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 TP、CP组成供能系统。

时间短、供能量少、能量输出功率大、不需要氧,无乳酸的产生。

是高功率项目的物质基础,可以通过其功率输出评定运动能力。

2、糖酵解供能系统: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成乳酸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

总量较多、时间较短、功率较大、不需要氧、最终产物是乳酸。

血乳酸水平是衡量指标,是1min 以内要求高功率能量输出项目的物质基础。

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制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4、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5、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P24
①能量对无氧运动的反应:急性运动开始的能量主要来自ATP、CP的分解,但供能总量低,仅能维持持续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运动如果要大强度维持,则需糖酵解供能的参与,虽功率输出较系磷酸原系统低,但功能总量较之高,因而维持运动的时间延长。

由于产生乳酸,不能长时间运动。

②能量对有氧运动的反应:低、中强度运动中,机体可以满足运动氧的需要,从而有氧代谢主要提供能量供应。

但在运动开始后时,由于呼吸反射迟缓以及氧的运输滞后,导致短时间内一无氧代谢为主。

随着呼吸、循环的动员,能够满足运动氧的需要,有氧代谢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③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6、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

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三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占据的比例不同。

7、试述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
①慢性运动可上调其主要能量代谢功能系统的酶活性,使急性运动对神经激素的调节更加敏感,内环境变化使器官功能更加协调,同时加速能源物质以及各代谢调节系统的恢复,促进疲劳消除,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②慢性运动可导致运动或能量节省化。

即当机体在同等负荷运动下能达到更大的功率输出或更高的摄氧量水平,表明机体的运动节省化程度提高。

运动的节省化较最大摄氧量具有更高的可训练性。

③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谢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机体的能量需求。

第二章
1、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2、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③肌浆网(即纵管系统)对Ca2+释放和再聚积。

3、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股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4、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5、等长收缩:是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的收缩形式。

6、肌电图:是指将肌肉兴奋时点变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7、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P32
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8、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P40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其构型变化→原肌球蛋白构型变化→肌动蛋白作用位点暴露→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结合,分解A TP→横桥摆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肌节缩短,肌肉收缩刺激中止→肌质网钙泵回收Ca2+→Ca2+浓度↓→Ca2+与肌钙蛋白解离,构型恢复→原肌球蛋白构型恢复→肌动蛋白作用位点掩盖→横桥与肌动蛋白分离→粗、细肌丝回位→肌节变长,肌肉舒张
9、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指出它们与运动能力的关系?P45
⑴慢肌:①形态:肌纤维直径细、数量多,肌浆网不发达,线粒体数量多、容积大,运动神经元少,突触的囊泡数量少,终极面积小,毛细血管网较丰富。

②代谢:有氧氧化酶含量高,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糖原含量较低,无氧氧化酶含量低。

③生理:无氧能力低,有氧能力高,收缩速度快,收缩力量小,抗疲劳能力强。

⑵快肌:与慢肌相反
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从事速度、力量型项目的运动员,快肌百分组成占优势;从事耐力型项目的运动员,慢肌百分组成占优势;介于两者之间的从事中距离跑的运动员,快肌和慢肌百分组成差不多。

低强度优先使用慢肌,随负荷增加,快A和快B逐渐动员,当负荷最大时,快肌募集大于慢肌。

第三章
1、前庭功能稳定性: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2、牵张反应:是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应。

3、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的骨骼肌的张力,已完成各种动作,保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

4、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

5、大脑、基底神经节、小脑如何调控躯体运动?P74-P79
①最高水平:大脑新皮层的联合皮质和大脑基底神经节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略,即确定运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运动策略。

②中间水平:运动皮质和小脑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术,即肌肉收缩的顺序、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安排以及如何使运动协调而准确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③最低水平:脑干和脊髓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执行,即激活那些发起目标定向运动的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池,一对姿势进行必要的调整。

6、视觉、听觉、位觉、本体感觉的感受装置是什么?其感受何种刺激?P63-P68
视觉:视网膜受眼刺激
听觉:螺旋器受耳刺激
位觉:囊斑,半规管壶腹峭身体各种变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受刺激
本体:肌梭和腱器官肌肉长度变化,肌肉张力刺激
第四章
1、糖皮质急速的生理作用?P86
①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分解;②有较弱的贮钠排钾作用;③使红细胞、血小板、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嗜血性粒细胞减少;④可提高血管张力,维持血压,还有利于维持血容量;⑤参加机体的应激反应,调整应激时机体的状态。

