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知识点训练-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一课时)
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毛泽东提出:“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B.“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
C.“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进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2.据下列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A.已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B.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3.下列建设项目不属于“一五”期间完成的是
A.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B.沈阳机床厂C.沈阳飞机制造厂D.武汉长江大桥
4.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A.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5.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期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38%-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6%。
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五四运动时期B.大革命时期C.一五计划时期D.文革时期
6.一位学者说,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建国初期某种相似性决定的。
这种“相似性”主要表现在()。
A.都是社会主义国家B.都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
C.经济形势都是异常严峻D.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
7.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8.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产值增长了24.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
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
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②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③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④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9.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
”这表明()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10.下列资料中,最确切的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
A.3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4 667万公顷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B.参加互助组的农户达到4 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
C.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8%
D.共有人民公社233 973个,参加的人民公社的农户占90.4%
11.下图照片的横幅上写着“庆祝全行业公私合营”。
其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2.在生产力方面,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的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经济体制改革
C. 进行三大改造
D. 恢复国民经济
13.阅读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统计表(单位:亿元)
1952年1956年1957年
工业总产值343.3 703.6 783.9
农业总产值483.9 583.9 604.0
工农业总产值827.2 1287.5 1387.9
对上表数据信息判断不正确的是
A.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B.当时工业发展比农业发展快
C.“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D.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4.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
因为这一论断
A.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
C.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5.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
A.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D.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16.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此()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17. “一五”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原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18.下列是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该数据表明一五计划的完成:
A.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B.使新中国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D.未能使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
19.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其主要依据是( )。
A.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B.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重心
C.反映了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的愿望 D.提出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0.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21.1953年,三大改造偏重于:
A.思想改造B.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C.生产技术的改造 D.生产方式的改造
22.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23.“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
……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24.关于“一五”计划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集中发展重工业是基本内容之一
B.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同步进行
C.到1957年超额完成任务
D.完全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25.1932年,长沙刘越华夫妇创办小吃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1954年,长沙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越华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你认为刘越华夫妇在改造中的命运可能性最大的是A.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
B.可以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
C.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也不能分享店铺的任何利润
D.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但可以分享店铺的部分利润
26.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两种典型,即"一五"模式和"大跃进"模式。
前者的实质是
A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B经济战略是全面跃进
C注重市场机制D坚持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
27.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
”以上材料表明党和政府()
A.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B.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经济指导思想
C.将经济建设的重点转向农业和轻工业D.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中的“左”倾冒进错误
28.195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等于从1900年到1948年49年间钢总产量760万吨的218%,煤产量达到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在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比重由26.4%提高到48.4%。
这说明
A. 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B. 我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C. “一五”计划得到很好执行
D. 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9.农民诗人王老九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他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他的这一系列活动可能发生在
A.土地改革时期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30.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31.新中国航天航空事业发展迅速,它的工业基础应当追溯到
A.“一五”计划建设 B.三大改造的完成C.“大跃进”运动 D.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32.1953~1956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
C.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D.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的作用
