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域文化资源

合集下载

解析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与发展背景

解析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与发展背景

解析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与发展背景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陕西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陕西地处中国西北,其地域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和民俗特色,这些因素都深刻地影响了陕西民间音乐的发展和传承。

陕西地区自古就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

陕西的地理环境多样,有黄土高原、秦岭山脉、渭河流域等不同的地貌特征,这为陕西民间音乐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陕西民间音乐源远流长,融合了古代音乐、戏曲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在陕西的农村和山区,依然能听到传统民间音乐的传唱,这些音乐不仅传承了古老的音乐传统,更承载了当地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通过对陕西民间音乐的探索和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色,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及推动陕西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地域特性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歌类型丰富多样陕西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民间音乐类型丰富多样。

关中地区的民歌以陕北大梆子、陕南花鼓戏和北秦腔为代表,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陕北大梆子是一种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有力的击鼓声为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常常在丰收节日或婚庆活动中演唱。

陕南花鼓戏则是一种以歌唱、舞蹈、打击乐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间音乐,节奏明快、欢快动人。

北秦腔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民间音乐形式,常常在传统戏曲演出中表现出来。

二、音乐风格独具特色陕西的民间音乐风格独具特色,既受到中原汉族音乐传统的影响,又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陕西民间音乐风格。

在节奏、旋律和表现形式上,陕西民间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极具辨识度。

三、地域文化和历史底蕴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对于陕西民间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陕西地区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各种文化在此融合交汇,为陕西民间音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和历史积淀。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

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调研报告陕西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陕西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以下是对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调研报告。

一、历史文化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首先是兵马俑,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的制陶工艺精美、数量众多的陶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作。

其次是秦始皇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此外,陕西还有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二、建筑文化陕西的建筑文化以古代建筑为主,具有独特的风格。

首先是古城墙,位于西安城内的古城墙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城墙,被誉为中国古代城垣工程中的杰出代表。

其次是大雁塔,大雁塔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珍品之一,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为了收藏文物而修建的,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

此外,陕西还有华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等重要的建筑文化景点。

三、民俗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首先是皮影戏,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三大皮影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是莜麦文化,莜麦是陕西的传统农作物,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重要食品,也是陕西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陕西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节日和传统手工艺品,如关中彩灯、西安刺绣等。

四、风俗习惯陕西有独特的风俗习惯。

首先是陕北的坨子宴,坨子宴是陕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是一种由土豆制成的面点,口感独特,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其次是陕西的脑白菜宴,脑白菜是一种在陕西特产,被当地人民视为富贵之物,而举办脑白菜宴则被看作是一种独特的风俗习惯。

此外,陕西的人们还会在正月初一吃酸辣豆腐羹,这是陕西的传统风俗。

总结起来,陕西地域文化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筑文化独特,民俗文化丰富多彩,风俗习惯引人注目。

这些特色使陕西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目的地,也为陕西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陕西地方文化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例

陕西地方文化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例
2 通 过 课 程 文化 资 源 引导 学 生 不 断 观 察 、 考 、 析 , 握 . 思 评 把 陕 西 地 方 文 化 知 识 的 精 髓 , 而形 成 积 极 、 康 、 上 的 价 值 理 从 健 向
或研讨 、 展示等活动 , 以成果 的方式如参观陕西历史人文遗迹观
后感 、 观或参加陕西民俗文化活动心得体会 、 参 对传统文化开发 或利用设计方案、 针对某个 文化符号 的调查报告 、 对陕西某个文 化要素的研究论文 等等文本形式 ;拍摄的关 于陕西传统文化的 影像 资料 、 发掘或搜集到 的传统文化实 物 、 民间艺 术 、 民间工艺 展示 ; 中国传统书法 、 绘画艺术展示或诗歌 朗诵 、 演讲 比赛 、 专栏 设计等活动等等 。通过这些 考核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
些文化符号是陕西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半坡遗址反映 的原始
文 明 体 现 了悠 久 的 历 史 文 化 , 帝 陵 是 中华 民族 文化 的 “ ” 兵 黄 根 ,
马俑和碑林是古代陶塑和书法艺术的宝库 ,大雁塔是宗教文化
的 典 型 代 表 , 墙 是 保 存 完 好 的古 代 城 防 建 筑 的代 表 , 命 圣 地 城 革
1 课 程 开发 、 用 的 过 程 中要 积 极 探 索“ 野 ” 察 方 法 , . 在 应 田 考
使课程体现浓郁的“ 方性” 地
们投身到陕西地方建设 中去 , 是否激发他们的乡土情感 , 是否增 强他们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等作为课程评价的理念与 目的。因此
在 课 程建 设 资 源 中应 充 分 考 虑 到 学 生 对此 门课 程 学 习 的考 核 标
文化名人聚集之地 。如此深厚 的文 化积淀是中 国传统文化课 程 内涵的载体 和可 资利用 的宝贵财 富。《 中国传统文化 》 为陕 西 作

陕西地域文化_2

陕西地域文化_2

安康广播电视大学课程名称:地域文化年级:13级专业:林业技术姓名:温意芝陕西地域文化【内容摘要】陕西地理风貌的差异,形成了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

地域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促成了陕西三种不同-的地域文化,而陕西作家的创作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较大,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

【关键词】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

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

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陕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农业的腾飞,工业的发展,教育的提升,旅游业的开发.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成,一个个的开发区的如雨后春笋的产生.在农业的方面,陕西石泉县按照“生态立县、农业固县、旅游强县”思路,坚持规划统领、产业支撑、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在强势推进旅游“四大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等七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小城镇开发建设、绿化工程、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四项工作措施凸显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小城镇开发建设。

按照一年办一件事、三年变面貌的思路,通过融资、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等措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品位。

小城镇建设力求做到整体设计超前,局部建设美观、大方、有现代气息。

依据小城镇规划,把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部分,做好详细规划和设计,逐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切实搞好绿化。

