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老规矩]真实民间故事1:老规矩破不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老规矩]真实民间故事1:老规矩破不

真实民间故事1:老规矩破不得清朝道光年间,山东寿张县城有个“老孙羊肉铺”,老板名叫孙大年,六十多了,大家都叫他孙老伯。

孙老伯为人友善、买卖公道,很受街坊的尊敬。

眼看着自己年纪大了,快干不动屠宰的活儿了,便把在乡下同样开羊肉铺的儿子叫到城里来。

孙老伯老来得子,这个儿子如今二十多岁,长得像头壮牛,脾气火爆,性子耿直,外号孙二楞。

这天,乡下来信说族里有个老人病故了,孙老伯要回去奔丧,于是便把孙二楞叫到身边,交代了一些生意上的事儿,又嘱咐他:“你脾气不好,我走后,遇事千万不要犯浑!”说到这里,他突然郑重起来,“孩子,这个羊肉铺我干了十几年了,因为秉德讲理,才慢慢站稳脚跟。

以后啊,我这间铺子早晚会交给你,可城里和乡下不一样,有些老规矩我们可得守着,千万不可破。

过两天就是县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这些年一直指定由咱们供应祭祀的整羊,你可得记住这个老规矩。


接着,孙老伯便把那个老规矩给孙二楞讲了,孙二楞听后不以为然,孙老伯皱起眉头喝道:“别吊儿郎当的,一定要记住这个老规矩啊!”孙二楞赶紧毕恭毕敬地回道:“知道了,爹,你就放心回乡下老家去吧!”
到了大典这天,孙二楞一早就拉了一只剥好皮的羊来到文庙。

刘教谕从文庙后面的学馆出来后,围着木板车转了一圈,捋着白胡子,意味深长地看着孙二楞说:“今年孙老伯怎么没来?”
孙二楞擦了把汗说:“父亲有事回乡下了,走时吩咐让我把羊送来。

”刘教谕微笑着点了点头:“那就好,那就好!”说完,瞥了一眼孙二楞,轻轻摇了摇头,“这羊太小了,不行!”孙二楞听了,冷冷地回了句:“行吧,你说小,我回去把它分割了照样卖肉,我给你换个大个的整羊就是啦!”说完,拉起木板车就向外走。

刘教谕愕然地看着孙二楞的背影,赶紧追了上去:“唉,我不是那个意思!”可是他一个七十多岁的瘦老头哪能追得上孙二楞这个年轻小伙。

眼瞅着孙二楞拉着木板车健步如飞,刘教谕只好停住脚步,喘着粗气,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怎么这样,难道不知道那条老规矩?”
到了下午,孙二楞果真又拉着一个大点的整羊出现在文庙的院子里。

见刘教谕正和几个老秀才在讲经论道,便大声说:“你上午让我给你送个大点儿的,我晌午饭都没吃,赶着给你宰杀了一头大肥羊。

怎么样,这下总可以收下了吧?”
刘教谕看了一眼旁边的人,又小声地嘟囔起来:“这,这还是有点小啊!”孙二楞气呼呼地反问道:“怎么还嫌小啊,你说多大的才行?”
刘教谕被吓得连退几步。

其中一个老秀才走上前来,拉着孙二楞的衣角,悄声说:“你果真不知道老规矩?”
孙二楞一把甩开那个老秀才的手说:“哼,我怎么不知道。

我父亲走时告诉我了,如果教谕说羊小,就赶紧奉上五两银子。


“没错,一直是这样!”孙二楞身边的另外一个老秀才点了点
头。

孙二楞笑着从口袋里掏出来一锭白银,给刘教谕递了过去。

刘教谕惊魂未定,刚要伸手去取,孙二楞却迅速把手收了回来。

“哈哈,想要银子是吧,逗你玩呢!”孙二楞放声大笑,接着瞪起眼睛气愤地说,“你们这些敲诈勒索的事我见多了,我平生最恨有点权就伸手跟老百姓要钱的官家了!你可以去我们村打听打听,我孙二楞是谁,天不怕地不怕,别说你一个教谕,就是县太爷欺负老百姓,我照样打他个稀巴烂!”
刘教谕听后,又羞又气,一下昏倒在地。

