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88精品医学课件.ppt
血液Blood--精品PPT课件.ppt
5 单核细胞 (monocyte)
形态:球形
结构: L/M: 最大;
核呈卵圆形、肾形或马蹄形,常偏位,染色浅; 胞质较多,弱嗜碱性,浅灰蓝色,内含许多细 小的嗜天青颗粒。 E/M: 细胞表面有微绒毛和皱褶;
胞质内有吞噬泡、RER及线粒体等。
功能:活跃的变形运动、趋化性、吞噬功能,
为巨噬细胞的前身。
2种血小板颗粒:特殊颗粒和致密颗粒。
功能: 止血和凝血
血小板功能
参于止血和凝血
表面糖衣,凝血因子Ⅲ;颗粒内凝血物质. 凝血因子Ⅲ ↓ 凝血酶原→凝血酶
↓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血细胞 保护血管内皮,参与血管内皮修
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血凝块
五 血细胞的发生
(一)造血器官
人的主要造血部位 出生前:血岛、肝(第6周)、脾(第4、5月)、骨髓 出生后:主要为红骨髓
a 辅助性T细胞
b 抑制性T细胞 c 细胞毒性T细胞
扩大免疫应答
减弱或抑制免疫应答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
人T淋巴细胞电镜图
2)B细胞
又称骨髓依赖淋巴细胞(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3)大颗粒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LGL )
4 嗜碱性粒细胞 (basophilic granulocyte,B)
形态:球形
结构:L/M: 胞核分叶或呈S型,常被胞质内颗粒掩盖;
胞质内含有嗜碱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
不均,染成蓝紫色。 E/M: 颗粒有膜包被,其内含组胺、肝素、白三 烯、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功能:与肥大细胞功能相似,参与过敏反应
(二)骨髓的结构
红细胞沉降率88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红细胞沉降率88 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简称ESR)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测指标,用于评估炎症反应和感染程度。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血液中红细胞在竖立试管中自由下沉的速度。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着红细胞沉降率88展开讨论,分为引言、红细胞沉降率88的定义与背景、测量方法与含义、影响因素与临床意义、解释结果部分以及相关研究与实践案例分析等几个部分进行阐述。
1.3 目的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全面概述和解释红细胞沉降率88的意义和相关知识。
我们将详细探讨红细胞沉降率88超出正常范围可能的原因,并对其临床意义和可能健康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通过红细胞沉降率来评估健康状况以及相关研究与实践案例的分析。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红细胞沉降率88在人体健康状况中的重要性,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有所展望。
同时,本文也希望对读者们有所启示,以促进更深入的健康管理和医疗实践。
2. 红细胞沉降率88:2.1 定义与背景: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简称ESR)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指标,用于评估炎症和感染的存在以及疾病的活动程度。
它反映了红细胞在一定时间内下沉到血液管底部的速度。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沉降率较低,而当体内存在炎症、感染或其他疾病时,会导致血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使得红细胞聚集并向下沉降速度加快。
2.2 测量方法与含义:通常情况下,测量红细胞沉降率采用Westergren法或Wintrobe法。
Westergren法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根据西格林管中血液样品在一小时内下沉的毫米数来表示结果。
正常人群中女性的红细胞沉降率范围在0-20 mm/h之间,男性为0-15 mm/h之间。
当红细胞沉降率达到88 mm/h时(超出了正常范围),说明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速度明显加快。
血常规检查及其意义ppt课件
2. 参考值范围:
WBC 成人 (4.0~10.0)×109/L 新生儿 (15.0~20.0) ×109/L 6个月~2岁 (11.0~12.0) ×109/L
DC percent(%) Absolute value( ×109/L)
27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1.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1)生理变化:
年龄、时间、环境、身体状况等 (2)病理变化:
Leukopenia Leukophilia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等各类细胞数量的影响
28
29
1)中性粒细胞增多(neutrophilia):
反应性: 急性感染或炎症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急性中毒 恶性肿瘤
异常增生性: 白血病 骨髓增殖性疾病
(骨髓造血异常、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
35
36
3. 白细胞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疾病的诊断
疾病治疗的监测
疾病的预后
WBC N
预后较好 ↑
↑
病情较重 ↑
↑
病情危重 ↑/↓
↑
恢复期
N
N
E
+ -
+
L
核象
/ 轻度左移
↓ 中度左移
↓ 重度左移
↑ 恢复正常
37
血小板检查
一、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BPC) 及相关指标:
1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定义:平均每个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量。 以皮克(pg)为单位 。 MCH = Hb/RBC
