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作者:吉成轩来源:《新长征》 2013年第1期吉成轩党的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总结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作出的历史性抉择,是党的十八大重要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创造性融合的产物,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印记。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都有所体现。
在新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中国探索科学发展的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三步走”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及“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著名论断,极大地丰富了科学发展思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体现了党对科学发展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必将在中国新时代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彰显其巨大的真理力量。
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
汇报人:日期:•科学发展观概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环境保护措施目录•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中的实践案例•未来展望:科学发展观在环境保护中的深入应用科学发展观概述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发展,协调各方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即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而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为环境保护提供思想指导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核心思想,这些思想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挑战环境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关键,只有健康的生态环境才能支撑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
生态平衡维护人类健康保障可持续发展基础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类生活质量与健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
030201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土壤污染与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当前环境面临的挑战01020304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废气排放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影响人类健康。
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废水排放,导致水资源日益短缺,水质恶化。
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导致土壤污染与退化,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
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科学发展观名词解释意思
科学发展观名词解释意思1. 科学发展观的定义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背景下形成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科学原则和方法。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统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为指导,科学认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超越了唯物主义发展观,又弥补了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不足。
2.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指社会的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在经济建设中,要注重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关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高。
在政治建设中,要注重民主制度的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
在社会建设中,要注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指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保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
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避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上,要注重经济与民生的协调,确保经济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在自然与人与的关系上,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具备可持续性,即能够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不破坏和耗尽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不损害人类健康的前提下,也能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优化资源配置。
在生态建设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
在社会建设中,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 科学发展观的特点科学发展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富有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形成的一种重要思想,充分考虑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朱雄君(湖南师范大学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 410006)党的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将科学发展观从指导经济社会建设的战略思想提升为指导党和国家各方面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是党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的新认识、新定位,表明我党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对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战略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一、深刻理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催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新时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行动指南。
必须从党的事业发展、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理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党90多年发展历程形成的基本经验。
新世纪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党立足于这一客观实际,继续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伟大事业这一时代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光辉将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程。
2.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总目标,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以社会全面进步、经济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为根本任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建设是党执政兴国的基础,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发展为主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经济建设中,要注重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建设中,要注重保障人民权利,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注重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全面协调。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在经济建设中,要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在社会建设中,要统筹人民利益,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统筹资源利用,协调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全面协调发展。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注重长远利益,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建设中,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建设中,要注重保障人民权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状况,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观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不断推进改革,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经济建设中,要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创新,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在社会建设中,要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创新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效益。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加强管理,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态效益。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
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都要协调发展,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各种资源要协调利用,各个领域要相互协调,各个地区要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要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基础上,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
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维护人类根本利益。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民幸福安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立论点和行动准则,强调发展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坚持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权益。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领域同时发展,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发展上,要坚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内需等措施,实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政治发展上,要坚持人民民主,落实依法治国,推动政治发展的协调性;在文化发展上,要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发展的协调性;在社会发展上,要坚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坚持绿色发展思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发展的协调性。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是“科学发展”,强调发展必须科学规划、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评价,把科学发展纳入到全局、战略、全过程中来。
科学发展要求坚持发展和安全的辩证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总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综合推进、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和福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遵循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
科学发展观名词解释
科学发展观名词解释科学发展观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一种发展观。
下面对科学发展观中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一、发展:发展是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是指物质和社会文明从原始状态向着更加完善和进步的状态发展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中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但也要求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协调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科学:科学是指通过实证、理性、系统化的方法来了解和认识客观规律的活动和体系。
科学方法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实践,同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为基础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认为发展是一个根据客观规律运动的过程,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动态规律,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全面:全面是指发展要坚持全面发展,即全面内外、全面客观、全面协调。
全面发展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全面协调是指要协调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平衡发展。
五、协调:协调是指发展要坚持协调发展,即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协调发展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之间保持平衡,避免一方面的单一发展而导致其他方面的失衡。
协调发展强调均衡发展和创新发展之间的统一,强调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六、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发展需求,保护和改善环境、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避免牺牲环境资源的长期利益来追求短期经济增长。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
