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与中国实践复习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特色法治道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特色法治道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法治来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则是以中国特有的国情和文化为依托,不断完善法治制度,推动法治化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坚实基础。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

党的领导是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最鲜明的特点和最大的优势,党的领导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中心和重要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法治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手段。

依法治国则是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内涵的核心要义,具体体现在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

二、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特色法治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法治的需求与日俱增。

在中国特有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布局,推动法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特点之一是坚持党的领导。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党的领导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

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法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法治建设科学有序推进。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另一个特点是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在法治社会中,人民是真正的主人,权力是受制约的。

中国特色的反腐败斗争就是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依法严厉打击腐败行为,加强党和国家机关的自我监督,保障人民对权力的监督。

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第三个特点是宽严相济。

宽是指在法律适用上,兼顾法律的适度灵活性,注重法律的效果和实用性。

严是指对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实施严厉的法律制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三、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意义与挑战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在实践中,公平正义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期待,法治成为社会进步的必然需求。

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五大发展理念复习

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五大发展理念复习
协调___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协调,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工业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绿色___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和谐问题,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10.为什么要共享发展成果?
1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什么?
12.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
13.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4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
15体现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乡村振兴战略
16.体现的国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一带一路到上海峰会腾飞的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这充分证明____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也证明____是决定中国当代命运的关键抉择_____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是——
3.远程操控机器人、智能家具、3d打印等新科技的发展体现了我国实施——战略和——战略
开放___着力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必须顺应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共享___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根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四【易错易混】
1.发展的目的和创新的目的是什么?

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题集(第417篇)

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题集(第417篇)

2019年国家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关于完善立法体制,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B、党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宪法修正案,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宪法修改C、建立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为主导,组织有关部门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D、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B【解析】:①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政治、政策、思想、决策、人事等宏观方面。

故A选项正确。

②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有权提出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全体代表2/3以上同意后通过。

故B选项错误。

③依法治国要求立法工作必须由立法机关主导。

立法的各个程序:提案、审议、表决通过、公布均应当由人大主导。

因此,必须建立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为主导,组织有关部门起草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

故C选项正确。

④法律应当反映人民意志和人民利益2.关于依法治国,下列哪一认识是错误的?A、依法治国要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B、依法治国要求坚持“法律中心主义”,强调法律在治理和管理国家中的作用C、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D、依法治国要求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正确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B【解析】:①依法治国的内涵包括五大法治实践步骤: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包括权力制约权力、权利制约权力,以及道德的制约。

故A选项正确。

②依法治国要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具体包括:第一,充分发挥依法治国方略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作用。

中国领导全面依法治国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领导全面依法治国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国领导全面依法治国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领导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确定的我国发展新形势下的重大战略举措。

这一重要理念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中国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考研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和基本原则1. 全面依法治国的概念:全面依法治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法治方式实现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包括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大目标。

2.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全民守法、公正司法、司法公信。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1. 规范国家行为:全面依法治国能够规范国家行为,保证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2. 保障公民权利:全面依法治国能够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利。

3. 提高社会公正:全面依法治国能够促进社会公正,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4. 增强国家软实力:全面依法治国能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体制和机制1. 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包括宪法体系、行政法制体系、刑事法制体系、经济法制体系、社会法制体系等。

2. 法治政府建设: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建设法治政府,健全政府运行机制,加强政府自身的法治能力和法治素养。

3. 司法体制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4. 公民素质提升: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公民遵纪守法的素质。

四、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阶段和路径1. 初级阶段:全面依法治国的初级阶段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宪法为核心,通过建立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等方式,逐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

2. 高级阶段:全面依法治国的高级阶段是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引言: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以法治思维引领国家治理,通过制定各项法律法规,实施司法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法治理念的有效融合。

本文将就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一重要课题有所了解。

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理论基础1. 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早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期便开始形成,其核心观点是通过法律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

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得到进一步厘定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逐渐形成。

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是建设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

2. 法治社会的核心特征法治社会是指在法律框架下,公平公正地实施国家治理和管理,维护公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形态。

它的核心特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衡、公正审判、人权保障等。

建设法治社会要求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推动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努力构建法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

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经验1. 制定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中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了各个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修订现有法律,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不断提升法治水平。