参考值:手工法27~31pg 仪器法27~34 pg
输血法规与合理用血ppt精品医学课件
PLT>50× 109/L 一般不输 <5× 109/L 立即输注 10~50× 109/L 可考虑输注酌情
神外、眼科手术输注指证 (防眼、大脑出血)
PLT <100×10⁹/L
输注血小板酌情因素
体表无创伤、体内无出血、近期无手术,可以不输 有自发出血或伤口渗血要输 血小板数量尚可但功能低下,创面出现不可控渗血要输
50%和70%左右。 其他凝血因子轻度减少,但对正常凝血是足够的。
维持凝血所需的凝血因子水平
凝血因子 最低水平(正常%)
I
30-50
II
20-40
V
15-25
VII
5-10
VIII
25-30
IX
15-25
X
10-20
XI
10
XIII
2-3
只要纤维蛋白原浓度大于0.8g/l,即使凝血因子只有正常的30%
价与公示制度》、《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和《临床医生用血权限管理制 度》,望各科室认真组织学习,此文件自2014年2月26日起执行。
附件:
1、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临床用血评价与公示制度
2、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
3、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临床医生用血权限管理制度
4、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临床用血评估表
输血风险-----
传染性疾病 艾滋病 丙肝 乙肝 梅毒 巨细胞病毒
输血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8.10.1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8.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10.1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014.5.1 《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2012.7.1 《血液储存要求》2013.7.1 《血液运输要求》2013.6.1
血液PPT课件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是(4.0 ~ 10.0 ) x 10 9 /L。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口是有较 大范围变化的。当白细胞超过10.0 x 10 9 /L时,称为白细胞增多;当白细胞少于 4.0x 109/L时,称为白细胞减少。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生理学基础
血液
考纲要求
1.掌握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掌握A 、 B 、 O血型及Rh 血型的分型。
2.熟悉血液的功能,熟悉血细胞的正常值,熟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和生理特性、生成及调节,熟悉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概述
知识准备
一、血液的组成 1.血量 血量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千克体重70~80mL。 2.全血
3.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2)缓冲功能(3)防御保护功能(4)调节体温 4.血细胞的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动脉血鲜红色,静脉血暗红色。
2.比重 正常人全血相对密度为1.050 ~ 1.060,血浆相对密度为1.025~1.030。血 液的相对密度的大小与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呈正比关系。 3.拈滞性 血液的赫稠度为水的4~5倍,来源于液体分子内部和颗粒分子之间的摩擦 力。 4.酸碱度(pH) 血液的正常pH值是7.35 ~ 7.45。 5.渗透压 人体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300mmol/L)。
①组成 由血浆晶体物质组成,如电解质NaCl从有机物。 ②生理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从而保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2)血浆胶体渗透压 ①组成 由血浆胶体物质组成,如蛋白质-白蛋白。 ②生理作用 吸引血管外的水进人血管内,从而保证血浆的容量。
血细胞
血液—血液的组成(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血 液 血小板
6-20μm
形状
双凸圆盘状、 呈多角形
血 液 血小板
形状
双凸圆盘状、 呈多角形
特点
无核、有细胞器
结构
颗粒区、透明区
功能
参与止血和凝血过程
小结
血 液 小结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中 嗜 嗜单淋 性 酸 碱核巴 粒 性 性细细 细 粒 粒胞胞 胞 细细
胞胞
血 液 课后思考
血细胞分类和计数的正常值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正常值
男:(4.0~5.5)X1012 / L 女:(3.5~5.0)X1012 / L
(4.0~10)X109 / L
(100~300)X109 / L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正常比值
50%~70% 0.5%~3% 0%~1% 3%~8% 25%~30%
定义:血液是特殊的结缔组织 组成:血浆、血细胞 血容量:约5升
目录
CATALOG
01
02
03
04
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的组成
血 液 血液的组成
定义:血液是特殊的结缔组织 组成:血浆、血细胞 血容量:约5升
水、血浆蛋白 脂蛋白、酶、 激素、无机盐、 代谢产物
45%
血细胞
55%
血浆
白细胞和 血小板
红细胞
血 液 血液的组成 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可溶
纤维蛋白 原
血浆和血清的区别
不可溶
纤维蛋白
血浆
抗凝离心
血液PPT精品医学课件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suspension stability)
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在血浆中,不容易下 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 原因: 红细胞表面积/ 体积之比较大, 红 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也大,下沉缓慢。 衡量方法:测定ESR