那几个老秀才赶紧去扶刘教谕,口中不住地说:“唉呀,真是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哪!”
“就这条羊了,爱要不要!”孙二楞把那只整羊扔到地上,架起木板车,像一个得胜的将军,吹着口哨走了。

可令孙二楞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直到晌午了,自己的羊肉铺也没有卖出去一块肉。

嘿,这可怪了,难道全城的人都不吃羊肉了不成?
这时,一个经常来买羊肉的老主顾在街上走过,孙二楞赶快跑上去喊住那人,笑着说:“马二嫂,割块羊肉吧,新鲜的,包饺子可好喽!”
谁知平时和气的马二嫂竟然冷若冰霜,没好气地说:“哼,你昨天把刘教谕刘老师傅气倒了,我才不买你的羊呢!”说着就甩手离开了。

远处几个行人也停住脚,对孙二楞指指点点。

孙二楞隐约听一个路人说道:“他就是把刘教谕气病的家伙!”另外一个路人说:“就是,刘教谕被气病了,听说今儿个的祭孔仪式还是别人代替
他的呢。


孙二楞刚想过去问个明白,那些人居然像躲瘟神一般,拔腿就逃。

回到羊肉铺里,孙二楞正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只见父亲气呼呼地背着一个小包袱进了店门,开口便骂道:“你气病刘教谕的事儿,刚才在街上好几个人都截住我,给我讲了。

你呀,闯了大祸了!”
孙二楞不服气地说:“我闯什么大祸了?像他那种勒索老百姓的老家伙,就该羞辱他一番!”
孙老伯气得直跺脚:“你懂个屁,那刘教谕可是寿张县城里的大好人、大善人哪!你可以去问问,咱们这条街上,哪家老商铺没有专门给刘教谕设着条老规矩?像牛记菜铺、王记面店,只要是刘教谕家人来买,一律成本价。

他们家穷,从来没有买过羊肉吃,十几年的老规矩了,祭孔前一天送整羊时,只要他说羊小,我就心有默契地给他五两银子。

要知道,在我来寿张县之前,另外一家羊肉铺也是按这个规矩办事哩!”
“这是什么规矩,真是太可笑了!”孙二楞嗤之以鼻。

孙老伯拉起儿子的手说:“走,我现在就带你到刘教谕的家里看看,你就知道这是什么规矩了!”
孙二楞在父亲的扯拽下,来到东关大街一处破旧的院落外面,还没进院子,就听到里面传来一阵孩子们的读书声。

孙老伯说:“这都是请不起私塾先生的穷人家孩子,刘教谕不要一分钱教他们识字,有些孩子填不饱肚子,他还管饭哩!唉,刘教谕虽然是个小官儿,可是个清贫的官,县衙里给他发的那点奉
银,哪里够平时用度的哟!”
孙二楞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是我误会刘教谕了呀。


孙老伯又接着说:“刘教谕是个读书人,是个要脸面的人,他哪会直接收受乡邻的接济。

送羊时的那个规矩,本是全省教谕们在祭孔时的惯例,毕竟说出去不好听,刘老先生也是鼓足勇气才说出来的呀。


孙二楞后悔得直敲自己的脑袋壳:“我这就去向刘教谕赔罪!”
他刚进堂屋门,就看见刘教谕躺在一张简陋的床上,一个老太太正指着他埋怨:“你说咱们整个山东省,祭孔后的那只整羊哪里不是归教谕享用!羊倒是真归你了,可你却总不舍得吃,让人整个拉到街市上去卖掉,说什么换些银子给孩子们扯布做衣服。

你是个大好人,可咱孙儿孙女想吃块羊肉咋就那么难!”
孙老伯刚要拉孙二楞,却见孙二楞转身欲走,孙老伯厉声问:“你个浑小子,干啥去?”
孙二楞大步流星,一边走一边高声回道:“我先去咱店里割块羊肉,再脱了衣服背着荆条来给刘老先生请罪……”
真实民间故事2:牡丹传说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

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

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

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

玉女年芳十八。

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
尤其是绣的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

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

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

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己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

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

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金黄牡丹”的传说
在云南省大理的洱海边,有座美丽的山,名叫点苍山。