科学发展观与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和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具有明确的科学性与价值性。
这一发展观,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更全面、更协调的高度,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广大人民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发展性。
这一发展观既着眼于现实的多项事业发展又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既保证经济的重点发展又兼顾社会的全面发展,既突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发展的眼光更加深远,发展的方式更加多样,发展的要求更加明确,具有明显的长远性和多样性。
总之,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指导理论。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
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
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我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首先,我们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
新党章解读: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新党章解读: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问:怎样理解党章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答:党章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用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把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为更好推动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5年来,科学发展观又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实践成效不断显现。
在这次党章修改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一致建议,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章修正案采纳了这项建议。
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决策,进一步向世人宣示中国共产党人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坚定决心,必将对全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党章修正案总纲部分第七自然段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定位的内容,表述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试论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价值
试论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价值【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态度,对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促使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科学发展观还能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培养正确的共同理想信念,为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教育、引领、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价值、重要性、意义、正确观念、指导依据。
1. 引言1.1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立足中国具体国情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科学、民主、法治和诚信的理念,是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表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阶段。
第四,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五,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为背景而形成的科学理论。
1.2 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大学生共同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培养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自身发展
当代大学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自身发展作者:罗聪来源:九系学生第二党支部点击:1958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当前,全国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正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树立和落实这一发展的新型理念、新型思路,大学校园——作为培育国家和民族精英的摇篮也以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宣传和实践行着科学发展观。
然而,在全国上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乐章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大学生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没有任何意义”。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一方面反映了有的当代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解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个别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之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有二点: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20多年的教训和经验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当代大学生理应掌握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我觉得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觉悟,指导我们大学生进行自身建设。
第一,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七大、十五大、十六大一样,十八大将因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而载入史册,并由此在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史上奠定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这是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我党第一次明确把它作为指导思想确立起来,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无论对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还是指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信念指引和科学理论指导的政党,同时又是一个敢于和善于从实际出发进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政党。
在漫长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这一鲜明特点,决定了党的指导思想是一个由各个阶段实践形成的指导思想构成的,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
十年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贯彻和落实,极大地推进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一,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第二,极大地转变了我们的发展方式。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理念,最重要的是转变发展方式。
实践证明,只注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社会的全面发展,会造成发展的不平衡、不全面,会出现发展的短板效应。
第三,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发展体制。
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近十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体制机制,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是进一步完善经济建设的体制机制。
第四,大大拓宽了我们的发展道路。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近十年来我们的发展道路逐步拓展,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拓展为连同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建设,又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内涵。
三个代表全面概括,科学发展观
三个代表全面概括,科学发展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扩展资料
一、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
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2、现实意义
集中概括了XXXXX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XXXXX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
加殷实。
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毛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毛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其中,毛概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具有其独特的科学内涵。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性毛概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发展是一个综合系统,经济发展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这一观点与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有所不同,不再将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指标来衡量社会进步。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概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
科学发展观认为,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生产力状况,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毛概科学发展观也注重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高人们综合素质,推动社会进步。
民主法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辩证关系毛概科学发展观认识到,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它既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压力;又要加强法制建设,以法治国,对社会行为进行规范。
毛概科学发展观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治的建设必须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区域发展与整体协调性毛概科学发展观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强调,各个地区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发展的互补和协调来推动国家的整体进步。
毛概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兼顾、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旨在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公平正义观毛概科学发展观承认,市场经济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重要机制。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同时强调要保持市场的公平正义,避免贫富分化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党的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不仅要求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要求我们在党的建设中也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党的建设服务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建设自身实现科学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当前党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标签:党的建设;科学发展观;基层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
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也具有全球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创新。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重要突破。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力量。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实到党的思想建设之中,就是要强化载体,活化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
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工作,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
二是用党章统领党的组织建设。
党章全面阐述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贯彻落实这些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就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组织建设活动,抓好各项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着力建设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和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
三是用党章统领党的作风建设。
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四是用党章统领党的制度建设。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
