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开封高中物理组毛广文
内容摘要: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正确认识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注重教材研究,促进教学改革;研究学生,注重循序渐进;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初中物理、思维方法、衔接、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与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中出现的台阶外,初高中物理教师之间相互不了解,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不清楚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高中物理教师也不了解初中物理课程的设置与特点。
同时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往往来自不同的学校,他们对物理知识与方法的掌握参差不齐,且他们面临着学习环境、身心状况、教材内容及学习方法的改变。
高中物理课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从定性思维到定量思维的飞跃;从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的过渡;从单纯的算术、代数方法到函数、图象、矢量运算、极值等各种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的变化。
这些问题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不适应的,要有一个过渡期。
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老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为高中输送人才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因此,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是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必须重视和要研究的问题。
学生学习高一物理产生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一、正确认识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 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一般都是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简单的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接受;
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
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虽然其内容也是力、热、光、电等,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学生接受难度大。
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使学生感到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基础课程。
”因此初中物理比高中物理更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中考对初中物理的教学要求也有许多不利于初、高中特理衔接的地方。
如:初中物理中考不要求:长度测量、大气压、光学、热学、声学、分子动理论、内能、无线电通信常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杠杆平衡、功、功能、势能、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等等。
以上许多内容是高中物理中要继续学习的内容,由于中考不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大打折扣。
初中物理要求授课课生动有趣,避免在概念的严密性上做文章,不在枝节问题上纠缠,尽量避免繁杂的推理和演算,这些和高中物理的要求不同。
初中物理教师和学生在平常教与学中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有侧重点,而把问题“无意”间留给了高一物理教师,这是造成初、高中物理衔接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初中物理教材的难度降低幅度较大,高中教材虽然也有所调整,但由于受高考等客观因素的牵制,在实际教学中,难度降不下来,因而反使高、初中之间的“台阶”加高了。
2.初、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梯度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
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但由于知识所限,学生在初中学到的不少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与不严密性的,然而这些知识有时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甚至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感性认识往往顽固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尽管他们经过了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但并没有真正排除这些错误的认识,随着时间的迁移,正确的东西遗忘了,错误的认识又会重新抬头。
例如,初中时已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到了高一,“力是维持物质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认识又会顽强的表现出来。
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的问题。
这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比较简单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假设、分析、推理、论证等高一级的思维形式。
为了对较复杂的问题进行剖析,常需要建立一些变化的中间过程和理想化模型,这就需要具有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3.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的梯度
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不突出,但到高中物理教学中却已经成为能否处理各种实际问题至关重要的手段了。
初中物理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算术法,仅有少量的代数和几何常识。
可以说学生的数学知识,用来处理物理问题是绰绰有余的。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
(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如: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2)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
如运动学中就常用到s-t图象和v-t图象。
虽然图象表述比较形象直观,但在初中很少用到,学生对此一时很难适应。
如果要求学生利用图象来推导公式、证明结论或运用解题等,他们就会感到困难重重难以入手。
(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这是学生进入高中首先遇到的三大难点之一。
从标量到矢量是学生对自然界量的认识在质上的一次大飞跃。
对于已接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这个跨度非常大,l+l=2,1-1=0,1< 2,“天经地义”,现在突然变了,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合可能等于0,而两个大小为1的矢量差反而可能等于2,-2m/s的速度比lm/s大,学生难以接受。
(4)高中力学问题的解决要大量运用三角函数,直角坐标系,相似三角形,代数联立方程,二次函数,图象等数学知识。
由于初中数学教学或说高一数学教学不能和高中物理教学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同步,加上初中教学造成学生不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对于高一新生感到学习高中物理既生疏又困难。
(5) 在物理学中,相同形式的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不同的物理意义,如不能深入理解数学表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就有可能因数学形式而掩盖物质理本质,例如,振动图线和波动图线,学生往往就难以理解两者物理含义在本质上的差别.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不注意认识数学形式受具体物理条件的制约,而忙于
做大量的计算性难题,就易造成乱套公式,“依样画葫芦”的思维定势。
其次在应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教学要求上对高中学生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能根据具体物理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作出物理结论;要求学会运用几何图形和函数图象表述、分析、处理问题。
但初中学生升人高一时,无论在掌握的数学知识量上,还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物理所需,例如:在运动学中用v-t图象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斜率概念;在运动和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而学生却只学过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定义,一般三角函数定义和最简单的三角公式都还没有学,学科知识之间的不衔接也增大了高一物理教学的难度。
4.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梯度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没问题。
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
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
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
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5.心理状态的梯度
由初中进入高中,学生刚经过紧张的升学考试,而距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还有三年之久,不少学生存在“休整”一下心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上出现松驰、疲软的现象。
另一方面,学生听自己的兄姐或学长讲,高中物理难学,因而还未开始学习高中物理,就已对高中物理存在畏惧心理,首先在心理上打了败仗。
从而在心理状态方面也应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二、顺利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途径
要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就得研究初高中教材、学生,开展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以为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以解决“衔接”问题
1、注重教材研究,促进教学改革,是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坚实基础
(1).研究初中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高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及标高,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了解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了哪些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知道学生学习物理的水平。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
例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程等。
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加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顺应新知识的特点,辨析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指导学生掌握建立坐标系选取正方向,然后再列运动学方程的研究方法,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方法来调整、替代原有的认知结构,避免人为的“走弯路”加高学习物理的台阶。