在这深山之中,生长着一种世界著名的金黄牡丹,不仅色如黄金,而且形似元宝,非常惹人喜欢。

据当地的白族兄弟讲,它是由金子变成的。

这里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元朝末年,山中常闹土匪。

一位当地的白族老汉以卖柴为生,一天进山砍柴遭土匪绑架,并放出风来,限其家人三日之内,带上黄金百两,进山来赎,期限一过性命难保。

老汉家中只有一个相依为命的独生女阿青,她闻讯后十分伤心。

家中贫寒如洗,哪有金银?异常聪颖的她转念一想,有了主意。

第三天,她只身带了一袋染了金色的石块和一把利剑上山。

土匪们见是一年青貌美的的柔弱女子,眼都看直了,哪曾防备?她把金色的石块抛在地上,地匪们蜂拥来抢,她乘机一剑杀了土匪头目,其余人顿作鸟兽散。

阿青救出了父亲,两人下山不题。

后来,就在她抛“金“之地,长出了金黄牡丹。

“紫斑牡丹”的传说
明末,有位清贫之士,学识渊博,且擅长琴棋书画,只因看破“红尘“,拒官避世,削发为僧,隐居于太白山白云寺,法号
“释易寿“。

此寺依山傍水,景色秀丽,院内广植牡丹花草。

易寿在寺院中除日勤于佛事外,闲暇之时,几乎都用来研墨作画。

他尤善画牡丹,所作之画,细腻逼真,宛若天成。

凡观者,无不拍手叫绝。

易寿作画的名声很快传遍方圆百里,求画者络绎不绝。

一年春日,谷雨前后,牡丹争相竞开,引得八方善男信女前来朝山拜佛观花,以图富贵,吉祥,安康。

这日午后,易寿正在院中对着牡丹作画,忽听院前人声嘈杂,抬头望去,远处有几个庄丁打扮的人,簇拥一位富贵之相的“胖子“。

大摇大摆向这边走来。

走到近处,方看清是当地有名恶霸“王大癞“,此人一向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王大癞“走到易寿跟前,见其一手好画,垂涎三尺,急待得到,便唆使庄丁上前索取。

易寿何等人格,岂能与“王大癞“为伍,当下拒绝。

“王大癞“恼羞成怒,硬逼其交画一幅,易寿毫不示弱,将画撕烂,将毛笔投入砚台中,愤然而去。

“王大癞“见围观的人们群情激愤,无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去。

谁知,从那砚台内溅出的笔墨,正好落在附近几棵牡丹的花瓣上,又顺着花瓣流至花瓣基部,凝结成块块紫斑。

以后,每年花开时节,人们到此,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花上的紫斑,由是称其为“紫斑牡丹”。

"枯枝牡丹"的传说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有位姓卞的将军率部途经洛阳,时令正值隆冬季节,满眼百草枯黄,千树凋零的凄凉景象。

将军急欲催马征程,马鞭折断,便顺手在路旁撇了一段枯枝,打马向东而去。

几经转战,一天他率部来到江苏省盐城的便仓镇,己是人困马乏,亟待休整。

将军下马,环顾四周,将权作马鞭的枯枝
插入地下,以令所部在此安营扎寨。

翌年的春天,那段插入地下的枯枝竟抽出了嫩芽,展出了新叶,随着谷雨过后,又神奇地开出了鲜艳美丽的花朵。

当地百姓闻得此事,从方圆百里纷纷赶来观花烧香。

经药农辨认,方知是一株牡丹。

人们奔走相告:"大宋有望,大宋有望。

"并将此牡丹呼称为"枯枝牡丹"。

后来,当地人捐款筑台,兴建了"枯枝牡丹园",将此牡丹供奉其中。

"刘师阁"的传说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

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

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

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

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家,洁身自好之意。

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

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重瓣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

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

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

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省天彭,山东荷泽等,芳香远播。

"万卷书"的传说
明代,安徽亳州有个书生,名叫欧阳搏云,字苦书。

本是出生在官宦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

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
祖,哪知连年落榜。

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招天地之神。

" 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不止。

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

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

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来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

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

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歹刘黄"的传说
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姓刘名丹亭。