按照“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思路,遵循夏天遮荫、冬天透光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统一规划,大栽树,栽大树。

条件具备的示范村春季一次性实施到位。

【讲义文稿】充分认识陕西文化的独特优势

【讲义文稿】充分认识陕西文化的独特优势

【讲义文稿】充分认识陕西文化的独特优势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陕西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拥有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的红色文化资源、独树一帜的特色文化资源。

我们要充分理解和把握陕西文化资源优势,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陕西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陕西文化建设充满殷切期望,每次来陕考察都提出明确要求、给出方向指引。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J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西要用好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这些重要论述给全省上下以极强的思想指引、精神鼓舞、奋斗感召,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建设文化强省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

我们要充分认识陕西文化的独特优势,坚决扛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责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努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陕西简称陕或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

“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

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

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

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

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

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

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

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

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没了面子,吃了人家一筷子调了油泼辣子的好浆水菜或腌蒜薹,只有叹一口气。

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

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

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作者:徐卫民来源:《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01期摘要:陕西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经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浓缩着华夏民族的遗传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代表了中国古代最辉煌时期的文化;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关键词:中华文明;陕西;地域文化;周秦汉唐文明;民族文化;唐代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6248(2014)01000708陕西,古为雍州、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属梁州),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纵贯南北,连通东西。

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本是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之,陕以西由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便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为“陕”。

“秦”为陕西简称,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陕西的缘故。

之所以又称“三秦”,则是因为项羽攻占关中以后,将秦的3个降将分封在秦之故地而得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当时天下分为36郡。

陕西境内除建置上郡和汉中郡以外,关中地区是全国政治中心之所在,专设内史,管辖四十余个县,虽然与郡是同级,但地位明显高于郡。

西汉沿袭秦制,保留上郡与汉中郡,另将秦的内史地区分为3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即京兆尹,管辖今西安以东、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管辖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管辖咸阳以西地区。

历史上称为“三辅”[1]。

三国时期,实行州、郡、县3级地方行政区划建制。

陕西大部分地区由雍州、荆州、益州管辖。

西晋时大致和三国相仿。

东晋至隋统一前的200多年间,南北分裂,战争频仍,因而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隋改变了原来的州、郡、县3级行政区划制,实行郡县二级制。

陕西关学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思考

陕西关学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思考

陕西关学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思考作者:许宁来源:《新西部》2020年第08期关学文化资源作为陕西地区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缘特征决定了它的惟一性,是陕西独有的、不可模仿的、不可复制的战略文化资源,显示出陕西突出的文化价值优势。

关学文化资源需要进行产业开发,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但产业开发应当是对关学文化遗存、关学精神的延续与传承。

实现传统文化资源与现当代社会的对接,不仅赋予了传统关学文化新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更使得关学文化资源深度参与现代文化产业建设的历史进程。

关学文化是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陕西突出的文化价值优势。

应当正确处理好关学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之间的关系,既要加强关学物质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力度,又要积极探索关学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途径和方式。

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关学文化资源优势,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保护传承陕西关学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关学是由北宋张载所创立的关中理学,为宋明理学“濂关洛闽”四大学术思潮之一,是在宋元明清时期关中地区传承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学术流派,后来的关学思想家也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张载的学术旨趣,由此形成了在精神气质、学术宗旨、价值追求和治学作风上有共性的地域学派”。

①自北宋以降,关学的发展艰难曲折,金元时甚至近乎中绝。

幸而“横渠遗风,将绝复续”,明中叶涌现出薛敬之、马理、韩邦奇、杨爵等诸多学者,承继横渠学脉、兼取程朱精华,关学遂重新焕发生机。

其后又有王门高第南大吉引阳明心学入关中,在冯从吾、张舜典、李二曲等努力下,关中学人薪火传承,不断丰富、发展关学思想理论,在关中地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学文化资源就是指关学在其创立、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与其相关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迄今为止,陕西关中地区仍然保存有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如与关学学者有关的著述、书信、诗词、书法、家训、日记、族谱、方志、故居、书院、祠堂、牌坊、陵墓、名胜、雕版、碑刻、墓志、雕塑等文化遗产。

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旧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

到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

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

半坡人以渔猎和农耕为生,会制造很多精巧的石质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会建筑能抵御风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组织的公社之中。

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沣河流域发现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遗址。

这时的人类已使用木耒和石镰等新式工具,使农业生产向前进了一大步,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

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开了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

古代政治中心(周)周人原是活动于关中西部的一个部族。

相传周的祖先后稷被舜分封在武功。

泾河流域的彬县、旬邑一带,也是周人活动的一个中心。

到古父公时,他们由旬邑迁居岐山南的周原,营建宗庙城廓,开荒种地,还设立官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国,首都就在岐山、扶风之间。

到周文王时,周国迅速发展,攻灭了附近许多小国,并进一步在沣河西岸修建了丰京(今长安县马王村附近)。

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

武王又在沣河东岸修建了镐京(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

丰、镐共同作为周王朝的首都,历时360余年。

这是古代在关中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全国政治中心和大城市。

“陕西”这个名称,也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

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属召公管辖,陕原以西属周公管辖,后人因称陕原以西地区为“陕西”。

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

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

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

7.1陕西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PPT

7.1陕西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PPT
、交通等概况。
➢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遗产地景观,列入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国家AAAAA 级旅 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生态旅游区;
➢ 汉族及主要少数民族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 各地代表性的饮食特点、主要美食和风物特产。 ➢ 国内知名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及特色产业。(2020新增)
资源
四 交通与资源
➢ 陕西省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资源
矿产 资源
交通
分布广泛,金属、非金属矿产特大型、
动物
大型矿少,中小型矿多,富矿少,中
资源
低档矿多,单一矿少,共伴生矿多。
植物
资源
资源
水 资源
四 交通与资源
矿产 资源
➢ 陕西省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的重要
矿产有:盐矿、煤、石油、天然气等,
第七章西北地区各省自治区导游基础知识
第1节
陕西省基本概况与主要文旅资源
考试说明
时间 判断题 单选题 多选题
2017
1
1
1
2018
1
1
2019 2020
2021
分值
地理与气候
历史沿革

