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直播”到“慢直播”:互联网时代下电视直播生态的融合和创新--从相关实例出发的自我提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快直播”到“慢直播”:互联网时代下电视直播生态的融合和创新——以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抗击寒潮直播节目和美联社AP Live Choice为例的

“自我提问”

在互联网时代下,电视直播方式的融合和创新对电视本体、平台媒体以及媒体生产者工作方式的影响。而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逐渐升级,开始催生电视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传统的电视直播固有的单一架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而移动平台开始占据更多的直播市场份额,其中就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但是在比例分成的份额发生变化的同时,另一种直播生态开始出现,这种直播生态直接和常规认知的直播形态冲突,成为“快直播”的抵抗,从而衍生出了另一种直播形式,我将它理解为:“慢直播”。

2016年强寒潮来袭后,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进行了,以电视传播为主,电台、网站、移动APP、微信、微博多媒介融合的全天档新闻直播,而我将其与美联社网络直播AP Live Choice作为有共通性的一组研究对象,希望探讨在多平台多种直播方式下,对直播效果和记者编辑本身会带来什么影响和变化?同时,在互联网时代,电视直播到底需要哪些变革?

重大新闻事件和突发事件往往因为内容价值重大、敏感或者意外突发等因素而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因此这类题材采用直播报道的形式是必然,而新闻直播作为一种最能体现电视传播特点和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是目前公认最好的新闻传播方式。比如央视2008年“汶川大地震”直播、同年浙江教育科技频道12小时强寒潮暴雪直播等直播节目,基本上是以演播室主持人口播+连线前方记者+演播室主持人评论+嘉宾观点评论+嘉宾点评+资料视频播放+演播室话题讨论+多媒体观众讨论参与等形式出现。电视新闻直播,具有独特的魅力,

时效性强、悬念感强、参与感强,可以将电视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直播是电视在新闻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手段。而且近年来我国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发展十分迅速,直播的题材在不断拓展,直播的形式也日益丰富。

2016年1月下旬,浙江省遭遇罕见强寒潮,22号夜里,浙江自北向南开始大范围大雪暴雪天气,部分地区最低温度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为了及时了解天气动态和全省范围内的交通等现状,浙江公共频道在1月22日当天,拉通频道时段,联合浙江之声、FM93、新蓝网进入全天分档位“冰雪路上,我们温暖同行”新闻直播活动。

图片来源:“冰雪路上,我们温暖同行”新闻直播宣传片

在直播节目中连线前方记者,除了常规的3G、4G以外,还加入了多媒体移动设备,比如航拍、手持云台相机、手机网络视频通话等。丰富了节目形式,同时新闻生产也更机动快捷。

图片来源:“冰雪路上,我们温暖同行”新闻直播现场

此外,移动客户端也在用更为直观和创新的方式为观众呈现年初这场寒潮大雪的

状态。

图片来源:杭州发布“杭州•寒潮24小时滚动播报”

作为传统媒体,新闻直播的目的就是以“快”为前提,第一时间告诉观众,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有怎样的应对态度。其中不可避免带有某种形式的解释说明,而说明的来源就是记者在电视画面中谈论报道对象,或者是主持人向观众解释画

面中正在发生什么。但是对于日益兴起的网络视频来说,其视频本身就具备自我阐释的能力,它是一个被安放在新闻网站页面上的视频播放器中的信息量,它本身没有解释说明的特权。

上图中的滚动播报正是用实时监控画面向受众展示某时某刻某地的实时雪景情况,此处正是一次“电视媒体+”的理念升级。而这种和平台媒体融合的“电视媒体+”模式也正在接受考验和冲击:独立视频直播时代来了。

根据腾讯网编辑整理,2015年,美联社交出了一份视频直播成绩单:2015年10月至12月间,美联社产出的直播视频数量较2014年同期增长了25%;全球超过300家电视台和数字媒体将其作为主要的直播报道来源;2015年在线直播视频被采用率增长到了60%,与此同时直播业务的广告收入也在大幅增长;直播服务覆盖全球280个城市和10个区域中心……

美联社直播业务覆盖地图图片来源:AP LIVE官方网站

美联社的直播板块,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常规可见的重大突发新闻的直播视频,比如说自然灾害,这在国内电视媒体中也属于常见板块。还有一类就是AP Live Choice,这是去年新开发的项目,主要是直播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活动,比如时

尚活动、各类发布会等等。

图片来源:AP LIVE网站

像这一类的场景直播,一般很少以完整呈现的方式出现在电视上。在抗击寒潮直播中,观众更关心的是这个时段会有哪些突发事件和天气变化,是以集中式的资讯吸引观众注意。而网络直播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慢电视”的形态,观众可以一边看视频直播,一边做其他事情,直到常态事件开始有转折点出现的时候再来关注,往往这种视频会在观众的电脑桌面上持续播放好几个小时。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国内最近几年兴起的网络直播上,和AP Live区别在于,AP Live是全球视野,而国内网络直播更多的是个人行为,比如萤石直播平台。

宠物狗的日常:

图片来源:萤石直播网站

图片来源:萤石直播网站

顺便一提,在浙江公共频道的抗寒潮直播节目中,直播信号来源之一也出自萤石直播平台上的景区实时画面。

仔细梳理,可以发现,其实这种“慢电视”形态可以追溯到2009年,挪威为了纪念卑尔根铁路诞生百年而播出了《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从首都奥斯陆倒西南部城市卑尔根共7小时16分的行车时间被全部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节目播出后,120万观众收看了这档节目。此外还有柴火12小时熄灭的全过程、客船沿海岸线航行5天5夜等等。之所以像宠物狗的日常、挪威的慢电视直播、AP Live等能够吸引众多观众不停观看,正因为观众会有一种代入感和对未知猜测的好奇感。没有快速剪辑的镜头、没有精美的后期制作、没有任何加工,原生态、真实地展现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观众会以第三种视角自行脑部接下来的“剧本”,现实是最没有悬念的,但对于观众来说,现实最精彩。第三代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曾对媒介发展作出了通俗有趣的评述,并归纳了媒介发展的一些规律。他认为媒介进化不取决于技术含量、审美等因素,而是完全由人的需要主宰,且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是进步与缺憾共生,媒介是在不断的“补救”中向前发展的。因此,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互联网,它们都是人的某一感知模式的延伸,它们不是彼此消融的关系,而应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媒体+”可能更多的是给了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创新的机会。

当我们了解了直播的背景、内容以及受众群体等相关细节之后,再回头思考一组问题,就能发现其实“慢直播”已经来到我们身边,而且也在改变着我们平日里最熟悉的电视节目生产方式,我罗列了以下几个问题,希望大家与我一起思考。1媒体平台原有直播形式有哪些?新闻中心和网络直播生产流程有何区别?

2媒体平台直播拓展方式有了哪些变化?在实际收视群体上有哪些变化?

3对新闻中心的记者编辑来说,直播的新形式对他们的新闻采写、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直播回传方式都何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