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简史

潮汕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简史
潮汕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简史

潮汕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简史

一、南澳抗战

民国27年(1938)6月20日,日军舰20余艘,飞机4架轰炸南澳。翌日晨,日海军陆战队300余人,在炮火掩护下,由钱澳一带登上南澳岛。当晚南澳沦陷。

南澳抗战历时半个月,毙伤日军超过500人,其中击毙日军联队长2名,义勇军壮烈殉国者260多人(《潮州志》记殉国者400余人)。此役在当时国内外影响甚大,国民党政府复电嘉奖,中共《新华日报》誉之为“南澳抗战精神”。

二、日军侵犯潮汕地区经过

1、日军占领汕头、潮安、澄海

民国28年(1939)6月6日,日军大本营命令陆军第21军一部和第5舰队一部协同,攻占汕头一带要地,陆海指挥官为第21军司令官安藤利吉中将和第5舰队司令长官近藤信竹中将。

6月20日,从马公出击,21日,到达汕头海面,集中步炮兵3000余人,在一艘航空母舰支援下,分乘舰艇40余艘从南澳起航,同时,出动飞机20余架轰击澄海以东沿海阵地,掩护船艇20余艘驳运3000余兵力,泊于德州以东3-5公里处。而后,在支队长后藤少将指挥下,以步“137”为基干的海陆攻击部队开始在新津港、广澳诸滩头进犯汕头,其右翼约1500人(主力),分三路向汕头进攻,国民党守军官兵奋起迎击。第3营营长李平阵亡。22日拂晓,三路日军分抵汕头市。

日军左翼500余人,在广澳以北滩头登陆后,分三路占 石瞰制汕头港和市区,7艘船艇在16架飞机掩护下,于当天14时驶进汕头港,22日汕头遂告沦落。

国民党守军独立第9旅于当天撤出汕头,与陆军预5师、挺进1纵队一同撤至揭崐阳炮台与潮安意溪一线布防。国民党汕头市政府则迁至普宁鲤湖。日军攻占汕头后,6月25日再分兵两路进攻内陆,一路由梅溪攻澄海冠山,进占图壕乡。另派2个多大队的兵力,进攻潮安县城,在华美、金石、鸟洋、浮洋一带遭独立第9旅、省保安第5团和潮安自卫团队猛烈抵抗。27日午前,潮州为日军所占。7月16日上午,日军饭岛部200余人,由梅溪乘橡皮艇北驶,在冠山登陆后直取澄海。河畔部百余人则由外砂横渡韩江,与饭岛部合围,澄海县城当日失守。

民国32年(1943)10月19日(农历)日军分三路进攻樟林,

樟林、隆都于当日沦陷。

2、日军侵犯潮阳、饶平黄冈

民国29年(1940)3月23日,日军2000余人,在10余架飞机掩护下分三路进犯潮阳。驻守国军400余人弃城逃往和平。25日,潮阳县城失守。

民国30年(1941)7月4日,驻南澳日军厚地部乘中型舰艇2艘,由前江起渡绕青澳进泊青屿附近,以橡皮艇40余艘接驳,分三路进攻饶平县黄冈。9日侵占黄冈的日军除留伪军翁尚功部500余人分驻 洲、海山外,全部撤回南澳。

3、日军侵犯惠来、普宁、揭阳

民国31年(1942)正月初二日(2月16日),日军一部乘舰艇泊于惠来神泉港外海面,其余200余人换乘汽艇于澳角滩头登陆,进至安澜桥时遇国军抵抗,即回神泉,沿途纵火烧毁民房百余间后登船离去。

民国34年(1945)3月,日军又向潮州腹地窜犯,3月8日,揭阳、普宁县城第三次陷落。

三、国军反攻潮州城

民国28年(1939)7月上旬,国军对入侵潮州城的日军组织一次较大规模的反攻,由独9旅625团、省保安4团、预备第6师一部、地方自卫团队和627团1个连等部队约6000人参与这次反攻军事行动。

