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学在中国

变态反应学在中国

张宏誉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

变态反应(allergy)一词是克莱门斯·冯·皮尔凯(Clemens von Pirquet)于1906年首先提出的,希腊文中allos意为变化,ergon意为反应,allergy意为“变化了的反应”,当时并未涉及免疫学机制。20世纪30年代我国将allergy 译为变态反应,沿用至今,港台地区以及新加坡等使用汉语的国家则称为过敏反应。国内权威著作称变态反应(Allergy)和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同义语,目前我们将变态反应一词定位在学术方面,过敏反应多用于临床方面。

花粉症敲开了中国现代医学大门

花粉症旧称枯草热,是北美重要的变态反应疾病,多由豚草花粉所致,因为内地没有豚草,许多人就认为中国没有花粉症。20世纪中叶北京协和医院发现每年8、9月都有一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经深入研究发现是由蒿属花粉所致,从此阐明了中国枯草热的病因,后来又发现葎草花粉也是重要的变应原,春季致敏花粉主要是柏、桦、白腊、梧桐、臭椿等树木花粉。

变态反应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我国学者早在半世纪前就指出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有密切的关系,变应性鼻炎如不经过恰当的治疗多数会变成哮喘,预防哮喘要从变应性鼻炎入手。

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的诊疗范围已从花粉症、哮喘扩大到多病种,包括变应性鼻炎(常年性和季节性)、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性、阿司匹林性、职业性、运动性)、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急慢性荨麻疹、异位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药物变态反应、食物变态反应、严重变态反应等。随着科学的发展,某些不属于I型变态反应的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肺泡炎也逐渐纳入业务范围。

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变态反应学的摇篮

北京协和医院早在1939年就开设过变态反应门诊。两年后因战事停办。1956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变态反应科,经逐年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

是国内变态反应学医疗、教学、科研中心之一。

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包括(1)本科生教学;在八年制北京协和医院本科生教学中开设变态反应学,为必修科目;(2)研究生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多种继续教育形式:接受全国各地的进修生,从1981年开始举办变态反应专业学习班,至今已举办了34届,学员近1000人;(4)濒繁的国际交流:近年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的许多国家知名专家来我国讲学,我们也选用年轻医师到国外学习,目前全国各省市都有了变态反应学专业医师,从业人员约2000余人。我本人就是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我之所以能踏上变态反应学之路,首先要感谢导师张庆松教授以及文昭明教授、顾瑞金教授、乔善老师,还有所有和我并肩战斗的同事们。

全国各地的专家为我国变态反应学的发展也立下不小功勋,上海的汪敏刚教授、广州的赖乃揆教授、南京的殷明德教授、青岛的鹿道温教授、天津的庞立教授、北京的陈育智教授、马圣青教授和李春海教授都曾是学组的成员。现在他们都年事已高,早已退休,有的已经辞世,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对我国变态反应学的贡献。

赖乃揆教授逝世后,由许已平接任本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许教授知识渊博,有坚实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经验,且为人谦和、工作踏实,全力支持分会主任委员的工作,在变态反应学享有很高的声誉。

值得庆幸的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变态反应学专家,他们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们热心学会工作,是本学会的后备力量。

目前变态反应学从业人员由以下专业构成:耳鼻咽喉科(约占30%):以变应性鼻炎为主:呼吸内科(约占25%)以哮喘、过敏性肺泡炎为主:皮肤科(约占30%):急慢性荨麻疹、异位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小儿科(约占15%):儿童变态反应病的诊治。有些国内大型综合性医院还建立了变态反应专科,主要从事该领域各种变态反应病的研究及某些罕见病、疑难病的临床诊治。

我国变态反应学的学术组织

早在1986年我国就成立了变态反应学组,当时录属于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会,随着科学的发展,经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的批准,于2001年

5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在大家的支持下,学会每年都组织大型学术活动,并于WAO、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及免疫学学会合作两度召开了国际学术高峰论坛。