2、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P88
①在应急反应中的作用: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立即被调动起来,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呼吸和循环功能增强,能量代谢增强。

②对代谢的调节作用:促进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动员脂肪,增加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使基础代谢率升高。

3、睾酮的生理作用?P90
①刺激雄性副器官发育,促使其性特征出现并维持其功能和正常状态,促进精子的的成熟。

②促进蛋白质合成,主要促进骨和肌肉蛋白质。

③促进骨骼生长,钙、磷沉积和红细胞生成。

4、运动时激素的反应类型?P91
根据运动时血浆中个激素含量变化的快慢将激素分为:
Ⅰ、快反应类激素:在运动开始后即刻,血浆中该激素明显升高,并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

如NE、E;
Ⅱ、中间反应类激素:运动开始后,血浆中该类激素缓慢平稳的升高,在几分钟内达到峰值。

如甲状腺素;
Ⅲ、慢反应类激素:运动开始后,血浆中该类激素并不立刻出现变化,但运动到30-40min 时才缓慢增加,在更晚的时间才达到峰值。

如胰岛素,生长素。

第五章
1、红细胞比容: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Hb浓度和/或红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

4、碱储备:100ml血浆中含有的NaHCO3量。

此外红细胞中还有缓冲对。

5、氧解离曲线的特点有何生理意义?并分析运动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P104-P105
①生理意义:上段:曲线平坦,PO2在此范围内变化对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基本在90%以上。

利于肺部血液有效地摄取足够的氧气。

居住在中等海拔的人或轻度呼吸机能不佳的人,摄氧总量并不显著减少。

为机体摄取更多的O2提供了保障。

中段:曲线陡直,表明氧分压变化较少时,氧血饱和度较大。

利用组织耗氧气↑,使血液氧分压↓,即有足够的氧气从血液释放供组织利用。

从而保证了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的O2供应。

下段:坡度更陡,即氧分压稍有↓,血氧饱和度就明显↓,这利于组织活动加强时对氧气的大量需求。

组织运动加强(如骨骼肌运动时),使氧分压↓=15mmHg,氧饱和度约20%,血液释放出更多的氧供应组织利用,保证组织足够的氧气供应。

代表氧的储备使机体能够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O2的需求。

②影响:当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大量CO2和H+,同时肌肉产热量明显↑,血温↑,这将降低Hb和O2的亲和力,促使HbO2解离出更多的O2,这对满足肌肉时的肌肉组织的供氧是极为有利的。

2,3-DPG是红细胞无氧酵解得产物,人在缺氧、登山和长时间运动时,红细胞中2,3-DPG均会增加,使氧离曲线右移,释放更多的氧气。

第六章
1、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取O
2、排出CO2的过程。

2、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内呼吸。

3、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①维持正常呼吸的必要条件②运动时呼吸深度加大,胸内压的起伏随之加大,这对促进静脉血回流起到了极好的辅助泵的作用。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

正常安静时为0.84。

Ⅰ、每分肺泡通气量/肺血流量,为0.84,意味着静脉血通过肺毛细血管全部变成动脉血,
组织所需氧气得到满足,产生的CO2即时运走,排出体外。

Ⅱ、>0.84,表示有部分肺泡得不到足够的血流灌输,肺泡气不能进行气体交换,胜利无效腔↑。

Ⅲ、<0.84,表示有部分血液流经未通过气大的肺泡,得不到充气的气体交换。

Ⅳ、运动时移动时比值,说明肺通气不足运动的限制性因素,应增强心脏功能,保证肺泡的血流量。

5、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当每分通气量一定时,肺泡通气量也一定,当潮气量减半,呼吸频率加倍时,每分通气量不变,肺泡通气量减少,当潮气量加倍,呼吸频率减半时每分通气量也不变,肺泡通气量增加,可见,从气体交换的效果来看,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频率高。

第七章
1、自动节律性: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2、心指数:以每平方米计算的心腧出量称为心指数
3、最佳心率范围:心率在120-180次/时,心输出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一心率范围称为最佳心率范围。