完善党内教育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机制、纯洁和自我更新机制,实现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五是用党章统领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党的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总结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作出的历史性抉择,是党的十八大重要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创造性融合的产物,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印记。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3年第期实到党的思想建设之中,就是要强化载体,活化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
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通过强化理论武装工作,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
二是用党章统领党的组织建设。
党章全面阐述了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贯彻落实这些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就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组织建设活动,抓好各项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工作,着力建设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和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
三是用党章统领党的作风建设。
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四是用党章统领党的制度建设。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
完善党内教育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机制、纯洁和自我更新机制,实现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五是用党章统领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党的十八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党总结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作出的历史性抉择,是党的十八大重要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相继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创造性融合的产物,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印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10月2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这次会议对于动员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将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就贯彻《决定》讲几点意见: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普陀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构建以曹杨职校为中心的职前职后中心,尤其上海市教委每学期拨款106万元用于我校重点专业学生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减免及奖学金,从今年起普职比为6:4明年将达到5:5,这些都让我们职校老师振奋人心。
我校的汽车维修专业随着汽车走向千家万户,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制冷、电梯专业社会需求量也很大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在这样的大好形式下,如何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周济强调,必须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过程。
要进一步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学校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一)首先是以人为本,坚持为师生服务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通过几年的职校教育,走好成长成才成人的关键一步。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因为对学校信任并寄予厚望。
尽管学生自身的发展要取决于学生本人的素质和努力程度,但是学校在教育、引导、服务、管理等方面对学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责任应该体现在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增长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提供必要的教育、管理与服务上。
为社会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这是学校作为一级教育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一以贯之的追求。
以学生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二是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教育、感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做到以学生为本,是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主要出发点。
职校建设和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
也就是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物为本。
学校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人”排在第一位。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教学工作是学校其它工作存在的前提和逻辑依据。
离开了教学,离开了人才培养,我们所有的工作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教育观,我们才能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动摇。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
就教育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是终身的,人的学习、教育也是终身的,终身教育应该为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服务。
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
要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因此,必须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坚持“德智体美,德育为先”。
以人为本,在学校来讲,还必须以教师为本。
教师是各类教育资源中第一位的资源,办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校师资的水平,提倡以教师为本,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培养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岗,热爱学生的良好的师德师风,让他们树立起崇高的职业道德,积极投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第二,关注和关心教师自身的成长。
教师同样存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现实问题。
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有宽厚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教授水平,这些东西还得靠学习、研究和积累。
学校既要为教师学习创造机会,又要鼓励和要求他们从事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第三,切实解决好教师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其收入水平,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普遍提高广大教师的待遇,增强其职业吸引力。
这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也是发展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明确方针任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一)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的转变。
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就是以就业为导向。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目的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为了就业。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绝不能以升学为导向,更不能盲目转向普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增强学校面向就业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
按照“订单培养”方式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职业学校要准确把握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脉搏,瞄准就业岗位需求,主动与用人单位签订培养订单,按照订单“量身”定向培养用人单位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
以“订单培养”改革办学模式,职业学校就要按照就业需求设置专业和配置教学资源,在就业市场上打造有影响力的骨干专业品牌,与职业中介紧密结合,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把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作为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重点转变办学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
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努力实现职校学生从学校到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采取“1+2”、“2+1”、“1+1+1”等灵活多样的学制,推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便于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当前,要着力抓好中职学校学生在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的工作,这既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工艺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助于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经济负担,又能使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腾出更多的空间提高办学效益。
,学校、企业最终都得到发展,实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
二要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各类职业院校都要切实加强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
三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进一步职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建要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我校成立实训处,直接为毕业生提供服务,成效显著,近三年来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9%。
我校与上海市近20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式培养,为学生解决了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为企业输送了技能型人才。
社会不仅需要白领、金领也同样需要灰领和蓝领。
第三,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质量的提高。
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要着力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高度重视各级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一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二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培养培训工作。
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
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要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和用人机制,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
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双师型队伍建设加速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代表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应当达到教师总数的40%以上,同时还应达到专业课教师的60%以上。
公共文化课教师必须向相关相近专业学科渗透发展,实现一专多能。
例如数学→统计、电算;物理→机械、电气;语文、政治→经管、计算机……等等,做到主科突出,副科优秀。
我校教师共有双师型教师27名,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
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教育部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条件得到了广大职业学校的赞同。
但我们认为这是最低要求,职业学校应按这一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梯队。
在这个梯队里,有的教师既具有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又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有的教师既具有中级专业技术教师职务,又具有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有的教师具有初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又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这些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技能训练。
而我校近几年引进的教师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缺少企业工作经历。
按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政策规定,难以获取后一证书。
故将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既可任理论教师、又可任实训教师,虽无双职业资格证书,但已具备了双师素质的教师归为“双师型”教师。
如何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职教教学质量的关键。
I.“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学校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
1.学校自主进行和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师资培训。
一方面学校自己组织进行师资培训,以满足学校专业设置和自身发展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聘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在执行培训计划时,可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