四、反攻澄城之战

民国29年(1940)2月,驻汕伪军黄大伟部进犯闽南再次失利,日伪后方防守兵力一时空虚,国军独9旅旅长兼潮汕警备司令华振中抓住时机,反攻澄城。26日夜,参加战斗的部队约1个团以上,22时左右,先头部队渡莲阳河向澄城挺进。时镇守澄城的伪军力量薄弱,攻城部队顺利进城。

3月1日,日军增援步兵数百人,分六路夹攻西、南、北3门,并用重炮向城中轰击。独9旅所部被迫从东门撤退,澄城遂再次陷落。

五、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和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

抗击日、伪军主要战斗

民国28年(1939)7月7日,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通称汕青游击队)在桑浦山宝云成立。民国34年(1945)6月19日,敌后游击队又化装成赶集群众,袭击了潮安东凤日伪警察所,并将伪警察所长就地惩处。

六、潮阳西胪“五·一五”之役

民国32年(1943)8月13日和民国33年(1944)1月26日,驻潮阳县城的日军中队长永宽敖幸二次率部袭击潮阳西胪,均未得手,为报失败之仇,1944年5月15日凌晨,永宽敖幸又率49名日军和伪军1个连,分兵两路冒雨从波美竹林方向夹攻西胪。

七、杨短手部与日、伪军汛洲之战

民国34年(1945)8月初,国民党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香翰屏命令由海盗改编的第7战区挺进第2支队特务中队杨短手部进攻南澳。

汛洲之战,杨短手部毙日、伪军约50人,所部却阵亡230多人。

八、西陇、崩塘、居西溜战斗

民国34年(1945)6月14日,国民党普宁县自卫后备大队6个中队,会同广东省保安第3大队第2中队共300多人,在普宁县国民兵团副团长吴振峰指挥下,向驻普宁二区赤水乡的潮汕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大队进攻。第3大队主动上赤水山避之,凭险而守,顽军扑空后,到处

潮汕抗战纪念馆

位于市区中山公园的潮汕抗战纪念馆占地面积7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6平方米,前身是1946年闽粤赣边区军政当局和各界群众为纪念边区抗日英烈和死难同胞而建成的“忠烈祠”,建筑物本身非常具有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2014年12月,市政府决定将修复后的忠烈祠开辟为“潮汕抗日战争纪念馆”。

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

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 学校:河南大学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指导老师:朱海燕 姓名:张一帆 学号:1121106310

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看中日关系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应该及时承认历史事实,承 担战争责任,但东京审判的不彻底,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逐渐放弃对日本战争责任的追究,中韩等受害国也没有及时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责任,种种原因使日本政府没有及时认清错误并承担责任。日本右翼势力也不断发表右倾言论,并给政府施压,这使日本政府出现了修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活动。虽然战后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频繁,但在历史态度上,中日双方未达成互信,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历史态度使中日关系处于“政冷经热”的形势下。在二战结束70周年的契机下,今年安倍政府的历史态度非常值得关注。 关键词:日本政府历史事实战争责任历史教科书 Summar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Japan, as a defeated nation, should be timely to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But Tokyo trial is not thorough, the United States gave up on Japan’s war responsibility accountability, South Korea and other victim has not promptly asked Japan to take responsibility. This did not make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recognize the error in time. Japanese right-wing forces have continued to express rightist rhetoric that the government appeared to modify textbooks, visits to the Yasukuni Shrine. While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are frequent, in the history of the attitude, the two sides did not reach a mutual trust. Under the Japanese attitudes of denying historical facts and evading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re in the form of “politically cold and economically hot”. In the seven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Abe government’s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is worth of attention. Key word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istorical fact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ar History textbooks 正文: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的历史态度一直备受关注,在国际社会引发了热烈讨论,中国人民作为战争受害者,也强烈要求日本政府摆正历史态度。但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有意地表明了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历史态度,这样的历史态度给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严重隐患。虽然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使中日外交关系正常化,两国在经济、文化上也有了更多的交流,但是在政治、历史问题上,并未达成互信。所以,分析日本政府历史态度形成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对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逃避战争责任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同时,考察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这一特殊问题,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及其产生背景,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寻找契机,为双方关系的发展做出努力。 一、日本政府对历史事实的否认和模糊化 二战结束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事实相继被挖掘,国际上要求日本承认历史、承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了逃避战争责任,日本政府就否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否认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历史事实。 (一)日本政府否认对华战争的侵略性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中国---分析非常好!!