他自小爱花如痴,种花成癖,在百花之中,尤好牡丹,院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和牡丹。

然而正因为他花种得特别好,常遭顽童袭骚。

他非常生气,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轻者罚劳作一晌,重则打板数下。

因此,当地顽童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歹刘"。

这样渐渐传开,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

说起"歹刘"的种花技艺确实不凡,他种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艳品种多。

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黄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超过"姚黄",众乡邻惊叹,富贵人家以金银相求。

当时黄色牡丹十分稀少,他便大量繁殖,一时远近争相栽种,成为一种时尚。

以后,人们将这种花命名为"歹刘黄",这品名被载入书中,流传下来。

为那样鸡嘴尖、鸭嘴扁、鹅脑壳上有个疱?提起来还要从雷公和张古老的故事摆起。

雷公和张古老是弟兄,雷公是哥,张古老是弟。

两兄弟因为脾气合不来,分了家。

雷公丈着自己是哥,霸道得很,天上地下
的他全想要,只分给张古老一只狗。

张古老不干,因为狗不会犁田。

他提出来样样不要都可以,牛一定要分给他,好犁田犁地盘庄稼。

雷公一听就发火,楞眉鼓眼地说:“你要牛也可以,不过,我们两个来比比本事,谁本事大,牛就归他。

”张古老笑咪咪地答道:“哥,要得嘛,你看比哪样好。

”雷公万不料张古老敢跟他比本事,嘴里不说心里想:这天底下还没得哪个搞得赢我雷公呢。

便说道:“你是兄弟,比哪样由你提,免得二天人家讲我当哥的欺负你。


张古老把周围团转一看,说:“我提就我提,哪个跺得动前边那座石头砌的通天桥,就算哪个赢。

”雷公说:“要得,是你先跺?我先跺?”张古老说:“你是哥,当然你先跺罗。

”雷公大摇大摆地走到桥中间,正要跺。

这时,只听张古老喊了一声:“哥,慢点,先等一下,我马上就来。

”说完飞快地跑到屋当头草树上,抓了只麻雀放在荷包头,赶了回来。

比试开始,雷公随倒用劲,把脚一跺一松,跺得石桥一闪一闪,跺了几下,得意洋洋地走下桥来,歪着头用眼瞟着张古老。

张古老不慌不忙地走上石桥,对着雷公喊道:“哥,你听好了。

我把丑话说到前头,万一跺断了桥,你上不了天莫怪我啊。

”接着他毫不费神地用脚尖一点一点,点一下,手在荷包头捏一下,捏得麻雀叽叽喳喳叫。

他连点三脚,麻雀连叫三次。

雷公脸都吓白了,说:“兄弟快莫跺了!莫跺了!桥遭你跺得叽叽喳喳叫,再跺就要断了,算你赢了好不好。

”等张古老下得桥来,雷公却走过了桥,站在桥那边对张古老说:“那牛,你单人独手的难得招呼,还是我拿去喂。

你几时要用,几时来借。

”张古老虽然比本事比赢了,牛还
是被雷公霸占去了。

春天来了,张古老跑到雷公那里去借牛,好话说了几大挑才把牛借来,限定三天就还。

张古老越想越生气。

借自己的牛,看人家的嘴脸,干脆大家都莫要。

他一气之下把牛杀吃了。

到了第三天,张古老把牛尾巴栽进田里,又跑去找雷公,隔老远就喊:“哥呵,怪罗!你那牛钻烂泥田了,我拉都拉不住。


雷公一听,争得连铁锤钻子都忘了拿,慌慌张张地跟着张古老来到田边。

一看,牛果然不见了,只见烂泥田里还剩半截尾巴。