例如,劳动法、物权法、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出台,为社会各界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2. 推动司法改革与提高司法公正性中国在司法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始终坚持司法独立原则,推动建立公正、高效的司法体系。

引入纪律审判制度,加大对不正常司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此外,推动庭审直播、公正率等措施的实施,增加司法公开透明度,提高司法公正性。

3. 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形态建设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形态的建设至关重要。

加强党的领导下的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倡导全民依法办事,养成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风尚。

4. 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社会的法治经验与理念,加强国际法律合作与交流。

司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点精讲:依法治国

司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点精讲:依法治国

司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点精讲:依法治国司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点精讲:依法治国。

2015年司法考试复习已经开始,现在是基础复习阶段。

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司法制度与法律职业道德部分的名师讲义,供大家复习参考。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一)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二)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的过程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断发展。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一)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社会主义的本来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党的十七大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任务。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前提。

“依法治国”的“法”应当界定为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而不是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和工具,依法治国必须以人民民主作为基础和前提。

法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制度保证。

只有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保证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与自由。

(二)法制完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和前提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制完备首先是指形式意义上的完备,即法律制度的类别齐全、规范系统、内在统一。

实质意义上的完备则指法律制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

(三)树立宪法法律权威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王朝勇:社会主义法理念法治理念考前8题_11_17

王朝勇:社会主义法理念法治理念考前8题_11_17

1.材料: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内涵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本质属性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继承了我国传统法律的精华,又吸收了世界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五个方面内涵中,依法治国是核心内容;依法治国的目的在于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而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公平正义,是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共同的、不懈的向往和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只有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才能使宪法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为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丰富的内涵,是指社会成员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与西方国家公平正义不同的是,我国是以维护、实现、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的公平正义。

题目:从法的正义价值角度出发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的理解。

答题要求:(1)观点正确,表述完整、准确;(2)不少于400字。

【解题思路点拨】本题是一道典型的“认识式”简答题,要求回答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的理解。

首先,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

我们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第一自然段材料中的关键词就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体介绍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

第二自然段的关键词就是“公平正义”,大致介绍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因此,通过分析材料中的关键词我们能够找到答题的大致方向,即全文应当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其次,仔细阅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

题目中的关键词无疑是两个,即“法的正义价值”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价值”。

到此,答案自然地在脑海中形成三段提纲:第一自然段,提领全文,简单阐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题集(第3806篇)

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题集(第3806篇)

2019年国家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关于培养全民的守法意识,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A、普法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负责”的普法责任制B、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就得在公民中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C、弘扬公序良俗、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是培养守法精神的重要内容D、道德和法律有可能是冲突的,所以培养公民的守法意识就是教导公民以法律为自己行为的唯一规则>>>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道德和法律可能发生冲突,其冲突的表现形式是:合理而不合法或者合法而不合理。

现代社会中法律是人们最主要的行为准则,但不是唯一的行为准则。

故D选项错误。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D选项。

2.某市建立并推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将其作为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前置程序。

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2017年卷一3题,单选)A、有利于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正当性B、是健全依法决策的重要措施C、是以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的一种表现D、可以代替公众参与和集体讨论>>>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为选非题。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

据此,A、B、C项正确。

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不能代替公众参与和集体讨论,是并行的,故D项错误,应选。

3.相传,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族人与邻人争宅基,两家因之成讼。

族人驰书求助,张英却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族人大惭,遂后移宅基三尺。

邻人见状亦将宅基后移三尺,两家重归于好。

根据上述故事,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2016年卷一2题,单选)A、在法治国家,道德通过内在信念影响外部行为,法律的有效实施总是依赖于道德B、以德治国应大力弘扬“和为贵、忍为高”的传统美德,不应借诉讼对利益斤斤计较C、道德能够令人知廉耻、懂礼让、有底线,良好的道德氛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D、通过立法将“礼让为先”、“勤俭节约”、“见义勇为”等道德义务全部转化为法律义务,有助于发挥道德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法律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的有效实施并不总是依赖于道德,故A项表述错误。

2021国家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2021国家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2021国家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2021国家司法考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一、理论渊源(一)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理论源脉。

1、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作为上层建筑必须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思想VS依法治国、服务大局理念;2、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思想,以及人权和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想VS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理念;3、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关于执政党的领导地位的思想VS党的领导(单选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权”的论述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之一。