日本为什么会侵略中国 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但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却连年不断地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也不是从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开始的,而是从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那就是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和侵略。黄仁宇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在16世纪中叶,日本这一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本朝(即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合乎逻辑的倒是本朝的士兵应该越海进攻日本。因为当时的日本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法律和纲纪可谓荡然无存。本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同时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二百万。但是,拥有200万军队的统一的明王朝却丝毫没有侵略日本的欲望,倒是并未统一且内战频仍的小日本大有吞并中国的企图。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就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灭亡中国,迁都于中国,天皇居北京。”可见,地盘不大的日本野心实在大得惊人。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个答案: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日本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自己的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 这真是可笑的歪理邪说。 要回答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既要看日本的因素,也要看中国的情况。 一、日本方面: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一)、第一个问题:从日本方面来看。它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想侵略中国?也就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在哪里?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名词,但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新时期中日关系和发展 摘要: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在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几乎到了如果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中日关系的当前局面对两国的发展都十分不利,所以改善中日关系成为中国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问题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一)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中国已连续11年保持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两国不断深入地交往中,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对经济关系,尤其是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了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分歧,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二)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自从苏联解体后,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潜在对手,日本的思路也与之合拍。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启动了“重新定义”进程,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形成了战略压力,特别是对中国的台湾问题构成了军事干预的威胁。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在 1991 年后陷于长期萧条,中国则于九十年代进入了经济腾飞期。同期,日本决策层借美国的“压力”突破“和平宪法”体系的动向日趋明显,其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意愿日趋强烈。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中日之间的相互竞争与戒备心理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其领导层的对日政策日趋稳定和积极。日本政界却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各主要政党在强化日美同盟、修宪及海外派兵等方面日益趋同,在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维护中日关系基本原则的意识变得淡薄。 二、影响中日关系的问题 (一)教科书问题 从历史进程来看,教科书问题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从根本上说,这是日本政府长期纵容、支持右翼势力的必然结果。对于教科书的审定,日本政府一再声明表示“不介入”,但右翼教科书在国内外舆论的抗议声中两次获得通过,日本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科书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归根结底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反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日本为了追求政治大国目标,

