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服务中心施工组织设计(DOC 113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服务中心施工组织设计(DOC 113页)
石湫镇科创服务中心项目一期工程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南京友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17年2月18日
目录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 (1)
第二章工程概况及工程特点 (3)
第三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5)
第四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83)
第五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86)
第六章环保管理体系与措施 (92)
第七章工程进度计划与措施 (95)
第八章资源配备计划 (98)
第九章技术成员 (99)
第十章施工设备 (100)
附表一: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100)
附表二:拟配备本工程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101)
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102)
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103)
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 (104)
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105)
第十一章雨季施工和成品保护措施 (106)
第十二章施工配套措施 (108)
第二章工程概况及工程特点
第一节工程概况
一、建筑概况
(一)工程简介:
第二节工程特点
一、建筑的重要性及影响
石湫镇科创服务中心,是溧水区石湫镇的重要项目之一。

无论是从工程质量、工程工期还是工程经费上都可以看出本工程的重要性。

所以本工程的质量,进度,现场文明、
安全管理都将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也是承建单位表现企业信誉、综合实力等方面的舞台。

我公司将倍加珍惜这次机会,派出坚实的项目阵容,以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施工经验、先进的施工手段完成此工程,让业主体验到精品工程的高品质使用价值。

二、施工准备阶段特点
经过公司安排委任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公司管理人员对本工程进行了现场踏勘,从本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看,有以下几点困难和解决办法:
1、施工进出车辆及人员较多,因此安全文明施工是关键,应此施工中尽量降低噪音,减少粉尘飘扬。

2、施工车辆进出施工现场的道路较为狭窄,大型机械进出存在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要求项目部安排专人进行进出车辆的指挥工作,做到进出有序,不对他人造成妨碍。

3、施工场地几乎没有材料堆放和机械停放场地,经过讨论决定在1
4、15#楼南侧有块原停车和草坪空地,可以用彩钢瓦对此区域围挡,作为项目部生活、办公及材料机械堆放区域。

与此同时在14、15#楼与此区域间隔出临时通道,供人员进出。

三、本工程施工过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工期紧是目前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既要按时完工又要保证质量,我公司将对材料、人员、机械统一筹划,并对人料机进行预备方案:人员配备预备人员、材料多点供应并与材料商签订材料供应量协议、机械配备轮换机械避免故障损坏导致的工期延误。

2、本工程属于政府财政投资工程,工程质量更是重中之中,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使用功能上更要严格按照规范及验收标准施工,不得有半点马虎,满足质量合格、外观美观的验收要求。

第三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第一节施工内容划分
本工程根据招标文件项目内容及设计图纸可划分为四大部分:
1、第一部分为桩基施工。

2、第二部分为地下室基础施工。

3、第三部分为主体墙体施工。

4、第四部分为室内外装饰施工。

第二节施工质量控制
一、施工过程控制
(1)施工一般性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阶段性的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并通过这三阶段来对本工程各
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进行有效的阶段性质量控制。

1)事前控制阶段
事前控制是在正式施工活动开始前进行的质量控制,事前控制是先导。

事前控制,主要是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编制《质量保证计划》,制定现场的各种管理制度,完善计量及质量检测技术和手段。

对工程项目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并编制相应的检验计划。

进行设计交底,图纸会审等工作,并根据本工程特点确定施工流程、工艺及方
法。

对本工程将要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均要审核其技术审定书及运用范围。

检查现场的测量标桩,建筑物的定位线及高程水准点等。

并且事先进行施工技术交底.编制作业指导书.和施工方案等。

2)事中控制阶段
事中控制阶段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是关键。

主要有:
a)完善工序质量控制,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都纳入管理范围。

及时检查和审核质量统计分析资料和质量控制图标,抓住影响质量的关键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

b)严格工序间交换检查,作好各项隐蔽验收工作,加强交检的落实,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前道工作给下道工序施工,直至质量符合要求为止。

所有工序均实行三检制度
c)对完成的部分分项工程,按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和办法进行检查、验收。

d)审核设计变更和图纸修改。

同时,如施工中出现特殊情况,隐蔽工程未经验收而擅自封闭,掩盖或使用无合格证的工程材料,或擅自变更替换工程材料等,项目技术负责人有权向项目经理建议下达停工令。

3)事后控制阶段
事后控制阶段是指对施工过的产品进行质量控制。

按规定的质量验收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单位工程,单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和评定。