交通与资源 四
文化艺术 六

区划与人口


旅游资源
七 民族与宗教
民族风情 八
目录
九 特产与美食
学习要求
了解 掌握 熟悉
二 历史沿革
唐初对州、郡、县加以改革,全国共设10 道,道辖州、郡。
金仍用路制,完全设在陕西境内的有京兆 府路、延路。
元代的政治中枢称中书省,在各地的分设机 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辖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就是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

“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地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王,领有陕陌以西。

“三秦”即由此得名。

陕西地势地总特点就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

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陕北高原就是其最主要地地貌特征。

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土硗地瘠,受秦岭天然屏障地影响,夏季地西南季风不能北上,造成了陕北高原雨量少、日照长,湿度小,气候干煤,而冬季内陆地区冷空气在青藏高原地动力作用下很容易在这里集中。

冷高压力加强,使陕北地冬天风寒酷冷。

恶劣地自然环境,使生活在这里地人们对生存更加执着。

在历史上,陕北属于边塞地区,地广人稀,曾有许许多多少数民族在此过着放牧和游猎地生活,汉初实行“移民实边”地国策,羌族、鲜卑族、匈奴、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曾在这里杂居,也就是畜牧业和农业地共生之地。

就是多样化文化融合区。

在与当地汉族相处地漫长过程中。

不同民族之间地相互影响,文化呈现出多民族融合地特征。

受自身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地影响,这里地人们逐步形成了粗犷、豪放、执着地特性,性格古朴、道劲、粗犷、热烈、执着、自信、豁达、乐观、宽容,更接近自然地人性,昂扬悠长地信天游、狂放地安塞腰鼓、凄凉幽怨地唢呐声,就就是这种特性地具体体现。

陕北特殊地地貌特点和特定地气候环境造成了特定地环境色彩——黄色——就是其主要色调。

这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如我们熟知地电视剧《平凡世界》。

地域文化环境在陕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地域文化环境在陕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地域文化环境在陕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的崛起,对外汉语的教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陕西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地域文化环境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陕西地域文化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希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二、陕西地域文化环境的特点1. 历史悠久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物。

西安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尤其以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等著名景点为代表。

这些历史遗迹和文物对于外国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震撼和具有吸引力的,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2. 丰富的民俗文化陕西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包括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地方特色美食、民间艺术等等。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增进跨文化交流。

3. 独特的方言文化陕西方言是汉语的一个重要方言分支,具有独特的音韵系统和词汇特点。

通过学习陕西方言,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多样性,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陕西的生活和文化。

1. 丰富课程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设计相关课程内容。

可以安排学生前往古建筑、博物馆、文化街等地参观学习,或者邀请当地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陕西的历史文化。

2. 提供地域文化体验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地方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联欢、元宵灯会、古镇游玩等,使外国学生切身感受到陕西的精神风貌和独特魅力,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3. 开设方言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适当开设陕西方言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陕西方言,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方言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四、未来的教学实践建议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对外汉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地域文化教育资源,设计出更接地气、更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陕西地域文化比较与分析.

陕西地域文化比较与分析.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与原因浅析摘要: 本文旨在探析陕西省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原因,从形式文化区的角度将陕西全省划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文化区,然后根据卢云提出的文化区形成机制探讨了其成因。

在分析陕西文化区形成的历史、人文过程后,又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区、交通条件和移民等方面论述了陕西文化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原因引言陕西地处中国内陆,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

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秦岭以南处于汉江中上游,属长江水系;秦岭以北处于黄河中游,属于黄河水系。

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文化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

广义上讲,陕北和关中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关陇地区,属于三秦文化区,自然和人文背景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豪迈而粗犷。

而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因此,既受到关中地区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巴蜀文化的辐射,形成南北兼有的文化特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古为雍州、梁州之地( 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属梁州) ,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

“陕”本是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之,陕以西由召公治之。

此后,人们便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为“陕”。

“秦”为陕西简称,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陕西的缘故。

之所以又称“三秦”,则是因为项羽攻占关中以后,将秦的3个降将封在秦之故地而得名①。

陕西文化演变兴于史前时期,到周、秦、西汉时期得到了3次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陕西,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

三国时期,陕西关中属魏的雍州所辖,治所在长安;今石泉以东陕南各县,属魏的荆州所辖(今河南省新野县) ;陕南西部为蜀的益州所辖( 今四川省成都市) 。

唐代,陕西文化①徐卫民.《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达到极盛时期,因而陕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引领全国的作用。

地域文化环境在陕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地域文化环境在陕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地域文化环境在陕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其特殊的地域文化环境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

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陕西的地域文化环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实践。

