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防和军队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越国防和军队建设

新华社记者王玉山黄书波

第二炮兵由单一核力量向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转变。

青藏高原官兵住上了“水、暖、电、氧”四通的宿舍。

邹小庆摄

遍布各军兵种的院校走出一批批复合型军人。

海军由近岸防御型向近海防卫型转变。

核心阅读

从当年南昌城头几万人的起义队伍到今天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从当年的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到今天机械化、信息化的精良装备,正是在一次次超越自我的历史性跨越中,背负着民族希望的人民军队实现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八一”建军节前夕,让我们走近几代中国军人,倾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受80载伟大跨越。

人才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边行军边识字。

延安抗大,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就是课堂笔记本。

今天,遍布各军兵种的院校走出一批批复合型军人,博士营长、硕士舰长、大学生士兵在军营随处可见。

86岁的老红军夏精才是在长征路上学会写自己名字的。

“连队的文书或指导员写好字,贴在每一个行军战士的背上,行军途中后面的可以看前面的背,一次识一个字,日积月累,识的字越来越多。”

夏精才清楚地记得,最早学会的,是“红”、“军”、“我”等字。

就这样,14岁加入红军的夏精才,在艰难的长征途中,也完成了另一个“长征”――走到黄土高原时,他已经能够读书看报,由一个为吃饱饭而参军的穷孩子变成了一名懂得革命道理的红军士兵。

80年风雨征程,80年天翻地覆。

黎明前,南中国海某海湾。从战舰和战机上,呼啸而出的导弹、炮弹、曳光弹把漆黑的海岸炸得如同白昼。几十辆涂着海洋迷彩的两栖坦克、装甲车和步战车冲出登陆舰,向岸滩扑将而去……

一场现代条件下的登陆演习在近似实战的背景下展开。

当驾驶“001”号战车的陈昌锋冲上岸滩时,他的装甲团已率先为后续登陆部队在“蓝军”阵地上撕开一条长长的口子。

同样是从乡下参军的陈昌锋,如今是海军陆战队某旅旅长。与夏精才这一代老前辈不同的是,这位26年前从苏北阜宁入伍的新一代中国军人,经历过海军指挥学院、陆军指挥学院、空军指挥学院、装甲兵指挥学院和外国指挥学院等5所中外军事院校的深造,是军事学硕士研究生,能驾驶5种型号坦克和装甲车,会操作3种型号的现代火炮。

陆地猛虎、海上蛟龙。陈昌锋仅是中国新一代复合型军人中的一员。

从当年连书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的红军士兵和八路军、新四军战士,到如今驾驭高新技

术装备、角逐军事变革潮头的新一代军人,人的素质的变化如同人民军队的征战历程一样,跨越了千山万水。

虽然战争年代大多数官兵在参军前目不识丁,但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向科学文化进军。

“有没有这样的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红军大学就是这样。他们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一家。”

这是埃德加·斯诺描绘的“红军大学”。

“‘抗大’时,天天背着背包行军,坐着背包上课,一天到晚背包不离身,成了名副其实的‘背包大学’。”老将军张铚秀这样回忆“抗大”岁月。

“毛泽东不仅亲自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还经常授课,《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不朽的名篇就出自他在‘抗大’的讲义。”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从一所所窑洞大学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级将领。从当年的“红大”、“抗大”,到如今的国防大学和遍布各军兵种的指挥和技术院校,伴随着人民军队的历史进程,中国军人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实现了一次次跨越。

据《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显示:全军现有67所院校承担着部队官兵的教育培训,全国有112所普通高等院校承担了国防生的培养任务。

随着全军人才战略工程的推进,懂谋略、善管理、会指挥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正在形成。正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上有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到2006年底,作战部队军级领导班子成员10%有出国留学经历。博士营长、硕士舰长、大学生士兵在今天的军营随处可见。

装备

走上抗日前线时,2/3的八路军战士手中握的是大刀长矛。

开国大典上,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几乎都是从敌人手中缴获,号称“万国牌”。

快速机动的陆军装备体系,海空一体的海军装备体系,空地结合的空军装备体系,核常兼备的地地导弹装备体系……新时期,我军的武器装备在逐步实现国产化的同时不断升级换代。

2007年初,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歼―10飞机公开亮相,引起举世关注――这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斗机装备空军并形成战斗力,标志着中国空军装备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看到这条新闻,居住在武汉的张秀龙老将军十分欣慰:如今的军人,再也不用像我们那样打仗了!

