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_《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2
![初中美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32da2127844769eae009ed31.png)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教学目标: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及诗画与印章怎样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的。
教学重点: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结合。
2、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人文精神,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1、教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由老师提出问题,并让同学们自由讨论。
2、学法:自主学习并进行讨论。
教具准备: 教材、备课本、课件等。
学具准备:笔、纸。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2分钟)上下课起立进行清点人数等等。
二、引入新课:(5分钟)回顾上堂课所学的中国古代人物画,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欣赏,我们对中国画有了略微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去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以及体会它的中国人文精神。
三、讲授新课:(25分钟)中国古代山水画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
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应了社会生活。
(一):如同中国古代人物画一样,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
(板书:画面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表现上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发和思想的自然景物,同时又包含这耐人寻味的意蕴。
下面我们欣赏几幅宋、元的山水画。
江山秋色图赵伯驹北宋幽谷图郭熙北宋踏歌图马远南宋万壑松风图李唐南宋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元渔父图吴镇元提问:大家在刚才的欣赏过程中是否感受到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作补充,并详细讲述这几幅图画的不同,及它们所反映的传统文化,(二)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特色(板书: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1、构图(板书:空间上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式)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上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式,如《溪山行旅图》《青卞隐居图》,有时也采用长卷,如《千里江山图》。
人教版初中美术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2
![人教版初中美术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f03a8c77284ac850ac0242d6.png)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教学目标:通过网上的讨论和教师对作品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不同作品之间的艺术特色,懂得如何感受艺术之美,及诗画与印章怎样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的。
教学重点: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结合。
2、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人文精神,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1、教法: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由老师提出问题,并让同学们自由讨论。
2、学法:自主学习并进行讨论。
教具准备:教材、备课本、课件等。
学具准备:笔、纸。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2分钟)上下课起立进行清点人数等等。
二、引入新课:(5分钟)回顾上堂课所学的中国古代人物画,通过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欣赏,我们对中国画有了略微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去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以及体会它的中国人文精神。
三、讲授新课:(25分钟)中国古代山水画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
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应了社会生活。
(一):如同中国古代人物画一样,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
(板书:画面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在表现上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发和思想的自然景物,同时又包含这耐人寻味的意蕴。
下面我们欣赏几幅宋、元的山水画。
江山秋色图赵伯驹北宋幽谷图郭熙北宋踏歌图马远南宋万壑松风图李唐南宋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元渔父图吴镇元提问:大家在刚才的欣赏过程中是否感受到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作补充,并详细讲述这几幅图画的不同,及它们所反映的传统文化,(二)中国古代山水画艺术特色(板书:采用“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1、构图(板书:空间上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式)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上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式,如《溪山行旅图》青卞隐居图》,有时也采用长卷,如《千里江山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154137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bc.p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诗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和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诗画印的完美结合》,通过此次诗画印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其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及其背景的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书法、绘画和印刷技能。
教学目标主要有:1.了解诗、画、印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学习古代文人的诗画印作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诗、画、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理解古代文人的诗画印作品,了解其文化内涵;3.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艺术创作。
难点1.理解古代文人诗画印作品的文化内涵;2.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艺术创作。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解、展示、实践和交流。
1.讲解:讲解诗、画、印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介绍古代文人的诗画印作品。
2.展示: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古代文人的诗画印作品,让学生了解其审美价值。
3.实践:让学生进行书法、绘画、印刷等实际操作,锻炼其艺术创作能力。
4.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创作。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诗、画、印的基本认识和了解程度,并引导学生思考诗、画、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步:讲解(15分钟)讲解诗、画、印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古代文人的诗画印作品,并解释其文化内涵。
同时讲解书法、绘画和印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第三步:实践(30分钟)让学生进行书法、绘画、印刷等实际操作,锻炼其艺术创作能力。
可以先通过模仿已有的诗画印作品来练习,然后再进行自己的创作。
同时指导学生选题、构思、提高作品的质量。
第四步:交流(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诗画印作品,讨论其技法和文化内涵。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说课教案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说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9754e3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5.png)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说课教案第一篇: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说课教案《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说课教案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数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美术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快乐互动地学,自主探究地学,动手动脑地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不同个性、不同潜质上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
本课为绘画开篇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