(1)心率超过180次/分搏出量大幅减少,心输出量总体减少。

(2)心率低于40次/分,心动周期虽长,搏出量不能增加。

心输出率较低。

4、心搏峰:人们由安静进入运动状态,心率虽运动负荷而增加,搏出量也随着心率的增加额增加,然而心率达到一定水平时,搏出量达到峰值不在增加,其后使脑部心输出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心率的增加。

运动生理学将每搏输出量达到峰值时的心率水平称为心搏峰。

5、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停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作用消失,再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同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这种现象称为重力性休克。

因此,剧烈运动后应继续慢跑或一段时间,以利用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6、心机动作电位较长的主要原因?
心机动作电位在平台期(2期)的时候,复极过程极其缓慢,膜电位停滞于0mV水平,历时100~150ms,其机制是Ca2+内流和K+外流达成平衡。

7、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的不同?骨骼肌特征:肌组织的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有氧耐力。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8、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及基本条件?
①血管内有血液充盈——在密闭的心血管系统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血压的前提。

②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基本条件。

③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是维持和形成舒张期动脉血压和血流的必要条件。

9、试述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
①心输出量的反应:运动时,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显著增强,SV增大(心收缩力增大),HR增大,心输出量较安静时增加4倍,耐力运动员可增加8倍。

②血液的重新分配:a、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发生重新分配,心脏和骨骼肌血流加大,内脏器官血流减少,初期皮肤血流量少,随产热增加,皮肤血流增多。

b、意义:一方面减少内脏的血流,保证了肌肉的血流供应;另一方面,骨骼肌血管舒张,内脏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不会显著降低,保证了外周阻力,维持了血压,又促进了肌肉的血流供应。

③血压的反应:a、动力性运动——心输出量增加,血流重新分配,外周阻力变化不大,若是全身运动则由于大量骨骼肌血管舒张,总外周阻力略有下降,因此,收缩压增大,舒张压变化不大或略有下降。

b、静力性运动——心输出量增加小,肌肉持续收缩压迫血管,腹腔脏器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增大,舒张压增大。

第八章
1、简述不同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即不同运动对免疫功能的作用,是促进还是抑制)适中运动促进免疫,可提高免疫功能;大强度运动是抑制免疫功能,对免疫机体有强烈的负性影响。

第九章
1、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或者暂时性的蛋白尿。

2、简述尿液形成的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或排泄
3、简述运动性蛋白尿的运动实践应用?①评定负荷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

②观察运动机体对负荷量的适应能力。

③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第十章
1、试述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
㈠肌源性因素:①肌肉生理横断面积②肌纤维类型③肌肉初长度④关节运动角度;
㈡神经源性因素: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②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㈢其他因素:①年龄②性别③激素
第十一章
1、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功能)的能力。

2、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氧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3、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4、通气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肺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称为通气阈。

5、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和外周机制?
①最大摄氧量主要决定心脏的泵血功能②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将心脏的泵血功能称为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构,而把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

6、试述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①氧运输功能的功能②骨骼肌特征③神经调节能力④能量供应特点
第十二章
1、反应速度的生理学基础?
①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沿反射弧传替,到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的时间。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反应:机能状态良好——加速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效应器反应迅速进入活动状态。

③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运动技能越熟练,反应速度越快。

2、运动速度的生理学基础?①肌纤维类型②肌肉力量③神经和肌肉细胞的机能状态④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⑤肌肉无氧代谢能力
3、位移速度的生理学基础?肢体运动的幅度——肌肉力量和肢体长度。

运动频率——神经灵活性,神经肌肉协调性,肢体、肌肉间的协调性。

4、无氧耐力及其生理学基础?
①肌肉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主要肌肉糖原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提高其可增加肌肉无氧酵解得供能能力,如乳酸脱氢酶、磷酸化酶的活性。

②缓冲乳酸的能力:缓冲作用使乳酸对PH值的影响降低,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主要决定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贑酶的活性。

③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即使缓冲发挥作用,血中乳酸浓度仍会发生增加PH值下降,以及氧供不足致使代谢产物堆积,影响脑细胞的工作能力,产生疲劳,脑细胞对此的耐受能力影响无氧耐力。

无氧耐力训练可提高脑细胞的耐受能力。

第十三章
1、简述平衡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①位觉器官:人体进行变速运动或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刺激位觉器官,产生相应位置及变速感觉,通过姿势反射调节骨骼肌的张力,维持身体的平衡。