铁匠出身的张秀龙当过一段很尴尬的红军营长:全营200多人只有4支枪!

“我一支手枪,一连连长一支驳壳枪,通信员一支步枪,司号员一支步枪。其他人都拿着梭镖。”今年92岁的张秀龙当时是曾以“两把菜刀闹革命”著称的贺龙手下的一名营长。

有一次部队得胜回来,很多战士的大刀长矛不见了,政委问张秀龙:“刀呢?”张秀龙答:“我有枪还要刀干什么!”看见每个战士都背了三四支枪回来,贺龙笑着说:“真是铁匠,不错!”

武器的极端匮乏并不仅仅存在于红军时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在走上抗日前线时,2/3的人手中握的还是大刀长矛――直到1945年,总数超过90万人的八路军也只有37万支枪,每支枪平均不足20发子弹。

“每个人就3发子弹,打完仗,还要把自己打掉的子弹壳捡回来装药再用。”抗战老战士余新元回忆说,“有时缴获了敌人的汽车,都不知道怎么破坏。”

1949年开国大典时,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几乎都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号称“万国牌”。

“抗美援朝,我用的武器就是缴自日军的‘三八大盖’。”志愿军军歌的词作者麻扶摇当时是炮兵连的一名指导员。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正如当年的一首歌所唱的那样,人民军队就是在这样劣势的装备条件下,一次次战胜国内外强敌的。

武器装备是军事实力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就指出:依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新战术。

从第一辆国产坦克诞生到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装备部队,从第一枚导弹到今天种类齐全、性能先进的导弹系列,从当年的木船小艇到今天一艘艘先进舰艇下海,从歼―5战机到歼―10战机……在一代代国防科研战线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在逐步实现国产化的同时不断升级换代。

“如今,我国已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武器装备体系和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总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陆军装备体系,海空一体、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海军装备体系,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空军装备体系,核常兼备、射程衔接的地地导弹装备体系……从常规武器的长足发展到国防尖端技术的重大突破,三军将士捍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盾牌更加坚固。

训练

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战火纷飞的年代,一系列以劣胜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让“小米加步枪”一次次战胜“飞机加大炮”。

上世纪50年代的正规化训练、60年代的“大比武”、70年代的“三打三防”、80年代的合同战役战术训练、90年代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目标的训练、新世纪新阶段以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目标的训练……和平年代,续写风流。

“师指挥员先后3次推迟发起进攻,致使一梯队攻击部队在敌前沿停留时间达50分钟;师申请上级火力支援,但却没有提供打击的具体时间和区域;个别分队在演习中没有架设电台,而是用对讲机和军用手机进行通信……”

对于参加“确山―2006”演习的济南军区某摩托化步兵师官兵来说,演习导演部在总结讲评会上指出的8大类问题,让他们找到了与未来作战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帮助演习导演部客观分析出这些问题的是“部队演习评估系统”,它通过汇入数十名信息采集员传来的各类数据,运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比较、演算,从而检验出部队整体作战能力,评定部队的演习成绩。

“部队演习评估系统”的运用,是解放军借助高技术手段提升训练水平、实现军事训练转变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军队也一直努力用训练提升战斗力,并创造了一系列以劣胜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早在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遇挫后,朱德、陈毅率起义部队余部在广东韶关犁铺头休整。时任起义军教导队队长的李奇中生前回忆,休整时,朱德指出:“我们人少,枪也少,要想战斗打得赢,就要根据我们的条件,讲求新的战术。”

朱德要求起义军将旧的疏开队形改为梯次配备,以减少密集队伍在接敌运动中受到敌人火力杀伤。这一新的疏开队形在战斗中得到了检验,而国民党军队直到1930年还在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