因此,本研究将从陕西地域文化特点、文化资源、环境与学生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揭示陕西地域文化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希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发展和提高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陕西地域文化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陕西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陕西地域文化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特点,有助于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充分利用陕西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通过与地域文化环境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此外,研究陕西地域文化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的汉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深入探讨陕西地域文化环境与汉语教学的关系,可以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因此,对陕西地域文化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探讨地域文化环境在陕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进行了文献综述,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我们进行了实地调研,深入了解陕西地域文化的特点和资源,以及对外汉语学习者的需求和反馈。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全面了解地域文化环境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首批正式公布的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都具有浓郁的特点:有的展现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有的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的具有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有的出色地运用传统文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具有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还有的对维系陕西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目录:1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2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1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共计145项,序号前标注“★”为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民间音乐(1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Ⅰ—1 西安鼓乐陕西省艺术研究所★2Ⅰ—2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西安市蓝田县3 Ⅰ—3 姜马察回音乐宝鸡市陈仓区4 Ⅰ—4 西山酒歌宝鸡市陈仓区5 Ⅰ—5 陕北民歌延安市、榆林市6 Ⅰ—6 绥米唢呐榆林市绥德县、米脂县7 Ⅰ—7 白云山道教音乐榆林市佳县8 Ⅰ—8 镇巴民歌汉中市镇巴县9 Ⅰ—9 洋县佛教音乐汉中市洋县10 Ⅰ—10 旬阳民歌安康市旬阳县★11Ⅰ—11 紫阳民歌安康市紫阳县12 Ⅰ—12 商洛民歌商洛市民间文学(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3 Ⅱ—1 长安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西安市长安区14 Ⅱ—2 黄帝传说故事延安市黄陵县民间舞蹈(2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5 Ⅲ—1 十面锣鼓西安市临潼区16 Ⅲ—2 周至牛斗虎西安市周至县17 Ⅲ—3 渭旗锣鼓西安市周至县18 Ⅲ—4 牛拉鼓咸阳市19 Ⅲ—5 蛟龙转鼓咸阳市乾县20 Ⅲ—6 高跷赶犟驴宝鸡市眉县21 Ⅲ—7 岐山转鼓宝鸡市岐山县22 Ⅲ—8 千阳八打棍宝鸡市千阳县23 Ⅲ—9 花苫鼓渭南市24 Ⅲ—10 韩城行鼓韩城市25 Ⅲ—11 洪拳鼓渭南市澄城县26 Ⅲ—12 老庙老鼓渭南市富平县27 Ⅲ—13 华州背花鼓渭南市华县28 Ⅲ—14 东雷上锣鼓渭南市合阳县★29Ⅲ—15 安塞腰鼓延安市安塞县30 Ⅲ—16 壶口斗鼓延安市宜川县31 Ⅲ—17 宜川胸鼓延安市宜川县★32Ⅲ—18 洛川蹩鼓延安市洛川县33 Ⅲ—19 洛川老秧歌延安市洛川县34 Ⅲ—20 延川大秧歌延安市延川县35 Ⅲ—21 黄陵老秧歌延安市黄陵县★36Ⅲ—22 陕北秧歌(绥德)榆林市绥德县37 Ⅲ—23 靖边跑驴榆林市靖边县38 Ⅲ—24 横山老腰鼓榆林市横山县传统戏剧(2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40Ⅳ—1 秦腔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41 Ⅳ—2 眉户曲子戏西安市户县★42Ⅳ—3 弦板腔咸阳市乾县43 Ⅳ—4 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宝鸡市千阳县★44Ⅳ—5 华县皮影戏渭南市45 Ⅳ—6 东路碗碗腔皮影戏渭南市★46Ⅳ—7 华阴老腔渭南市华阴市47 Ⅳ—8 华阴迷胡渭南市华阴市★48Ⅳ—9 阿宫腔渭南市富平县★49Ⅳ—10 合阳提线木偶戏渭南市合阳县50 Ⅳ—11 合阳跳戏渭南市合阳县51 Ⅳ—12 华州秧歌戏渭南市华县52 Ⅳ—13 同州梆子渭南市大荔县53 Ⅳ—14 府谷二人台榆林市府谷县★54Ⅳ—15 汉调桄桄汉中市55 Ⅳ—16 端公戏汉中市57 Ⅳ—18 八岔戏安康市汉滨区58 Ⅳ—19 道情戏安康市汉滨区59 Ⅳ—20 弦子腔安康市平利县★60Ⅳ—21 商洛花鼓商洛市61 Ⅳ—22 镇安花鼓商洛市镇安县曲艺(1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62 Ⅴ—1 关中道情西安市63 Ⅴ—2 周至道情西安市周至县64 Ⅴ—3 西府道情宝鸡市65 Ⅴ—4 西府曲子宝鸡市66 Ⅴ—5 韩城秧歌韩城市★67Ⅴ—6 陕北说书延安市68 Ⅴ—7 陕北道情延安市★69Ⅴ—8 榆林小曲榆林市70 Ⅴ—9 清涧道情榆林市清涧县71 Ⅴ—10 汉中曲子汉中市72 Ⅴ—11 镇巴渔鼓汉中市镇巴县73 Ⅴ—12 春倌说春汉中市南郑县74 Ⅴ—13 洛南静板书商洛市洛南县75 Ⅴ—14 柞水渔鼓商洛市柞水县76 Ⅴ—15 镇安渔鼓商洛市镇安县竞技(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77 Ⅵ—1 红拳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民间美术(10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78 Ⅶ—1 西秦刺绣宝鸡市79 Ⅶ—2 社火脸谱绘制技艺宝鸡市陈仓区★80Ⅶ—3 凤翔木版年画宝鸡市凤翔县★81Ⅶ—4 凤翔泥塑宝鸡市凤翔县82 Ⅶ—5 澄城刺绣渭南市澄城县★83Ⅶ—6 安塞剪纸延安市安塞县84 Ⅶ—7 安塞民间绘画延安市安塞县85 Ⅶ—8 黄陵面花延安市黄陵县86 Ⅶ—9 定边剪纸艺术榆林市定边县87 Ⅶ—10 陕北民间匠作画艺王宁宇传统手工技艺(3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88 Ⅷ—1 中华老字号西安饭庄陕菜和西安市陕西风味小吃制作技艺89 Ⅷ—2 中华老字号同盛祥西安市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90 Ⅷ—3 中华老字号德发长饺子制作技艺西安市91 Ⅷ—4 中华老字号德懋恭水晶饼制作技艺西安市92 Ⅷ—5 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西安市长安区。

陕西地域文化传播力现状研究

陕西地域文化传播力现状研究

2019.9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应用研究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从不同视角看都异彩纷呈。

从时间性上看,既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也有不断发展的现代文明;从外在形式上看,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从层次性上看,可以分为浅层次的、制度层面的和深层次的文化资源;从结构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以及二者融合而成的综合性文化。

但是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陕西地域文化传播存在现实困境,现实影响有限,核心竞争力缺乏,文化传播力不足。