整理所有的技术资料,并编目建档。

在保修阶段对段,对本工程进行维修。

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1)施工计划的质量控制
作为项目部在编制施工总进度计划、阶段性进度计划、月施工进度计划等控制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人、财、物及任务量的平衡,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施工计划,合理安排各工序的轮流作息时间,在确保工程安全及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工期抓上去。

在施工中应树立其工程质量为本工程的最高宗旨。

如果工期和质量两者发生矛盾,则应该把质量放在首位,工期必须服从质量,没有质量的保证也就没有工期的保证。

(2)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决定了施工质量的优劣。

发放图纸后,内业技术人员会同施工工长先对图纸进行深化、熟悉、了解,提出施工图纸中的问题,难点,错误,并在图纸及设计交底时予以解决。

施工员在熟悉图纸,施工方案或作业指导书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施工工序、劳动力并向操作人员作好相应的技术交底工作,落实质量保证计划,质量目标计划,特别是对一些施工难点,特殊点,更应落实至班组每一个人。

而且应让他们了解本次交底的施工流程,施工进度,图纸要求,质量控制标准,以便操作人员心里有数,从而保证操作人员按要求施工,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

在本工程中,将对以下的技术保证进行重点控制:
1)施工前各种深化设计、翻样图,翻样单;
2)原材料的材质证明,合格证,复试报告;
3)基准线,控制轴线,高程标高的控制;
4)沉降观测;
5)混凝土,砂浆配合比的试配及强度报告。

(3)施工操作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操作人员是工程质量的直接责任者,故从施工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均有严格的要求,对操作人员加强质量意识的同时,加强管理,以确保操作过程中的质量要求
首先,对每个进入本项目施工的人员,均要求达到一定的技术等级,具有相应的操作技能,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

对每个进场的劳动力进行考核,同时,在施工中进行考察,对不合格的施工人员坚决退场,以保证操作者本身具有合格的技术素质。

其次,加强对每个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自觉按程序规程进行操作,在质量控制上加强其自觉性。

再次,施工管理人员,特别是施工员及质检人员,应随时对操作人员所施工的内容,过程进行检查,在现场为他们解决施工难点,进行质量标准的措施,对达不到质量要求及标准的部位,要求操作者整改。

最后,在施工中各工序要坚持自检,互检,专业检制度,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做到工前有交底,工后有验收的“一条龙”操作管理方式,以确保工程质量。

(4)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材料的质量,尤其是由于结构施工的材料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结构安全,故在各种材料进场时,一定要求供应商随货提供产品的合格证或报告书;同时对钢材,水泥等及时作复试和分析报告,只有当复试报告,分析报告等全部合格方能允许由于施工。

为保证材料质量,要求材料管理部门严格按公司程序文件,规定及相关质量体系文件进行操作及管理。

对采购的原材料构(配)件半成品等,均要建立完善的验收及送检制度,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现场,更不允许不合格材料用于施工。

在材料工艺和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到“四验”,“三把关”。

即“验规格,验品种,验数量,验质量”,“材料验收人员把关,技术质量试验员把关,操作人员把关,以保证用于本工程上的各种材料均是合格优质的材料。

创优质结构措施
根据招标文件的要求,及本公司以质量、信誉求生存的宗旨,本工程将严格按照南京市房屋建筑优质结构工程评审管理办法要求组织优质结构的创建工作。

(2)成立工程创优小组
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技术负责人为副组长,各专业班组长、质检员、施工员为成员的工程创优领导小组。

(3)优质结构创建要点:
1)建筑工程基坑分层开挖的每层厚度不得大于 1.5m。

开挖中形成的临时土体边坡坡度不得大于 1:1.5,否则应采取加固措施处理。

采用机械开挖基坑时,严禁碰撞工
程桩,行走时不得出现挤土而造成工程桩的偏位。

基坑周边 1至 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不得超载堆载。

2)模板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应先设计出模板加工图和模板拼装图,楼梯与剪力墙和梁柱节点等处的模板
应有节点大样图;
b)优先采用定型钢质大模板或组装式模板,碗扣式和门式钢架支撑。