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画独特的透视。
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中国画对于高中生来说距离较远,只有少部分学生接触过。
可以说学生的国画基础较薄弱。
因此,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画面的和谐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以学生体验为主,通过信息技术感受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和中国画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热爱祖国的传统艺术,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学生利用胶州七中教学网络平台阅读资料,对画家的生平事迹、生活背景有一大致的了解,师生在教学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教师及时答复。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b3ca1108bd63186bdebbcca.png)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画面的和谐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以学生体验为主,感受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和中国画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热爱祖国的传统艺术,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过程:导入:还记得08年北京奥运会吗?70米的巨幅画卷徐徐拉开,一幅中国水墨山水画映入眼帘,这幅山水画从开场到结尾,贯穿始终,它大气与独特的装裱形式成为开幕式一大亮点,从此让世界记住了中国,记住了中国画。
中国画除了装裱形式的独特,还有什么地方与西方绘画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寻找一下答案。
(PPT展示一幅中国画和一幅油画)师问:运用你所了解的知识来判断一下哪幅是中国画,哪幅是西方油画?它们有什么不同?生回答:颜色不同,西方画颜色鲜艳丰富,中国画只有墨色。
绘画技法不同,西方画比较真实,中国画抽象。
师总结:对的,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我们来系统总结一下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
1、材料不同2、技法不同3、画面不同(总结的同时适度讲解)以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中国画?生齐读: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使用中国特有的毛笔,墨和颜料,在宣纸或绢上作画,运用散点透视法,诗书画印相结合。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
(简介中国画工具,欣赏几幅中国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的美)师问:中国画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引出本课主题“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指出诗书画印的结合并不是从古代就有的,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来的。
发展阶段:(分小组思考讨论,参考课本回答以下问题)1、中国画为什么要与诗相结合?2、中国画为什么要与书法相结合?3、中国画为什么要与印相结合?总结:1.小组代表总结诗与画结合的作用诗与画的结合①画是静态具体,诗是动态抽象②活跃画面,构图完整③点题要求文化修养高,显示画家的才情(欣赏一组诗画结合的作品,重点解析《不倒翁》的内涵,说明诗画结合让构图更饱满,并点明作品主题,有所感悟。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反思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75f0c10e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8.png)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教学反思
通过信息技术,弥补了学生技法上的缺陷,增加了学生实践的机会,与常规课相比,体现出自身的优势。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修图软件,能够多次尝试给作品配诗、加盖印章,在活动中体会布局的重要性和巧妙之处。
在学习中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激励了学生参与课堂中的积极性,通过这种独特的手段,学生们思考着、体验着、学习着,能够较高质量的完成学习。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与画结合给人以超越具体形象的自由联想。
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先呈现没有题字的画,层层设问,再出示题诗和原话,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过渡语和引导语还需要再精炼准确一些,课后我会再多揣摩、学习、改进。
日常教学中,加强对中国画知识的普及,开展中国画有关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中国画的了解,进一步爱上中国画。
初中笔墨丹青教案反思
![初中笔墨丹青教案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10b664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1.png)
初中笔墨丹青教案反思《笔墨丹青——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人民教育书版社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本课为绘画开篇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画面的和谐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画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对诗书画印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意境的感悟上。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对绘画技巧和艺术美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绘画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扎实,对于一些绘画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不足。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学生绘画基础知识的传授,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以学生体验为主,通过教学活动感受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和中国画的意境。
然而,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对于绘画工具的使用和绘画技巧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导致作品效果不佳。
针对这一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加强绘画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的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自评、互评和他评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然而,在评价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评价标准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导致评价结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评价标准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明确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总之,在《笔墨丹青——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方面还存在不足。
初中美术_诗书画印抒情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诗书画印抒情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6ad8d5efab069dc51220162.png)
《诗书画印抒情意》教学设计授课年级:九年级授课课型:欣赏评述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为初中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本课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提高。
诗书画印四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既能丰富画面内容,又能拓展画面境界,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享受。
这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典型特征。
学习本课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画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独特形式,并且能从四者之中即区别又联系的分析中国画。
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画面的和谐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体会诗书画印四者独特的作用,感受山水画中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能在山水画中运用学到的知识。
3、加深对中国画精神的整体理解,感悟中国画的丰富文化内涵,使之内化为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学知识,从造型、构图、色彩等角度,分析诗书画印在一幅画中的作用,并能在自己的绘画中表现出来。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出示四个月前北京拍卖公司拍卖的齐白石作品《山水十二条屏》,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在谈雅的事情以前,和学生谈9.315亿元的概念,引起学生探索山水画的兴趣。
设计意图: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与课本上的《山水图》属于同一时期,同一风格的作品,这样引入课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虽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能拍卖出这么高的价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齐白石的山水画肯定有非常好的地方,下面我们从《山水图》入手,观察这这幅画都由哪些元素组成。