正常值 男性:40~50%
女性:37~48%
意义:衡量全血中红细胞的相对数值。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 (二)比重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意义:间接估算RBC或血浆蛋白的含量。 (三)粘滞性:血液内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
全血:4~5。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及其在血浆 中分布状态。
血浆渗透压 :313mOsm/L,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 5. 血浆的pH值: 7.35~7.45 ( 7.4 )
✓ 靠血浆的缓冲对作用及肺、肾的调节 功能维持pH值相对稳定。
✓ 血浆缓冲对主要有NaHCO3/H2CO3、蛋 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 三对,其中第一对最重要.。
血浆: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四)血浆渗透压
❖ 1. 概念: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
吸水能力。
❖ 2. 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
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 3. 构成: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渗透压:溶液吸引水分子的力量。
决定渗透压值因素: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
小儿血液系统疾病-精品医学课件
肝、脾、淋巴结肿大 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
小儿血象特点
红细胞
(×1012/L)
新生儿期 5.07.0 婴儿期 3.04.5 儿童期 4.55.0 成人期 4.55.5
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 生后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 机体对红细胞需求减少 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伴随:由胎儿血红蛋白转为成人血红蛋白
70 65
60%60
淋巴细胞
55
50
45
40
40%35
30
出生
中性粒细胞
44~-66天天
婴儿
44~-66岁岁
>6岁
小儿时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变化
实验室检测
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Hb减少较RBC减少明显,MCV、MCHC、MCH均减低
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为多,中心淡染区扩大 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无异常
铁代谢指标检测
血清铁(serum iron,SI):↓(<10.7umol/L)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 (<16ug/L)
吸收: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形式: Fe2+
运输:转铁蛋白 调控:
局部:缺氧诱导因子(HIF) 和铁调节蛋白(IRPs)
全身:hepcidin 排泄:无主动排泄的途径
食物的铁含量和吸收率
食物 母乳 牛乳 米粉 小麦 菠菜 鱼 瘦肉 肝 鸡蛋黄
铁(mg/100g) 0.1 0.1 0.9 2.3 2.9 1.0 3.0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常规12精品医学课件.ppt
参考值
•
成人:
白细胞计数 新生儿:
6个月~2岁:
白细胞分类:
1、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N)
分叶核
2、嗜酸粒细胞(E)
3、嗜碱粒细胞(B)
4、淋巴细胞(L)
5、单核细胞(M)
(4~10) ×109/L (15~20)×109/L (11~12)×109/L 百分比 (%)
异常血红蛋白病。
镰形细胞
形状如镰刀状, 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 观察:血液湿片+亚硫酸氢钠(还原剂)+盖片加封 (镰变)
棘形细胞
外周呈钝锯齿状突起 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先天性
无β脂蛋白血症)、脾切后、 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
红细胞呈泪滴状, 见于:骨髓纤维化, 也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1)生成不足:骨髓造血障碍 分化成熟受阻 2)破坏过多:内在缺陷、外来因素 3)失血 :急性、慢性
红细胞压积(Hct)
1.定义:指RBC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2.参考值:男性:42%~49%,
女性:37%~48% 3.临床意义:
增加:血液浓缩,真红,慢性肺病、高原人 减少:各类贫血
红细胞平均指数
溶贫。
泪滴形细胞
内构异常 1、染色异常:
1) 低色素性
见于: 缺铁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铁粒细胞性贫血
2) 高色素性:
见于:巨幼贫
3) 嗜多色性
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系增生旺盛, 见于:增生性贫血、尤以溶贫最多见。
2、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
见于:增生性贫血 骨髓纤维化 巨幼贫 铅中毒
1.包括:MCV、 MCH 、MCHC 2.参考范围:
血液病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中、低度发热(37.0~38.5度)一般 不需作特殊处理,请注意多休息, 多喝水。高热(大于38.5度)可予 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冰敷、温水 擦浴等)。请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定 时监测体温、血培养等标本的采集 及抗生素的应用等。
2019/11/27
.