此外,已成立地方性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的省市有上海、天津、广州、西安、武汉、辽宁、黑龙江、河南、南京、山东、河北等,特别是在2007---2008年期,各地方专业委员会的活动空前活跃,许多地方都召开了学术会议,有的正式成立了委员会,有的进行了换届改选。

200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办的《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正式创刊。

我国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

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978年北京协和医院对北京地区6563人进行了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的调查,结果显示约37.7%的被查者曾患过变态反应性疾病,近期一项全国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正在筹划中。

以往调查显示,皮肤变态反应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占主要地位;哮喘的发病率国内报道较多,约2%~~3%;新疆地区花粉症主要发生在汉族,当地维族花粉患者较少。

我国变应原研究现状

变应原是变态反应学的核心,没有变应原就无法进行特异性诊断和特异性治疗。在我国,变应原的研究一直倍受关注,主要有三个方面:(1)调查研究:如花粉和真菌的调查;(2)应用研究:开发诊断用和治疗用变应原;(3)变应原理论研究;变应原的分离和纯化,重组变应原以及变应原的标准化研究。由于变应原有明显的地域性,为此必须要对我国变应原进行调查研究。

在叶世泰、乔.善等老一辈专家的主持下,由北京协和医院和医院牵头进行了花粉和真菌调查:

花粉调查

1984年开始进行全国性花粉调查,历时3年,有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宁夏、山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

广西28个省市自治区参与,共设立了79个观测点。根据各地的调查结果,获得了当地每个月份的花粉种类和数目。

由于生态环境和气象因素的影响,每年花粉的流行规律不尽相同,因此花粉调查应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几十年来北京协和医院一直坚持进行花粉监测,取得了许多宝贵的质料,何海娟等发现1983—1986年北京城区大气中蒿属花粉平均浓度为45920,而1999-2007年为49436,两者大致相似,但律草花粉平均浓度分别为14306和31622,显示近年来律草的含量明显升高,这可能与北京市面积拆迁,律草蔓延有关。北京城区早年的花粉调查显示秋季花粉明显多于春季花粉,随着城市绿化工作的发展,近年来春季花粉已明显高于秋季花粉。

我国地域广阔,许多地区从来没有进行过花粉调查,当地的主要致敏花粉仍然是个谜,所以希望这些地区尽早开展花粉调查;对已进行过花粉调查的地区,因目前距第一次全国性花粉调查已有20多年,建议再次进行调查。

在花粉调查的方法学方面,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大进步,过去通用的是重力沉降法,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在Durham采样器的基础上设计了采样器,为花粉调查提供了简单、实用、符合国情的实验工具,立下不朽功勋,但由于此方法不能检测出花粉的浓度,已逐步被容量法取代。国外现在通用的是旋转定量收集法和抽气收集法,这两种方法应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进行花粉采样,可较为准确的测出每立方米空气中的花粉含量,建议今后的花粉调查采用新的采样方法。

真菌调查

1988开始进行全国真菌调查,有65个单位参加,历时5年,同过调查明确了当地的主要致敏真菌。我国幅员广阔,南北方真菌相差悬殊,但致敏真菌的种类大致相同,均为链格孢(A.alternata)和芽枝菌(C.herbarum)。通过此次调查加深了业内对真菌致敏的认识,例如每年6月中旬,华北地区麦收时有很多农打谷场尘过敏,是典型的真菌变态反应的表现。

尘螨

上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发现了尘螨是重要的吸入物变应原,从而揭开了尘土致敏之谜,此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对尘螨过敏的热潮。我国学者也开始对尘螨进行研究,经多位专家的潜心研究,目前我国已解决了尘螨的纯培养问题,并可以制备出浸出液供临床使用。在此基础上还进行了尘螨分离和纯化的研

究。近年来国外产品也纷纷进入我国,然因价格昂贵,妨碍了其广泛应用。尘螨致敏是本学科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国南方温暖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尘螨的繁殖,尘螨变态反应的问题非常严重;我国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不利于尘螨生存,尘螨变态反应的问题比南方要轻。陈育智等报告上海儿童哮喘的发病率为3.34%、北京为2.01%、拉萨和西宁为0.52%和0.12%,这可能与南方螨多西北螨少有关,近年来大城市里新建了许多密封式建筑,大量铺设地毯以及空调和供暖系统等,无疑使尘螨变态反应问题越来越严重。