尺寸变化小且能多次重复使用的节点模板,应采用工具式(如预留洞口的模板等)模板。

c)重要受力构件(悬挑结构、跨度大于 5m的板及梁等)模板支撑体系应计算确定。

3)模板工程的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a)模板板材应有出厂合格证,木质胶合板最小厚度为 16mm,竹质胶合板最小厚度为 12mm,板材粘结剂应为溶剂型;
b)模板支撑系统应采用钢管和型钢等金属支撑体系,壁厚不小于 3mm;
c)在合理工期下,底模不少于 3套,侧模不少于 3套;当工期少于合理工期时,应增加模板的套数。

4)模板制作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
a)模板应在木工车间制作,并进行试拼装,符合要求后方可在现场安装,严禁在作业面制作模板;
b)模板周边应刨边平直,接缝严密,接缝高低差不大于 2mm,平整度不大于 3mm;
c)现浇楼面高低差变化处(室外与室内,厨卫间与房间等)应采用方钢制作成工具式定型模板,或在门洞口采用 30×3角钢与钢筋焊接的措施来保证高差处的边角整齐;
d)剪力墙和梁的侧模应采用定型限位措施,并采用间距为 300~500mm的对穿螺栓固定,螺栓直径不小于 12mm;当柱子截面大于 600×600mm、梁的高度大于 800mm及剪力墙等结构采用的对穿螺栓在其下部 3至 4排范围内应使用双螺帽;
e)固定模板的背衬宜选用不小于 43×93mm的方木或不小于 50×50×3mm的方钢管,间距不大于 250mm;
f)底模支撑可通过计算确定,中间立杆间距不应大于 800mm,边支撑立杆与墙面间距不应大于 300mm。

当立杆支撑在回填土上时,应夯实并采用通长垫木,并保证排水畅通。

g)受力面载超过 15KN/平方米,线载超过 20KN/m的支撑体系方案要经过专家组论证。

5)模板拆除应符合以下要求:
a)梁板底模应在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后方可拆除;
b)梁、柱、墙侧模板应在混凝土浇筑后夏季不少于 12小时、冬季不少于 48小时后拆除。

需提前拆除时应进行试拆模,在监理单位确认不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前提下,方可拆除。

6)模板的保养及验收应符合以下要求:
a)模板的制作和试拼装,合格后方可进入现场安装;
b)每批模板拆除后应全数清理、保养并整修后,方可再次使用;
c)模板的几何尺寸、轴线、标高、垂直度、平整度、接缝、清扫口及支撑体系等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d)脱模剂应有出厂合格证,使用时不得污染钢筋和影响混凝土的后期装饰,禁止使用废机油等替代产品。

7)钢筋工程所用的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a)盘圆钢筋加工不得冷拔、冷挤压,并不得外加工。

因场地确有困难,经建设单位同意的场外钢筋加工,进场时应按批次验收和复试,外观及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规范要求。

b)钢筋保护层应采用塑料或其他材料制作的专用垫块,并应有合格证。

不得使用现场制作的砂浆垫块。

双层钢筋网之间应采用钢筋支架或定型专用支撑,钢筋支架应安装在垫块上方。

8)钢筋制作应符合以下要求:
a)钢筋施工前应具有翻样图、下料单和技术交底记录等;
b)钢筋绑扎应满扎,扎丝规格不小于 22#(钢筋直径大于 18mm时不小于 20#),扎丝头向内;
c)梁柱侧向垫块间距不大于 1m,且短边每排不少于两块;楼面钢筋垫块间距,当钢筋直径小于等于 10mm时,不大于 500mm;钢筋直径大于φ 10时,不大于 700mm;
d)现浇板高低差处板面钢筋必须断开,并设置梁(或暗梁);
e)板面钢筋与柱、剪力墙等竖向构件钢筋交叉处必须加设防止竖向钢筋位移的固定筋,并点焊牢固;
f)板面负弯矩钢筋一端在梁上,一端在板中时,在梁上的弯钩长度应满足设计和规范规定的锚固要求;
g)墙体拉结筋和二次浇筑的构造柱等构件的连接钢筋应预埋。

确有困难或漏埋需植筋的,应进行现场验收和检测,每层每种规格检测数量不少于 3根;
h)混凝土浇注前应架设施工通道,施工通道不得影响楼面钢筋。

9)混凝土所用的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a)混凝土用砂应使用中粗砂,含泥量及有机物等杂质的含量应符合规范规定;
b)混凝土外加剂应有出厂合格证,外加剂使用前应进行复试和与水泥的适应性检验;
c)混凝土中掺用的粉煤灰应为一级粉煤灰(烧失量不应大于 5%)。