下列哪一宪法原则准确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2021年卷一第6题)A.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C.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D.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答案】B(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法律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重要参照。

“民为邦本”的思想,“法尚公平”、“法不阿贵”的思想,“治民无常、唯以法治”的思想,“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思想,以及我国民间长期流行的“以和为贵”、“无讼是求”等观点,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根植于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显示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

(四)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审慎地参考西方法治理论中相关法治构建与运作的一般性原理,如人民主权论、基本人权论、权力制约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论、法律强制和权威论等理论,并根据中国国情对这些理论加以理解和诠释;适当吸收和参考现代西方实用主义法学以及社会法学派等理论流派强调法律的社会利益,突出法律实际使用的社会功效等观点和主张,深化对法治实践与外部社会联系的理解;准确辨识那些与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相联系的法治理论与法律思想,坚决摒弃和排拒“三权分立”、绝对化的“司法独立”以及机械教条的“法条主义”等理论与观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复习思考一、重点概念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依法治国3.三个至上4.公平正义4. 程序正当5. 司法民主7. 司法公正 8. 司法权威二、重点知识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又称基本内容、内容构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体系是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构成。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一、鲜明的政治性二、彻底的人民性三、系统的科学性四、充分的开放性3.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想渊源有哪些?◇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其重要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是其重要文化资源;◇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理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内容有哪些?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原则;二、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三、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维护公平正义、紧紧围绕中心、保障服务大局,坚持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重要内容;四、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五、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保障。

6.“三者统一”、“三个统一”的提法?三者统一:1.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方向,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有可靠的政治保证。

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根本归属,符合党的宗旨和国家的性质,才能真正落实执法为民要求,维护公平正义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与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国情和共产党执政使命、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提出的重要理论。

法治中国建设是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推进的全面依法治国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为中国走向法治化提供了重要指导,同时也给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涵与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确保党对法治工作的全面领导。

2. 人民至上:法治理论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让人民共享法治的红利。

3. 高效可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强调要将法律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法律的高效可行性,提高法治的实效性。

二、法治中国建设的历程与现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 1978年至1999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法治建设的起步阶段,法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法律制度初步完善。

2. 2000年至2012年:这一阶段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推进阶段,加强了立法工作和司法体制改革,提升了法治的可信度与公信力。

3. 2013年至今:这一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法治中国建设全面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推动制度建设和法治实践取得了新的突破。

三、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与经验1. 领导核心的重要作用:法治中国建设的核心是党中央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指导。

2. 法治理念的普及与推广:通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促进法治观念的普及与推广。

3. 完善法律体系:法治中国建设强调要完善法律体系,确保法律权威性和有效性。

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题集(第5926篇)

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题集(第5926篇)

2019年国家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灵魂,司法机关必须严格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司法机关必须做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相结合,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B、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司法机关必须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将效率摆在第一位,同时兼顾公正C、司法机关为了保障判决的有效执行,应当对当事人实行一站式服务,即谁立案谁审判谁执行D、人民法院为确保审判独立,应当主动拒绝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旁听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A【解析】:①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有机统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A选项正确。

但这里要注意,在程序公正的前提下尽量追求实体公正,让二者达到有机统一。

在法律效果的前提下,尽量追求社会效果,让二者达到有机统一。

②公正和效率有机统一。

但要注意,公正优先,兼顾效率。

B选项错误。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思维之一是“分”,在审判独立制度的框架下,为防止法院恣意妄为,法院的各项职权也要分开,将立案权、审判权、执行权分立,让三者互相监督和制约,以确保司法公正。

C选项错误。

④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不代表人2.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法治国家对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要求。

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必须诚实守信。

下列哪一行为违反了诚实守信原则?A、某县发生煤矿重大安全事故,政府部门通报了相关情况,防止了现场矛盾激化B、某市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承诺给予优惠,因国家政策变化推迟兑现C、某县政府因县内其他民生投资导致资金紧张,未按合同及时支付相关企业的市政工程建设款项D、某区政府经过法定程序对已经公布的城建规划予以变更>>>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答案】:C【解析】:行政法上的诚实守信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诚实,即信息真实。

孙中山先生的法治理念与实践

孙中山先生的法治理念与实践

孙中山先生的法治理念与实践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民主革命家,他对于法治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制度的演进。