12
感染的预防和护理(1)
交叉感染是导致患者感染的一个重要途径。病室内患者病种复杂,人员 的频繁流动,致使大量各种致病微生物附着于微细的尘埃、飞沫等在病 室内流动传播,是引起患者交叉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减少陪护,减少 病室内人员流动,多开窗通风和加强病室消毒能有效减少患者交叉感染 的危险,
2019/11/27
.
13
感染和预防和护理(2)
加强 营养 配合 治疗
皮肤和 肛周感 染的预 防
鼓励患者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积极配合静脉补充营养素,以满 足机体需要,增强抵抗力。已有感染和发热的病人,多饮水。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升粒细胞 、抗生素等药物的应用及病情观察。配合医护人员行各种标本的采集和化验。做好患者心 理疏导,鼓励患者讲出自己的问题,多与医护人员、亲人、朋友沟通和交流,减少孤独感 ,保持情绪平稳,增强抗病的信心。
综合治疗,是目前淋巴瘤治疗的主要方法。
护理问题: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
2019/11/27
.
4
贫血所致护理问题及应对措施(2)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各种原因导致造血物质摄入不足、 消耗增加或丢失过多有关
(1).饮食指导: 1)多进食高蛋白饮食。血液病患者体内蛋白质的消耗远大于正常人,只有多进食高蛋白饮食,才能维持各组织 器官的功能,蛋白质亦可在体内构成抗体,提高机体免疫力,以抵抗细菌、病毒的侵害。患者应多进食优质蛋白 食物,如豆制品、牛奶、鸡蛋、鱼类、家禽类、动物肝脏等,尤其多食动物肝脏,对身体大有益处,因肝脏不仅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核酸等。 2)多进食高维生素饮食。有研究证明,恶性肿瘤病人中有70%~90%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维 生素A、维生素B族等具有防止癌细胞的扩散,增强机体抵抗力,保护血管等多种功能。应鼓励患者多食蔬菜、 水果、动物肝脏等,遵医嘱静脉滴注水溶性多种维生素。 3)多进食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丰富的饮食,因血液病病人多有贫血,而铁、叶酸和维生素B12是体内造血的 主要原料。故患者应多食动物肝脏、绿叶蔬菜、血、蛋黄、黑木耳等补充铁和叶酸,并遵医嘱按时口服叶酸、弥 可保等口服药物。 4)注意饮食的搭配,以免影响某些微量元素如铁的吸收,避免食物中蔬菜过多而肉蛋类不足,避免进餐时服用 牛奶、浓茶、咖啡等,指导病人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促进铁的吸收。为减少食物中叶酸的破坏,烹调时 不宜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烹煮后不宜久置。 5)宜进食高热量、易消化软食或半流质,禁食辛辣刺激性饮食和硬食。避免食用腌制、熏制食物及高盐食品, 少食或不食带鱼、鳝鱼、螃蟹、虾、等海鲜类及狗肉、羊肉、辣椒、韭菜等食物。 6)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保持均衡饮食,避免偏食或挑食,避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必要时可少食多餐。保 持口腔清洁,增进食欲。戒烟戒酒。 7)必要时静脉补充氨基酸等营养素,以提高病人抗病能力。
输血知识培训ppt精品医学课件
• 理由:研究表明输注全血与成分输血在抢 救失血性临床疗效无统计学意义上差异, 但输注全血有着明显的缺点!
