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媒体回应及有效处理突发事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领导、同志们:

最近国务院新闻办和国家安监总局在北京、上海、昆明连续举办了三期“突发事件处置及媒体应对高层研修班”,说明国家对突发事件中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

突发事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可以说突发事件是人类社会必然面对的常态。

“突发事件”一词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定义是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的解释,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根据专家研究的数据,目前我国已经处于事故突发的高峰期,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去年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人要损失350元,我们泰州要增加农民收入,全体机关干部削尖脑袋也没办法使农民每人增加350元!因此,学习研究突发事件的基本规律和解决办法是预防、处置好突发事件的必要储备,是保证经济健康运行的“软实力”。

突发事件发生时并不可怕,因为事件已经发生,比如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近15万人疏散,事故发生后,重庆市尽最大努力处理好了这件事,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危机。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可怕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不能正确处理与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记者之间的关系,造成媒体事件时,一场危机就会来

临了。突发事件不一定会引起危机,但突发事件一旦形成媒体事件就会形成一场危机。

2001年7月17日凌晨3时许,广西南丹县龙泉矿冶总厂下属的拉甲坡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造成拉甲坡矿、龙山矿、田角锌矿井下81名矿工死亡。事故发生后的,县委书记等人经研究后,决定对此事故不按有关规定逐级上报,而是将事故真相隐瞒起来。7月下旬,有关“7·17”事故的消息引起新闻媒体及上级有关部门注意,国家安监局责令当地安监局立即汇报此事,安监局说经调查,没有发生死亡事故,国家经贸委李荣融亲自带队到广西南丹进行调查,证实确实没有发生死亡事故,后来一位记者偷偷进山才将事实真相报道出来,这个记者一报道后,全世界许多记者闻风而动,云集南丹采访,这时想隐瞒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出现一场危机,最终原南丹县委书记被处以极刑,当然还有其它原因。

当今社会媒体已经十分发达,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面对的不是媒体而是媒体后面的成千上万的读者、电视观众、网民,作为某个具体单位,突发事件不会每时每刻发生,但单位领导头脑中防患于未然的责任意识和应急预案措施,正是降低突发事件发生概率甚至不发生事件的条件保证,也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得以正确处置的重要前提。这与驾车系好安全带是一个道理:事故前是防护,事故时是保护。

如何正确面对媒体,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大家都知道,什么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还有一个定义,凡是政府试图掩盖信息就是新闻,凡是政府公布

的信息就是宣传。政府公布了,记者就不会再报道了,因为记者认为政府在突发事件出现后,没有想掩盖什么,记者们就没有必要再去现场了。2002年9月14日上午,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发生严重食物中毒事件,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南京汤山投毒事件,也就是在十六大召开的一个月前,发生的200多人中毒,41人死亡,这个突发事件发生后,新华社记者立即赶到现场,对警方、附近的群众、救护人员进行了采访,在第一时间及时地、准确地、完整地报道了这件事,新华社的稿件是这样写的:南京汤山发生特大投毒事件,200人中毒,41人死亡。新华社这个稿件发布后会不会引起全世界轰动?不会!因为政府通过官方通讯社及时报道了这件事,中毒、死亡人数十分清楚,各大通讯社认为政府没有掩盖什么信息,尽管死亡人数很多,但没有派记者去现场的价值。但是我们江苏省的领导和南京市的领导看了这个报道后很不高兴,要求新华社撤稿,新华社说,我的稿件已经发往全世界了,没办法撤。怎么办,经过商量,改稿。怎么改,将原来的“41人死亡”改为“有人死亡”,稿子改好了,省领导很满意,放心睡觉了,但是,这个改过的稿子发出去之后,全世界沸腾了,网民们在纷纷议论,“有人死亡,已经统计不清了”,“死的人太多了”,有个网民说“我看到3000

多个人抬到医院,太惨了。”,这个稿子发出后,第二天,汤山镇成了记者的天下,不恰当的比方,记者来的比维持秩序的警察还要多,政府领导不理解,我们都改了人了你们怎么还来啊,记者说,正是因为改了稿才有新闻,揭露事情背后的丑闻。

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的各级领导都必须转变观点,在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中,最可怕的不是记者抢发新闻,而是记者抢发的不是出自政府发布的新闻,不是事件真实情况的报道!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有的领导要等事件全部清楚后才能公布,这个观点必须转变,不能求全,要求快,但必须准确。对于媒体不应当躲避而是面对,一定要有真诚的态度,公开透明远好于隐瞒和黑箱。

第二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由公众形象较佳、反应快、应对得体的同志担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要保持畅通的媒体应对通道,做好报道安排,应及时成立新闻中心,统一口径,用一个声音发言,注重掌控事件处置的第一手信息,及时发布,有效引导舆论。新闻发言必须在得到领导授权后进行,上半年,我们四市二区的一个安监局就出了一次问题,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记者采访了其中几个科长,消防队员,由于说法、认识不统一,记者觉得大有报道价值,结果报道内容和实际相差太大,给工作带来了被动。

如何正确面对媒体、记者还有许多具体的技术技巧,今天在这里就不再介绍。下面就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组织应急救援,跟大家共同来探讨一下。

首先说一说应急救援的基础:

美国是个超级大国,9.11事件发生后,白宫要某一个应急救援中心的助理立即赶到现场,结果怎么找都没有联系上这个人,后来美国在总结9.11教训时下决心要建立一个立

即能找到相关人员的一种设备或网络,使应急救援系统能够迅速启动。我们现在很多部门都按照上面的要求编制了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最后的通讯录就是为了方便迅速地找到相关人员,但我们现在编制的预案通讯录需要花大力气完善,比如某局长的电话号码只有手机和家庭电话,其它经常可能去的场所就没有了,有的领导甚至只有秘书的电话,秘书如果哪天生病了怎么办?有的通讯录中没有常住地址,说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应急救援预案防止的就是一万中的万一。

中美撞机事件,大家应该还记得,中美发生飞机碰撞之后的二个小时,美国大使跑到中国外交部要讨个说法。当美国大使跑到外交部时,外交部不知所措,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事件过了8个小时后,我们中国高层才知道这件事,等高层研究后再回应美国大使已经是第二天的事了,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们对突发事件反应上比人家要慢得多,应对突发事件要有一个快速反应的机制,我们现在建立的110、119、112都很好,但是它们只是接警,需要转到相关部门后再经一道道程序后才能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置程序,其中转环节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达不到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期目标,我们要吸取淮阴高速公路液氯泄漏等事故教训,认真思考接警部门功能的完善。特别要提升接警部门判断紧急状态的业务水平,判断紧急状态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1)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2)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3)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4)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