁美小区都是粗糙的灰色水泥墙面,七层的层高,构图方
式对应老建筑,但没有欧式风格的装饰,立面简洁,窗户变小。
③新建的美术馆、综合楼、雕塑系楼和西北面的一栋宿舍楼则在外立面上采
用灰色的瓷砖,色彩与其他建筑呼应。
同时美术馆宽度与高度的比值较大,体量厚重,呼应校区的历史感。
这些建筑像是同一个空间里对话的老人,中年人和少年,它们的存在见证了鲁美的发展历程。
8—3女生宿舍8—4美术馆
整体看来,所有的建筑的共通点是灰色的长方形建筑,构图比较对称,且尊寻历史,使整体看起来比较协调统一,艺术氛围和文化氛围浓厚。
4.5行为方式与尺度
鲁美校园通过大尺度草坪和小尺度景观节点的设置创造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和 多样的空间体验
小:小尺度的空间,如老干部活动 中心的庭院和广场东北侧的草坪,尺度 宜人,气氛亲切。
尺度舒适,休闲步道 1.5-2.0m 左右,周边道路有可以依靠的 边界,用低矮植物限定空间,有一定的 半私密性,在适当的地方设置椅子,方 便师生交流,因此有很多人自发停留; 如校训石等在道路的连接点处标志性的 小尺度节点,可丰富空间层次,学生会
第五章景观特点分析
5.1景观概述
鲁迅美术学院的主轴线是以正门通向美术馆的道路为横轴线,生活区通 往教学区的道路为竖轴线,交叉点为雕塑广场,鲁迅雕像的设置,使得空间 的秩序感和庄重感得到加强。
主要绿化景观沿轴线布置,景观的一侧主要为 生活区,另外围合的两侧主要是教学区,中央绿化起到了过渡教学区和生活 区的作用。
通过绿化景观的渗透作用,整个建筑群体空间的文化氛围得到加
放慢速度对周围环境投入更多的关注。
私密一一半公共一一公共空间的过渡,
同时小尺度的景观节点有利于私密一一半 丰富学生的空间感受。
由图表可知,大部
分人会停留10-20分钟,从而得知很多自发性 活动也因此在这里进行。
大:大尺度的草坪取得通透的视觉效果, 但
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学生觉得广场仪式性较 强,东西长约64m 的草坪隔绝了草坪两侧的联 系,靠近美术馆的一侧较安静,基本不受到打 ■扰,但阻碍了行人和逗留者之间的互动,也因
9 典型建筑群体空间分析 ------------ 鲁迅美术学院
此草坪使用效率较低。
9—1校训石
9—2大草坪
9—3尺度分析
5.2中央景观的创造
由鲁迅美术学院的自身特点所决定,校园用地紧张,空间弹性较弱,而周边高层林立,学校采取一侧主要是生活区,另外两侧为教学区
的布置形式,建筑集中布置在北侧,通过建筑围合出
中央景观区域,使整个空间的方向感明确,南侧足球
场地的设置,使视野开阔。
5.3景观轴线的运用
通过景观轴线组织校园整体空间,使空间严谨有
序,轴线使校园入口和雕塑广场的秩序感、庄重感加
强。
同时轴线两侧的建筑与其他外部空间要素的整体
设计使这一空间氛围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氛围也因
此被强化。
10-1景观轴线
5.4景观节点分析
整个校园东西方向的轴线长约330米,南北方向的轴线长约340米,如此巨大尺度对处在其中的人来说是十分不合适的。
因此在景观处理时会在轴线上布置一定的景观节点,打破巨大的体量,并能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
东西方向的轴线10 I从西型建东依次为:分学校大门开始鲁迅美术学道到达雕
塑广场,然后是长达50米的草坪,一颗黑皮油松位于草
坪和美术馆的中间,最后为美术馆和图书馆。
南北方向的
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环境艺术学院楼开始,经过次干道
和综合楼前的警言石到达雕塑广场,再经过校训石、女生
宿舍,最后为鲁美小区。
因此我认为重要的节点有:雕塑
广场、校训石、警言石、黑皮油松。
下面是我对它们的分
析:
5.4.1雕塑广场分析
雕塑广场是鲁迅美术学院的核心景观,由鲁迅
美术馆、体育馆、留学生宿舍和综合楼围合而成,空间感
较强。
东西约98米,南北宽35m广场沿轴线严格对称布
局,广场内布置整洁,主要构成元素是大