美国的占领政策与日本历史反思

美国的占领政策与日本历史反思 孟庆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日本政府从未对其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有过正确、深刻的认识。日本一些人一直不承认战败“投降”,只提“终战”,极力回避侵略事实,千方百计掩盖、甚至歪曲二战历史,在战争根源问题上一直没有进行认真彻底的反省。近年来虽然开始承认其侵略和殖民统治周边国家的事实,但依然缺少谢罪和反省的诚意。作为战后单独占领日本的美国,对日本具有主宰性的影响。对于战后日本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稳定,美国政府和美国占领当局的积极作用固然不可否认;但对于日本政府和国民至今未能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和责任进行深刻的反思,美国自然也难辞其咎。 独占政策的双重作用 美国早就谋划独自占领日本。杜鲁门总统在日本投降前夕就已做好独占日本、防止苏联势力进入日本的准备。1945年8月底,麦克阿瑟率40多万美军进驻日本,控制所有的主要城市和战略中心,将日本完全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 战后初期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服务于其远东政策的大战略,主要有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和阻止共产主义在远东的扩散两大目标。美国出于上述战略利益考虑,对日本采取了既打击又利用的政策方针。 美国人大权独揽的盟军司令部在日本实行“间接统治”,麦克阿瑟成为日本的“太上皇”。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还是以外交、思想、文化而言,美国都是决定战后日本政体乃至全部命运的主宰者。纵观美国远东政策的变化及其随之进行的对日占领政策的调整,美国独占日本具有明显的两重作用。 进占日本之初,美国占领当局还能认真执行中、美、英《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推行以使日本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两大原则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为了根除日本的战争潜力,“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美国在日本推行了民主化改革,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两个领域,基本上割除、改造了日本最富侵略性的机制和势力。麦克阿瑟直接干预制定了《日本国宪法》。在美国占领军主持下,日本军国主义势力遭到沉重打击,约4200名战犯嫌疑人中,约2500人被判刑,700余人被处死。这些措施对于摧毁日本战前军事封建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从而为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平稳发展扫清道路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客观上有利于日本民主力量的发展。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美国的日本战后重建政策和措施是成功的,特别是在日本这样一个社会,其文化传统、民众心理和思维方式与西方截然不同,但在战后很快实现了政治和社会稳定,基本上实现了民主化改造的目标,并形成了稳定的民主制度。 二战后,在日本周边没有能够真正影响美国对日重建政策的国家和力量。日本在国际社会没有同情者,“整个亚洲都对日本充满了憎恶;他们在世界上唯一可能的朋友是美国”。毫无疑问,美国有足够的力量对日本施加影响。但在改造日本的过程中,美国并没有利用自己在日本的主宰地位,使日本对历史进行应有的、有利于地区和平的反思,对因侵略战争给亚洲周边和其他国家造成的伤害进行深刻的反思。可以说,日本反省不力,军国史观复活,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对日本的袒护和怂恿难辞其咎。 总的来说,美国对日占领实行的是一套实用主义政策。在进行民主化改造的同时,为了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教学设计之一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第9课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 河南柘城县高中贾成康 河南商丘市一中宗燕 (一)教学目的 1.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①日本侵华方针变化的原因及表现,近卫三原则。 ②亲日派汪精卫叛国投敌。 ③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残暴统治。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主要原因在于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成长,严重威胁敌人的后方;加之日军战线太长,力量不足,日本改变了侵华方针。 ②日本对沦陷区的残暴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什么是殖民地,什么是亡国奴的生活。 3.培养能力方面 ①理解与分析:从阅读教材中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 ②归纳、综合:在学习有关教材后归纳出日本对沦陷区进行残暴统治的几个主要方面。 教学重点: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及造成的后果 本节难点:对日本在沦陷区的暴行进行综合,并以具体的例子上升到一般性的认识,提高思想觉悟。 教法设计

1.以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原则,组织自读,提倡积极思考、引导大胆发言、提问;而后教师进行适当归纳、深化,活跃课堂气氛。 2.讲解时,语言应力求朴素自然,道理要深入浅出,教法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注意“量力性”原则。 3.练习题,要前后联系,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帮助形成网络。方式可灵活多样。 板书设计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洛川会议的时间及主要内容 (1937年8月 内容:①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使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②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即全面抗战的纲领; ③决定在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2)最早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地、人等 (1937.10,聂荣臻,115师一部,五台山为中心) 3)在华北的其它重要根据地及其作用 (晋冀豫、晋绥) ·可引导学生结合前一课的插图复习。 (作用:抗击了大量日军,严重威胁其后方。) ·解说·当时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日军从溃败的国民党军队手中占领中国广大领土,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又从日军手中夺回被侵占的领土,收复国土,建立根据地。 4)伪“满洲国”的建立、时、地、人等 (1932,吉林长春、博仪,傀儡政仅)

