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定标方法研究的深入和定标精度的提高,技术上可以克服高空飞行引起的地球曲率变化以及行在传感器系统参数不稳定所造成的误差。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化雷达开始装载在航天飞机平台上,观测宽度更广,逐渐显示全球成像的能力,1994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德国宇航局(DLR)和意大利航天局 (ASI)共同进行了航天飞机成像雷达飞行任务(SIR-C/X-SAR),分别在1994年4月9日至20日、9月30日至10月11日进行了两次飞行,SIR-C是由NASA/JPL共同建造的,为双频雷达(L波段和C波段),采用全极化(即HH、HV、VH、VV)方式,X-SAR是由 DLR和 ASI共同建造的,为单频雷达(X波段),采用VV极化方式。SIR-C/X-SAR首次实现了利用多频、多极化雷达信号从空中对地球进行观测,SIR-C图像数据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现象背后的物理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雷达数据研究植被、土壤湿度、海洋动力学、火山活动、土壤侵蚀和沙化等多项科学研究。
2002年欧洲空间局(ESA)成功发射了其最新研制的环境卫星ENVISAT-1。ENVISAT-1上搭载的有效载荷之一——先进和成孔径雷达(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ASAR)涉及为多模式工作方式,其中包括交替极化模式,可使目标同时以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方式成像,以便更好地支持地球科学的研究,监测环境和研究气候变化的演化过程,并促进遥感想这实用化,商业化应用的方向发展,相对于上一代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而言,新一代星载SAR系统在图像分辨率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多极化的工作模式是各个系统重要工作模式之一,2006年1月24日,日本成功发射其对地观测卫星(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ALOS),ALOS上搭载的PALSAR(phased array type l 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系统比JERS-1卫星所携带的SAR传感器性能更优越,改传感器具有精细、扫描(ScanSAR)和极化三种观测模式,其中极化模式属于实验性质,可提供全极化数据,具有5种观测角度,其空间分辨率为24-89米,2007年6月15日当地时间8点14分德国雷达卫星TerraSAR-X于俄罗斯拜克努尔发射场成功发射,该卫星在条带成像模式下可提供单极化或双极化(HH/VV,VH/VV,HV/HH)的SAR数据产品,2007年12月14日,俄罗斯“联盟”火箭成功发射加拿大雷达成像卫星radarsat-1的后续星radasat-2.该星几乎保留了radasat-1的所有优点,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功能更强大,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商用SAபைடு நூலகம்卫星。它提供的多极化成像模式大大增加了可识别地物活着目标的类别。
1987年,在美国防御先进研究计划署(DARPA)资助下,密歇根大学,密歇根环境研究所研制成功了一台新的机载极化雷达ERIM SAR。它装载在P-3飞机上,具有L、C、X三个波段,距离向分辨率为1.6m,方位向分辨率为2.2米,1992年,加拿大遥感中心(CCRS)研制成功了装载于CV-580飞机的多波段极化雷达,它具有C、X两个波段,分辨率可达4米,同年,CCRS发起了全球雷达(GlobeSAR)计划,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一大型机载雷达对地观测极化,此外,德国宇航局(DLR)的E-SAR、Dornier的DO-SAR系统都是机载极化SAR系统。
高分三号卫星是一颗合成孔径卫星。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始于20时节80年代,1985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成功研制了第一台机载极化雷达---CV990机载成像雷达,该雷达只有单波段(L),是目前所有极化雷达的原形。1988年,JPL又成功研制了多波段机载极化雷达AIRSAR,装载于DC-8飞机上,它具有P、L、C三个波段,分辨率优于10米,自1988年春至1990年,AIRSAR系统进行了多次飞行试验,获取了美国本土和其他国家的熔岩、森林、农田、滨海、海洋等诸多方面的大量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