(2 )研究中学物理教材,结合实际研究教法
认真研究高一教材,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教材顺序。
如物体的受力分析这一节内容在第三册选修课本中,而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一乃至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
所以把物体的受力分析移至高一先给学生补上,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扫除障碍,使学生的学生得以顺利进行。
近年来,为减轻初中生的负担,初中教学大纲也在删减教学内容和难度,作为高一物理老师,应准确了解这一情况,以便在必要的时候补缺补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同时应了解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了解其物理基础,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高一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
例如在学习力的合成时,先复习初中学过的力的合成的知识,再提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由于初中只对同一直线上的力作要求,而对互成角度的力无法求解,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2.研究学生,注重循序渐进,是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基本方法
(1)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
初高中物理由于多方面存在差异,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学生来说,宜于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帮助学生熟悉高中的教与学的方法,便于学生接受、掌握新概念,排除他们的畏难心理,使他们能够打牢基础,顺利步入高中物理的殿堂。
在教学中切忌有一步到位的思想。
例如在讲“加速度”概念时,只讲直线运动的情况,不追求概念的完善性,这样虽然学生对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矢量关系不能全面认识,但却大大降低了难度,等到学习“曲线运动”时再进一步深化加速度概念,这样逐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分散了难点,学生比较易于接受。
2、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
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
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如讲到“万有引力作用下天体运动”,万有引力是看不见,也很玄,而且对那么大空间的运动也很生疏,学生对用轻绳拉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比较熟悉,让他们将二者对比分析,这样对天体运动的情景就容易想象了。
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直观教学除了一些生活实例,实验外,还要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得当,能够取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需要的课件可以从自己制作,学校也有现成的光盘,还可以从网上下载等多方面的途径获得。
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使物理课上得生动活泼。
降低了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台阶问题。
(3)加强基础训练,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强,分析、回答问题时逻辑性、条理性较差,学生习惯于初中的算术法解题,而不善于运用代数法解题,往往只会记死公式,对公式应用的条件,范围不太注意,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例如,在学习“匀变速运动规律”后,学生对速度,位移,加速度等物理量的矢量认识不够,在应用时只带数值,不注意这些量是有方向的,设计这样一道题: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为4m/s,经1秒后速度大小为10m/s求这1秒内物体发生的位移是多少?学生大多数只得出了7米而没有得到3米这个答案;又如一辆在平直公路上以10米/秒匀速行驶的汽车,发现正前方有一障碍物后,立即刹车,刹车的加速度为2米/秒,求经8秒后汽车的位移,不少学生就死套公式:s=v0t+ at2 ,结果得出错误答案 s=16米。
其实汽车的运动时间根本没有8秒,而是5秒钟就停止了,所以t是不能用8秒代入的。
学生习惯于初中的套公式型的定向思维,我们就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去上当,由此训练学生多因素、全面地考虑问题,从而扭转他们的定向思维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和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要作必要的复习与讲解。
在进行例题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清楚物理过程,也要对数学运算作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演析,还可适当复习或补充三角知识(如反三角的表示、倍角公式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至于要应用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的培养,可以在力学中择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
在第二章的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图象,应讲清物理意义,详加分析,细加讨论,反复练习,让学生揣摩、体会几何图象在物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3、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是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在于不会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实际的物理问题。
因此,要想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物理学的主要方法有:猜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整体法、隔离法、物理模型法、等效代替法、数理结合法、比值定义法、假设法、类比法等等。
这些方法往往渗透在整个初、高中物理知识当中,这就要求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教材中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都要明确地强调出来,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并引导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应用这种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其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
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应遵循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根据初高中学生思维尚未成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掌握研究物理的思维方法。
(1).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科学抽象法。
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高中教材中,要建立大量的物理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核式结构”等都是理想模型,还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如“匀速直线运动”、“简谐振动”、“等压变化”、“绝热变化”、……这就要求在初中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到,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对于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这种方法的自觉性。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处理较复杂的物理问题时采用的具体分析、合理简化、科学抽象的方法,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免学习进入高一物理,接触到理想模型时感到陌生,或认为是凭空想象的。
初中教材虽然没有讲什么是物理模型和理想化过程,但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这种方法。
理想实验也是物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
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
如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
初中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惯性定律发现的历史,关键是使学生懂得逻辑推理和理想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对感性材料的深加工——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法。
它对学习和研究物理学有重要作用。
许多定律和公式都是运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
初中教学强调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归纳为规律。
因为初中生的思维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材料作支持。
高中生的思维虽属于理论型,但对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理解上,仍需借助于一些经验型思维或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更高层次的转化,来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
这种转化在高一年段表现尤为突出。
所以,高中教学仍要借助观察实验,但有时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而得出结论,然后用实验来检验。
因此,在高、初中不同阶段的教学,均要重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跟已知的理性知识相类比——类比法。
类比推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之一,它能帮助从已知事物的有关理论建立假说去说明新事物;用某些已知的属性来说明未知的属性,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们容易理解。
初中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熟悉并运用类比法,高中教学时则应根据学生已经熟悉的类比法,借鉴初中教学的做法,来处理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例如,把电场类比于重力场、电势差类比于高度差、电势能类比于重力势能,就比较容易突破“电势差”与“电势能”两个难点教学。
同样,电容器的电容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若把电容器跟盛水的直筒容器比较,水量相当于电量,水深相当于电势差。
不同的直筒容器使它们的水面升高1厘米所需的水量不同,这与使不同的电容器电势差增加1伏所需的电量不同相类似。
这个比喻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电容的含义。
中学生的思维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初、高中阶段各有其典型的思维特征,而其特征并非截然分开的,高一阶段蕴含大量初中阶段的思维特点,初三阶段产生高中阶段的思维特点。
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有预见性,高中物理教学要注意连续性。
4、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是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关键
(1)加强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方法
在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强调:“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
《高考说明》也强调: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
可见,对高中生来说,加强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