本文在概述陕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总结分析陕西地域文化传播发展的现状,希望能为进一步探讨文化传播力提升提供思考。

一、陕西地域文化资源陕西文化的丰富性显而易见,这其中有几类非常具代表性,尤其能反映陕西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一)厚重的历史文化陕西历史悠久,史前文化遗存较多,且自成系统。

这里有“蓝田人”“大荔人”以及半坡、姜寨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陕西又是“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的发祥地,黄陵等地至今保留着很多与此有关的遗迹和传说。

可见,陕西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1],是中华民族文化远古文化的摇篮。

历史上11个王朝曾建都于此,前后长达千年之久,其中以周秦汉唐为代表。

这一时期形成的历史,创造了兴盛繁荣的优秀文化,构成了华夏文化的主脉,因而陕西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流淌着浓厚的周秦汉唐文化的因子。

(二)灿烂的红色文化陕西拥有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其中延安精神的影响力更是辐射全国。

三秦大地上至今留存有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既有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包括革命文献、纪念地、文学作品、文物、革命战争遗址等,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也包括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如延安革命精神、西北根据地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历程等,另外也包括了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形成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规章制度等。

这些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资源蕴藏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2],可以说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精华部分。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陕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陕西以陕北、陕南、陕西关中三大地区而闻名,每个地区都有特色明显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饮食的历史渊源、特色菜品以及饮食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尤其是在秦汉时期,陕西饮食文化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充分体现了当地的农耕文化和历史渊源。

秦汉时期,陕西以西安为中心,交通、物流十分发达,各地食材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频繁。

因此,陕西饮食文化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陕西的饮食文化特点之一是讲究原汁原味。

陕西人喜欢以纯粹的原料和简单的调料来烹饪食物,以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陕西的面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陕西的油泼面、肉夹馍等,都以面粉、面筋等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的加工和烹制手法,让食材的味道得到最大发挥。

陕西的饮食文化还非常注重热情好客。

陕西人对待客人非常热情,喜欢用美食招待客人。

陕西有一句俚语叫做“客人到陕西,莫不像小公精”,意思是客人来到陕西就像成了小公精,可以吃遍各种美食。

陕西的宴席通常菜品丰富,让客人能够品尝到各种陕西的特色小吃,如凉皮、腊汁肉、板栗糕等等。

陕西的饮食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着多元化的菜肴。

陕西菜系可以分为西安菜、陕北菜和陕南菜,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西安菜以酸味和辣味为主要特点,有名的菜品包括酸汤水饺、酸辣粉等。

陕北菜以清淡和鲜香为主,有名的菜品包括米面豆腐、贵州普洱碗豆饭等。

陕南菜以咸味为主要特点,有名的菜品有烩菜、陕南腌腊等。

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陕西饮食文化不仅仅是陕西人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更是展示陕西历史和地域特色的一面镜子。

陕西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总之,浅析陕西饮食文化可以看出,陕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陕西人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

这一饮食文化以原汁原味、热情好客和多元化的菜肴为特点,展示了陕西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地域文化摘要说起陕西那则是山川壮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之地。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陕西曾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都发挥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陕西有中国人最为自豪和珍贵的记忆,陕西有无数的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和古迹遗址在诉说着它的辉煌与沧桑。

关键词:陕西中华文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一、概述陕西,古为雍州、梁州之地,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

处于黄河中游和汉江中上游、纵贯南北、连通东西。

陕西简称“陕”或“秦”。

“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

“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峡区主要在这一带。

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

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

民风乡土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三秦”一般从陕西地地理特征来划分,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

二、陕西文化的地域结构划分(一)、陕西的地域结构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中即四关之中,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再加上秦岭和黄河地天然屏障,关中地腹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建都理想之所。