3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 )
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4.据《剑桥中国史》记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增长率每年分别约为3.8%和18.7%。
这反映出“一五”计划
A.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D.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严重冒进倾向
35.1954年4月15日,鞍山钢铁公司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
部长的李富春和外宾在参观新型无缝钢管厂的模型。
这反映了( )
①我国“一五”计划的实施②我国积极引进外资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公私合营④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
A.①④B.②④ C.①③D.③④
36.下图反映了某时期我国公私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这种情况最早应出现在( )
A.1949年B.1952年C.1956年D.1979年
37.下面图示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情况。
该图示( )
1951年互助→1953年初级社→1956年高级社→1958年人民公社
A.体现了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B.表明了农民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C.揭示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本质要求 D.罗列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38.1956年,北京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作为北京工商界代表,向毛主席呈递了北京市私营企业全面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
此时的同仁堂()
A.归乐家所有,向国家缴纳税收B.归国家所有,乐家得到部分利润
C.归全体员工所有,平分企业利润D.归国家和乐家共有,均分企业利润
39.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中外合资 B.公私合营C.私有化 D.建立生产合作社
40.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其原因是( )
①多年战争的破坏②国民政府的搜刮③帝国主义长期掠夺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A.①②④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20分,卷面分2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战乱频仍,出现“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田之民”的局面。
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下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
——《简明清史》(第一册)
材料二从14世纪中叶时,一些富裕、积极进取的农民合并、圈围自己的条田,也有一些农民圈围公共牧场,这种状况没有造成什么社会动荡。
大约从15世纪中叶起,圈地
范围影响扩大。
引起了政府关注和调查,结果发现“整个16世纪共有51.6万英亩土地受到圈地法令影响……从而使乡村人口减少”。
1607年之后,圈地主要采取了协议圈地的新形式,这种圈地同样侵犯了农民的利益。
……18世纪的圈地运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议会颁布了大量的“圈地条例”,乡村掀起了新一轮圈地狂潮。
……史家克里德特认为:“圈地运动在乡村社会制度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必须寻求某种副业的家庭数量急剧增加了……失去了重要收入来源的小农实际上被迫转入乡村工业。
”可见,工地被圈占、分割时,小农们最直接的反映并不是马上背井离乡,向城市迁移,而是尽可能在当地从事纺织、冶铁、木材加工、酿酒等家庭副业。
——《新华文摘》2008年第21期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较早时期的圈地是由羊毛的价格的上涨造成的,因此,土地多半用于放牧。
在较后时期中,为迅速发展的城市生产粮食的需要变得更为重要,因此,被圈占的土地由人们用最新的、最有效的办法加以耕种。
这些方法包括用轮作制代替让田地休闲这种浪费土地的旧方法、选育优良种子、用科学培育法改良牛的品种以及研制某些农业机械如马拉的耕耘机和自动的播种机。
……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寻找工作。
……圈地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先决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试分析其原因。
(不得摘抄原文)(6分)
(2)材料二中,英国圈地运动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分)(3)据材料二、三,分析英国圈地的运动的主要影响。
(6分)
三、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41.下面“新中国局部区域工业建设成就图”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工业建设成就(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 D.十年“文革”时期
42.1936---1940年,五年内上海工人每年每月的工资增加了2.6倍,而同时期生活用品的价格却上涨了4倍左右。
据你推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汇率被列强操控
B.南京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
C.日本帝国主义野蛮的经济掠夺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萎缩
43.以下言论中,体现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思想的是()
A.“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B.“识时务者莫不以采西学制洋器为自强之道” C.“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44.“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
”文中所说的“前提”在中国是指( )
A.近代工业的起步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
D.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影响
45.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均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
以上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的结果
B.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民族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
D.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企业的大力支持
46.2007年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再到破产的历程。
若要改变陈寿亭“心酸”“无言”的命运,关键是
A.引进外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解决技术落后问题
B.大量吸收外资、民间资本解决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低下问题
C.成立营销团队,扩大运销范围,解决市场狭小问题
D.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
47.有研究发现,甲午战后,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快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原因主要在于( )
A.资本输出使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获得了大量的资本
B.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设备和技术
C.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获得了进一步扩大
D.资本输出促使清政府改变政策,鼓励民间办厂
48.读表1,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表1 1937—1942年西北工业发展情况表
年代工厂占全国比重资本占全国比重工人占全国比重1937年19家0.48% 305.2万元0.82070 5787人1.26%
1942年546家20.56% 16931万元8.8% 33074人13.7%
A.西北成为我国近代工业重心 B.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布局
C.抗战促进西北民族工业发展 D.中国近代工业布局趋于平衡
49.1885年,广东一些手工丝织业者捣毁新式机器缫丝厂。
事件发生后,地方官员派兵查封各处丝厂,理由是“平民不得擅自购置机器”。
这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旧势力的严重阻碍 B.民族工业之间竞争激烈
C.商品经济已经冲垮了自然经济的堤坝 D.清朝官员还没有意识到机器工业的重要性50.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分洋商之利”,获利颇丰。
上海商人叶运忠请求另设广运轮船局,李鸿章断然拒绝,批示:“不准另树一帜。
”由此可见,李鸿章( )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利用政权垄断经营
C.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D.提倡“实业救国”
四、材料分析题(共10分,卷面分3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年份(年)
新办民族
工业总数
(家)
新增民族工
业资金总额
(万元)
平均每年设
厂家(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
本(万元)
1869-1894 50多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材料二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民族工业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2)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2)
40、(1)政策:“更名田”或“更名地”。
原因:长期战乱;土地荒芜。
(2)由民间行为发展为政府行为。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革命。
(3)直接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和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为城市提供了粮食;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一度给农民带来了灾难。
(4)土地改革运动。
原则: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注重科学技术的投入;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