本文将探讨孙中山先生对于法治的理念,并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来分析他在推动法治建设方面的贡献。

一、孙中山先生对于法治的理念孙中山先生在其思想体系中高度重视法治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基石,是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以宪政为基础,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的分立,实现权力制衡和限制,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

孙中山先生强调了法律的平等和普遍适用原则。

他主张在法治社会中,所有的公民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种族、宗教等背景都不能成为法律的例外。

孙中山先生认为,只有建立在公正和平等基础上的法律,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孙中山先生的法治实践孙中山在推动法治建设方面,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为中国的法制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将从宪政建设、立法体制和司法改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建设宪政的重要思想。

他认为只有通过制定和实施宪法,才能确保国家的各项事务有章可循、有制度可循。

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框架,其中包括公民权利保障、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等内容,为中国后来的宪政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孙中山先生注重立法体制的建设。

他提出并积极组织了各项立法工作,宣扬法治的重要性。

他倡导依法治国,通过立法来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规范化。

孙中山还倡导了法律教育的开展,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为国家法制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最后,孙中山先生进行了司法改革的重要实践。

他主张彻底改革旧有的司法体制,建立起独立、公正和透明的司法机构。

他规定了法官的选拔和任命程序,设立独立的检察机关,确保了司法机构的自治和独立性。

这些举措为中国的司法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

三、孙中山先生法治理念对中国的影响孙中山先生的法治理念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试复习题0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试复习题01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考试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题:1.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C)。

A.本质特征 B.核心内容 C.本质要求 D.价值追求2.(A)是政法干警必须遵循的政治原则。

A.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群众路线C.坚持依法办事D.坚持实事求是3.(C)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A.有法可依 B.执法为民 C.依法治国 D.违法必纠4.(D)是做好政法工作、实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A.坚持理论联系实际B.坚持实事求是C.文明执法、热情服务D.走群众路线5.勤政守法,执法为民,当前最紧迫的是要(A)A.坚决杜绝乱作为,有效防止不作为B.坚决杜绝本本主义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6.执法为民是(B)的宪法原则在政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B.一切权力属于人民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D.坚持改革开放7.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B)。

A.根本保证 B.价值追求 C.核心内容 D.重要使命8.(D)是防止执法腐败、促进执法公正的一剂良药。

A.秉公执法 B.一切依靠人民C.程序公正D.执法公开9.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民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这就是(A)的重要价值所在。

A.程序公正B.实体公正C.及时高效D.合法合理10.在中国共产党(C)全国代表大会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

A.第十三次B.第十四次C.第十五次D.第十六次11.(A)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A.依法治国 B.执法必严 C.党的领导 D.服务大局1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载入(C),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

A.民法 B.刑法C.宪法D.行政法13.在服务大局的理念中(D )是基础。

A.胸怀大局 B.正确履职C.全局观念 D.立足本职14.在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中,(C)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路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调依法治国,即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依法行政、依法执政。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使法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本方式。

2. 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调党的领导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权,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

3.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倡导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法治既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建设中的体现和落实。

4.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调法治与德治的相互结合。

法治与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要依靠法治手段来规范社会行为,又要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

5. 进一步完善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调进一步完善法治体系。

这包括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法律实施和司法审判的公正性和效果性,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6. 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强调全面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法官和检察官队伍建设,深化依法行政,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路径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倡导依法治国,将法治与德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断完善法治体系,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

这一理念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学中的法治理念与实践

法学中的法治理念与实践

法学中的法治理念与实践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法治的认识和追求也日渐深化。

作为法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法治不仅代表了现代社会的进步,也关乎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法学的角度来探讨法治理念在中国的实践,并分析其对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法治的含义。

法治是一种社会治理的方法和理念,它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实现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目标。

法治追求的是公正、公平、公开、公明的法律环境,通过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适用,来保障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行。

在中国,法治的理念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

首先,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构建了完整的法律体系,使法律得以更好地发挥其约束和引导作用。

例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领域的法律不断完善,为保障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其次,我国加强了法律的执行和监督机制,提高了法治实施的效果和效率。

通过建立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各级司法机构,加大对法律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加了违法成本,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同时,加强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和司法公正的推进,也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心和支持。