关于关中地区的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

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首批正式公布的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都具有浓郁的特点:有的展现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有的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的具有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有的出色地运用传统文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具有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还有的对维系陕西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目录:1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2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3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1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共计145项,序号前标注“★”为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民间音乐(1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Ⅰ—1西安鼓乐陕西省艺术研究所★2Ⅰ—2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西安市蓝田县3Ⅰ—3姜马察回音乐宝鸡市陈仓区4Ⅰ—4西山酒歌宝鸡市陈仓区5Ⅰ—5陕北民歌延安市、榆林市6Ⅰ—6绥米唢呐榆林市绥德县、米脂县7Ⅰ—7白云山道教音乐榆林市佳县8Ⅰ—8镇巴民歌汉中市镇巴县9Ⅰ—9洋县佛教音乐汉中市洋县10Ⅰ—10旬阳民歌安康市旬阳县★11Ⅰ—11紫阳民歌安康市紫阳县12Ⅰ—12商洛民歌商洛市民间文学(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3Ⅱ—1长安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西安市长安区14Ⅱ—2黄帝传说故事延安市黄陵县民间舞蹈(2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5Ⅲ—1十面锣鼓西安市临潼区16Ⅲ—2周至牛斗虎西安市周至县17Ⅲ—3渭旗锣鼓西安市周至县18Ⅲ—4牛拉鼓咸阳市19Ⅲ—5蛟龙转鼓咸阳市乾县20Ⅲ—6高跷赶犟驴宝鸡市眉县21Ⅲ—7岐山转鼓宝鸡市岐山县22Ⅲ—8千阳八打棍宝鸡市千阳县23Ⅲ—9花苫鼓渭南市24Ⅲ—10韩城行鼓韩城市25Ⅲ—11洪拳鼓渭南市澄城县26Ⅲ—12老庙老鼓渭南市富平县27Ⅲ—13华州背花鼓渭南市华县28Ⅲ—14东雷上锣鼓渭南市合阳县★29Ⅲ—15安塞腰鼓延安市安塞县30Ⅲ—16壶口斗鼓延安市宜川县31Ⅲ—17宜川胸鼓延安市宜川县★32Ⅲ—18洛川蹩鼓延安市洛川县33Ⅲ—19洛川老秧歌延安市洛川县34Ⅲ—20延川大秧歌延安市延川县35Ⅲ—21黄陵老秧歌延安市黄陵县★36Ⅲ—22陕北秧歌(绥德)榆林市绥德县37Ⅲ—23靖边跑驴榆林市靖边县38Ⅲ—24横山老腰鼓榆林市横山县39Ⅲ—25安康小场子安康市传统戏剧(22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40Ⅳ—1秦腔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41Ⅳ—2眉户曲子戏西安市户县★42Ⅳ—3弦板腔咸阳市乾县43Ⅳ—4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宝鸡市千阳县★44Ⅳ—5华县皮影戏渭南市45Ⅳ—6东路碗碗腔皮影戏渭南市★46Ⅳ—7华阴老腔渭南市华阴市47Ⅳ—8华阴迷胡渭南市华阴市★48Ⅳ—9阿宫腔渭南市富平县★49Ⅳ—10合阳提线木偶戏渭南市合阳县50Ⅳ—11合阳跳戏渭南市合阳县51Ⅳ—12华州秧歌戏渭南市华县52Ⅳ—13同州梆子渭南市大荔县53Ⅳ—14府谷二人台榆林市府谷县★54Ⅳ—15汉调桄桄汉中市55Ⅳ—16端公戏汉中市★56Ⅳ—17汉调二黄安康市57Ⅳ—18八岔戏安康市汉滨区58Ⅳ—19道情戏安康市汉滨区59Ⅳ—20弦子腔安康市平利县★60Ⅳ—21商洛花鼓商洛市61Ⅳ—22镇安花鼓商洛市镇安县曲艺(1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62Ⅴ—1关中道情西安市63Ⅴ—2周至道情西安市周至县64Ⅴ—3西府道情宝鸡市65Ⅴ—4西府曲子宝鸡市66Ⅴ—5韩城秧歌韩城市★67Ⅴ—6陕北说书延安市68Ⅴ—7陕北道情延安市★69Ⅴ—8榆林小曲榆林市70Ⅴ—9清涧道情榆林市清涧县71Ⅴ—10汉中曲子汉中市72Ⅴ—11镇巴渔鼓汉中市镇巴县73Ⅴ—12春倌说春汉中市南郑县74Ⅴ—13洛南静板书商洛市洛南县75Ⅴ—14柞水渔鼓商洛市柞水县76Ⅴ—15镇安渔鼓商洛市镇安县竞技(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77Ⅵ—1红拳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民间美术(10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78Ⅶ—1西秦刺绣宝鸡市79Ⅶ—2社火脸谱绘制技艺宝鸡市陈仓区★80Ⅶ—3凤翔木版年画宝鸡市凤翔县★81Ⅶ—4凤翔泥塑宝鸡市凤翔县82Ⅶ—5澄城刺绣渭南市澄城县★83Ⅶ—6安塞剪纸延安市安塞县84Ⅶ—7安塞民间绘画延安市安塞县85Ⅶ—8黄陵面花延安市黄陵县86Ⅶ—9定边剪纸艺术榆林市定边县87Ⅶ—10陕北民间匠作画艺王宁宇传统手工技艺(31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88Ⅷ—1中华老字号西安饭庄陕菜和西安市陕西风味小吃制作技艺89Ⅷ—2中华老字号同盛祥西安市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90Ⅷ—3中华老字号德发长饺子制作技艺西安市91Ⅷ—4中华老字号德懋恭水晶饼制作技艺西安市92Ⅷ—5北张村传统造纸技艺西安市长安区93Ⅷ—6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艺西安市灞桥区94Ⅷ—7竹篾子灯笼编织技艺西安市灞桥区95Ⅷ—8阎良核雕技艺西安市阎良区96Ⅷ—9秦镇米皮制作技艺西安市户县97Ⅷ—10豆村大腊制作技艺及民俗西安市周至县98Ⅷ—11中华老字号张记馄饨制作技艺咸阳市99Ⅷ—12中华老字号西凤酒酿造技艺宝鸡市100Ⅷ—13岐山哨子面制作技艺宝鸡市岐山县101Ⅷ—14岐山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宝鸡市岐山县102Ⅷ—15凤翔草编技艺宝鸡市凤翔县★103Ⅷ—16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渭南市澄城县104Ⅷ—17渭北面花制作技艺渭南市大荔县105Ⅷ—18蒲城杆火技艺渭南市蒲城县106Ⅷ—19华县皮影制作技艺渭南市华县107Ⅷ—20合阳提线木偶制作技艺渭南市合阳县108Ⅷ—21杜康酒酿造技艺渭南市白水县109Ⅷ—22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马金财★110Ⅷ—23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铜川市111Ⅷ—24吴起泥塑技艺延安市吴起县112Ⅷ—25吴起糜粘画技艺延安市吴起县113Ⅷ—26甘泉豆腐与豆腐干制作技艺延安市甘泉县114Ⅷ—27绥德石雕雕刻技艺榆林市绥德县115Ⅷ—28洋县架花焰火技艺汉中市洋县116Ⅷ—29洋县传统造纸技艺汉中市洋县117Ⅷ—30谢村黄酒酿造技艺汉中市洋县118Ⅷ—31宁强福兴老字号王家汉中市宁强县核桃馍制作技艺民俗(2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19Ⅸ—1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西安市长安区120Ⅸ—2侯官寨迎春社火牛老爷西安市长安区121Ⅸ—3骊山女娲风俗西安市临潼区122Ⅸ—4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西安市临潼区123Ⅸ—5户县社火西安市户县124Ⅸ—6蒋村正月民俗活动西安市户县125Ⅸ—7长武道场咸阳市长武县★126Ⅸ—8宝鸡民间社火宝鸡市127Ⅸ—9炎帝陵祭典宝鸡市渭滨区128Ⅸ—10陇州社火宝鸡市陇县129Ⅸ—11司马迁民间祭祀韩城市130Ⅸ—12东庄神楼韩城市131Ⅸ—13东峪孝歌渭南市华县132Ⅸ—14铁里芯子渭南市华县133Ⅸ—15尧山圣母庙会渭南市蒲城县134Ⅸ—16蒲城血故事特技渭南市蒲城县135Ⅸ—17谷雨祭祀文祖仓颉典礼渭南市白水县136Ⅸ—18药王山庙会铜川市137Ⅸ—19陈炉窑神庙春秋祭祀礼仪铜川市印台区138Ⅸ—20耀州火亭子铜川市耀州区★139Ⅸ—21黄帝陵祭典延安市黄陵县140Ⅸ—22延川小程村原生态民俗文化延安市延川县141Ⅸ—23白云山庙会榆林市佳县142Ⅸ—24洋县悬台社火艺术汉中市洋县143Ⅸ—25勉县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汉中市勉县144Ⅸ—26汉滨区龙舟风俗安康市汉滨区145Ⅸ—27延安老醮会王宁宇2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16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46 