②动觉器官:机体运动时,感受器刺激大脑,产生正确的肌肉感觉。

如果身体平衡或肌肉感觉被破坏,中枢将调节相关肌张力,纠正偏差,确保动作的正确完成。

③视觉器官:运动过程中,一方面眼的位置保持清晰的视觉,另一方面调节骨骼肌的张力,保持头位及正确的姿势。

④身体的机能状态:身体机能处于适宜状态下,有关各系统、器官之间才能密切协调配合、发挥良好的生理作用以维持身体特定姿势
2、简述柔韧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①关节的结构特征②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③关节周围的组织体积④中枢神经的协调能力和肌肉能力
3、简述灵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①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在良好的功能状态下,能迅速对变化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下达指令,调控运动器官完成动作。

②感觉器官的功能状态:各种分析器与外周神经功能的改善,特别是运动分析器的敏感程度兴奋在神经肌肉传导的快慢,肌肉的收缩速度、力量等均可直接影响运动机体的灵敏性。

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适度降低肌肉紧张度,接触肌肉内在阻力,可增强人体的灵敏性。

③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掌握的数量越多越牢固,机体运动越协调,表现越灵活。

④其他因素:年龄、性别、体重、机体功能状态都可以影响灵敏度。

第十四章
1、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

2、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运动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即称为第二次呼吸。

3、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4、超量恢复:运动中是指人体在健康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级结束后,各项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5、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①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

②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使肺通气量、摄氧量与心输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中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提高工作肌的代谢水平。

③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供应。

④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增加弹性,预防肌肉损伤。

⑤增强皮肤血流,利于散热,防止热应激伤害。

6、简述运动性疲劳的机制(主要掌握1-4)?
①衰竭学说: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由于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

②堵塞学说:产生运动性疲劳主要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

③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由于血液PH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等因素引起。

④保护性抑制学说:大脑皮质在高强度或长时间工作过程中处于一种高度持续兴奋状态导致
大脑细胞工作能力下降,为了防止脑细胞的进一步耗损,大脑皮层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

⑤自由基学说⑥突变理论⑦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
7、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
①极点:是运动中机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供氧不足,乳酸积累使血液pH向酸性偏移。

②第二次呼吸: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制,氧供应↑,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此外,由于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的↓,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这样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第十五章
1、试述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P246
①发动认识动作阶段②粗略掌握动作阶段③改进提高动作阶段④巩固与应用自如阶段
第十六章
1、通常人体散热的首要方式是什么?运动时人体散热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汗液蒸发
第二十章
1、试述根据儿童少年生理特征,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哪些问题?P311、P313、P314
㈠运动系统:
①要注意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

②要注意全面的身体锻炼。

③要注意场地的选择,不宜在硬地上反复跳跃或着地动作过猛,避免做过多的从高处往下跳练习。

④负重练习要慎用,不宜过早、过多,以仿骨化过早完成,影响身体发育。

⑤膳食中要保证充足的钙、磷等营养素的供给量,多进行室外健身运动。

⑥在发展关节柔韧性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增强起牢固性
⑦在生长加速期,多采用伸展练习、弹跳练习、支撑自身体重的练习发展力量,有计划的发展小肌群的力量和伸肌力量,促进少儿肌肉平衡发展。

㈡氧运输系统:
①根据氧运输系统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以短时间速度性练习为主,不宜采用过多的耐力性练习、力量性练习和静力性练习。

课程的密度应,间歇的次数要多。

②要注意区别对待。

对心脏发育较差的儿童少年,一定要循序渐进,运动的强度和量都要严格控制;对出现青春期高血压的学生,如经常参加运动,且运动后又无不适反应者,可照常参加活动,但运动量不可过大,不宜做举重等憋气练习,需定期检查,加强医务监督。

③发展心肺耐力,不同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训练方式。

12岁之后可以加大耐力性训练比例。

④儿童少年在运动中,应注意根据动作的结构、节奏及用力情况,逐步掌握适宜的呼吸方法。

㈢神经系统:
①根据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体育活动项目应注意生动、有趣,尽量避免单调及静止性活动。

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法,又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不宜做过分精确、难度较大的动作,应多安排以游戏和模仿性质为主的各种基本技能的活动,在进行耐力型训练时,应考虑要经常变换肌肉的活动方式。

④因青春期神经系统的特点,女生的动作不协调尤为明显,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