另外,我国还积极倡导法治文化,培养全民法治意识。

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自觉保护自己的权益,形成了尊法学法、用法律维护权益的社会风尚。

这无疑为法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和公众支持。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法治在中国的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法律的执行和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些地方官员和执法人员可能因为个人利益或其他原因对法律执行敷衍塞责,影响了法治的实施效果。

其次,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律制度的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

一些领域的法律仍然不完善,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良好的法治环境构建来说是一个挑战。

中国国家安全法的法治理念与实践研究

中国国家安全法的法治理念与实践研究

中国国家安全法的法治理念与实践研究近年来,中国国家安全法的制定和实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基石,保障国家安全的法律体系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法治理念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中国国家安全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法治理念在中国国家安全法中的体现1. 依法管理国家安全中国国家安全法强调依法管理国家安全,这体现了法治理念在国家安全领域中的作用。

法治精神强调以法律作为约束和指导的准则,使行政行为合法合规,保障公民权益。

在中国国家安全法中,依法管理国家安全的原则被贯彻到了各个方面,包括国家安全的立法、实施、监督等环节。

这有助于提高国家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确保国家安全的全面性和持久性。

2.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法治理念在中国国家安全法中还体现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

国家安全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但在保障国家安全的过程中,也必须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

中国国家安全法规定了国家安全管理中的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如为公民提供维权渠道、加强信息保密等措施,有效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中国国家安全法的实践研究1. 安全威胁的法律防范中国国家安全法的实践研究围绕着如何通过法律手段防范和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展开。

这包括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利益,以及应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突发事件的法律预防和应急处置。

通过实践研究,中国国家安全法的法律防范工作逐渐完善,提高了国家的安全防护水平。

2. 国家安全监督与评估中国国家安全法的实践研究还包括国家安全监督与评估工作。

国家安全监督侧重于对国家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国家安全工作的规范和有效进行。

而国家安全评估则是通过对国家安全形势、政策和法规的评估,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通过实践研究,国家安全监督与评估体系逐渐健全,增强了国家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中国国家安全法的发展趋势1. 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国家安全法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总论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司法考试中的地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每年客观题8分,主观简答题20分,已经定型,预计2014年依然保持28分。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复习纲要(一)结构与重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说是整个司法考试性价比最高的学科,只有短短十几页的内容,考核分值却达到28分。

因此,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考生通过司法考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共有6个专题,包括基本理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

客观选择题的8分大致分布如下:首先,每个专题至少一道单选题,共6分,其次,比较重要的依法治国或者执法为民可能增加考核一至两道单项选择题。

卷四简答题的基本落脚点主要在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部分。

(二)学习方法复习方法上,要注意把握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逻辑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髓,其中所蕴含的内容并不仅仅如大家想象般的都只是一些政治性内容,相反,其中蕴含着最新的司法能动理念。

大家在记忆时,应当以司法能动理念为纲,把握住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内在统一关系,统筹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五大方面的内涵及其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甚至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在不违反法律效果的前提下,法律适用者应当积极发挥其能动性,尽量追求法律适用的社会效果。

对于卷四简答题,要注意其时政性。

通观历年简答题,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极强的时政性,考试材料基本都是现任领导关于政法工作的讲话。

题目形式基本都是“结合A谈谈B”。

就主观题而言,参考答案具有正确性和唯一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第一,要注意当年的时政材料,尤其是主要领导的讲话;第二,要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关内容熟练记忆并掌握。

(三)关于真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从08年开考,到2013年,其整个理论体系有一个逐步修正和成熟的过程,并且具有时政性的特点,这就导致其真题及涉及到的知识点的重复率不会太高。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真题不重要。

4 课 建设法治中国复习课件

4 课 建设法治中国复习课件
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 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核心:
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p52.1
4如何建设法治政府?(重点)
(从政府、公民两方面说) ①我国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 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 化。p52 ②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



厉行法治

政府的作用 依法行政
厉行法治的原因 厉行法治的要求
课堂小结
法 政府的作用
凝 聚 法 治 共 识
治 政
我国政府的宗旨 含义
府 建设法治政府 要求
核心
如何落实
厉行法治的内涵
厉 行 厉行法治的要求
对公民的要求
法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 治 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 对全社会的要求
(2)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 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 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P50)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4.2 凝聚法治共识
1.政府的作用?