I-3 农业始祖后稷传说武功县文化馆147 I-4 柳毅传书长武县文体旅游局148 I-5 秦琼敬德门神传说咸阳凯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49 I-6 吹箫引凤传说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150 I-7 韩城古门楣题字罗建民(渭南市)151 I-8 劈山救母传说华阴市图书馆152 I-9 烂柯山传说洛川县文化馆153 I-10 美水泉传说甘泉县文化馆154 I-11 龙亭蔡伦造纸传说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155 I-12 龙安茶传说岚皋县文化广播电视局156 I-13 药王孙思邈传说铜川市耀州区文化馆157 I-14 孟姜女传说铜川市王益区文化馆158 I-15 仓颉造字传说洛南县文化馆159 I-16 花木兰传说延安市宝塔区文化馆160 I-17 陕南歌谣(包括红军歌谣)汉阴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161 I-18 汉中巴山乡村婚礼知客司礼仪词汉中市群众艺术馆民间音乐(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62 II-13 民歌凤县民歌凤县文化馆黄陵民歌黄陵县文体事业局靖边信天游靖边县文体事业局泾河号子泾阳县文体广电局汉江号子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康花鼓子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神木酒曲神木县文体事业局163 II-14 民间鼓吹乐澄城鼓吹乐艺术澄城县文化馆秦汉战鼓黄建民(咸阳市)监军战鼓永寿县文体事业局威风战鼓眉县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五圆鼓合阳县文体事业局韩城“谏公”鼓吹乐韩城市西庄镇杨村村委会164 II-15 唢呐艺术子长唢呐子长县文体事业局旬邑唢呐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65 II-16 高陵洞箫艺术高陵县文化馆166 II-17 吴起弹口弦吴起县文化馆167 II-18 延长曲颈琵琶延长县文化馆168 II-19 定边民间道教音乐定边县文体事业局民间舞蹈(14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169 III-26 鼓舞西山刁鼓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韩城黄河阵鼓韩城市文化馆华阴素鼓华阴市图书馆志丹羊皮扇鼓志丹县文体事业局黄龙猎鼓黄龙县文化馆洛川对面锣鼓洛川县文化馆合阳撂锣合阳县文体事业局西乡打锣镲西乡县文化馆170 III-27 龙舞勉县五节龙勉县文化馆三原老龙三原县文化馆171 III-28 潼关南街背芯子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72 III-29 潼关踩高跷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73 III-30 绥德踢场子绥德县文化馆174 III-31 潼关古战船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75 III-32 吴堡水船吴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76 III-33 贯溪地围子西乡县文化馆177 III-34 石泉火狮子石泉县文化旅游局178 III-35 安康彩莲船安康市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179 III-36 蜀河双彩车旬阳县文化馆180 III-37 泾河竹马泾阳县文体局181 III-38 吴起铁鞭舞吴起县文化馆182 III-39 东寨十八罗汉三原县文化馆传统戏剧(3项)曲艺(4项)杂技与竞技(2项)民间美术(10项)传统手工技艺(30项)传统医药(1项)民俗(13项)3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共计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50Ⅰ-19仓颉造字传说长安仓颉造字传说西安市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仓颉传说白水县史官镇史官村251Ⅰ-20 寒窑传说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西安市曲江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曲江池遗址公园景区分公司252Ⅰ-21古豳国传说彬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53Ⅰ-22炎帝传说宝鸡市渭滨区文化馆254Ⅰ-23宝塔山的传说延安市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55Ⅰ-24张骞传说城固县文化馆256Ⅰ-25沉香传说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音乐(共计9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57Ⅱ-20埙乐艺术陕西省艺术研究所、中国埙文化学会258Ⅱ-21陕北混源道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259Ⅱ-22户县北乡锣鼓户县文化馆260Ⅱ-23周至镇殿八卦锣鼓周至县文化馆261Ⅱ-24陇州小调陇县文化馆262Ⅱ-25唢呐合阳民间唢呐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镇巴唢呐镇巴县文化馆263Ⅱ-26韩城围鼓韩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64Ⅱ-27神木二人台神木县文化馆265Ⅱ-28汉中孝歌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舞蹈(共计10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66Ⅲ-40唐代乐舞陕西演艺集团歌舞剧院有限公司267Ⅲ-41周至龙灯周至县文化馆268Ⅲ-42田市八仙鼓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69Ⅲ-43南留锣鼓大荔县文化馆270Ⅲ-44霸王鞭定边霸王鞭定边县文化馆靖边霸王鞭靖边县文化馆271Ⅲ-45保宁堡老秧歌榆林市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72Ⅲ-46鄜州飞锣富县文化馆273Ⅲ-47黄陵抬鼓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274Ⅲ-48略阳羌族羊皮鼓舞略阳县文化馆275Ⅲ-49排灯舞铜川市印台区印台乡人民政府传统戏剧(共计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76Ⅳ-26陕西杖头木偶戏陕西演艺集团民间艺术剧院有限公司277Ⅳ-27眉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278Ⅳ-28泾阳木偶泾阳县泾河艺术团279Ⅳ-29朱王秧歌剧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80Ⅳ-30旬阳八步景旬阳县文化馆281Ⅳ-31宜川蒲剧宜川县文化馆282Ⅳ-32商州皮影戏商洛市商州区文化馆曲艺(共计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83Ⅴ-20陕西快板陕西省曲艺家协会284Ⅴ-21旬邑咪子戏旬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85Ⅴ-22安康曲子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286Ⅴ-23眉县曲子眉县文化馆287Ⅴ-24漫川大调山阳县剧团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6