历史问题与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历史认识问题;(2)历史遗留问题(如日军遗留在中国国土上的化学武器的处理问题);(3)历史牵连问题(如台湾问题);(4)历史根源问题(在中国方面,需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日本方面则需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但是,人们一般所说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历史认识问题。 日本对问题的看法: 1、日本的国民性对其认识问题的影响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日本民族的特点之一是崇尚先进,能不断吸取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它只对先进文化表示认同。日本的神道教文化又使日本人崇尚武力,争强好胜,蔑视其他民族,对落后的民族缺乏尊重。有些人形容日本人是不顾一切的。1972 年中日恢复关系之初,双方的友好一时掩盖了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日本民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日本人危机感很重。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要求在国际社会上有地位,有发言权,但现实差距很大,心里极不平衡。日本经济科技发达,在一些日本人看来,现在是中国更需要日本,而不是相反。高傲和矛盾的心态使日本不愿面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刻反省和道歉。 2、二战后美军对日实行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使得日本对战争问题认识不深,对军国主义的清算极不彻底,造成了日本国民对侵略战争历史认识的普遍模糊与混乱。 3、日本的选举制度对中日政治关系的影响不可低估。在日本现行的选区选举制度之下,选举输赢往往取决于国内问题,而不是国家的对外战略问题。政治家关心的是选区内的事,而不是国家大事,心胸过于狭窄,眼光较为短浅,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谋取自己的政治私利,往往不顾虑国家的长远利益。 4、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易使日本政府将矛头向外,转移国民的视线。二战日本曾以经济“奇迹”今世人惊叹,以此为依托,日本在20 世纪80 年代前半期提出争当政治大国的蓝图。孰料1991 年“泡沫经济”破灭,易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十年萧条。世界经济低迷和“9·11”事件的影响。对于日本经济有如雪上加霜。如今的日本依然是世界一流,经济强国,但以危机意识著称的日本人对未来充满悲观,要求恢复经济成为压倒一切的呼声。中国的迅速崛起无疑成了日本的头号对手。右翼分子乘机发展,利用民众的不满心理,扩大影响。可以说在日本右翼势力并不占社会主流地位,但能量很大,影响很坏。 5、日本人认为二战中是被美苏打败的,而不是中、韩与亚洲其他国家打败的,心理上不肯服输。且认为田中角荣与村山富市首相对侵略已表示道歉,小泉也参拜了北京的抗日战争纪念馆,新一代不应背这个历史包袱。不愿现实地面对历史问题。 中日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过去对中国几十年的侵略,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沉重灾难,给中国人民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进行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日本内阁成员接连“参拜靖国神社”以及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日关系的主要障碍。 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其后在台湾问题,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方面产生过一丝矛盾和摩擦。但总的来说来:友好合作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和各自国内政局变化的考验,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领域的交流的盛况空前,给双方都带来巨大的利益,完全可以说取得了双赢。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原因 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曾长期不断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当然有一系列的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 归根结底,经济问题是日本侵华的最本质的和最重要的原因。 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特点决定其必然对外侵略扩张 首先,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是日本对外特别具有侵略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明治维新虽然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但是并没有彻底根除封建制度残余,它在经济领域遗留了大量封建因素。如:日本的财阀组织,象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这些组织不是以银行为中心形成的,而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特殊形式的“家族康采恩”,其组织内部维持着森严的宗法式家族统治;在日本的工矿企业中,封建式的剥削方式,象师徒制度、包身工制度、罚款、减薪、减食等盛行;特别突出的是封建土地制度仍被部分地保留下来,因为明治政府在农村中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立土地所有权,即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这就使在明治维新以前已拥有耕地面积三分之一支配权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了土地的合法所有者,而占全国农户1/3的贫困农民则因丧失份地而成为佃农,出现了作为天皇专制政权在农村支柱的新的地主阶级。与土地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税制改革是由国家统一征收地税,并按地价计征,用货币交纳,地租一律直接向土地所有者征收。所以,地税改革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掠夺。由于高额地租和商人高利贷剥削,再加之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加剧了自耕农的破产,进一步扩大了佃农的队伍。然而,农村中个体农民的破产和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并没有引起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因为高额地租比经营农场更有利可图,因此,占有了破产农民土地的大部分地主和商人高利贷者,并不去雇佣农业工人经营资本主义大农场,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块,租佃给破产农民,从中取得高额地租。明治维新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作为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的特征仍十分明显。193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在日本内地人口当中,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多得多。