管理社会


提供社会

公共服务
1.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和工作要求?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
——人民。
2.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党和国家强 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是因为(D ) 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②法治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 的生活预期
③法治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 权利和自由 ④法治能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试论邓小平法制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试论邓小平法制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试论邓小平法制思想【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法制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法制思想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提出了法律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法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等理念。

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要义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法制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法治进程。

在新时代,邓小平法制思想仍具有重要意义,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试论邓小平法制思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法制思想、核心要义、历史渊源、作用、法治建设、启示、新时代、意义、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试论邓小平法制思想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实践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命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目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建设,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总体目标、总体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导理论和行动指南。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和精辟阐述。

邓小平法制思想立足中国国情,汲取中西法治文明的精华,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有力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法治及其实现条件(法治概述)1、法治的核心和精髓是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维护和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2、“法治”优于“人治”,要“法治”不要“人治”的理由:(1)法律是由许多人制定出来的,多数人的判断总比一个人的判断要靠谱;(2)法律全无感情,不会出现偏私;(3)实行法治可以反对特权与专横;(4)法律有稳定性和连续性3、法治社会的基础政治基础:民主政治经济基础:市场经济文化基础:法治文化4、实现法治需要具备精神、实体、技术等一系列条件二、法律互掐怎么办(法律的效力)1、法律的出身与效力位阶宪法——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狭义上的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发布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际条约2、法的效力确认原则宪法至上原则等级系列原则特别法优先原则新法优先原则法律文本优先原则3、我国现行立法的基本原则(教p121)4、中央国家机关的立法权限(教p124)5、法律规范及其构成:适用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6、法律规范的分类:(p130第一段)7、法律冲突的四种类型:不同位阶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同一位阶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不同时期发布的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特别法与普通法之间的冲突8、法律冲突的处理原则(以行政审判为例)对层级冲突:高位阶优于低位阶对新旧冲突:新法优于旧法对于特别冲突: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三、法律如何解释(法律解释)1、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解释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法律的含义以及法律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进行进一步说明的活动。

2、功能:明确法律改良法律发展法律巩固法律3、法律解释的必要性将抽象的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法律事实的必要途径;寻求对法律规范的统一、准确和权威的理解的需要;调节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发展变化之关系的媒介。

4、法律解释的种类正式解释、非正式解释狭义解释、广义解释5、正式解释(主要采用):1、立法2、行政(立法机关自己解释)3、司法(高检高法对法律执行解释)6、法律解释的方法文义解释——抠字眼、查字典、查语法逻辑解释——运用逻辑方法解释,用逻辑的方法,分析法律规范的结构内容、适用范围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求对法律规范的含义做出确定的解释系统解释——把法律动当作整体目的解释——像立法者一样思考,撇开规定讲道理个案中对某规则的解释与适用应当与该法律立法的一般目的保持一致。

也就是从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合理的目的进行的解释。

目的解释包括: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当然解释、历史解释等。

7、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我国立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大各部门委员会以及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凡属于法律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或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解释和这两个机关联合作出的解释司法解释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司法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做的解释。

司法解释分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解释和这两个机关联合作出的解释。

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如果有原则性分歧时,应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

行政解释——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行政解释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对于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体应用问题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规进行的解释。

在我国,行政解释权属于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包括两种情况:(1)对不属于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体运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进行解释;(2)国务院及其主管部门在行使职权时对自己所制定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所进行的解释。

四、法律推理1、法律推理: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2、法律推理的特征:是法律适用中的一种思维活动以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和规则目的是为适应结论提供正当理由3、法律推理的方法:1)形式推理2)演绎推理:一般到特殊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一般模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犯罪的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张三是犯罪者——所以张三会受到法律制裁。

由两个简单判断作前提和一个简单判断作结论组成的演绎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运用三段论,前提必须真实,符合客观实际,否则就推不出正确的结论。

肯定前件式如果要搞四个现代化,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我们要搞四个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如果一个图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四边相等;这个图形四边不相等,所以,它不是正方形。

否定后件式如果蛤蟆真的会治病,那么就能医好自己的脚;现在蛤蟆不能医好自己的脚;所以,蛤蟆说的话纯属吹牛。

肯定后件式只有肥料足,菜才长得好;这块地的菜长得好,所以,这块地肥料足。

否定前件式育种时,只有达到一定的温度,种子才能发芽;这次育种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所以,种子没有发芽。