片草地和灌木,在广场两侧布置行道树,广场的视觉重点是位于视觉中心的鲁迅雕像,增强了空间的可识别性,使整体的文化氛围得到强化。
雕像后面的鲁迅美术馆立面简洁,成为整个广场的背景。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学校东面高层建筑物过多,阻挡天空为背景,鲁迅雕塑的纪念效果被削弱。
5.4.2校训石分析
女生宿舍南面、网球场西面有一片受欢
迎的草坪,上面设置有木栈道。
栈道周围种
植有低矮的灌木和小白杨,草坪东侧则种植
了高大的乔木。
整个草坪视野比较开阔,但
有一定的私密性。
校训石位于这块草坪西南
角,同时,主要人流线集中在西侧的草坪周
边,东侧的人流相对较少,大部分人回宿舍
时会看到石头上“紧张、严肃、刻苦、虚
心” 的校训。
它与鲁迅雕塑仅隔一条路,成
11-1校训石位置为这个区域的视觉中心,与鲁迅雕像相呼
应,增加了空间的可识别性,并使文化氛围增强。
这片作为校训石背景的草地,阳光充
足,与雕塑广场对视觉通透效果的创造相比,它的草坪设计得更人性化,相对安静,草
坪上设置木栈道和座椅,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
尺度适宜,周边道路有可以依靠的边
界,乔灌木的设置,使逗留区的干扰相对较小,环境适合自发性活动的产生。
景观小品
的设置,创造了多层次交往空间。
如木栈道,这些木材料使整个空间显得很温暖。
行道
树下面设置座椅,方便师生交流。
543警言石分析警言石位于综合楼西北角,鲁迅雕
塑南侧,和
11哪型向隔看高的间分石,向右看有警美,两到广称,确定
南北向景观轴的位置,并诱导人车向两侧分流。
警言石
旁边有一棵松树,从广场看警言石在松树的半遮半掩下
很有画面感。
警言石后是高达七层的综合楼,体量也是
非常大的,且和广场只隔一条车道。
警言石的设置在一
定程度上吸引了行人目光,它前面的松树对综合楼也有
一定的遮挡,减弱了综合楼的大尺度感。
544古松分析
美术馆门口有一块长达64米的草坪,意在连接美术馆和雕塑,形成学校的
11-2 美术馆前的松11-3 古松诱导人流
景观主轴。
然而美术馆体量巨大,64米长的草坪尺度同样很大,因此假如美术馆和草坪之间没有古松,衔接将会很生硬,可以看得出古松在景观上起过渡衔接的作用。
美术馆北面有条林荫道,两侧的树木高大挺拔,四米左右高的古松和它形成强烈对比,诱导行人走向美术馆。
同时,从人的视角看,古松苍劲挺拔的身姿在美术馆灰色的墙面的映衬下传达出历史感,它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意境的景观。
5.5环境小品分析
在雕塑楼前,贴近网球场处,可以看见十多个形态各异的人形雕塑,雕塑的大小大约一米八左右,雕塑的基座上刻着作品名字、作者、年级等信息,这些雕塑就是鲁迅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同主广场的鲁迅雕塑相结合,使广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由南向北,雕塑由旧逐渐变新,从基座上的信息可以得知,这些雕塑就好像一部史书,向我们讲述着鲁美雕塑系的历史,每个雕塑都体现
了当时的流行文化特点。
这些雕塑的尺度亲人,并且与雕塑楼,以及广场上的鲁迅雕塑有着很强的相关性。
通过雕塑等小
第六章校前空间分析
6.1鲁美校前空间特点
我们第一次去调研鲁美时,站在宽达45米的校门口,一条两侧都有行道树的主
干道直通鲁迅雕像广场,觉得它十分恢弘大气。
但是作为一个只有8公顷的大学,我们都好奇鲁美在校园设计时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因此我们特意进行了分析研究。
我们发现校门和校门附近的空间属于校前空间,这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概念。
校前空间是以大学校园主入口为界的内外周边区域,由校前区与入口区两部分组成,分别属于大学与城市,就是学校“门内加门外”的空间。
校前空间就是城市空间和校园空间的并置、叠合、渗透和相互影响。
它采用枝状型校前区空间的形式,是以条形联结的建筑群体布局所构成的长条状又与雕塑楼相映衬延续了鲁美的文12-1环境小品