农家的户数为五百六十万户,这个数目自明治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而且占国土的大半和总人口半数的农民在生活上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与工业的进步相比,农业之所以停滞,是因为农业的基本生产关系没有现代化,半封建的地主制度仍然牢固地存在着。在五百六十万户的农家当中,自耕农占百分之三十二,佃农占百分之四十二,可见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还被束缚在地主佃农关系之中”。“农村的生产关系基本上是地主佃农关系,农业生产停滞,大部分农民处于极度贫穷状态。” 上述情况导致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畸形,即资本主义大工业同封建落后的农业并存。在这种经济结构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促进农业、中小企业的现代化,它是把从半封建的农业中所产生的廉价劳动力作为同外国工业竞争的主要武器。由于产业后备军的大量存在,更造成了恶劣的劳动条件和低工资制,使工人处于连劳动力再生产也很难实现的恶劣的生活环境之中;同时,由于寄生地主的大量存在,农业经营恶化,广大农民也处于贫困的境地。因此,经济结构畸形性的后果:一是国内市场发展极不充分,资本主义一开始就缺乏稳定的国内市场,其经济的循环进程非借助于世界经济是无法实现的;二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面对这些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日本只能向外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以获得海外销售市场,同时转移国内矛盾。然而,当日本经济兴起时,世界版图已被其它资本主义列强作为势力范围瓜分完毕,这样,日本这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向外扩张经济势力,就只好依靠“军事力量上的垄断权”〔2〕,用超经济的手段,通过对外发动战争的途径达到其目的。如,甲午战争前夕,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难以得到自由的和全面的发展;还由于各工业部门之间的不均衡和发展步调的不一致,使日本资本主义在1890年陷入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之中。此时,日本急欲向外寻找市场,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向海外扩张的热潮,盛极一时”。这样,“为了消除1890年以来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日本经济矛盾的深刻化而提出向海外扩张的要求,形成了1894年推动天皇制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上的主要因素。” 其次,日本经济的后进性,也决定了它对外具有极强的侵略性和扩张性。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缺乏象英、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种长期、稳定的工业技术发展过程,因而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很落后。不论在资本力量或技术水平方面,它都不具备同欧美资本主义进行对等竞争的能力。这决定它只有避开自由竞争,“依靠军事上、政治上的独占来强烈地寻求足以弥补这种缺陷的市场,即殖民地。” 另外,日本又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所以,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资本、原料等方面对外都有极大依赖性。如,它的对外贸易结构就明显地表现了其经济后进性的特点。它除了向美国输出本国的生丝和向东南亚地区输出加工的棉纺制品外,就是以政治军事为后盾,把大量的棉制品和重工业品输出到中国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并从那里输入国内所缺乏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显然,日本要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仅靠本国的实力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借助世界经济的力量,而这种借助,对于日本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军事力量进行经济扩张。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一.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竞争对手三个阶段。 1.学生阶段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而在唐朝,日本向中国学习更是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645年,即为大化元年。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但到了明朝,中日先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嘉靖二年发生在宁波酿成的拼杀事件——“争供之役”更是导致了中日正常的交流关系基本中断。 2.老师阶段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逃不了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的命运。1854年在美国的胁迫下,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也开始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可是面对民族危机,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只有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了中国人的导师。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上层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而在日本,鸟羽、伏见之战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将洋务运动的湘淮武卫、北洋舰队击得粉碎,但却第一次彻底将中国人从上朝天国美梦中打醒。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以日本为师,想要在日本身上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开启了赴日留学之风。这部留学史堪称是半本中国现代史:武有黄兴、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等,文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氏兄弟等。他们全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 3.对手阶段:由不死不休到竞争对手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袭来,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为了转嫁危机,以军部为首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如果说31年关东军擅自行动制造九一八事变,还不足以将中日带到完全的对立面的话,那么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完全成为了不死不休的对手抑或说敌人。45年抗战结束,战败的日本对美国马首是瞻,49年后完全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可是经济的往来、政治的互动仍然无法遮蔽双方为竞