宠物

上世纪50、60年代饲养宠物者少,宠物变态反应者甚为少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饲养宠物者越来越多,以北京为例,居民饲养猫、狗者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市已有猫狗数百万余只,对宠物过敏者也逐年增多,通过皮肤试验和特异性IgE测定,对宠物变态反应者进行诊断,许多宠物过敏者脱离与宠物接触后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通过对宠物变态反应的研究,可突显本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食物变应原

重要食物变应原依次排序为:(1)牛奶:奶制品可引起严重变态反应,致死者屡见不鲜,是我国重要的食物变态反应;(2)鸡蛋:蛋类也是重要的变应原,可以引起严重变态反应。国外对鸡蛋变态反应者较牛奶多;(3)坚果:核桃、榛子、杏仁、腰果、开心果、坚果引起的严重变态反应颇为常见;(4)油料作物:花生、大豆、芝麻;(5)海鲜食品:鱼、虾、蟹;(6)水果:桃、梨、苹果、荔枝、芒果、菠萝等;(7)蔬菜:扁豆、芹菜、西红柿;(8)谷类:国内对燕麦、荞麦、小麦过敏者屡见报道。

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与西方不同,食品种类繁多,烹饪方法各异,调味品、添加剂的广泛使用,加之对中药“发物”的研究不够深入,简单的将“发物”等同于食物变态反应,此外食物变态反应与食物耐受不良也极易混浠,这都给我国食物变态反应的研究带来困难。

有中国特色的变应原

由于变应原地域性特点,中国内地有许多与国外不同的变应原,如草,仅鉴于中国北方、韩国和日本,欧洲没有该变应原;蚕丝,中国是蚕丝的故乡,也是

产丝大国从桑蚕的饲养到剿丝各个环节都可能引起变态反应,特别是国人有用丝棉作充填物的习惯;特殊食物,如花椒,花椒可能与腰果交叉变态反应。

我国变应原诊断

变应原的体内诊断

目前我内变应原的特异性诊断仍以皮肤试验为主,方法有点刺试验、皮内试验。由于历史和耗材供应原因,国内使用皮内试验较多。当前的皮肤试验假阳性和假阴性较高,建议在做皮肤点刺试验的同时加做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点刺试验组胺阳性对照为浓度54.3%mmol/L或5.43%mmol/L的磷酸组胺,如有条件建议做两个浓度的阳性对照,正常情况下风团或红斑反应可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即高浓度组胺出现大反应,低浓度组胺出现较小的反应。皮肤试验并非绝对安全,特别是食物皮肤试验,如果患者有严重变态反应史,不能勉强进行皮肤试验,在急性发作期也不能做皮肤试验,此时可直接进行体外试验,以策安全。皮肤试验结果的判断必须严谨,必须结合临床和体外试验综合考虑。

斑贴试验与前述皮内或点刺试验不同,不属于I型变态反应,应在48---72小时后看结果,国内在皮肤科应用较多。我过年轻变态反应工作者在斑贴试验方面做出较大贡献。

变应原的体外诊断

血清IgE,特别是特异性IgE的检测是体外诊断的核心。在5种免疫球蛋白中IgE的含量最低,其浓度仅为IgC的1/40000,对于sIgE的检测必须采取非常敏感的方法。sIgE的检测方法虽然很多,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其基本原理都可归纳为:(1)载体吸附,由于待测样品中的sIgE含量少,结合的变应原量也就很少,故必须将变应原吸附在一个故相载体上,如CAP,即将变应原吸附在CAP 头中的纤素颗粒上;(2)所有的方法都是抗原抗体反应,即变应原与sIgE的反应;(3)显示,可放免、酶标、荧关免疫、化学发光、免疫斑点、条带免疫印迹、胶体金、免疫比浊等方法。当肖我国有多种体外诊断的方法,Immuno-CAP是国内最早引进的,也是国内外公认的比较成熟的方法。