12-2鲁美校门
的空间形态。
入口主干道两侧建筑群体和行道树形成内向的
街道式的中心空间。
在局部重要节点进行强化,强调空间的
开合,结合建筑、广场等形成轴线的节点, 将通长的轴线划
分为若干段,营造适宜的尺度,用条形空间的开合创造空间
序列。
结合轴线的限定,在两旁栽植高大遮阳的行道树,以
加强校园道路美观和空间层 次,表达了庄重、严谨的学术气
氛。
6.2鲁美标志物
凯文•林奇认为标志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 察参考
点,有可能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 物质元
素”。
标志物一般为具独特性的事物, 有其鲜明的
特征。
而且标志物通过对比为手 段,安放在最为
醒目和突出的空间位置,构 成占领性空间,成为
这个空间的中心和视觉 焦点。
另外,景观能否成
为标志,除了取决 于它的形象、位置等客观要素
之外,还在于 观察者的主观认同感。
只有与众不
同的形象 特征与心理认同的共同作用,才能真正
获得 标志的品质。
鲁美的标志物为正对大门的广
场上的鲁迅雕塑。
采用名人雕塑是因为这所 大学
的性质与鲁迅紧密相关,而且鲁迅的雕 像在校园
中应用少,更有一定的独特性。
人
得,来构成对校前区景观具体特征的把握
6.3校前空间的交通
6.3.1校园入口区内的道路设计 校园入口
区内的道路设计都应为行 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过提
供有力条件,因此 道路两侧的围合体不应显得过
于细腻和分 散,而是有较强的连续性和节奏感,
因此 主干道处两排行道树的设置是合理的。
而
且经过精心设计的主干道,形成了由竖向 和水平
方向并结合适当的线路所形成的三 度空间,具有
良好的延伸性和透视感,能 让人在一览无余的视
觉感受中强化动态意 识及前进的信心。
此外,大门处粗大的柱子 和高幅浮雕成为街
道流线的主导, 标志物又成为空间转换的转动轴。
6.3.2通过式公交
188、222、265、289公交站点位于鲁美校门北面几十米,车速较快,人流
13 们1鲁以11间分定±自身位m 术获时 特别是当道路与校园入口相交接时,这种竖向 13-2标志物对空间的占领
13-3竖向标志与交通的关系
量大。
由于三好街为四车道道路,车流量较大,公交车进站时会对城市交通造成 一定的影响。
633人车共道
鲁美校园内采用人车共道的形式,交通组织是平交, 人车处于一个标高上。
因为校园内人车流量不大,所是合 适的。
鲁美校内的车行道属于多道型,它有以下特点:
1 •校前区各区域车行连通,需注意车辆对环境的 干扰。
2. 通行量大。
3 •车行易达建筑。
4.交通对环境影响面大。
因此总体来说交通是方便的,但路上的行人有一定的 安全隐
患。
6.4商业功能的配置形式
鲁美大门两侧的建筑物里设置了画廊、研发中 心等
学校相关产业,是采用的校外集中式的形式, 面向对象为
广泛的社会集团与个人。
因为它处于校
内外的交界处,所拥有的功能是复合的:既有校内 功能,又有
面向社会的公共功能鲁迅校园与城市的不
6.5校门设计
6.5.1校门设计构成
大学校门是表现学校内涵的重要窗口。
一般来 说,
校门设计具有强烈的目的性,有意识地将形态 与大学气质
相适应,重视视觉效果与内在气质的联 系。
设计师(台湾
史景雄建筑师事务所,1996 年) 注意提炼了艺术院校的
“专业符号”,将西方人体比 例研究草图和我国敦煌壁画
的人体形态巧妙地组合 于校门中,形成复杂与简洁的对
比、具体与抽象的 对比,反映出鲁美以造型艺术为专业特
色的大学气 质。
6.5.2校门功能 14-3校门设计
鲁美校门具有复合性功能,人群集散、车行、
纪念性和标志性等都是它的功能,不是简单的“门洞 +值班室”模式。
从交通集 散角度来说,鲁迅美术学院校门没有面临车辆繁多的城市主干道, 而是在次干道 上,并且与城市道路间有一定的距离后退,留出回旋的余地。
不足的是校门临 街距离不足,而且三好街比较狭窄,只能在街对面完整地观察校门。
14 同 得到了体现: 14-1多道型交通 14-2鲁美附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