• 1、疾病传染明显增加;
• 2、输血相关性的呼吸窘迫综合在(TA-GV HD)明显增加;
• 3、临床上没有完全意义上新鲜全血,而由 于各种血液成分的保存条件不同,除了红 细胞和稳定凝血因子和白蛋白外,许多血 液成分已经失去原有的功能,只能算一群 漂浮在全血中的“尸体”,这些“尸体” 不但不能起治疗作用,相反带来沉重的代 谢代价。如:白细胞、血小板要在20-24° C中保存,不稳定凝血因子Ⅴ和Ⅷ要在-20 °C条件下保存。
• 按照综合评价指标评价 • 决定处罚
• 1、初级权限: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并且经过输 血相关知识培训的住院医师。同一患者一天可以 申请用血量≤400毫升(相当于红细胞4单位、血 浆400ml、血小板1个治疗剂量、冷沉淀10单位), 主治以上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 2、中级权限: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并且经过输 血相关知识培训的主治医师。同一患者一天可以 申请用血量≤800毫升(相当于红细胞小于8单位、 血浆小于800ml、血小板小于2个治疗剂量、冷沉 淀小于20单位),副主任以上医师核准签发后方 可备血。
• ×浓缩红细胞(HCT 0.7-0.8)
• 悬浮红细胞HCT 0.5-0.65 、去白(少白) 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辐照血、冰冻 红细胞
• 适应症:纠正贫血。增加携氧(休克后低 氧血症。
• 术科: 1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 之间,根据患者的 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 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ppt课件全篇
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29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1、白细胞渗出 2、趋化性
30
(1)、中性粒细胞 50%~70%
形态:球形,核杆状或分叶状,功能:吞噬、杀灭 细菌。
31
32
(2)、嗜碱粒细胞 0-1% 形态:球形,核S形或分叶,胞质内含大小不 一,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染成兰紫色。
Ⅶa Ca2+
Ⅲ
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磷脂、源自Ⅹ激活生成Ⅹa63
64
通过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的形成,使内源性 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共同完成凝血过程。
生成的Ⅹa在Ca2+存在的情况下与Ⅴa在磷脂 膜表面形成Ⅹa-Ⅴa- Ca2+-磷脂复合物即凝 血酶原酶复合物。
65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凝血酶原
41
42
当血小板少于50×109/L时,称血小板过少, 人体可出现异常出血倾向。
当血小板多于1000×109/L时,称血小板过多, 则易发生血栓。
血小板平均寿命 7~14 天。
43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
44
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
维蛋白。
56
(3)凝血的三个基本步骤: 相继激活、逐级放大 ”
①
②
③
57
58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因子Ⅹ酶复合物) 根据凝血因子X的激活途径和参与的凝血因子的不
同分为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因子
59
(1)、内源性凝血途径 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
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物质如玻璃、血管内 皮等接触而启动。
内科学(继教)PPT课件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07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四 实验室检查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二)骨髓象 (三)特殊检查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一)血象
1. 白细胞减少 2. 中性粒细胞减少 3. 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加 4. 红细胞和血小板数一般正常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1.遗传 2.感染 3. 药物 4. 化学
5.免疫性疾病 6.脾功能亢进 7.血液肿瘤 8.转移癌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六、治疗
(一)病因治疗 (二)感染的防治 (三)粒细胞缺乏治疗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一)病因治疗
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4. 粒细胞释放障碍
惰性白细胞综合征(lazy leukocyte syndrome)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三、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度(根据粒细胞减少程度划分) (二)重度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表现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一)临床分度
1. 轻度 ≥1.0×109/L 2. 中度 0.5~1.0×109/L 3. 重度 <0.5×109/L,即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三)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根据病因分类 (二)根据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动力学分类
第七章 白细胞减少症和中性粒细胞缺乏症
(一)根据病因分类
1. 先天性
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婴幼儿围生期发生:粒缺+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血小板生理 血小板 体积小,无核,双面微凸
圆盘状,有伪足而呈不规则形状。 (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正常值:(100-300)× 109/L 功能: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称为血小板的粘附。
2.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激活物、EPO、雄激素 (1)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由肾皮质管周细胞产生,对组织中氧
分压的降低敏感 促进生成过程各时期红细胞的增殖
与分化。
(图3-3 EPO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2)雄激素 ①促进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 ②直接作用于骨髓,促进骨髓红细 胞的生成及释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三)血浆渗透压
1.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半透膜是一种只能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的膜结构。 所有的细胞膜以及毛细血管壁都属于生物半透膜。
渗透:水分透过半透膜,由低浓度一侧向高 浓度一侧溶液转移的现象。
渗透压:指半透膜一侧的溶质颗粒对半透膜 别一侧水分子的吸引力,即“吸水力”。
★ 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内不能透过 半透膜的溶质颗粒数量成正比,与溶质颗粒 的种类及大小无关。
纤维蛋白形成
血凝块形成
(有效止血)
二、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
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 过程。
1.凝血因子
★ 2. 凝血过程
(一)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1. FⅣ是Ca2+,其余均为蛋白质 2.丝氨酸蛋白酶
包括FⅡ、FⅦ、FⅨ、FⅩ、 FⅪ、 FⅫ、前激肽释放酶;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彼此保持一定
的距离,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 的特性。临床使用红细胞沉降率评价.