变应原体外诊断的评价要点是原理是否可靠、同时还要考虑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应注意是否被国际变态反应学界认同,也要考虑性价比。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许多变应原已被分离纯化,重组变应原已屡见不鲜,

近年来已经可以使用变应原芯片从分子水平进行特异性诊断。和国际先进水平比,我国体外诊断水平还较低。

完整变应原的特异性诊断

变应原特异性是变态反应学的特征,对变应原诊断必须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完整的变应原诊断必须包括三部分,即临床病史、皮肤试验和体外试验,只有在三者一致的情况下,才能诊断。当前体外试验已日臻善,日益普及,强调三者一致完全有可能的,也是完全有必要的。退一步,即使当地没有做体外诊断的条件,起码多做几次皮肤试验,并结合病史慎重的做出变应原诊断,而不要只凭一次皮肤试验就。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应包括脱离与变应原接触,药物治疗和脱敏治疗三方面。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要对患者进行科普宣传。告知如何避免这些变应原。抗组胺药物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的有力武器。目前国内使用的抗组胺药物约20余种,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要。国内多数仿制品质量符合要求,而且有价格优势。由于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过度使用和开发,在我国传统的抗组胺药物已经很少应用,特别在大城市,如苯海拉明片剂已很少用,也很难买到;而在发达国家,苯海拉明仍是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第一线药物。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经济还不够发达,传统抗组胺药并没有过时。

脱敏是本学科有特色的治疗手段,北京协和医院应用自制的医院制剂为患者进行脱敏治疗,50年内已治疗近百万人。近年来,国外尘螨变应原已进入中国市场,但价格太贵,限制了使用。最近我国已经批准了粉尘螨舍下脱敏液,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任何一种脱敏治疗的临床试验必须采用盲法试验的原则和意向分析(ITT)的统计方法,试用药物的周期也应足够长,以便得到可靠结果。毋庸置疑,脱敏治疗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为了排队干扰,首先要制订统一的脱敏方案,但也要为个体化治疗预留一定的空间。

避免与变应原接触是变态反应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好的治疗,如果忽视预防也无济于事。事实上,避免就是最好的脱敏。

我国变态反应学发展的瓶颈及建议

变应原的种类繁多,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变应原属于生物制品范畴,如何组织开发申报,如何制定法规,如何组织生产和推广使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

目前我国除尘螨外尚无商品化的变应原,这已成为制约变态反应学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

(1)变应原种类繁多,有的用量较多,如尘螨;有的用量很少,但又不可豁缺,如少有变态反应的食物。全部实现产业化是不可能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多数变应原还是要走医院制剂的道路,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即使对医院制剂,也要明确哪些属于制剂,哪些属于正常的检查方法,如国际上主张用新鲜果汁不是医院制剂。

(2)只有为数不多的变应原即可用于诊断也可于脱敏,药监部门应将重点放在这类变应原上。

(3)在美国,脱敏疫苗指经FDA批准的标准化变应原,浸液(变应原粗提物)仅少数经过FDA批准,多数尚处于实/试验阶段。药监部门要将重点放在标准化变应原上。对仅用于皮肤试验,或已用脱敏多年的“浸液”,在监管方面有别于“标准化变应原”。

(4)吸入物变应原的监管重点应放在原料上,在这方面我们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原料的重点又是鉴别问题,换言之,原料的标本与内容是否一致,譬如一瓶标示为“链各孢”的菌粉到底是不是链各孢,一瓶标示为“黄花蒿花粉”到底是不是采自黄花蒿,这些原料的纯度和质量如何等。国外一些变应原厂商主要供应原料,FDA的监管也应重点放在原材料上。

(5)医院制剂的生产要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要有变应原生产许可证。

衷心希望我国的变态反应学工作者团结一致,早日实现变应原的国产化、产业化,突破瓶颈,为我国的变态反应学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