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医养结合模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医养
结合模式发展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养老问题和医养结
合养老模式综述
摘要
基于基本国情,中国老龄化具有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的特点。老年人健康长寿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中国老龄政策要把老年人健康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老龄化速度快是低生育的结果,应充分利用“人口红利”为老龄化做好物质准备。老龄政策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本文从三个方面描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即人口老龄化现状、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及对策和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问题医养结合
前言
低生育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过程中都要面临人口高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两难抉择。中国做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抉择是艰难的,也是科学的,对此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后果是有一定认识和准备的。存在决定意识。老龄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对中国老龄化过程、前景的科学认识之上,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决定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的国情决定了人口老龄化过程和形成特点集中表现为: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在中国跨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对其特点进行更准确的再认识。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而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的加速老龄化是自觉的历史选
择。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有诸多隐忧无可厚非,但中国应对老龄化也存在后发优势。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中国可以克服应对老龄化的悲观思维。为此,我们需要更新发展观念,重新认识老年人价值,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制定应对老龄化的战略。
1我国老龄化现状
我国老龄化状况
根据联合国新标准规定,一个地区65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可以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一直是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的发展中国家。预测显示,2015—2035年的20年里,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
老龄化特点及发展趋势
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发展迅速
60岁作为老龄化标准,1990年中国老龄人口达1亿人,预计2014年将达到亿,2026年将达亿,2039年将高达4亿人,若以65岁为标准,我国老龄人口从1953年7月1日的2504万增加到2005年11月1日的10045万人,增长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今后以每年%的速度递增,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老龄化人口中高龄化速度过快
一般认为,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借鉴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实践及我国现阶段人口年龄现状,我国将出现人口高龄化问题。1990年我国高龄人口为801万,到2000年已达1201万,年均增长率高达%。据预测,到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3578万,比2000年增加倍,高龄老人将达到1亿人,比2000年增加倍。可见,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高龄老年人口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带病生存和卧床不起的概率增高,多数人生活不能自理,是人均占有医疗资源最多的群体,需要各方面的临终关怀,包括精神上、经济上、生活上的慰藉与供养。
2带来的养老问题及对策
从宏观角度来讲,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经济压力和社会活力问题。在经济上主要依靠社会养老的现时代,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将给国家财政预算带来压力,因为养老金的负担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而增大。同时,人口老龄化到一定程度会导致两代人赡养比例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影响到在业人口的劳动产出率问题。这是人口老龄化的宏观效应。从微观个体的角度说,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还有一个老年发展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老年人过上有欢乐、有价值、有创造的生活。归根结底,这是老年人身上的发展性需求和价值性需求所决定的,可以理解为人口老龄化的微观效应。
积极应对,化弊为利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但并非没有希望,至少长寿是我们共同向往的,哪怕长寿的过程也伴随着病痛的折磨。在一般意义上,“好死不如赖活”也有其正面的含义,就是说,痛苦的活有时也不失其意志顽强、挑战生命的
意义。正确对待人口老龄化,我们应该树立的“科学老龄观”是辩证的: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挑战的严峻性、后果的严重性、话题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要坚持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和回应。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可能转化为无法化解的巨大压力,也可能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引致生产,消费促进生产,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也是可以转化的。巨大的为老年人服务市场的需求昭示着巨大的老龄产业的发展空间。老龄化社会的商机无限。根据估计,我国未来养老市场潜力可能达到数万亿人民币,可以帮助创造很多就业岗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提前应对,有备而老
我们耳熟能详的“未富先老”说法说明的是经济发展和老人增加的不平衡性,“未备先老”这一说法则依据我国养老服务供给普遍、长期、严重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这一事实作出的概括,这一特点将伴随我国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未来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方向是建设和完善城乡统筹,专业规范,以满足老年人多样性、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护为补充的多支柱、多功能养老服务体系。但实际上,“未备先老”表现在很多方面,而不仅仅是养老服务供给,虽然这可能是最引人关注的一方面。从生命历程的观点出发,成功的老龄化一定是有准备、有储备的老龄化。无论是准老年人、家庭、社会和政府都需要为重度老龄化的到来做好准备。
科学应对,对症下药
要相信科学的力量,要相信人民的力量。我们要调查研究,广开言路,设计出重点领域,明确我们的路线图,列出优先次序。遵循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