学生回答:山,水,房子,人物,印章等,引出诗书画印四种元素。
解释何为抒情意?本意:抒发对某人的情感,引申为抒发艺术家的情感。
(二)新授:一、诗:出示《山水图》上的诗歌何处安闲著醉翁愁过窄道树阴浓画山易酒无人要隔岸徒看望子风引导学生找出能够抒发情感的关键词:愁并且引出“题款”的相关知识。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示范教案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示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0eb92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7.png)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方案教材解析本课将通过大量图片范例展示中国形式美的丰富内容,对中国画的多种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阐述。
学生通过欣赏《江干雪霁图卷》《潇湘竹石图》等古代中国画作品,认识从诗画结合、书画结合、印的结合到逐步形成“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特点,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1.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2.运用形式美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体验中国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结合。
2.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人文精神,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介绍中国山水画美学思想的核心:中国古代山水画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门传统艺术,东方的哲理和美学思想滋养了它的精神内涵,山水画的材质工具——笔、墨、砚、纸造就了它的表现形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为本课的学习打基础。
二、新授1.教师讲授古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1)笔法:中锋、侧锋、逆顺、点、粗细、顿挫、方圆、疾徐、转折。
(2)墨法:焦墨、浓墨、破墨、淡墨、积墨、宿墨、泼墨。
【设计意图】通过对笔法以及墨法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绘画特点。
2.教师带领学生感悟古代山水画家的创作灵感:每个画家有着不同的气质与素养,面对同一座山心灵会有不同的感受。
山水画是最心灵化的艺术,中国山水画家以自己内心的情绪,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去创造一幅意境幽深、气象万千的胸中丘壑。
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眷恋、那份痴情,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
2.经典中国古代山水画赏析:把诗、书、画、印结合起来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最大的区别之一。
第1课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1课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54d43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d.png)
第1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诗、书、画、印四化并举的艺术风格特点;2.掌握常见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和印章制作的方法;3.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方法和韵律规律;4.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和印章制作的方法;2.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方法和韵律规律。
三、教学难点1.了解文人雅士的诗、书、画、印四化并举的理念;2.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韵律规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看现代诗歌、书法、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文人雅士的诗、书、画、印四化并举的艺术风格。
2. 观看视频(5分钟)播放有关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诗、书、画、印四化并举的视频。
3. 展示书法作品(10分钟)老师介绍中国古代书法的历史和种类,并展示一些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4. 制作印章(15分钟)教师讲解印章的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让学生利用泥土、木材等材料制作印章。
5. 制作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30分钟)教师介绍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基础知识和技巧,并带领学生完成一幅画作。
6. 学习古代诗歌创作方法(20分钟)老师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韵律规律,并让学生在班内尝试。
7.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学生的问题并提出下次课的预习任务。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诗、书、画、印四化并举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和印章制作的方法,同时也学习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和韵律规律。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
初中美术_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afd2b975a8102d277a22f45.png)
第三单元笔墨丹青第一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3)运用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中国与西方绘画技法比较,了解不同文化的审美追求。
(2)运用形式美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体验中国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2)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难点让学生尝试以诗作画和以画作诗。
教学过程一、引入提问:比较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小结:1、材料不同:油画:画布、油画颜料、油画笔。
国画:宣纸、国画颜料、墨、毛笔。
2、技法不同:油画:焦点透视、写实。
国画:散点透视、写意、无背景。
3、画面不同油画:只有绘画。
国画:几乎每幅画都有诗、书、画、印四个元素。
二、新课讲授: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
1.诗与画的结合诗与画,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
(1)、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
(2)、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可以使静止的画面活跃起来,画面的容量膨胀起来。
而诗也有了形象的凭借,想象的依托。
因此,诗与画的结合使二者交相生辉。
(3)、画上题诗,也可以起到点题的作用。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3a0a6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9.png)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教案名称: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目标:1. 了解诗书画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 学习诗书画印的基本知识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4.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诗书画印的定义和发展历史;2. 分析诗书画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 学习诗书画印的基本技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5. 实践和创作属于自己的诗书画印作品。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幅精美的诗书画印作品,引起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并简要介绍诗书画印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步: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诗书画印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背景。
2. 分析诗书画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三步:技法教学(15分钟)1. 介绍诗书画印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如笔法、墨法、颜色运用等。
2. 通过示范和实操演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法和技巧。
第四步:创作实践(20分钟)1. 提供一些常见的诗句、书法篆刻和画稿,让学生选择并进行创作。
2. 引导学生将诗词、书法、绘画和印章结合到一起,完成一幅完整的诗书画印作品。
第五步:展示和评价(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教师也给予合理的评价和指导。
第六步:总结和延伸(5分钟)总结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强调诗书画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书籍和考古文物,培养他们对诗书画印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包括对知识掌握程度、技法运用的熟练度以及作品的创作和表现能力。
2. 学生的作品评价,包括审美上的美感、技法运用的正确性和独特性。
教学资源:1. 诗书画印作品图片和图书资料;2. 书法篆刻和绘画素材;3. 创作和展示的展示板或幻灯片。