混凝土拌制时粉煤灰掺量不宜大于水泥用量的 15%,否则应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按检验批对混凝土构件进行碳化检测,检测数量为构件总数的 30%且不少于 10个构件,当平均碳化深度大于 2.5mm时,设计单位应从耐久性等方面提出处理意见。

混凝土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a)混凝土振捣应专人负责;
b)楼面混凝土初凝前应派专人从节点(柱、剪力墙、楼梯等周边)开始向中间用
1.5~3.0m长的铝合金刮尺抽平;初凝后用铁抹收平压实,再用木抹打平;终凝前在柱和剪力墙周边用铁抹压成半光面;
c)混凝土养护应专人负责,定期保养;
d)同条件试块应符合现行 GB50204的要求。

砌体结构同一混凝土强度等级,每一楼层应留置一组;混凝土结构同一混凝土强度等级,同一批次每 500立方米混凝土应留组,不足 500立方米按 500立方米计。

同条件试块拆模后应放置在相应结构构件适当位置与结构构件进行相同条件养护;
e)现浇混凝土楼面应在模板侧模的四角(定钉子)、板中间每隔 6m设置板厚控制(焊接短钢筋或金属管),并对板厚检测。

板厚检测可采用在混凝土浇注前预埋薄壁金属管或钻孔测量。

无防水要求混凝土中预埋的薄壁金属管(直径不小于φ20,比板厚长
10mm),底部用塑料护套,与钢筋网片点焊竖直固定,每个房间中间或每隔 6m设置一点。

钻孔测量板厚按每检验批的 10%构件且不少于 5个构件(住宅每户不少于 1个构件),每个构件在中间及四角钻孔测量。

11)砌体所用材料应符合如下要求:
a)砖(砌块)在装卸和二次搬运时,严禁倾倒,保持边角整齐;
b)砖(砌块)应按批次进行验收,外观不得有严重的裂缝,缺棱掉角,几何尺寸偏差应控制在 2mm之内;
c)砌块在现场的存放时间不少于 15天;
d)砌筑砂浆应采用中粗砂。

12)砌体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a)砌体施工前应设置皮数杆,并按规定设置拉结筋,符合要求后方可砌筑;
b)构造柱处的墙体马牙槎(不大于 300mm)先退后进,马牙槎边口应吊线砌筑;构造柱边贴双面泡沫胶条,厚度不小于 5mm;
c)填充墙砌至梁底或板底 15日后方可塞方;
d)砌体砌筑每天高度宜控制在 1.5m以下;
e)外墙孔洞、脚手眼等应采用半砖、防水砂浆二次堵砌,表面采用 1:3防水砂浆粉严小圆孔宜采用微膨胀水泥砂浆二次填塞密实,并及时办理专项隐蔽验收记录。

f)墙面无断砖或碎砖(砌块);表面平整,灰缝均匀顺直;
g)马牙槎方正,上下顺直。

电管槽宽窄均匀,顺直,砂浆填塞密实、平整;
h)圈梁、构造柱、板带等混凝土密实,表面平整;
i)固定门、窗的预埋件位置、数量正确。

14)主体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弹出标高和轴线的控制线(如墙面 1m线、偏轴线0.5m 线),控制线标识应清晰。

第三节土方工程施工方案
土方开挖方案的确定
基坑土方开挖深度及基坑安全等级据地质工程勘察报告,基坑开挖时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1)土方开挖放坡坡度及基坑保护
①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局部在 5m范围内。

②放坡开挖坡度遵照现行《DGJ32/J27》相关规定见下表所示:本工程为土方开挖范围内主要为黏土,故挖方坡度暂按1/1.25~1/1.5 取定,届时按现场实际情况再作必要的调整。

③基坑顶部严禁堆载,地面堆载应控制在15kPa 以内。

(2)基坑(槽)底部开挖最小宽度应根据基坑(槽)底面宽度,并考虑施工操作、排水设施和支撑等所需工作面宽度确定。

(3)土方开挖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测量放线→排水降水→修整坡顶→坡顶设置明沟排水→土方开挖(与基坑坡面保护结合)至基底标高→人工清理基底、坑壁,设置排水沟、集水井,土建铺垫层、基础成