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88Ⅵ-4甘水坊高空耍狮子户县文化馆289Ⅵ-5李式太极拳咸阳市渭城区文化馆290Ⅵ-6秋千吴东无底鸳鸯秋千富平县文化馆南社秋千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91Ⅵ-7华县填字谜接龙游戏华县赤水镇郭村三组同洋州292Ⅵ-8柳池芯子澄城县文化馆293Ⅵ-9洛南担芯子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美术(共计7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294Ⅶ-21汉中民间木版图画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南郑县文化馆295Ⅶ-22剪纸周至剪纸周至县文化馆朝邑剪纸大荔县文化馆佳县剪纸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靖边剪纸靖边县文化馆绥德剪纸绥德县文化馆延长剪纸延长县文化馆296Ⅶ-23大荔刺绣大荔县文化馆297Ⅶ-24面花合阳面花合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洛川面花洛川县文化馆298Ⅶ-25凤翔罩金漆器制作技艺凤翔县文化馆299Ⅶ-26黄陵木雕黄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300Ⅶ-27东龙山狗娃咪泥哨商洛市商州区文化馆传统技艺(共计45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301VIII-62西安陈氏世家金银饰器制作技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302VIII-63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303VIII-64户县民间缯鼓制作技艺户县文化馆304VIII-65秦镇杨氏木杆秤制作技艺户县文化馆305VIII-66起良村造纸制作技艺周至县文化馆306VIII-67周至三多堂纸扎制作技艺周至县文化馆307VIII-68渭北地坑式窑洞建筑技艺泾阳县兴隆镇侯庄村川西组308VIII-69上川口村锣鼓制作技艺杨陵区杨村乡杨凌新声乐器有限公司309VIII-70岐山王氏皮影制作技艺岐山县蔡家坡文化馆310VIII-71绥德寨山柳编技艺绥德县文化馆311VIII-72铁水打花技艺米脂县文化馆312VIII-73神木手工地毯制作技艺神木县文化馆313VIII-74延安木器装饰雕刻技艺延安市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14VIII-75陕北编席技艺延安市宝塔区文化馆315VIII-76洋县蓑衣编织技艺洋县文化馆316VIII-77洋县龙亭蔡家灯影制作技艺洋县文化馆317VIII-78汉中棕箱及棕制品制作技艺南郑县文化馆318VIII-79商南草鞋制作技艺商南县文化馆319VIII-80丹凤葡萄酒酿造技艺丹凤县文化馆320VIII-81挂面制作技艺洛南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洛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佳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吴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21VIII-82神仙豆腐制作技艺岚皋县文化广播电视局322VIII-83蜀河“八大件”饮食文化及制作技艺旬阳县文化馆323VIII-84紫阳毛尖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紫阳县茶业协会324VIII-85汉中面皮制作技艺城固县文化馆325VIII-86佛坪神仙豆腐制作技艺佛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26VIII-87志丹糜子黄酒制作技艺志丹县文化馆327VIII-88志丹羊肉剁荞面制作技艺志丹县文化馆328VIII-89吴起米酒酿造技艺吴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29VIII-90陕北油馍馍手工制作技艺延安市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0VIII-91陕北羊杂碎制作技艺延安市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1VIII-92榆林拼三鲜制作技艺榆林市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2VIII-93岐山农家醋制作技艺岐山县蔡家坡文化馆333VIII-94岐山擀面皮制作技艺岐山县文化馆334VIII-95古太酒酿造技艺眉县文化馆335VIII-96凤翔豆花泡馍制作技艺凤翔县文化馆336VIII-97大荔带把肘子制作技艺大荔县文化馆337VIII-98陕西潼关肉夹馍制作技艺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8VIII-99石灰窑水晶饼制作技艺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39VIII-100渭南时辰包子制作技艺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40VIII-101三原蓼花糖制作技艺三原县文化馆341VIII-102砖茶制作技艺泾阳砖茶制作技艺泾阳县陕西泾阳泾砖茶业有限公司茯砖茶制作技艺咸阳市沣东镇陕西苍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342VIII-103咸阳河水biangbiang面制作技艺咸阳市秦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43VIII-104泾阳水盆羊肉制作技艺泾阳县陕西泾阳友军水盆羊肉餐饮有限公司344VIII-105中华老字号西安贾三灌汤包子及清真小吃制作技艺西安贾三清真灌汤包子馆345VIII-106陕西官府菜制作技艺西安唐博相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传统医药(共计3项)序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单位或个人346Ⅸ-6杨氏一指诊脉技艺杨凌一宁中医药研究所347Ⅸ-7针挑治疗扁桃体炎渭南市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48Ⅸ-8史氏腰椎间盘整复手法汉中市穆长宁。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地域文化调查报告1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西安,在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长久和著名。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

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

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定都这里,从此,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鼎盛时代周、秦、汉、隋、唐均建都西安。

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西罗马,东长安”是其在世界历史地位中的写照。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史上最大的都城,对世界文明尤其是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古代世界东西文明的交汇点。

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当今的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

西安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

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工业的核心基地,是中国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是活力四射的内陆新特区,中国中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全国科技资源统筹试验特区、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国家赋予西安的定位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