教学反思:通过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书法、绘画和印章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协调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3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3](https://img.taocdn.com/s3/m/11ec54f069dc5022aaea0053.png)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感受诗画的完美结合,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了解印章在作画时的用法,及怎样与画结合,表达出怎样的意蕴。
教学重点:1、诗书画印的结合。
2、领会蕴藏在诗书画印中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诗书画印的美。
教学进程:一、教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人文精神,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元的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境。
1、北宋特别是前期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
(板书: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
)范宽《溪山行旅图》,是绢本水墨画。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锋。
中景与主山之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
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实功夫。
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规律。
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块面,然后用浓淡层次的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着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在这幅山水画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个短暂停留的过客。
郭熙《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
王希梦《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2、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显著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
(板书:突出表现在追求诗的意境。
初中美术_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18c1aa7a6c30c2258019e3d.png)
教学设计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第1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课时:第一课时“走近书法”教材分析:第1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旨在引领学生通过欣赏古代经典绘画,初步感受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独特的中国画。
鉴于学生书法知识匮乏,首先设置“走进书法”一课,帮助学生顺理成章地逐步理解诗书画印如何做到完美结合。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书画同源”、“书如其人”的涵义,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书画的审美,同时建立起认真严肃的学习态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带动与鼓励全体学生积极欣赏评述,从而深入浅出的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领学生对书法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以及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做人的独立意识。
4、教学重难点:“书画同源”与“书如其人”的理解教具与学具:PPT课件、示范录像、以及学生作品图片。
学生准备好书写用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环节出示郑板桥《兰竹馨香图》,以及诗句:“书画从来本相同,首在精神次在功。
悟得梅兰腕下趣,纸上自然有清风。
”谈话法轻松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环节1、“书画同源”的理解(1)师:你对书法有多少了解?(2)走进经典。
播放《王羲之》纪录片片段,大致了解王羲之的生平、艺术特色等。
课件出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品味王羲之柔韧灵动的雅韵书风。
出示有第二行书之称的颜真卿《祭侄文稿》,赏析作品,体会“书法同绘画一样,都是一种主观情感的表达”。
西方著名绘画大师毕加索的观点亦是如此。
(3)书如其人出示古书论,探究“一字乃见其心”的含义。
出示张迁碑字“幕”以及柳字“以”,引领学生对书法的热忱表述,深入理解书法艺术的奥妙。
出示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通过故事引领,带领学生深入理解“书如其人”的含义:书,如也。
如其志、如其才,如其人而已。
书法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书者的心态、修养以至人格与灵魂!至此,你对书法又多了几分了解呢?我们每每提笔写字之时,应该持有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认真、严肃)2、教师示范环节3、出示学生国画作品欣赏品评,提出建议,帮助修正。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反思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e82cf1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2b.png)
科 10日
序号
题目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中国画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意与境、形与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感,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
本课教学采用“情景引入、发现探讨、深入研究、实践提高、归纳小结”的教学策略。本课中,设计中国画与西方绘画题材、技法作品对比,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寻找中国画多种艺术元素与绘画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的魅力。
缺点:1.这节课专业术语较多,应该根据学生特点降低难度。
2.导入时间有点长,应删繁就简。
3.口语化较多,要改
4.幻灯片之间联系不够
初中美术_《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e3b94654028915f804dc2ad.png)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和上学期对中国画相关知识的学习,已具有初步的欣赏评述能力。
但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于中国画的多种绘画语言和艺术元素的理解还力不从心。
所以,通过引导和自主探究,对中国画和西方绘画进行对比分析,欣赏评述。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效果分析1、通过举例说明、学生分组讨论、中西对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等方法,使学生对中国画艺术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2、在学生学习中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他们知其所以然,通过画家与作品的背景的展示,让学生对画家和作品都有了形象化的理解。
3、在学生对作品的详细鉴赏过程中,处理的比较仓促,缺乏学生的探究交流。
教材分析一、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三、突破难点方案:1.了解教材编写意图。
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它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味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中国画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意境、形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德,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了解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涵。
2.注重过程与方法。
中国画必须从了解绘画、诗词、落款、书法、印章等知识开始。
在教学中,建议采用“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对比东方和西方绘画的题材、形式等,引导学生“发现探讨”。
在学生有兴趣的前提下,通过典型作品,“深入研究”,再通过小训练,或者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提高。
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中国画作品,探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感悟中国书画的笔墨、意境,感受画家的精神世界。
初中美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美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393346bad02de80d5d84010.png)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含过程与方法 )
设计目的和说明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收集相关的图片、笔、墨、宣纸颜料等。学生课前提前搜集资料、进行预习。
努力搜集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对作品知识有一个初步
的认识。
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一位词人叫作秦观,他曾得了一种怪病,卧床不起,看了无数神医都对他
(学生进行思考回答得出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典型特征这一结论。)
学生思考后,引出区别点——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绘画的典型特征。
1.接下来我们详细学习了解一下中国画是如何做到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首先是“诗”的部分,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诗”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中国画里的,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上王维的这件作品《江干雪霁图卷》,就没有“诗”出现对吗?但是没有“诗”,影响画面的意境表现吗?