影响悬浮稳定性的因素. (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指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2.红细胞的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酸碱
★ (三)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激活后能对特定肽链有限水解。
FⅡ 凝血酶原激活物 FⅡa
3. 辅助因子 FⅢ、 Ca2+、 FⅧ、FⅤ、高分子激肽原
4.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 FⅡ、FⅦ、FⅨ、FⅩ 含r-羧基谷氨酸,和Ca2+结合暴露
磷脂结合部位。
5. FⅦ须与FⅢ结合才能作用;FⅢ存 在于血管外,脑、肺、胎盘中含量高。
★(二)凝血的过程
第三章 血液
医学生理学教研室
血液 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 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2.缓冲酸碱功能 3.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4.生理止血功能和机体防御功能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的功能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2.结合蛋白; 3 .载体功能 4.参与凝血-纤溶的生理性止血过程 5.抵御病原微生物 6.营养功能
(四)血小板破坏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 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 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生理性止血过程: 血管挛缩 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
血管收缩 5-HT、TXA2 血小板激活
凝血系统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
(初步止血)
2.形态结构:双凹圆碟形,无核
3.血红蛋白
贫血 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
★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选择通透性、可塑变形性 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1)红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 ①CO2、O2、尿素可自由通过 ②负离子如Cl-、HCO3-较易通过 ③Na+、K+难通过:低温贮存,K+浓度↑ (2)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
(二)血细胞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 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测定方法
抗凝; 比容管; 离心
二、血量
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循环血量、补充循环血量 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
即70-80ml/kg。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全血比重:与红细胞数量有关 血浆比重: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 (二)血液的粘度 粘度: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摩擦形成 血液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体、α- 颗粒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 的现象,称为血小板释放。
3.聚集 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
4.收缩 与收缩蛋白有关。 类似肌肉收缩蛋白系统。
5.吸附 吸附凝血因子, 增加局部凝血因子浓度。
(三)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 由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下来的
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 受血小板生成素(TPO)调节。
1.凝血酶血激活物的生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
2.凝血酶的生成
凝血酶原
凝血酶
3.纤维蛋白的生成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1.凝血酶血激活物的生成
①内源性途径(内源性凝血) 完全由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参与完成。 启动方式 血液与异物表面的接触。 异物表面 除正常、完整血管壁以外
的任何接触面都是异物表 面。
基本原料:蛋白质和铁
辅助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 (1)维生素B12
吸收与内因子有关,运输与转钴蛋白
结合,增加叶酸在体内的利用率。
(2)叶 酸
维生素B12活化后参加DNA的合成。 叶酸与维生素B12缺乏都引起巨幼红 细胞性贫血。
(3) 铁 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 95%来自体内铁的再利用。
缺铁,使合成血红蛋白不足,引 起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即缺铁性 贫血。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造血:各类造血细胞的发育、成熟的过程
造血
定向 前体
干细胞 祖细胞 细胞
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
具有自我复制与多向分 化的能力。
二、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与形态 1.数量 正常成人:男性 (4.5-5.5)× 1012/L
女性 (3.8-4.6)× 1012/L
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 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Na+, Cl-。 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蛋白形成,主要是白蛋白。 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
高渗
等渗
低渗
(四)血浆的pH 7.35-7.45 取决于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