近代史论文—日本侵华战争的根源

中国近代史论文

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根源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日本侵华也不例外。本文就"日本侵华这一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何在"这一问题,来寻找和探讨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就时间而言,它始于亚洲的大门被欧美列强打开之后;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它又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步伐相一致;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又可划分为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和思想根源等几个方面。本文就是以其具体内容为载体,其他方面容入其中来论述的。 [关键词] 日本侵华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思想根源 一、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日之间的邦交关系一直非常友好,日本侵华的政治根源始于近代亚洲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之后。日本在近代之初,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是在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炮火下被迫打开国门的,与此同时也不得不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直到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才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但由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并不是日本人民通过革命取得的政权,因而在掌握了政权的日本统治阶层中,就根深蒂固地存在着这样的看法:企图通过对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侵略,以求得本国的发展,进而充当欧美各国在亚洲的尖兵,以提高其"国际地位"。吉田松阴是明治维新"元勋"们的导师,他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统治阶层有过巨大的影响。他在1855年曾说:"俄美肯定讲和,我等决不能违次而失信于戎狄(欧美各国)。唯

应严章程,笃信义,乘其间培养国力,换取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使失之于俄国之土地,偿之于鲜、满",①,"失之欧洲,取之亚洲" ②。这两段史料都反映出日本近代初期就已经存在的两种倾向:一是对欧美强国卑躬屈膝,唯唯诺诺,二是对中国、朝鲜这样的弱国处处掠夺,企图在牺牲中国和朝鲜的条件下弥补自己的损失,扩充自己的国力。因此,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天皇就确定了对外扩张政策,宣称要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③。由此可见,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 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日本统治集团的侵略欲望更大。它进一步鼓吹"大陆是日本生命线"的所谓大陆政策,准备扩大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同年3月,山县有朋在给外务大臣的指示《外交政略论》中说:"我邦利益线实在朝鲜、满洲。"⑥这也表明了日本的统治者所主张的不单纯是保卫国土,而是为侵略朝鲜、中国,迅速扩张军备。 日本帝国主义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垄断资本迅速膨胀,侵略胃口越来越大,时刻妄图独霸中国。从二十一条的五号内容上看,二十一条一旦实现,中国就要整个沦亡!因此它遭到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和欧美列强的不满。鉴于此,随后的日本寺内内阁主张采取比较隐蔽的侵略方式,即实行所谓的"菊分根"政策⑨,也就是利用日本垄断资本在一次大战期间膨胀起来的机会,以投资的手段使中国殖民地化。 1927年4月田中义一内阁上台后,加速了侵华的步伐。1927年六

中日关系发展史

中日关系发展史 国家介绍: 中国:中国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中流砥柱,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拥有最多外汇储备;亦是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过中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也不平衡。 日本: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日古代交往史: 一、中日交流始于汉朝:据《后汉书》记载,自公元57年开始中日就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二、日本遣隋使:589年,隋王朝统一中国。圣德太子为了加速移植先进的中国文化,于公元7世纪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节及留学生、学问僧等,从此两国使节往来络绎不绝,两国间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友谊的桥梁——遣唐使:我国唐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给周围各国以积极影响。中日往来不断加深,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其中“唐玄宗诗赠遣唐使”;日本嵯峨天皇提倡汉诗,推动日本汉学的繁荣发展;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也和日本诗人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为了日本好友的不信遇难而作诗悼念;日本僧人空海和王羲之在书法方面也结下了深厚友谊;鉴真,大家更是熟悉不以,他七次东渡到日本,传播了盛唐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促进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另外,中国的茶也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时候,茶文化也就随之流入日本,在日本人的不断

日本侵略中国之原因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分析 近两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建党9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我们迎来了普及历史知识、深化民族记忆的良好契机。电视作为集公共性、传播性、针对性、亲民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媒介,在众多宣传主流价值的媒介形态中脱颖而出,其中掀起的一股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播出热潮,尤为引人关注。 日本国土面积仅有37万多平方公里,只相当于中国的云南省大小。但令人费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在近代却连年发动对外战争,给亚洲血多国家尤其是中国带来了罄竹难书的浩劫和灾难。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什么会侵略一个比它大得多的中国?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的问题,涉及中日战争广阔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华、地理等种种因素,而我们的理解常常只是片面的。 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日本方面的因素以及中国方面的因素。 [1]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一、日本方面 1、自然环境 日本列岛位于亚欧版块和太平洋版块的接界处附近,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东京地区的高楼在地震中悉数毁掉。东京等地有许多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精品之作在地震中化为一堆废墟,全国约有1/20的财产在地震中被大自然毁坏,人员伤亡不计其数。另外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基于以上原因,日本一直在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大陆,以及廉价甚至是可以无偿夺取的资源,而中国正符合他们的需求。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实行屠杀政策,把东北部分地区的中国百姓全部屠杀,然后从本国迁移了部分人口在这里生活。 2、民族文化—军国主义传统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这种传统的形成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悉的名词,但它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