4.1.9.3 土方开挖工艺
(1)土方开挖应充分考虑时空效应规律,遵循分块、分层、对称、平衡的原则,将基坑合理分区,对同一分区内的土方,明确分块面积,分层厚度(不超过 2.0m)。

(2)土方开挖应均衡分层进行,对流塑状软土的基坑开挖,高差不应超过1m,桩顶设计标高上至少300mm 的土层人工挖土,严禁超挖,严禁挖土机械挤压、碰撞桩身。

(3)应根据土质情况,待桩周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方可进行基坑土方开挖。

(4)基坑底预留200~300mm 厚基土,用人工挖除、
整平,并防止坑底土扰动。

同时设排水沟、集水坑,及时用泵排除坑底积水。

(5)根据基坑边坡土质情况,必要时进行坡面防护技
术处理如挂网喷浆保护等,届时向业主、监理报批(支护中
标后另行补充方案)。

(6)应从上面向下分层分面,按照坡度线向下开挖,
严禁在高度超过3m 或在不稳定土
体之下作业,但每层的中心地段应比两边稍高一些,以
防积水。

土方分层开挖示意图如
右所示。

(7)基坑(槽)底部开挖最小宽度应根据基坑(槽)底面宽度,并考虑施工操作、排水设施和支撑等所需工作面宽度确定。

桩承台底工作面宜从承台底边缘每边放出0.5m,如需采用木
挡土板支撑,工作面宽度每边宜增加0.1m。

其他形式的支撑,工作面增加值视实际情况确定。

(8)机械开挖宜选用反铲式挖土机,龙门板的安设应考虑挖土机机械作业时必须的工作面。

①挖土机沿挖方边缘移动时,机械距离边坡上缘的宽度不得小于基坑(槽)和管沟深度的
1/2;机械开挖基坑(槽)和管沟,应采取措施防止基底超挖,在设计标高以上暂留
200mm 一
层土不挖,以便经抄平后由人工清底挖出。

②机械挖不到的土方,应配以人工跟随挖掘,并用手推车将土运到机械能挖到的地方,
以便及时挖走。

(9)机械挖掘深度应高出桩顶不少于0.5m,不得超挖碰撞桩顶,余下的土应人工挖掘。

①桩顶土和桩间土开挖要求分层、对称、均衡进行,分层厚度不大于 1.0m。

②桩间土宜采用人工挖掘,如桩距较大,也可采用机械挖土(淤泥或淤泥质土除外),但
需确保挖掘机进退场及挖土作业时,机身不触碰桩身。

开挖前应标出桩位,并预先确定挖掘
机和运土车辆的开行路线。

挖掘每层不超过 1.0m,桩身两侧或四周土须均衡下挖,每完成一
开挖层厚,由人工清理桩侧余土。

(10)基坑开挖基本成型后,要人工开挖20*20cm 的排水沟及若干砖砌集水坑,及时排除坑内渗水及雨水,确保基底不被水泡,保持基底干燥。

(11)基坑内的电梯井坑、集水井坑等“坑中坑“开挖必须等普遍的垫层形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

桩基承台应逐个开挖,砖砌外模护壁,不得大面积开挖。

(12)基坑内垫层完成后,应及时绑扎基础钢筋,浇筑基础。

(13)土方外运采用密封的运土车,大门口铺草帘,防止车轮带土到公路上,同时设专人进行及时清扫。

工地主入口设置自动洗
轮机对进行清洗。

车轮被污染的车辆不得
上路。

(14)基坑四周地面砌筑矮墙,做好
防水、排水处理、严防雨水等进入基坑;
基坑边安全防护,在距坑边上口1m 处做
防护栏杆,用 1.8m 的钢管打入土内,外露不少于 1.3m,间距不超过3m,拉线找平。

如上
图所示:
(15)当基础底面发现土质与地质报告不符时,及时通知甲方,会同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共同协商处理。

(16)挖土过程中,监测单位及时反馈监测结果,实行信息化施工。

一旦发生变形超报警值或基坑漏水等险情,应立即停止挖土,及时通知有关单位和人员,分析原因,采取相应
措施。

4.1.9.4 土方开挖监测
(1)基坑开挖前应作出系统的开挖监测方案,做好对支护结构、边坡、坑底、地下水位及基坑周边环境的监测工作;基坑监测项目的监控应满足现行《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JGJ12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等相关规范的要求。

(2)基坑监测应由业主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总包做好配合工作。

4 1.9.
5 垫层、基础胎模及桩头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