引起学生的学习
这病没辙。后来,秦观看到了一幅画,病竟然全
兴趣,怀着疑问
好了,于是坊间将这幅画的作者传说为了画界的
去听这节课的内
老中医。同学们好不好奇这位画家是谁?秦观看
容。
到的又是哪幅画呢?答案会在这节课中揭晓,请
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课——《诗
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新课传授
下面请跟老师一起走进《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中国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画种是吗?那你真的了解中国画吗?请同学们对比两件中国画和油画作品,它们有什么区别?
以小组的形式让 学生合作探究,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 对作品的赏析, 真正成为课堂的 主体。
5.交流大家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和上学期对中国画相关知识的学习,已具有初步的欣赏评述能力。
但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对于中国画的多种绘画语言和艺术元素的理解还力不从心。
所以,通过引导和自主探究,对中国画和西方绘画进行对比分析,欣赏评述。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效果分析
1、通过举例说明、学生分组讨论、中西对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等方法,使学生对中国画
艺术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2、在学生学习中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他们知其所以然,通过画家与作品的背景的展示,
让学生对画家和作品都有了形象化的理解。
3、在学生对作品的详细鉴赏过程中,处理的比较仓促,缺乏学生的探究交流。
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领会蕴藏在画中深刻的中国传统人
文思想。
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三、突破难点方案:
1.了解教材编写意图。
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它依托于中国古典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深厚背景,构成了高雅的艺术品味和丰富的艺术品类,在世界美术领域里独树一帜,自成体系。
中国画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对意境、形神、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独特的美学理论,尤其是在表现形式上,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形式美德,成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了解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涵。
2.注重过程与方法。
中国画必须从了解绘画、诗词、落款、书法、印章等知识开始。
在教学中,建议采用“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对比东方和西方绘画的题材、形式等,引导学生“发现探讨”。
在学生有兴趣的前提下,通过典型作品,“深入研究”,再通过小训练,或者提出问题,加深学生对教学主题的认识和提高。
通过欣赏不同时期的中国画作品,探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感悟中国书画的笔墨、意境,感受画家的精神世界。
3.可以小训练的方式介入,让学生在赏析的同时加强训练,动手做一些绘画尝试,引导学生的实践。
评测练习
1.下列作品当中开题款先河的作品的是()?
A. B.
C. D.
2.请问被誉为“诗与画相结合的渊源”的是以下哪一位画家?
A.王维
B.苏轼
C.郑燮
D.赵孟頫
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欣赏评述课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增加文化内涵,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这种学习观念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本节课的美术教学进行反思,我发现自己有以下优缺点。
1、做为教师的我,没能很好地将美术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延展的还不够,只是在自己的美术领域里传输知识,所以以后我要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知识的学习,让美术课成为他们学习知识的又一阵地。
2、在本节课,我直接教授了沂蒙画派在画坛的地位,应当作为课前作业让学生准备会更好。
3、在上课的时候,比较重视教学手段,如电影、录像、范画、故事,游戏和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他们对形象的感受,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4、运用综合手段让他们感受到,上美术课是一种自我提升,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看懂艺术作品。
并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最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要更努力的做好以上几点。
为我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打好基础!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即要重视对学生艺术的感受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还要注重更多地与基他学科相联系,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宽松的氛围中感受。
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如下。
【课程内容】
1.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通过中国与西方绘画技法比较,了解不同文化的审美追求。
运用形式美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体验中国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标解读
本单元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节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由学习,着重把握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要在分析作品时,应有意识地强调画独特的透视。
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掘作品共有的中国人文精神。
教师通过网上论坛的讨论和课堂上对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学习。
分析作品有详略区别,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教学进行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从诗画结合、书画结合、印的结合到逐步形成“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特点,帮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