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摘要】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是个四面临海的岛国,却是近现代史上侵略中 国和亚洲最残暴的国家。本文以简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为目的,立足史实,以史为证,重点探讨日本1931年到1945年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根本原因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征服满蒙作为日本的既定国策是历史原因,加上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的国际环境,直接原因是日本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现实原因是日本面积狭小,国内资源匮乏,军国主义思想、岛国情结是其思想根源,有利时机是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无暇顾及。 【关键词】侵华战争经济危机绥靖主义军国主义 【目录】 (一)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二)历史原因: 征服满蒙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三)客观原因:西方大国实施绥靖主义政策 (四)直接原因: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五)现实原因: 日本国内资源匮乏 (六)思想原因: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 (七)有利时机: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引言】 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史、日本侵华史研究也因多方面条件逐渐成熟而日益广泛地开展起来。与诸多学术领域一样,近年来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明显深化了与港台学者和国外学者的交流。历史告诫日本:侵略能一时得逞但必自取灭亡,告诫中国:腐败与落后必然挨打,告诫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研究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追求正义、保障和平,更深刻地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性,为今后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扶植汉奸傀儡政权,残酷奴役、杀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的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制造了一系列令人发指的暴行,比如在占领区实行的三光政策;制造南京大屠杀;制造平顶山惨案等;日军杀害中国平民数千万,并造成千万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抗击日本侵略者

抗击日本侵略者--教案 活动主题:抗击日本侵略者 活动目的: 1、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表达对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使命感。 2、培养学生组织、思维、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竞争的意识。 活动准备:搜集与抗战有关的历史事实、图片、歌曲、故事等 一、渲染氛围,提示课题 1.利用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这个社会新闻,激发了中日的矛盾。把整堂课,引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内容中去。 2.在六十年之后的今天,日本官方仍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形式否认那段历史,否认自己国家曾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今天,我们就一同回顾60年前的抗日战争,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 二、交流整理,设计主题 对于抗日战争,你了解哪些呢?(学生交流时教师随机归纳) 1、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重大战役。 2、认识一些著名的抗日英雄,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 3、认识一些抗日小英雄,说说“我和小英雄比童年”。 4、与身边的抗日英雄零距离接触。 5、唱一唱抗战时期的歌曲。 …… (可以给自己选择一主题设计一个合适的名称。) 大家都了解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中国人民的命运和生活是悲惨的,日本侵略军的罪行是惨无人道的;而中国军民的抗争也英勇的、不屈不挠的;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有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彪炳史册的。现在,让我们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然后进行集中汇报。同学们,通过调查,你们对自己选

择的主题了解多少呢?一定有很多资料要展示,有许多感受要倾诉。请小组派代表交流,组内成员可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获取信息,引发思考,还可以提出质疑。 三、开展调查,了解主题 课前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搜集了许多有关抗日方面的内容,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主题一:日本侵略罪行 主题二:军民抗日资料 主题三:重大历史事件——惊心动魄大战役 1、武汉会战 2、平型关战役 3、忻口战役 4、百团大战 5、台儿庄战役 …… 学生可以先列举几个著名战役的名称,再详细讲述一两个精彩片段,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主题四:永远的丰碑――抗日英雄谱 1、功勋卓著的徐海东 2、抗日英雄杨靖宇 3、抗日名将――张自忠 4、以身殉国浩气千古――左权将军 5、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 6、狼牙山五壮士 …… 学生可以先列举一些抗日英雄的名字,再细讲述一两个精彩片段,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相关课文。课文展示这些英雄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全体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部分资料快速浏览。 主题五:唱响抗日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