张古老催着说:“哥,你还不快点扯,慢了只怕连尾巴都抓不到了。

”雷公慌得也不管泥脚深浅了,几大步踩进田里,伸出右脚,用脚大拇指和二拇指夹住牛尾巴,便猛劲往上一扯,只见他往后一坐,来了个仰面朝天,倒在田头,整得一身烂泥。

他一看牛尾巴,气虎虎地说:“哼,别个借牛犁田,你借牛来杀吃,三天之后,我不来劈你天都不答应。

”说完,怒气冲冲地走了。

张古老回到家里,连夜剥桐子,第二天把桐子榨成油,接着又架起大锅来熬桐油胶。

第三天天麻麻亮,他爬上房子把桐油胶淋在瓦上。

等他下房进屋,雷公已经提着铁锤钢钻来了。

他前脚才踩上瓦,被桐油胶一滑,便一翻*从房子上滚下来,滚进了后阳沟里,铁锤钻子掉在一边。

张古老眼疾手快,顺手捞起背柴用的柴码*,把雷公*住,捉来关到铁笼笼里头,上了锁。

又到屋后草树上,扯了几大捆草来到铁笼边。

说:“哥,你是难得接来的客,这回你可要多住几天。

顺便也请你帮我搓点索索,几时搓满这铁笼笼,几时我送你回去。


说完,就走进后园栽葫芦瓜去了。

这瓜子落地就生,见风就长,一天牵藤,两天上架,三天就结瓜。

雷公在笼里头搓索索,搓了一天又一天,搓得一点,张古老就从铁栏杆里往外拖一点,搓去搓来总是搓不满。

一连三天,搓得雷公鬼火冒。

他把索子一丢,在笼子里转来转去,翻上倒下,站不是,坐不是,毛焦火辣的。

人个娃娃过路,看到他那副样子,喊道:“你们快来看罗,好看得很。

”雷公听了,连哄带诓地说:“你去找个铁锤来,我玩个还要好看的送你看。

”那小孩听说还有好看的,便跑进张古老家堂屋,把放在桌上的铁锤拿来了。

雷公接过锤,眼睛几眨就是几道火闪,扯得飞亮,接着一炸雷把笼子劈开了,他提起铁锤屋前屋后团团转,到处寻找张古老算帐。

这时,张古老正钻进葫芦瓜里掏瓜瓤,雷公当然看不见他了。

雷公找来找去找不着,恨恨地说:“哼,你躲得过初一。

躲不过十五。

这回回去我放水来淹。

看你还往哪里跑。

”说罢,拿起草索的一头就走了。

雷公回到天上,把草索住天门柱上一拴,来到天河边,把天河打开了一个缺口,只听天河水“哗啦啦”地住下倒,眨眼间山坡滚水,平地起浪,淹没了田地,卷走了房屋。

大雨一直下了七天七夜,直涨到天水相连,一望无边,他才关了天河,断了雨脚。

雷公只为了要整他兄弟张古老,全不管人间的死活,放洪水淹了天下。

第八天早晨,他老是担心着张古老心计多,不知淹死没淹死,便打发鹅去看看。

鹅听到吩咐,张开翅膀,一路拍拍打打地扑进水里,放了一连,看见张古老坐在切开了的葫芦里,在浪上一漂一漂的,赶紧
回来跟雷公讲。

雷公听了,硬说是鹅在扯谎,顺手就是一磕,把鹅头上敲起了个大疱疱,痛得它“啊,啊”地叫唤,直到现在鹅头上那疱都还没散。

雷公又派鸭子去看张古老还在不在。

鸭子听吩咐,摇摇摆摆地晃着头踩进水去,游了一阵,看见张古老坐在葫芦里,用手划呀划的,连忙跑回来跟雷公讲。

雷公听了,硬说鸭子欺骗他,气得他一脚就跺在鸭子嘴巴上,把嘴都跺扁了。

鸭子痛得“妈呀,呀,呀!”地哭,声气都哭哑了。

直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

雷公又把公鸡喊来,叫它去看看。

鸡不会凫水,怎么办?它一翅飞上屋顶,昂头挺胸地东瞧瞧,西望望,南看看,北瞅瞅,颈子越伸越长,它“啊”的一声还没喊出来,就赶忙用翅膀把嘴捂住了。

原来他看见张古老坐在葫芦里收草索,收得那葫芦慢慢地正向南天门移拢来。

它一翅飞下屋顶,慌慌忙忙地向雷公走去。

但一想起鸭嘴鹅脑壳,吓得伸一脚,缩一脚,走一脚,站一脚,打着主意朝前去。

来到雷公身边低声低气地喊道:“雷公公呀雷公公,我站得高看得远,东南西北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