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有前件就有后件;没有前件就没有后件;有后件就有前件;没有后件就没有前件。

相容的选言推理就是以相容的选言判断进行的推理。

一般用“或者…或者…”连接。

如:【例1】这位博士或者精通英语,或者精通日语。

【例2】他工作没有干好或者是因为能力有限,或者是因为不够认真。

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就是以不相容的选言判断进行的推理。

也可在表达相容选言判断的语句后加上“二者不可得兼”以强调不相容。

一般用“要么…要么…”连接。

如:【例3】武松要么把老虎打死,要么被老虎吃掉。

【例4】这件案子的主犯要么是甲,要么是乙,要么是丙【例5】“你或者升学,或者就业,二者不可得兼。

”。

3)归纳推理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4、辩证推理又称实质推理:当作为推理前提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矛盾的法律命题时,借助于辩证思维从中选择出最佳的命题以解决法律问题。

实质推理的运用应该具备的条件:当法律出现了无明文规定,为了弥补法律的漏洞而运用实质推理,推理的依据或标准是非正式法的渊源,如法理、习惯、公平正义理念等。

当出现了新型案件或疑难案件才能运用实质推理。

处理这些案件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矛盾、相互抵触的法律规则,或者运用现在的法律规则会产生与社会主义理念队里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实质推理来确定法律适用的合理性。

当适用法律规则会违背了现行的立法目的,为了规避不合理法律,法官必须进行充分的说理和论证后运用实质推理。

五、依法行政1、依法行政的含义和基本要求(p137 p139)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务,依法进行管理的活动。

2、行政权的特点:法定性和执行性权威性和国家强制性优益性不可处分性扩张性3、行政组织法律制度:行政机关组织制度行政编制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4、行政行为法律制度(p156)5、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p161)6、法律优先法律保留(p140)7、比例原则(p141)8、法治政府的基本标志(p149)体制方面法制方面机制方面观念方面9、行政行为法律制度(p156)(包括行政处罚)六、公正司法1、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p167)2、中国审判工作的基本制度(p172)3、仲裁的基本原则和制度(p178)司法辅助制度七、反腐倡廉1、腐败概念的界定2、公共权力的滥用行为主体的界定: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国家公职人员、受委托行使国家权力的非国家公职人员)行为方式的界定:滥用国家权力(谋私行为、不作为行为)行为目的界定:谋取私利(为个人、亲属及所属群体谋取利益,包括物质、精神利益)行为结果界定:严重损害国家、人民的利益3、腐败的危害性损害了国家和集体利益破坏了法制和规则秩序,加剧了社会不公削弱了党和国家的威信败坏了社会风气4、腐败产生的原因(p203)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利益诱惑体制漏洞监督不力5、标本兼治建设防腐败体系(p209)八、人权1、马克思主义人权观(p218)2、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的形成(p224)3、中国特色人权理论的主要内容(226)九、守法1、守法的含义:守法也就是法律的遵守,是指人们依照法律规定正确地行使法律权利,切实履行法律义务的活动。

2、守法的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包括具有中国血统而无其他国籍的自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组织除法律特有规定外,在我国境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无国籍人3、守法的内容或范围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即各种制定法,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以及我国参加或同外国缔结的国际条约等。

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各有权机关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针对具体事件所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如人民法院出具的调解书、判决书、执行通知书、裁定书;公安机关的逮捕证、拘捕证、搜查证等4、守法的要求:依法享有权利并行使权力依法承担义务并履行义务5、违法的涵义及构成要件:一切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都称为违法(广义)除违反刑事法律规范以外的其他法律的行为(狭义)6、违法行为的分类违宪行为(犯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经济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7、违法的构成要件必须是违反现行法律规定并应当依法予以追究的行为必须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并造成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必须是行为者有主观过错的行为必须是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主体所实施的行为8、守法教育与违法的预防守法教育是促进全民守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措施守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养成守法的品质预防违法根本方针是综合治理9、法治意识的基本内涵法律意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它是法律文化中属于精神成果的方面。

法治意识则是人们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的法律意识。

(法治心理、法治观念和法治理论)10、培育全民法治意识,使法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